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读者,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有明确的主题是写出优质作文的第一步,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陶渊明作文通用6篇,感谢您的参阅。
陶渊明作文篇1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朱淑贞
菊茶,菊酒,菊琴,菊歌,悠然的陶公,心揣菊的情怀,在历史的舞台上,硬生生走了1600年,好一个悠然公!
东篱采菊,高山赏菊,养个女儿取名爱菊,写的文章充满菊香。人生的晚秋,傲然挺立于飒飒西风中,化一缕英魂演绎菊的精髓,不屈中静静看着百花妖媚的脸;留一抹微笑于残阳中,任炎凉世态挥洒五斗米典故;撷一朵山菊放在鼻底,闭眼慢嗅,清香!
淡淡的香,绵延了千年;浓浓的情,渲染了整个历史的天空。一朵迟开的花,绽放出一段不了的菊花情缘。一个灿烂的肆意潇洒的笑脸,为曾经争奇斗艳的百花夺魁赛做个干练的总结。该谁夺魁,嘉宾微笑不语,留个悬念让历史揭秘。陶君啊,采菊做茶,酿菊为酒,丝丝花瓣在风中翩翩起舞,遍地的洒脱分明幻作张张懂风通情的瑶琴,眩然奏起心旌摇荡的菊之歌,响彻历史的天空。好一首千古绝唱!
醉眼迷离中,品诗读文;恬心淡雅时,饮酒赏菊。“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箪瓢屡空,晏如也。”陶瓮,菊花伴你,南山懂你,于静谧中写意人生绝配。“大济苍生”的梦寄存在桃花源,留待渔人去摇醒沉睡的世界。“草盛豆苗稀”,给自己的贫困找个出口,让枯死的心暂缓灭亡。历史,需要你未尽的诗行!
……
翻开厚重的历史,一遍遍徜徉在乡间小径,抬眼向南瞭望,试图寻找一份悠然,解读陶渊明的那朵晚菊,品味那种与世无争的恬淡……
陶渊明作文篇2
也许人生路途中所遭遇的磨难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吧,困难的环境中总是能锻造出人才。正是陶渊明当时的环境所迫,才会有那么多的好诗,陶冶着我们的情操,渐渐地征服我们的心灵。在光鲜亮丽的表面,成功的背后总会有些不如意。当有些选择有些磨难种种浮此刻面前的时候,当我们一头雾水、不知所措的时候。真的很羡慕陶渊明的那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随着时间而腐朽,就像陶渊明在我们心中,留给我们的他那些高贵品质。我心中的陶渊明,他是后人的典范。
陶渊明他远离闹市,远离尘嚣,归隐田园,品乡间淡,观风中寒菊,活得那么潇洒自在。看似,他好像真的没有勇气来应对生活得是后人的典范。陶渊明他远离闹市,远离尘嚣,归隐田园,品乡间淡,观风中寒菊,活得那么潇洒自在。看似,他好像真的没有勇气来应对生活得不幸,可是谁又能感受的到他内心得无奈。他也有济世的抱负,却无从施展,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容不下这一铮铮的魏晋风骨,于是他才会在百般的无奈中选择出世。他背后的无奈、焦灼、伤痛谁又能真正理解。当他放弃那些官场名利的同时,他也得到了欢乐。
山清水秀,使人忘俗,他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在隐居中拥有的淡然心态、豁达胸怀。他过的那种闲情逸致生活是多少人都向往,都一向念念不忘的。人们都钦佩陶渊明,他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品质;有着不与反动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他的诗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他那份牵肠挂肚的哀愁,那些溢满心田的美妙,似乎就是天上飘逸的白云,永存于中华民族的上空,更是留在我们的心中……
陶渊明作文篇3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古代,诗词歌赋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在假期里,我也开始阅读古诗文,从中我感受到了这种艺术的美。在我阅读的古诗词里,我最喜欢的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那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他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所以陶渊明的诗词写得十分洒脱,有一种不拘一格的美,让人读起来很舒服。他不像李白那么浪漫,也不像杜甫那么忧国忧民,而是十分悠闲,不问世事,因为他已经厌倦了官吏和地位,他只想做一个普通人,做自我想做的事情。
我不只是喜欢陶渊明的诗,更喜欢他生活和性格。从古到今在官场上受排挤的人有很多,他们大多是辉煌了一时之后就一下子被贬,得不到不可怕,但得到了再失去是最让人难以理解的。陶渊明虽然几次当上官,但最终都辞退了,他厌恶官场上的斗争,相比而言他更喜欢田园的风光,虽然那里给不了他地位权力和金钱,但他并不在意,他只需要平静地度过一生做自我想做的事。
我喜欢陶渊明这种洒脱的生活,期望有朝一日,我也能有和他“一样的生活”!
陶渊明作文篇4
陶渊明笔下写出了桃花源的美景,看似像他不和世俗,不理解世俗,挂印退官。
但真的,大家都这么想?认为他是对的,创造了世外桃源?
表面上,他不和世俗,挂印退官,“种豆南山下”去了,但我们要去证明这个观点,就要用一点数学知识。有一种证明法叫“反证法”,即先说假如什么是对的,按照已知条件向下推,发现不对,结论与现在的已知条件不一致,就可以反过来,说之前的那个假设是错误的。那么现在让我们想想:假如说陶渊明真的就“种豆”去了,那么,他的诗,他的《桃花源记》,又是以一个什么方式,什么手法,神奇地回到世间的呢?他早已“不复出焉了”,他的著作是怎么留下的呢?
细细一想,上文的话没什么错,我们的假设通过一系列推论后发现不成立,这时的结论已经很明显:它是错的。陶渊明种豆归种豆,但结论又告诉我们这不对,但他又确实归去了。我们就顺着结论,向前推,找到迷失的部分。对于这件事,结论也只剩一种了。
那是什么?他去“种豆”不会有错,但他每一锄下去,他种的不是豆,也不是自己独享的世外桃源,而是留下,分享给了我们。在他心中的,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花源,而是在桃花源外,在划船打鱼的武陵人,而是在外面饱经战乱的百姓们。身虽种豆,挂印退官,但他锄土,种豆,浇水,拔草,为的是百姓,为的是我们后人。纵使他身穿破布衣,戴顶草帽,手握锄头,他又与那穿官衣,戴官帽,手中持着官印的陶渊明又有什么区别呢?马老了,累了,不中用了,但不忘他是千里马;陶渊明走了,挂印去“种豆”了,但他能忘掉百姓吗?
不,不能。无论他戴了多少个“虚拟眼镜”,不论他走进了怎样一个理想的世界,他能忘记他是谁,他是干什么的——或者说他是为什么而存活的吗?
不,不能!这不是他,陶渊明,为了自己的自由而活,为了一方百姓而活,为了我们后人的一方净土而活!他不能忘却了这些,而仅仅在种豆,因为我们的结论告诉我们:这不是他——一个为百姓而活的人!
陶渊明写过“心远地自偏”,他是在当官是想着归去呢,还是在“种豆”时想着百姓呢?这就是他吧,心远地自偏,偏着偏着,回到了我们身边,回到了百姓身边,送来了一心耕种的桃源,送来了一片新的精神世界。
陶渊明作文篇5
我不痴迷于穿越时空,回到古代,然而我希望能有他的那份洒脱释然;我不痴想着有他那般文采飞扬,然而我希望同他一样,虽活得艰辛却又快乐。
巍巍匡庐之畔,滚滚长江之滨,一位大文豪曾向我们款款走来,他,就是晋朝的陶渊明,田园诗的鼻祖,浔阳的骄傲,柴桑的辉煌。虽然家道清贫,但面对高官厚禄,他仍坚定地说: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这,就是他的骨气凛然,满腔正义。
也不知他的清高孤傲,毁了他的仕途,终究是好是坏,是福是祸。可我仍记得,是他,曾几何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又是他,顺着渔人的脚步,轻轻追寻着桃花源,那落英缤纷、怡然自乐……
哦!我要像?渊明那样生活!
初三的学习确实很苦。跑操总得筋疲力尽,大汗淋漓;课程繁密冗杂而作业又堆积如山,周考月考接踵而至;教室里瞬间紧张,凝重了许多。昏昏欲睡地,一天天就这样过去了;只有在挑灯夜战或独步湖畔时,才稍微被冷风吹回了知觉。
这样的生活,我喜欢吗?我想给出坚定的回答来,却又似乎真的是爱恨交加。我不喜欢写作业,不愿意跑操,不热心考试。然而我知道,面对未知的前方,任重而道远,非若是,则前途无量!我又知道,青春正是用来努力学习、开发脑力的,这是应该的且是最美好的,那我又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呢?
坐在灯下,无意地抽出语文书,漫无目的地翻着,却又一次见到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哦,想必陶渊明独处院内,眺望群山,一定有过什么感悟吧?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大同理想的追寻。妻子早已离他而去,儿子都天生的愚钝,每天还要同百姓们一样耕耘,可这生活的艰辛与重荷,却又如何能绽放出如此朴实又绚烂的诗话?
我终于清醒了。人活着,就要有远大的理想,有坚定的性格,有乐观的心态,有艰苦的奋斗。美好的生活,就是让自己的精神、思想丰富起来。
我踱步阳台,揭开窗帘,轻轻推开窗户。那儿,星星在漆黑的夜幕中时隐时现,如在微风中蜡烛的火苗。又恰似明亮的眼睛,智者狡黠而深邃的目光。
我对着夜空,露出天真的微笑。
陶渊明作文篇6
月色中,南山下,一位披着蓑衣的老人正在踏着歌儿回家。
夜如此静谧,月如此明亮。这位老人的心境如此畅快,他执著于对田园的向往,对自然完美风光的追求。
菊,花之隐逸者也
他也曾带着梦想走向官场,想尽自我的力量为国尽忠报效,但他最终看清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心寒了,毅然选择了归隐于南山下过着自我的田居生活,也许无宽床暖枕,也许无山珍海味,但他不后悔,依然平静淡雅地生活着。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选择,学会了放弃。我也更执著于自我的梦想和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眼中的陶渊明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早晨伴着晨露去锄草耕作,傍晚又伴着余霞放歌回家。晚上在自家庭院采菊品茶,悠闲地抬头远望南山,享受着采菊的欢乐,享受着欣赏南山美景时的闲适,享受着鸟儿结伴回巢时的温馨。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欣赏身边的景色,用心去体味欢乐与幸福,热爱大自然完美的风光。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我心中的陶渊明虽然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但他没有忘记社会的黑暗,也没有忘记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他也时时在牵挂着社会,他常用诗句来抒发自我内心的情愫,表达对贫民的同情对战争的憎恶。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关心他人,不能只顾自我的欢乐幸福,更懂得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心系民生。
陶渊明作文通用6篇相关文章:
★ 理想作文通用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