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一篇读后感可以深化你们对名著人物的体会,读后感指读完一本书后把内心的想法通过文字书写出来的书面文稿,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践行者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践行者读后感篇1
这个暑假,妈妈在新华书店订了一本名叫《稻草人》的书让看。
这本书是著名的童话作家叶圣陶写的,这本书里讲着许多美好的故事,如:稻草人、聪明的野牛、小黄猫的恋爱故事和皇帝的新衣,等等。下面,就让我来给你大概的讲一讲稻草人这个故事吧!
晚上,人们都睡着了,有谁能清楚夜里稻田的情景?有,那就是稻草人。稻草人是农民亲的,他们的骨架是一条长长的木头,他的皮肤和肌肉都是隔年的黄稻草,帽子下面平平的,分不清那里是眼睛那里是嘴巴,它的手上都捆着一把破扇子。稻草人的主人是一位老太太,稻草人今年非常负责,所以今年的稻子非常的好,老奶奶看了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过了几天,稻田里闹了黄灾,蝗虫在这片田里产了卵,然后,卵变成了肉虫吃光了所有的蔬菜,稻草人的心碎了。然后,稻草人又发现了一位渔夫,她的孩子喊着要喝茶,于是他妈妈就拿了一个碗,从河里舀了一碗水拿给他喝。这个渔夫好不容易才得了一条鱼。她把鱼放入水桶里,鱼想跳出来,可是这个水桶太高,可每次都失败了。稻草人最后还是到下了。
稻草人这本书,语言优美文字浅明,他不愧为一部优秀的童话著作,他在描写儿童的口吻与人物的个性方面非常成功。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曾说人生是最美丽的童话,童话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儿童可以阅读,成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如:蚕和蚂蚁,我们要像蚂蚁一样,不停地工作赞美工作;聪明的野牛,野牛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但保护了自己,还救出了自己的同伴等等。
通过阅读《稻草人》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稻草人》真是一本好书。
践行者读后感篇2
我不是历史学爱好者。
和学生时代的历史课一样,这本书里纷杂的历史年代、冗长的外国人名和地名总是让我绞尽脑汁。
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是为计划的毕业旅行做准备,因为不想有天我现在欧洲的某一个城市,看到的只有不知名的欧洲建筑和城市风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在我看来,这三者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递进关系。
不读书,只行路,永远也不会知道为什么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不读书怎知读书不如行路?
几年前本着「读书不如行路」,遍只顾游山玩水,大学几年把周边近的远的都玩了遍,还总拿行的那几里路来当做自己不读书的借口。风风火火几年过去了,却也不见行过路的踪迹。
第一次觉得旅行有个导游也不错,是大三的十一假期,如果没有导游讲解,在上海外滩走了几十遍也不知道外滩浦发银行的罗马柱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处这样的罗马柱之一,而另一处支撑着巴黎的卢浮宫……
还有一次不算旅行的经历,也让我印象深刻。
那是学校组织的外出写生,地点安排在青岛崂山。每天早晨都能看到茶农在修整后的梯田上采茶。没错,这就是崂山茶。
那时刚刚从高中毕业来到大学的我,只记得地理书上「茶――多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却从不知北方也有这样规模大的茶园。
如果不是我行路来到崂山,可能也不知道北方沿海山区也有茶叶的种植园。但是,如果我没有上过高中,没有学过地理,就算见到崂山满园的茶也不会惊讶了,也不觉得茶种在北方有什么不妥,因为我从不知道茶需要酸性的土壤,且多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带……
希望有一天我站在欧洲的某个城市,能想起书里的某个章节,在欣赏异国风景之余,能想到它背后的故事。
践行者读后感篇3
暑假里,我看了《稻草人》。稻草人不能走,不能说,不能动。但他有思想,心肠很好,一心想帮助受伤害的人们。
“稻草人”的主人是个年迈的老太太。这一年,稻子长得很壮实,而且雨水也不太多。眼看今年有好收成,她笑了!可是稻子的天敌 —— 灰色的蛾子飞来了。它们在稻叶上安了“家”,下了很多卵。稻草人慌忙地扇扇子,但蛾子们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稻草人想到主人的脸 ; 又想到了主人不幸的命运,心里像刀割一样。稻草人使劲地扇扇子,可是蛾子们还是继续放卵,然后从容不迫地飞走了。稻草人多想告诉老太太,可他不会说话,他好伤心 ……
稻草人多想帮助身边的人们 ! 为了驱赶破坏稻谷的灰蛾 , 他使劲拍着自己的身子想告诉老太太 , 为了挽救生病的小孩 , 他想变成被子给孩子温暖 , 为了阻止妇女跳河 , 他流尽了眼泪。
最后,稻草人倒了!不是因为他怕辛苦,而是因为他的心碎了,像玻璃一样碎了。于是,稻草人倒下了!
稻草人的精神是多么崇高!处处为别人着想!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这样,为别人多着想一点,多献出自己的一点爱,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像那首歌唱的那样: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春天!
践行者读后感篇4
历时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但却又不仅限于只是记录;是旅行但又不仅是一次他乡山水的风光领略,更是不同文化的学习与探索、风土人情的揣摩与领会,每一次历史的背后都引发我们的无限惊叹和思索。
首先觉得大师就是大师,写法非凡:每节开篇多以精炼的词藻和深远的意境开始,又收于凝重的历史和感慨。“废墟,大海,海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蔽;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苍凉,寂寞,执著,历史常常在这里凝炼。”
更让人惊叹的是,无论余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我们很荣幸通过大师的眼睛,知道了欧洲这片鲜活了几世纪的土地,历经上苍的考验,它的国家和伟大的大师们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样,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南欧的威尼斯,一个身在现代而无车马的喧闹水城,一个着实让人向往的地方,但是,已一百多次被海水淹城让这座古老的小城显得风烛残年,岌岌可危。归纳起来,觉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总是帮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维,总是把出色者列入强者之列。于是威尼斯身上产生了矛盾之美。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处在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中呢?
西欧的巴黎和我们想象的一样高傲,气宇轩昂而且神采奕奕。大师在描写巴黎时用的最多一个的词是“聚合”——财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审美气氛的聚合……的确,柔情万种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让这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自在。
全书之厚重和纷繁岂是我等阅者仓惶之中可以理解得到的,仅让我们借以余秋雨大师的评价:“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这令我们这些足不出户的凡者打开了一扇西方历史文明的窗口,使我们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行者注定是孤独的、是凄凉的、是痛苦的,但注定又是不可战胜的。历经无数的游行,每次彷徨于陌生的都市,见证一次次的生死浩劫、历史沧桑巨变,心灵在一次次震惊和痛苦中游离,但这倘若无法摧毁一个战士的心志,必将使得他更为强大。我一直都对行者这个词十分敬仰,或许源自于水浒中“行者武松”的果敢和仗义的好感,亦十分向往成为一个可以暂称为“行者”的旅游过客,虽不得真谛,但还可在路上行走几番。人一生至少有两件事是还需必须做做的,一件是旅游,一件是读书,前者可以使你身体在路上,后者则可以使心灵游历于世界的历史舞台,但我觉得不纯粹的去行走一番永远都无法那么的真切。
践行者读后感篇5
人生路途漫漫,我们有无数理由为自己的行为作出各种解释。也许每个人都渴望环游世界,也许这些人的旅游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但大概不会有人像余秋雨先生一样——为了探寻文明。
从《文化苦旅》到《千年一叹》,再到《行者无疆》,不仅是看遍世间风景,更是探求千百年来的文明。从中华文明,到其他亚洲文明,再到欧洲文明。从没有完全败落的中华文明到败落后就残酷的中东,还有优秀却自私的西亚文明。每一种文明都不可能是完美,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它们极有可能失去了本来的面貌。但每一种文明都有存在的理由,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精神支撑。
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在这里出发。在庞贝的废墟中,在威尼斯悠长的河道中,在巴塞罗那流浪者的音乐中,是静谧的南欧。
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藏。在奥地利天然无雕饰的村庄中,在自闭而雄伟的萨尔茨城堡中,在美丽富饶的阿尔卑斯山下,平和的中欧敞开了怀抱。
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在柔情万种的塞纳河畔,在热情如火的阿姆斯特丹,在蒙娜丽莎安静的微笑中,在诺曼底登陆的金戈铁马中,西欧露出了模样。
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练。在冰封万里的瑞典,在冷漠富裕的丹麦小镇,还有常常被遗忘的冰岛,寂寞的北欧似乎已经等待了千年。
较之中欧的平和,西欧的风情和北欧的寂寞,我独爱南欧荒凉的废墟、人性的美丽。
喜欢南欧,是因为那种破败的荒凉。有时候真的会相信,只有残缺的美才是真实的。南欧,繁华过,兴旺过,但它却真真正正的死亡了,像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只留下一声深深地叹息。
走过繁华与苍凉,追溯一段历史。繁华与苍凉,是一个城市必经的历程,这段历程是文明的起源和终结。这才明白,繁华和荒凉不是两个对立的词汇,由于繁华,才能体会到荒凉的绝望;由于荒凉,才能使人想起过去的繁华。维系于二者之间的,是文明。而所谓文明,就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冲刷、积累、淘汰,遗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几页书便是一段历史,每一次翻动都是历史的交响曲。较于历史所在的年代,我们的社会无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以前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从这探寻无疆之界的旅途中,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领悟了繁华与荒凉。从时间被装进沙漏的那一刻起,文明就开始不断前行。有过崇,有过卑鄙;有过灿烂,有过衰败;有过坚强,有过软弱。文明不是一味的崇高,纳粹的暴政,集中营的杀戮,埃菲尔下的放荡,都已经随着蓝蓝的多瑙河流向了远方。
无论历史有多么可悲可叹可勉,历史终究是历史。我们不是七维生物,不能够穿梭时空更改历史,所以我们要做的只有发展未来。不论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还是活跃的欧洲文明,都意识到文化的交融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的根本都是一样的,各个文明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水乳交融。
时间像一张滤网,滤出的是精华。历史是尺度,度量的是人心。人之于世界,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浪尖一滴,如此渺小,如此无助。但人生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无论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马丁路德金勇敢地演讲,还是但丁、黑格尔,都经过了历史的层层选拔,他们是人类世界的珍宝,值得我们好好珍藏。
如此神秘,如此愉悦,如此独特,这大概是余秋雨先生想要教给我们的吧。
践行者读后感篇6
作者漫漫行程的游记,仿佛像我们打开了一扇引领人类通向新奇的大千世界的窗扉。因为之前从未企及而又渴望已久,不必为如何到达那远在天南地北的目的地而发愁。只需坦然的面对充裕的文字,我们想象的翅膀便已在不知不觉中舒展,不倦的飞往文字里的国度。
原来,贪婪的人性对于友谊的忠贞也不过是权势的囚徒。每每到了险恶的情势,那些自愿放弃道义的人,便一齐打击那个比较卓越出色却又被麻烦所困惑的人。这是他们的本能,本能的排除心中的堵塞与超越自己地位的隐患。那些见利忘义的人的生活,应该是岌岌可危了罢。难保哪天,自己所谓的挚友也重蹈覆辙——将自己出卖,至自己于万丈深渊。那样的生活,着实让他们虚妄的人生疑云密布,险象迭生。
原来,宗教对人类的蒙惑,早已使得没有抵制力的民众们丧心病狂。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为了维护自己的生活,为了获得责斥的快感。他们成了很多无耻暴行的参阅者和欢呼者。背信弃义的伙伴竟然成了自己悲苦命运的伪证人。他的良知何在?难道教皇的利益真的高于真正的事实。名誉的确是身外之物。可谁又会愿意被那些子虚乌有的谰言呢。
原来,无端陷于重围的人们是那样的粗鲁与野蛮。色彩注定带来无可避免的灾难。却不料,它会摧毁一个艺术创作者的下半生,并且积压了二十七年的冤案竟然依旧没有平反昭雪。他用自己所能描绘下的情景,将《夜巡》的艺术价值恢弘地淋漓尽致。可没有人懂得用心欣赏。他们携带着嘲弄的笑意,聚集在喧嚷街市的角落,并起用对他人遭殃的兴奋来微笑。那邪恶的微笑使他们成功的划清了自己与这副无价珍品的界限。因为,他们认为它给全城带来了莫大的耻辱。
原来,不听旁人的劝告,一意孤行却也能使人们看到了预期之外的景象。世界上不少故意的恬淡往往是一种掩饰性的表演,但奥斯陆不是。那里的历史原本是茫然的存在的。却因智者执着地透露,让历史“虏获”了诚实与尊重,让历史确切的痕迹不显得苍凉、寂寞,让历史不必无奈地凝冻于时光的流逝之中。正因为这样,历史才没有把奥斯陆给删除,并引来了极多的参观者。这或许便是诚实、恬然面对历史的“代价”——那里由此收获了深厚而斯文的文化内涵。
虽然旅程中的奇景异象总是最先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但不难看出作者并不追求于乍看下新奇的震撼感、不图浓墨重彩的勾勒,而是往往不惜用犀利的笔触,记录下隐现于每一处景点背后的文化底蕴。
作者通过欣赏文化的眼光,对欧洲文明做出了史诗般的深度解读。每一篇游记篇幅不长,却总能给人以回味,咀嚼的空间。
行者,行走的人。无疆。杳无边际,颇有些“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意思。孑然一人行走在夜路上,四顾悄然,天地相合,难辩边界与方位,陡然心下生出无限萧瑟。
余秋雨在自序中说:“花那么长时间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还有哪一座城市有资格作终结?”的确,行者是狂烈热爱旅程的人。无论旅行多久,都会有意外的趣味。常人虽然无法体验,却也不妨去设想。
因为,我们可以成为思者——虔诚地去拜谒那些遥远而陌生的城市;不竭地去思索那些深邃而神秘的文化;狂热地去追逐那些沧桑而又光辉的岁月。
践行者读后感篇7
断断续续读完余秋雨先生所著的《行者无疆》这本书,仿佛是一次奇妙的游历,心境豁然。立于书页指间,书中美轮美奂的世界令人陶醉,风景触手可及。一行字母、一条小巷、一片墓地、一份图表、一座城堡、一群闲人、一块巨石、一面蓝旗。古老而神秘的欧洲,厚重而丰盈的疆土,在余秋雨先生的笔下,充实而释然的拉开帷幕。
全书共分四卷,第一卷: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第二卷: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蔽。第三卷: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第四卷: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冻。四卷分别记述了他在南欧,中欧,西欧和北欧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描绘了四地区的沧桑巨变和人文风情。
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余秋雨先生的欧行漫记,他与同行者一道远行,前往欧洲进行社会考察和采访。从南欧一角踏上欧洲大陆开始,由南至北,一路前行,带领读者走遍欧洲九十六座城市。无论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并不止于眼前的风景,总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废墟,是大自然以火山的威力,瞬间凝固了一座鲜活的城市。可以想象,站在发掘出的废墟面前,人类群体在毫无预告的情况下集体死亡,霎时毁灭,是何等震撼,以至于作者在文中频频使用“劳累”和“心累”的词语。知道罗马,是缘于美丽绝伦,风华绝代的奥黛丽赫本的电影《罗马假日》,唯美暖心的`爱情故事外,罗马的伟大与厚重,从每一扇旧窗、每一块旧砖、每一道雕纹、每一处老藤溢出,独具匠心的设计,意气昂扬的姿态,无不彰显出一种伟大和典范。作者笔下的罗马假日,空静之境,它不仅是一部影片,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北欧童话,一步跨进北欧,立即天高地阔。奥登塞,安徒生的家乡,他出生的那间红顶房,房间非常狭小,但却凝聚了世界各国孩子们的目光,很少悬挂国旗的丹麦,把一面国旗端端正正地升起在那幢红顶房上。一个不太在乎标志的国家,终于找到了国家标志。这是所有的童话集合而成的一个童话。
仍是那条小巷,却空无一人,抬起头,月色已高挂,路灯闪烁着昏暗的光芒,暗淡中流露着寂静。路旁有一扇质朴的暗红色门,刚要轻叩,却又被这门的色彩所吸引。时浅时浓的红辅满每一处,因为经受岁月的洗礼,油漆已失去了当年的耀眼,沧桑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再有轻叩之念,却又缓缓放下悬着的手,门里的人是不是已经进入了梦乡了呢?在这样的环境中睡眠也是非常甜美的吧。转过身,白天摆出的几张桌椅已经收了回去,只有一抹淡雅的月色投置于地上,盛开的几株花儿也仿佛陷入梦境,低低地垂着蕊儿,空荡荡的小巷别有一番韵味。
读着美妙的文字,心思徜徉。在作者博大精深的文字里跋涉,移步换景,仿佛角角落落都新奇,又仿佛每一处景致都熟悉,熟悉到可以透过文字,触摸异国他乡的微笑,触碰无可奈何的叹息。在有力度的温暖和沉思中,静静体味,默默动容,就像作者在结语中写到:“结语不是结论,任何真正的旅行都不会有结论”。他讲完路上的种种见闻后,只是一声轻轻的苦笑。他说:“一连讲了那么多地方,一定夹杂着太多的错,但是即便把所有的错加起来,也抵不过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对欧洲的了解,远远超过欧洲对于中国”。
践行者读后感篇8
我从来不曾如此抗拒一本书,或许是因为它的封面吧——在两幢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间,清晨金色的阳光铺满了并不宽敞的石头路。第一次看到时给我一种莫名的压抑和我读不懂的深沉。
当我终于鼓起勇气读完它的时候,我知道,那不是压抑,而是一种思考。与其说作者余秋雨是带着读者走遍那九十六个城市,还不如说他是带着读者的思绪飞遍了九十六个城市……无论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他让我做了思者,行者无疆,思者亦无疆。我骨子里的懒散令我懒得长途跋涉,可我有一颗爱旅行的心,我向往着欧洲,却被签证和飞机票阻隔,于是我发现了行者无疆。
书中北极圈的旅程是艰难的,然而北极是我个人最向往的,冬天最冷的时候闯北极,艰难是理所当然的。也许因为看过太多北极圈的介绍,在所有对北极圈的描写中,唯一让我惊叹的是,在圣诞夜的北极圈,他们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馆,看来中国人是无处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极圈这样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温暖得可以抵御北极的寒风吧。
合上书,却没有合拢我的思绪。作者走了几万里的路,当然不止是为了写这本书,更不会是为了欣赏异国风情,单纯地了解他乡文化。看完整本书,我脑中似乎留下了什么。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资本,但有时欧洲迟到的文明却值得我们仰望。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看了行者无疆我觉得:“行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行者无疆,学者无疆,思者无疆!
★ 《行者无疆》阅读体会
★ 高考优秀例文——勇辄行者无疆
★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勇辄行者无疆
★ 优秀读后感范文1000字
★ 飘读后感1000字精选
★ 《三国演义》1000字读后感
★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以上
★ 读后感1000字高中
★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精选
★ 童年读后感1000字
文档为doc格式
践行者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故事汇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