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人们对名著故事的分析,为了加深大家对阅读书籍的记忆,我们通常会在阅读之后写好一篇读后感,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看见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看见读后感篇1
有时候在想,我为什么要看书呢。是充实自我还是填补寂寞,是师长之命还是心甘情愿,后来我才发现,看不同的书时心境与缘由皆是截然不同的。当我刚脱身于考题的苦海,偶有闲心的翻开这本《看见》之时,由非典到最后的卢安克,正如柴静所言,真实的万钧之力撼动了我。而看书,是为了让这些我狭窄的视线外的真实,惊醒我所习惯的生活。
关于惊醒这件事,也是柴静在这本书里所贯彻的。看过夜色温柔的人都知道,柴静嘛,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动人又煽情的文艺腔,最是适合她不过了。从前找作文素材也觉得她写的好,是舞文弄墨的好,如今也觉得她写的好,是有厚度的好,接地气的好。其实柴静的文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依旧细腻温婉,变化在于,她将主观的情感作为了情怀揉进了真实的“看见”里,看见并惊醒了过去一味滥情的自己。
书里有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是陈虻对柴静说的,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所有人面对着同一个世界,看见的世界确是不同的。《夜色温柔》看见的是蔚蓝的天空,朵朵的白云,都是新鲜生命的气息,而《看见》看见的却是实实在在一步步踏在土地上的人,有的狼狈不堪,有的成功得志,归根结底,在踏踏实实地认识自己的同类,与生活打滚。
谈完了书,最后便来谈谈自己。
我看见了些什么呢?低落时恰巧落泪的天空,烦躁时仿佛也紧皱双眉、面露愠色的一张张面孔,顺心时格外动人的花草—与其说是看见的,倒不如说是心里所见的。感性无疑是顽固的自带滤镜,眼里所见都因感性染上了鲜明的色彩,却也被加上了思想的镣铐。“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与认识而已。”这句话让我消化了很久,也让我重新直视了我心中习以为常的“诚实”,将人自动分门别类的“诚实”。在读柴静唤起理性的历程里,也为自己的感性敲响了一声钟,在书里也得到一些我不习惯的理性。
许多人都说看完这本书后涕泪交加,我倒是没有落泪,可能也是因阅历太浅的缘故,无所共鸣。但这本书给我的,也正像卢安克给柴静的,也许不是那种会掉眼泪的感动,而是让我呆坐在夜里,想“我现在过的这是什么生活”的撼动,这让我有了清空脑子里的所有,将空间再次完完全全的留给这本书的举动。
看惯了鸡汤,试试不一样的撼动。
看见读后感篇2
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才把这本书看完。中间哭了很多次,一开始还不知道控制情绪,流泪就流泪了,再看下去觉得每一个字都牵动泪腺,反而做好了心理准备,暗暗咬紧嘴唇,就是不哭,倒是好些了。
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其实很压抑,它就是要带着你触摸到最真实的东西,没有任何包装和修饰,等到你猛的一下子反应过来,它又在你耳边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说,我给你看的只是真实。然后等着你心中翻江倒海,等着心神魂魄集体发抖,再等着你忍到呼吸平缓睁开眼后,接受它讲述的真相。
情感太过充沛,所以看一会断一会,饶是这样,室友还吐槽你最近仿佛特别的感性,是有什么心事么?然而只是呆呆的书生气迎着一阵清冽的寒风霜雪,两厢碰撞之后,触摸世界就多了一层深刻,或尝试深刻。
如作者所言,这本书里“我”太多了些,读完我觉得,当做作者的一种成长记录也不为过,只是有一点令我惊喜,这段成长记录里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太多了,穿街转巷,总有一些熟悉的气味。
最后一点,文字功底很厉害,很喜欢书中的景色描写,笔触细腻,一字一句真像是写在心上,每读一句,心就跳动一次。
应当多回头看看。
看见读后感篇3
总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起的很妙,叫“看见”,它确实也为我推开了一扇窗,使我看到更多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
有个朋友喜欢问我人为什么要活着,我每次都不以为然,告诉她吃吃喝喝就很快乐,所以活着这么高深的问题,交给胃来回答就好。忽然觉得自己实在懵懂无知,只看到了井口大的世界,就已满足。
如果叫我现在回答,我一定会告诉她:一切都已定,一切都未知,还有东西交给我们探索,还有东西能让我们感受,就蛮不错。
我不太了解记者这个行业,属于电视的时代也即将落幕,但记者所担负的责任是仍要有的,或许会由另一个职业继续承担下来。在这本书里,有很多可敬可爱的媒体人,他们也平凡,却更多了一分对职业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认真。对我而言,他们从此不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无论过世还是仍在的,都会在我的世界中留下。谢谢你们,一直在为这个社会,为我们发声。
不用说,这本书文笔相当好,叫人对着手机哭哭笑笑,浑若痴狂。好几次不知为何潸然泪下,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这样的文字离人很近,所以一个情感的浪头,就直直的拍在心里。曾经有个老师常告诫我,别把文章写的连自己都看不懂了。终于明白,字还是要给人看的,甭瞎想什么艺术,艺术离了人也都是沫子。让自己感动了,让别人也看明白了,就差不多成功了。
零零星星看了几个月,到今天看完,还是蛮不舍。就像刚掀开锅盖,闻到了点儿香味,就不得不松手。期待下一部作品吧。
看见读后感篇4
二零零三年,“非典”爆发。
而现在,“非典”对我来说,不过就是教科书里一个好像听到过的名词,一个要背的年份日期。
直到,我本周读到了柴静的《看见》里,一篇关于她做“非典”新闻调查的文章。
本文通过许多真挚动情的环境心理描写,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非典”,看到了“非典”的背后——那是人类坚强的意志,“我要活下去”,那颗最温热的跳动。
如果,死到临头,活着的日子屈指可数时,你会害怕吗?你会觉得死亡是一种解脱吗?如果,你面前有无数人在倒下,一个接一个倒下,就如多米诺骨牌,你会惊慌吗?你会担心下一个是自己吗?
当每早,太阳升起,睁开眼能看到万丈金光,是否会感叹“活着真好”?
封面是一张照片。有三种人。小孩,中年人,老人。小时候经常猜一个谜语:“什么东西小时候是四只脚,长大了二只脚,老了以后是三只脚?”谜底是人。现在的我们,有时会有“当一个退休老人多好”这样的想法。可当我们老了,转回头看自己的漫漫人生路,又是一种什么感受?是羡慕之前孩子时的青春活力,还是享受快到终点了?
有一种人,认为人生的目标就是活着。不管成功与否,有意义与否,即便处在社会底层,即便人生不如意,只要能活着就行了够了,哪怕当牛做马。
有一种人,比如革命英雄,认为活着必须要有尊严,否则还不如死亡,所以才会宁死不屈。他们坚持认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他们的人生哲理。
活着,真好。活着,真不好。
看见读后感篇5
读完之后要说什么感受的话,还真的挺难说。但是里面的好几个案件都挺令人反思。如双城的创伤,家庭暴力,卢安克的思想以及他身边的孩子……面对孩子,我们总是站在一个高高的点去看待,往往忘了他们内心的感受跟安全感。如果在教育孩子这块,我们能多读读一些有关书籍,避免一些错误,会不会就减少这样的事件发生呢?
生活压力太大,社会等级不同,无处发泄,受欺侮无力反抗,种种,慢慢演变成家庭暴力,最后走火入魔,做出违背道德,残忍的事情,一发不可收拾,危害自身也连累了身边的人。不是不爱也不是故意,只是没能好好控制,没能找到一个发泄的地方。好好发泄,慢慢做出引导,积极的对待,会不会好点?这一段让我觉得婚姻的可怕。不知道为什么,看卢安克这一篇的时候,很感动,也对卢安克的思想很赞同,好像在某个方面我也是这么想的,只是卢安克更极端的点,更具体话了吧,能理解,也挺赞同。如果我们能不在以成绩作为衡量标准,放开手,放开思想,是不是能得到更多的进步,更多的自由呢?不确定。但是我觉得没必要去框架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到了一定阶段,该怎么做那是一件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与其强迫,不如放手。——教育就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孩子的世界本就单纯简单,不要带着目的性去交流,不要用成人的一套去对孩子。请真心的对待每一个还保留着天真,纯洁的人。对,不单是孩子。以诚相待。
看问题的层面还是太浅,不够深入。或许有必要再好好的深度了解一翻。
看见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