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看完书之后所产生的感悟的文章,从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提取到有价值的论点之后,才可以开始读后感的写作,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乡愁的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乡愁的读后感篇1
一位少年,端坐在桌子旁.烛光摇曳,映出他略微有些苍白的脸庞.他正轻轻地往信封上粘贴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写的是他的母亲的名字.清冷的月光照着他沉思的背影.他在想什么呢?是幼时母亲轻吟的摇篮曲,还是儿时盘蜷于母亲膝头嬉戏的欢乐?抑或是母亲接到信时的激动与喜悦?他多想回去看看亲爱的母亲哪!轻抚着这枚小小的邮票,他突然觉得它很重很重.
时光飞逝,这时的他已是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他在通向码头的路上狂奔,手里紧紧的攥着一枚小小的船票.阳光照在他的脸上,喜悦溢满了他的心头.是啊,马上,他就可以坐上船只直奔故乡----那里,有他亲爱的妻儿,还有年迈的老母亲.好长时间了,妻儿一定比以前更漂亮了吧!她现在一定在村口翘首期盼吧?想着想着,他不禁微笑了起来.轮船起航了,他站在甲板上凝望----梦,就在远方.
他呆呆地站在一方矮矮的坟墓前----那是他母亲的墓.晚了,他那么急急地赶回来,却还是晚了.细雨打湿了他的衣服和头发,他却毫无察觉.为什么,为什么老天爷要让他们母子分开呢?他好恨自己,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回来,好见母亲最后一面!母亲哪,下面那么冰冷和寂寞,您受得了吗?他的脸上,早已分不清是泪是雨.他抓起一把泥土----就是这敦厚的泥土,将他与母亲无情的分开----他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世事变迁,如今,他早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了.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太多的皱纹.他正在窗口前久久的眺望.那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可正是这湾海峡,将他与大陆隔离开来.他多希望有朝一日能越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当然,他相信,那一天总会来到的。
乡愁的读后感篇2
在现代的诗篇和散文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但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们的思乡,也表现了他盼望祖国大陆的统一。他,就是著名的台湾诗人,《乡愁》的作者—余光中。
自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到了台湾,共产党就把解放台湾看作是一件大事。“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策”。渐渐的,中国和台湾从敌对到友善,开始逐渐走向光明,而到后来,台湾当局发生变化。一些台独分子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阴谋。中国各族儿女和台湾大部分民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台独斗争。
诗人余光中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亲眼目睹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关系,看到了时隔几十年后,有的人与在大陆的亲人抱头痛哭,叙述着太多的悲欢离合,而有的人只能站在亲人的坟墓前。于是便写了这首小诗《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亲在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坊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头。
诗虽然不长,不过却表达了他对祖国统一的。在他的作品中,他描绘了祖国了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而有一些则是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而现在,当我们再一次品味这些诗时,不免会产生一种想法:台湾到底何时统一?这种想法到现在还是一个知数。而现在我想说的是:“让我们盼望祖国大陆早日统一,不要就此”感人的悲剧再次出现。
当然,余光中作品还有很多,我在这里只举了一篇,如果本文有什么问题,请给予改正。
又一次读到余光中先生这首著名的乡愁,其中饱含了作者对故乡、对母亲、对爱人的热爱,进而把感情升华为对祖国大陆的热爱,其中还隐含着作为祖国的一部分早日回归大陆的热切期盼,这个应该是作者写这首诗的深意。
这首诗以极其平淡简单的文字表达了深挚的情感。我觉得这首诗最感人的地方就是诗人写的时候好象不是在用文字书写,而是在用心书写,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从诗人心底里流出来的感情的泉,细腻而清冽。给每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以心理的共鸣和激荡,很久没有回家了,真的有些想家,想念那些爱护自己的亲人。
乡愁的读后感篇3
余光中先生的去世,是文学史上一颗星辰的陨落。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等候回家的灵魂,带着满腔的乡愁,在世界上消散于烟云之中,只剩下精魂留存于世。
余光中先生的身世是让人唏嘘的。他二十二岁时,便被国民党一起带到了台湾。从此跟着国民党远别故乡,在台湾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在台湾生活期间,写出了多首流淌着浓浓思乡情的诗歌。比如《乡愁》这首广为人知的,读来让人悲哀婉转的诗歌。尽管只有只言片语,可是诗人将自己的思乡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都隐含着无尽的乡愁。
余光中先生活至九十岁,却依旧像二十多岁——年轻时候那样,思念着故乡。那是他永远回不去的热土。
虽说余光中先生在文学史上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实际上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的浓浓乡愁。他的每一首诗,都融入了自身的真情实感,是他呕心沥血而写就的。他用浓浓的思乡情,创造出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从古至今,乡愁都是多种多样的:有一去不复返的乡愁;有久别重逢的乡愁;也有短别重回的乡愁。可是,命运捉弄人,偏偏让余光中先生只能在一去不复返的悲哀中度过自己的人生。在台湾带着深深的遗憾,最终魂归天堂。
乡愁可以创造出艺术,但更多时候却会创造出无奈。余光中先生迫切回到故乡的心情,使他走向了创造艺术的道路,在一场轰轰烈烈中走向沉静。但他的离世,却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思索。
乡愁的读后感篇4
乡愁也许是一枚邮票,也许是一张船票,总而言之,这就是诗人——余光中对祖国深沉的爱与思念。而今,余光中爷爷已离我们而去,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内心,来表达我们对他深切的怀念吧。
余光中爷爷本是福建人,后来辗转到了台湾。然而他的这首《乡愁》感动了无数的华人读者,红遍了大江南北。诗中,诗人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心灵为之一颤。
当时他才22岁,却被国军所抓。离别前夕,余光中对家人说:“我会快去快回的,两三年的光景,我就会回来团聚。”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他一别大陆就是好多年,他的母亲在大陆这头,默默等待了漫长的半个世纪。大海无垠,海上没有一只扁舟将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送回来。她一直盼啊,盼啊,盼白了头发,盼干了泪水,直至生命的尽头,依然没有盼到自己心爱的儿子。
他在《乡愁四韵》中深情的呼喊:“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他在《当我死时》中殷切地期望:“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这无不饱含着对大陆的思念,对两岸统一的渴望。
故而,我们要记住那位写《乡愁》的游子,记住他那满腔的爱国情怀。与其说他是“乡愁诗人”,莫如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爱国诗人!
余光中爷爷的爱国情怀,应成为所有华人的内在气质,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
乡愁的读后感篇5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读后感篇6
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雀栗”与你一同分享。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不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保护动物献一份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成语无所不容:没有什么不能容纳。极言其宽广。如:清·龚自珍《太仓五中堂奏疏书后》:“是故君父之慈臣子,无所不容,教诲委曲,至夫斯极。”又如:他的气量大,几乎是无所不容。
乡愁的读后感篇7
离家有多少个风雨漂泊的日子,就有多少个想家的黄昏;离家有多少里不可逾越的路,就有多少里乡愁的延伸;离家有多少个曲折,就有多少次泪蒙双眼。再一次读到余光中的《乡愁》,思绪就再一次回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
如一只刚会飞的小鸟渴望投入蓝天的怀抱,用双翅划出自己人生的美丽弧线,却怕遇到狂风雨淋,一个带着慈爱的声音如一股强大的力量从您的嘴边滑出:孩子,如果你是一只小鸟,就勇敢地用双翅打造属于你自己的天地,于是我学会了飞。
如一匹刚会独立生存的小马渴望投入草原的怀抱,用双腿跑出自己奔跑的人生,却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一根能看懂人心事的目光如一根坚韧无比的擎天柱从你的眼中泻出:孩子,既然你选择了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于是我上路了,当我不经意地回首时,我看到您滴落的泪,在屋舍的那根炊烟的伴随下,显得那样的真实,真实得让人感动,真实得让您苍老。
开始了离家的生活,失意时我想起您用锄头坚强地砍倒一个个葵花根如同不容阻挡地排除万难,于是我不再失意;成功时,我想起每一次您拉着那头黄牛从太阳里走出,如同平淡地送走今天,迎来明天,于是我学会了怎样对待成功;泪落时,想起您乡音浊重的话,男儿有泪不轻弹,使我知道我的泪是什么……
漂泊在异乡街头,没钱的时候最想家,也往往在这个时候问自己,当我有钱的时候我会是那个最想家的人吗?
会!我会的!家乡您在精神上给我如此之多,您让我学会了飞,学会了跑,学会了面对生活的种种,我无时不刻不在想您。您是我的精神源泉,更是家园。每逢佳节更是如此,但家乡的距离让我无奈,却想起席慕容的诗句:曾在绿树白花前,那样的轻易的告别,二十年后的我魂魄夜夜梦归故里。
冒着淋淋细雨,走出两行走向家乡的足迹,我渴望有这么一天,这种渴望强大如山崩,庄严如死亡。
乡愁的读后感篇8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人抽象化的空泛。这首诗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波浪。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
《乡愁》的形式美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