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心得时,我们需要将自己的感受与理性分析结合,这对思维能力的提升极为重要,写心得是对知识的深化,帮助我们在实践中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色彩的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色彩的心得体会篇1
在视觉艺术中,色彩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举个例子,当我们翻开一本书时,我们先看的大多不是内容而是插图,当黑白插图和彩色插图在一起时我们会先看彩色插图,这就是色彩的力量。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们经过了静物写实、色彩分解和色彩构成的训练。但让我体会最深刻的并不是色彩的运用,而是色彩的图案和图案与色彩的协调,在我看来,一幅好的色彩作品离不开好的构图和图案设计。
静物写实,那么它的`色彩所含的主观的东西就少了。这样整个画面除了要把握色调的统一,最重要的就是构图了。首先要把画面的空间充分的表现起来并且要使每一个静物之间有联系,这样才能更加轻巧的驾驭色彩。写实并不是完全照搬现实,画面的整体好看才最重要! 色彩分解,在这方面,就要大胆的用色。要用色块表现物体的空间和他们之间的联系,从而使画面统一协调,而且色彩要用的干净。构图也要紧致,不然色彩分解就会使画面散乱。 色彩构成,注重的就是图案的设计与色彩的运用以及图案与色彩的协调。图案的艺术源于自然,,因此要善于观察,要懂得发挥想象力。色彩的运用要考虑它的色相、纯度和明度。图案与色彩的协调最为重要,这里我就我的一点学习经验说一下。
图案的设计要有统一也要有变化。统一是一种协调关系,是有规律的,变化则是一种对比关系,处于从属地位,是突变的,存异的。图案的对称会使画面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而均衡则会使画面活泼而生动。图案的动感在线形方面要靠曲线、倾斜线来表现,在面形中,用圆形来表现,在色彩方面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来表现。而它的静感则用直线、垂直线,方形和对比含蓄的色彩来表现。
色彩的协调也是需要技法的。我们知道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纯度和明度。色彩的协调一般来说同类色、邻近色、近似色易协调,对比色和补色难协调,但是不协调的色彩可以通过色彩渐变、改变色彩面积、调入另一种颜色、用中性色勾线等来使其协调。
我对色彩设计基础的心得就是这些了,总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
色彩的心得体会篇2
在轻松的氛围中,蒋老师生动地讲解了红蓝黄绿四种不同性格特点和故事事例。
色彩性格以简单的红蓝黄绿四种颜色为符号,对相对复杂的性格进行归纳,不同的色彩代表了不同的性格,也反映在他们的情感态度中。红色快乐的带动者。心态开放,追求快乐,喜欢体验新鲜的东西,情感丰富而外露,容易情绪化;蓝色最佳的执行者。保守内敛,规则和条理性很强,以完美为导向,情感深沉而含蓄,不容易表露;黄色有力的指挥者。目标感强,重视结果,以成就为导向,不容易受情绪影响;绿色和平的促进者。心态十分平和,随遇而安,以稳定为导向,在情感中比较被动,缺乏强烈的动力和欲望。
红色需要被给予,他们需要别人的关注、赞扬和喜爱,他们渴望同时拥有这一切。他们也需要经常的彼此互动和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否则有很重的压抑和不快乐感。
蓝色的基本渴望是把所有安排好的事情都做好。对于他们,没有其他办法。当你无法把一些事情及时完成,他们会觉得你不喜欢这项工作,因为如果你喜欢的话,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这件事情。
黄色内心最基本的需要就是掌控。他们需要有事情可以让他们来定夺,提供一些空间让他们有机会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绿色性格需要的`是稳定与和谐。相安无事、温馨平静的生活就是他们需要的。当有冲突发生的时候,绿色的第一反应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们不喜欢做决定,宁可让别人为他们决定他们的事情。
通过这个讲座,我了解到了这个课题的重要性和价值性,通过性格学习让我学会研究自身与周围的人,探讨性格对工作和生活带来的益处,通过相互理解来寻求彼此认可的沟通与影响的方式。与此同时,结合学校服务性行业的特点,识己识人、知己知彼,在日常工作中,认识自己性格中的优势并加以发挥,掌握自己性格中的不足并加以抑制。同时,通过学习和拓展,更好地掌控与人沟通和服务中的主导性,发挥个性化服务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准,提升个人素质!我甚至对于人生的感悟都丰富了很多,明白只有战胜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就如同钻石法则一样需要不断的控制和调整,红色的我也知道了要克服懒散的习惯,用色眼不断地分析周围的人,这样才会让自己功力大增。通过下来进一步学习,我也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通过一次次适当的分析,使我去审视自己剖析自己修正自己,然后使自己更快乐。这堂课给了我一双慧眼,去分析人的性格,用五彩的颜色令世界变得如此美丽而精彩,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让我的周围变得如此丰富而生动。
色彩的心得体会篇3
通过性格色彩培训后,我不仅了解了自己,正确面对自己并且还学会了去了解身边的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培训还教会我正确看待每个人差异的原因,不再去很主观的评判一个人的好坏,“性格是没有好坏,只有差异”,倘若我去和身边的人沟通,去从别人的口里了解我自己,这也决定从今天开始戴一副“有色眼镜”去看别人,“四色性格分析法则”也是本次培训很好的方法。我想我会慢慢去运用它,让自己更加驾轻就熟此次培训所传授的东西。
色彩性格以简单的红蓝黄绿四种颜色为符号,对相对复杂的性格进行归纳,不同的色彩代表了不同的性格,也反映在他们的情感态度中。红色代表快乐的带动者。心态开放,追求快乐,喜欢体验新鲜的东西,情感丰富而外露,容易情绪化;蓝色代表最佳的执行者。保守内敛,规则和条理性很强,以完美为导向,情感深沉而含蓄,不容易表露;黄色代表有力的指挥者。目标感强,重视结果,以成就为导向,不容易受情绪影响;绿色代表和平的促进者。心态十分平和,随遇而安,以稳定为导向,在情感中比较被动,缺乏强烈的动力和欲望。
通过这次培训,当我们断定自己的`性格色彩时,关键是不带评判的观察,把自己当做一个陌生人来观察。不再企图改变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无论我们是哪种性格都没有好坏,最重要的是学会接纳最真实的自己。当我们有自己的一套性格理论时,我们会更清晰的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对于自己的性格优势加以培养,对缺点加以克制。且能够知道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和谐相处。当我们掌握了自己的性格后,我们就掌握了自己的情绪。
掌握了自己的情绪,我们就是自己的国王,这个课题的重要性和价值性,通过性格学习让我学会研究自身与周围的人,探讨性格对工作和生活带来的益处,通过相互理解来寻求彼此认可的沟通与影响的方式。与此同时,结合临床诊断服务行业的特点,识己识人、知己知彼,在日常工作中,认识自己性格中的优势并加以发挥,掌握自己性格中的不足并加以抑制。
同时,通过学习和拓展,更好地掌控与人沟通和服务中的主导性,发挥个性化服务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准,提升个人素质!通过下来进一步学习,我也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通过一次次适当的分析,使我去审视自己剖析自己修正自己,然后使自己更快乐。这堂课给了我一双慧眼,去分析人的性格,用五彩的颜色令世界变得如此美丽而精彩,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让我的周围变得如此丰富而生动。
色彩的心得体会篇4
通过了几周的学习,明白了关于设计色彩的知识。色彩的多样和多变性,给课程内容带来了丰富,有画色环图,听音乐画画,空间混合等等,让我学到了以前没有学习到的知识点,比如色相,孟塞尔的色相原理。
比如色相环图和做空间混合(两者都有很大的相似)都是要求掌握对色彩把握度、明度等的一种训练,也明白了色彩是对比出来的,相同的颜色放在不同的对比里,会呈现不同的差比;当在做色环图的时候,就觉得作业量是可以对付的,但做到马赛克那部分的作业时,才明白这一部分的空间混合真实大费时间了!我后来做着才知道,这种做法以后自己也可以用来家居上的装饰,把自己的心血一点一滴的框在一幅作品中,很有成就感。
关于旅游片段画相关的设计色彩,我加入的那组是关于希腊的。在做这幅作品的.时候,我明白老师在平时我们交上作业后从不评讲——则叫我们自己上去说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作品中的意见和看法时,才明白其实老师在布置作业的类型是就已经是一种无形的“评讲”,这种把发觉作业的潜质内容教给我们,让我们自己给自己“上课”,从中学习,体会。因为在画的过程中,我们就已经在不断的探索、研究:如何画起,色彩在主题里发挥的作用是什么,构成、协调等等都是我们自己不断摸索的过程,这是老师用课本、口头上传授不到的,只有实践才会明白。
设计色彩的作业是繁重的,也需要花时间去完成。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我在这里不仅要感谢老师的特殊教学方式,更是能从中衍生不少对日后有关的学习方法,设计色彩是每个领域都要设计到的其中一种,而生活上也随处都有“设计色彩”。我们应该不只从课程的结束就满足所学的知识,更应该学更多,不停止的思考和学习!
色彩的心得体会篇5
告别了内心厌烦的色彩课,随即又踏上了惧怕的色彩构成。一直以来对颜色惧怕的我还是逃不了这个恶魔的诅咒—————红绿色弱。心里抱着唯一的一份希望—————遇到一位好老师,从而满怀希望的走进教室。
结束了3周的学习,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做了几张不太尽如人意的色彩构成作业。不过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值得内心愉悦的事。人类的色彩感觉是一种天性,即使是像我一样缺乏某种感光素的人,他都有自身的色彩感觉。我个人认为:色彩构成课的初衷是为了挖掘埋藏我们内心深处亟待释放色彩感觉。这几周的色彩构成课似乎就起到了这一作用。
正如教材上所说:“色彩构成包含了许多理性的成分,如果把它们是为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就会丧失想象,走进死胡同,使作品丧失生命力。”绘画的发展也是如此:由起初的宫廷绘画,走向普通百姓的生活写照;由室内走向室外风景。它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绘画也好,设计也好,乃至人类社会也好,都没有标准答案。它是内心的抒发,是感觉的纸上再现,它在不同的时代有自身的特征。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就要保持自己的感觉,适当的追求某种自己喜欢的风格,适当的模仿前人,这些都是有必要的。但不应抛弃自己的感觉,强迫自己的内心接受自己不喜欢的风格。就算是他人认为你的作品一无是处。自己已有的.风格还是不要随意改变。就好像被社会和生活抛弃的凡·高,即使在当时社会人们无法接受他的画作,但是现的人们却争相收藏。
色彩构成作为一门设计的基础科,其中的一些基本规律、理论,技巧,是色彩发展的根本和起点,也是我们将个人的色彩感觉以及内心抒发出来所必须掌握。
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有了滋生的色彩感觉,我们接下来就是要不断的学习和观察。人生处处皆学问。老师上课经常说要我们都看一些他人的作品尤其是大师的作品,积累素材经验,开拓视野。当我看了《台湾印响海报设计》以后,发现自己看的太少,不善于利用身边随手可及的材料。尤其是在短期作业,缺乏随即方案。这就是在后期我所急需培养和改进的地方。
我们还要学会利用自然,这也是我要加强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色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丹霞落日、绿杨红杏、紫蝶黄蜂······正是因为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事物才构成了美丽的大自然。
其次,多与同学老师交流经验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无数成功人士的成功秘诀。安大的岳贤德学长,在介绍自己成功设计吉利新车标时就提到这一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用心对待每一次作业,态度决定一切。只有从现在就养成这一习惯,我们就离将来的成功更进一步。抱着一颗真诚的心,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去完成自己的大学四年的学习。
色彩的心得体会篇6
将知识理论转化为生动教学实践是科学教师必备技能——
科学教师如何点燃学生求知火花
本报记者 张欣
“花朵为什么能进化出如此多彩的颜色?”“独角仙的头部为什么那么硬?”“紫外辐射如何影响蜂的色觉感知?”……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话题,3月24日,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第4期“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落下帷幕。
研修班期间,来自云南各地州的小学科学教师走进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科研人员的带领下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植物标本馆、生物多样性体验园等,开展现场教学和体验活动,体验知识和思维上的“头脑风暴”。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如何发现有趣的知识点并进行拓展引申?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家精神?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如何由“被动引导”变为“主动求知”
如何区分真蜜蜂与不蜇人的“假蜜蜂”食蚜蝇?“假如某一天,你手中握着一只食蚜蝇走进教室,对着学生说:‘看,老师正抓着一只蜜蜂。’是不是可以瞬间吸引学生的眼球,之后顺势引出知识点‘蜜蜂和食蚜蝇的区别’,这堂课是不是效果满满?”研修班的教学案例启发了本期学员、云南省保山市实验小学教学名师张耘赫。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设计出有趣的课题?”这些问题让张耘赫陷入了思考。
“学习热胀冷缩内容时,我可以用我擅长表演的小魔术‘神奇的小喷泉’进行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张耘赫谈到,通过“自触发”科学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科学试验中随着场景的变化自动触发思考,主动通过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推导和思考问题的答案,进而由“被动引导”变为“主动求知”。
“中小学科学教师就像一个个‘点’,等他们回到课堂就可以带动学生的千万个‘点’。”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杨梅表示,本期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的核心不是知识的普及,而是把先进的教学思维传导给教师,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对信息的分析、筛选、决策、实施,自己进行思考和实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如告诉大家使用鱼钩、渔网的底层原理和逻辑,让大家自己发明适用于自己的捕鱼工具。”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吴建强说。
如何进行科学知识引申和拓展
“有一种叫‘毛头鬼伞’的植物很神奇,它年轻的时候是菌类,老了会变成一滩墨水。”植物学家、自然科普作家上官法智在课堂上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案例。
上官法智介绍,“大型真菌”“鬼伞属”“自溶现象”这些是知识背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知识点加工,提取出“原来是一种美食”“菜市场常见”“成熟后会变成墨水”,最后再进行知识拓展,引出“大型真菌是什么”“它的形态结构如何”“它为什么要自溶”。层层深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首先要通过对象分析延伸到背后的知识,再进行知识点提取、加工处理,最终进行知识展现和知识拓展。”上官法智说。
秉承着“思考是科学的发端,质疑和求实是科学发展的动力”这一理念,“自主探究”成为本期研修班的一大亮点,重点引导参加培训的教师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出科学问题,并通过一些科学试验逐步探索验证寻求答案。
“不以试验结果的成功与否为评判标准,因为试验失败也是科学的一部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混中心小学科学教师田维刚认为,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总结、想象,提出问题、理性怀疑、保持追问、动手求证,多角度看待问题及结果,进而激发出学生的“科学家”潜力。
“希望教师们能通过科研工作者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建立合理有效的探索方式、创新的思维方式,体会并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学生以身作则。”吴建强说。
如何碰撞出科学和人文的火花
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小学科学教师是兼任教师;在一些偏远地区,小学全科教师更是身兼多职。此外,还有一部分文科背景的教师担任科学课教师。
“对于跨学科背景的教师而言,可以将语文、数学等知识和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有机结合,拓展知识面,做好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贯通引申。”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鞠鹏表示,科学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而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著名植物科学画大师曾孝濂先生分享了一个故事:一名来自深圳的科学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了一本《植物志》,这名教师带领学生将学校方圆十里内的植物描摹下来,最后装订成集。在植物描摹中,学生通过悉心观察,耐心勾画,提升了观察力和表现力,将“科学和艺术”互联融通。
“画作的美丑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寻其天性,倡其真情。”曾孝濂谈到,记录是一种很好的感受科学的方式,要让学生在自然中体会到真,进而感受到科学的乐。
与此同时,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园副主任牛洋也在科学探索中找到人文价值。猫的世界由黑、白、灰、黄、绿和蓝构成,狗的世界只有黑白。牛洋设想,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戴上一副彩色镜片,模仿猫或狗的视野,体会动物世界,进而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观察力。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完全遮住学生的眼睛,让他们体验视障人士的世界,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比如设计服务特殊群体的公共设施,思考如何为视障人士提供便利服务等。
“科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认识宇宙、改造世界。”牛洋表示,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其他人或动物的世界,能增加学生的同理心,从自我走出来,更多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
来源: 中国教育报
色彩的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