读后感让我们更加细致地品味书中的语言和文学技巧,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优秀的读后感是要结合实际的故事情节的,以下是满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鲁迅的散文写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鲁迅的散文写读后感篇1
我非常喜欢看书,因为书不仅能让我获得知识,提高写作能力,还能让我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许多乐趣。尤其是《鲁迅散文集》,读起来虽然深奥,但文章中无论是景还是物,在鲁迅笔下都有了灵气和活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中的百草园更让我意犹未尽,浮想联翩。
百草园是鲁迅家后面的一个很大的园子,园子里树木茂盛,花草丛生。鸣蝉在树叶里长吟,黄蜂伏在野花上,云雀从草间直蹿云霄,还有爬满墙头的何首乌藤和令人嘴馋的野果覆盆子。园子里有趣味无限的传说:如人吃了能成仙的人形何首乌,能制伏妖怪的飞天蜈蚣,还有晚上出来喊人的美女蛇……鲁迅就是在这个充满奇闻的园里奔跑、嬉戏,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乐趣。
这篇文章我已读过多遍,园中美丽的景色和迷人的传说,让我想入非非,天天梦想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百草园,可以在里面尽情地玩乐。你别说,这个梦想还真实现了。 今年10月1日我第一次回农村奶奶家,嘿!奶奶家的院子好大!一个活灵活现的百草园就在我眼前。院子里满是树木,靠近大门是一棵柿子树,成熟了的柿子像红灯笼挂满了树枝。地上长满了花草野菜,墙上爬满了长着三角形叶子的藤蔓,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何首乌吗?我急忙叫来捣蛋的哥哥,告诉他百草园的事。心动不如行动,我们立刻下手把“何首乌”一棵棵地拔了出来,但除了几块圆柱形的块根外,根本没有人形何首乌。我们只好翻砖块、掀石头寻找蜈蚣,蜈蚣没找到,倒是把院子弄得翻天覆地,狼藉一片。爷爷出来一看,大喝一声:“你们这两个小家伙,怎么把我种的山药全给拔了!”我们自知理亏,灰溜溜地跑了。唉!何首乌、蜈蚣是没希望了,只有等晚上看是不是有美女蛇了。
晚上,我们早早熄了灯,趴在床上向外张望,一直望到圆圆的月亮升到了天空。不知过了多久,我迷迷糊糊地感觉到有一个美女蛇在墙头上出现。她喊着我的名字,然后飘然进屋,伸出魔爪使劲拽我。我大喊一声:“哥哥,美女蛇来了!”只听一阵哄笑,我睁眼一看,阳光充满了屋子,原来我把叫醒我的妈妈当成了美女蛇。这个梦真让我过足了百草园的瘾!
我喜欢书。书就像一个大宝库,只要进去就有取之不尽的宝藏;书就像一个大乐园,只要进去就有享受不完的乐趣;书就像一个大迷宫,只要进去就会有五彩缤纷的遐想。你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不是让我过了一个又惬意又快乐的节日吗?
鲁迅的散文写读后感篇2
我从《雪》中读到了三种人生 因为它被选入了江苏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新教材。这篇文章,我上学时肯定是读过;但同样可以肯定是,我对它已几乎一无所知了,或者应该说我本来就对它一无所知罢。为了编点教学资料,也因为莫名潜滋暗长着一份好奇,我开始反反复复地读它。诗质语言,生动画面,很快征服了我心。可是,众多疑惑竟也一并攫住我神经,让我难以自拔: “暖国雨”、“江南雪”、“朔方雪”,作者把这三个形象放在一起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
20xx年12月28日,已经多年难得见雪,见雪也至少要到春节前后苏州,竟然下起了纷纷扬扬大雪。一时间心头不由得也迷信起来。眼睛从荧屏移向校园,虽没有看见雪野中有各色花草、蜂蝶,但欢呼雀跃学生却是随处都是,更有一群青年教师,女打着花伞,男举着相机,在已被白雪半遮半掩绿树碧草间照相,那种兴奋直逼进三楼阳台上我心里面来。“明天肯定有人塑雪罗汉了。”我自然地想道。忽然间,我有了一种感觉,这是一幅热闹画面呀!而这热闹,全是因为“江南雪”“滋润美艳之至”讨人喜欢缘故了。而“朔方雪”不同,它“如粉,如沙”,只因太过冷峻,人们是宁愿居屋烤火也不愿意亲近,于是尽管它“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别有一种“壮美”,但只能面对“无边旷野”、“凛冽天宇” ——“是,那是孤独雪。” 有一种想法在心中升起:“暖国雨”、“江南雪”、“朔方雪”象征着三种人生——“向来没有变过冰冷坚硬灿烂雪花”,让“博识人们觉得他单调”,自己应该感到“不幸”而又不一定感到不幸人生;“滋润美艳之至”,如小丑般媚俗而受宠,却终究因没有灵魂而成为匆匆“过客”人生,永远独立独行,用“蓬勃地奋飞”“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却必须忍受“孤独”人生。
如此,“是,那是孤独雪,是死掉雨,是雨精魂。”这句话好像也不是太难理解了,同时,作者对三个形象基本态度似乎也与作者用语感情色彩,更与作者人生态度相吻合了。读书偶得,存此一说,以备斧正。
鲁迅的散文写读后感篇3
我喜欢读鲁迅的作品,于是在与学生交换图书的活动中,我得到了一本《鲁迅文集》。先生务实的风格、质朴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后感触颇多。同时,又让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忧愁:当个语文老师真难。
读先生的作品时,我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发现一些我们现在不常见的字与词,比如:简捷、支支梧梧、橛着嘴、发见等等,我不能说先生写了错别字,因为先生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但我想:现在,我这样的纠正学生的错别字,不仅让学生感到写作的压迫,而且也许若干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又要来给我们找错了。唉!当个语文老师可真难!
读到《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时,我读到了这样的一段话: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我不禁想到:严谨的寿镜吾先生培养了一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可是,从先生的作品中却发现先生虽然是北大的讲师,在上海担任编辑,他思考国人的精神的麻木,并深深痛恨着、可怜着国人的阿q精神,思索着如何将国人引领出精神的沼泽,但是小时候的先生的快乐却是在百草园中找寻蚂蚱、蜈蚣。
年少的先生在讲到自己博学的老师时,用了如何的词语来描写老师可笑的动作来。你看“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于是,我便疑心起先生的疑心来,我便疑心我的学生不知怎样的来写我呢!我的严厉会不会扼杀了我的学生的快乐呢?我不禁叹口气:唉!当个语文老师可真难!
但先生自己就是一个老师,从他忆起的刘和珍君,我发现先生虽然没有告诉学生该怎样做,但是先生用自己的精神感染了学生,使他们懂得人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由此可见,当个语文老师可真难,因为有先生的榜样,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
鲁迅的散文写读后感篇4
?狗·猫·鼠》作为本书的第一篇散文,并不是单纯地描绘动物——它的开篇是写人,揭露了当时社会中所谓“不好惹”的“大脚色”污蔑作者向对立面屈服手段的卑劣。面对这种情况,作者则借助童话故事,大胆嘲讽了他们的“流言”,显示出了他们如狗般险恶的用心。
“现在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作者接着用这句话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自己仇猫的理由,比如猫们捕食到动物喜欢尽情玩弄后才吃掉,脾气坏透。仔细想想,不是像极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些人吗?没错,作者表面写自己讨厌猫,实质上是在鞭挞“正人君子”等的帮凶。然而这都是当下,再往前,作者在童年时就已对它毫无好感,引出了“隐鼠”的故事。
作者的童年曾救助过一只小隐鼠,比较终得知被猫杀害,仇猫正是从此开始的。乍一读是表达自己想报仇的“恶念”,可其实是借此表达了对施暴者的憎恨。虽然后来证实了不为猫所害,可作者就是无法对其有任何好感,反而衬托了当时像鼠一般弱小者的可怜及对其的同情。
现在可以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结尾更是紧扣主旨。在比较后文章叙及了社会“总不肯扫清土匪或扑灭敌人”,纵容邪恶,不能除恶务尽的现象,也是表达了作者不忿之心和想要改变现状的迫切心情。
鲁迅的散文写读后感篇5
我记得在读鲁迅这篇"颓败线的颤动"的时候,读到最后,竟被哽住而不能读下去。
这篇短小的散文,是野草集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篇,通过一个梦,两个梦境,寥寥几句的对话,寥寥几句心理活动的描写,就把一个感人至深悲苦无助隐忍的伟大母亲形象鲜活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让读者发自内心地要去痛恨人世间的忘恩负义,给予读者的是回味无穷的暇想。
在这两个梦境中,这个母亲有过两次“颤动”,这两次不同的颤动,浓缩了这个母亲几十年的人生,她所有的生活,她所有的情感。
第一次颤动,是在多年前,她为了要养活两岁的女儿,被迫去身赚钱,“在光明中,在破榻上,在初不相识的披毛的强悍的肉块底下,有瘦弱渺小的身躯,为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而颤动。”
她对饿着的两岁女儿说,“我们今天有吃的了。等一会有卖烧饼的来,妈就买给你。”她欣慰地更加紧捏着掌中的小银片,声音低微、悲凉地发抖,默默地抬眼看着破旧屋顶以上的天空。
第二次颤动,是在多年后,她已是一个垂老的女人,她的两岁的女儿,已长大成*人,结了婚,还有了自己的孩子,还是在那个小屋内,可是,他们都怨 恨鄙夷地看着她。因为他们认为是她让他们没脸见人,还以为是养大了女儿,其实是害苦了她,让她委屈一世,还要带累了他们的孩子。
她听到这一切,她一怔,接着便平静,她开开板门,迈步在深夜中走出,遗弃了背后一切的冷骂和毒笑。在深夜中,在无边的`荒野,在没有虫鸟飞过的 高天,她想着她这几十年的人生,眷念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 语。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
这个女人,这个母亲,一辈子的人生,就浓缩在这颤动中,无比地凄凉绝决,从而更让人心中那股痛恨薄情寡义的焰火越烧越烈。
鲁迅的散文写读后感篇6
夏天的星空,已经隐约而去,滞留下的只有秋日那洁亮的月。曾经那窗外的虫渐渐消了声音。
夜,宁静而又祥和。
风,一阵一阵的,微带着少许的凉意。我尽情享受着秋夜的平静。可脑海中,却始终荡漾着那幅画,挥之不去。“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它仿佛要离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
这是鲁迅笔下的秋夜,这是一个和我感受到的全然不同的`秋夜。
我不愿意看到,却不由自主的想象“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人间而去,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了。”那是一个怎样的秋夜?
为什么鲁迅笔下的秋夜如此黑暗?那一年,鲁迅住在北京,他说:“那时北京也黑暗的可以。”于是,他把孤独追求的感受写进了《秋夜》。
我清楚,鲁迅即使身处黑暗,却执著地寻求光明,寻求着希望。
“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虽然鲁迅的希望像濒临着死亡的小花。但一无所有的花干却仍然默默地直刺那黑暗的天空。
革命与战争终究要进行,胜利也必将来到。
鲁迅有过彷徨,有过失落,但即使在他看不到未来曙光时,他依旧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夜深了,月光更加皎洁。
先生,您感受到了今夜的明月了吗?
鲁迅的散文写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