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句的读后感7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小伙伴们对名著人物的认识,在写读后感之前,一定要对原著内容做好深入了解,以下是满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一句顶一句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一句顶一句的读后感7篇

一句顶一句的读后感篇1

老刘的这本小说还是延续着他的写作风格: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重大的事件,描写的都是老百姓的故事,透露着小人物对生活的无奈。《一句顶一万句》分《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两个部分,延津就是老刘的家乡河南省延津县,书中写的就是延津的一些人和事。看书的时候,感觉就好像老刘坐在你对面,泡着壶茶跟你“喷空”,说着他记忆中的家乡的故事。因此读这本书会让你感觉很轻松,没有了专业书的压抑,没有了哲学书的深奥,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跃然纸上,在你眼前晃动。而且我们离河南较近,对文中的风俗、方言更容易理解。

主人公杨百顺一生孤苦,最羡慕的职业是喊丧,最崇拜的人是喊丧的罗长礼,却未曾说过话;最好的朋友是剃头的老裴,也是一年碰不上几次面;老裴偶遇躺在草垛上打摆子发烧的杨百顺,救了他一命,同时也是救了为了一句话怒气冲冲正要去杀小孩舅的老裴自己。一句话让杨百顺把老裴视作最好的朋友,一句话也差点让老裴成为杀人犯。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一句肺腑之言能让陌生人成为知己,一句诋毁人的话能让朋友成为仇人。有的人整天夸夸其谈,嘴巴像刀子,却说不到点子上;有的人寡言少语,却能一语中的。书中上部分杨百顺为了找“能说的上话”的养女,走出延津;下部分牛爱国为了找“能说的上话”的朋友,回到延津。一走一回,延宕百年,都是为了一句话,为了“能说的上话”。为什么他们会辗转千里就为了说句话?正是因为他们的孤独。“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说话是人的本能,也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工具。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桎梏给国人带来谨言慎语的思想,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诚信缺失更是让人人都树立了防御意识,三缄其口。但是每个人天生都有倾诉的欲望,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排泄的时候,孤独和寂寞便油然而生。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孤独者还有私塾先生老汪,老汪孤独是因为思念一个人,思念她而又找不得,所以经常堵得慌,他排解的方式是散步,走走散散也就好了。老汪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解释是“孔子当时正伤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有朋友,才会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这个孤独的老汪后来更苦。淘气的小女儿淹死后,看着淹死女儿的水缸哭了三个时辰,半年后也不能释怀,“心里像火燎一样,再忍就疯了”,想哭却哭不出来,痛到深处就是这样子吧。最后,老汪决定走出延津,一路向西,到了宝鸡以吹糖人为生。老汪在书中只是个片段,但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就像余华《活着》中的福贵一样孤苦的让人心酸。我时常在脑海中浮现出那个穿着长衫,在他的“种桃书屋”书写着“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的老头。

再有杨百顺的师傅老詹,不远万里从意大利到这儿传教,传教一生也只仅仅九个徒弟,但是他并不气馁,仍然风里雨里的满延津跑。常人应该认为老詹一个人背井离乡应该是最孤独的,但恰恰相反老詹不觉得孤独,这就是信仰的作用。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个信仰,无论你是信佛、信基督,还是信共产主义。就像老詹传教时说的:“信了他,你就知道你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书中还有更多的人物,都是些社会底层:买豆腐的、赶马车的、剃头的、杀猪的,我们多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孤独谁没有呢?其实人们都孤独,只是大多数人在孤独发作的时候才意识到它的存在。每个人排解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人散步,四处溜达;有的人喝酒,一醉解千愁;有的人是找一知己聊天,互诉衷肠。

我想起老刘在电影《甲方乙方》里客串出演的那个有点自闭的情痴,幻想着和异国公主的恋情。是否老刘自己也是孤独的呢?

“一个女人与人通奸,通奸之前,总有一句话打动了她。”这句话是什么,杨百顺一辈子没有想出来。我们也都有自己的一句话,但最终,谁是最佳的听众?更多时候,我们的这句话都留给了自己。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是无人可说;大多数人到后来,是无话可说。千百年来,中国人真的是孤独的,茫然四顾,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被现实的利益羁绊着,成为不敢说的理由;被礼仪道德约束着,成为不好说的理由;认识水平有高下,成了不想说的理由。

当杨百顺最后看到自己私奔的媳妇和情夫之间的亲密的一句顶一万句,他突然没有了仇恨,终结了他的寻找,开始了他的新生。人就应该这样,生活不是生活在过去,而是要生活在未来。活在当下,好在我们还有希望,可以快乐的孤独着。

一句顶一句的读后感篇2

虽然世界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名言警句,但影响我最深的,启发我的。还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它时时刻刻激励着我。

我刚上学的时候,妈妈就给我报了一个弹琴班。

刚开始学的时候,由于曲子比较简单,作业也比较少,所以我每天都坚持练琴。每当上弹琴课的时候,我都弹的非常熟,并且还很流畅,只要一遍就过了,我的心里总觉得美滋滋的,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这使我更加的爱弹琴了。

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家庭作业也开始变得多了起来,我对弹琴的兴趣也一天天的变得淡了,而且曲子也越来越难,所以练琴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了。从原来弹曲子很流畅的我,变成了没有一首曲子弹的很熟,每首曲子总会有一个或几个错音的地方,有时还会停下来。

刚开始时,老师抽查曲子,我还能勉强过关。可是到后来,我却弹得越来越磕巴,连过关都过不了。渐渐地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便把我叫到一边,语重心长地说:“高佳妮,我知道你长大了,作业多了,可是作业再多,也总得练一会琴,不练永远弹不好,有句名言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要勤奋,刻苦才能学得好,弹琴也是一样的,你记住了吗?以后一定要记住,”我连忙的点了点头,这时我的脸好象被烤了一样,滚烫滚烫的。

回到家,我就把老师说的那句名言写下来并贴在了我的学习桌和琴上。每当我有一首曲子太难,不想练了的时候,我就会用老师的话来激励自己,直到练会为止。

这样一来,我又像以前那样,弹得很好而又流畅了,老师也为我感到骄傲(因为他的话启发了我,对我来说起作用了)。

现在的我只要一不想学习,我就会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告诉自己学习要勤奋,不能偷懒。

这句名言一直影响着我,使我受益匪浅。启发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勤奋!

一句顶一句的读后感篇3

苏联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错,人类一直在进步,一本书就像一个阶梯,这样一步步地向上攀登,最后到达成功的顶峰,是书造就了你辉煌的未来!

就拿我自己来说说吧!自己虽然不像部分同学看书那么入迷,不过,现在我也深深地爱上了书。每天睡觉前总要看上几篇好文章才睡觉。

以前,一谈到书我就摇头:“书啊,那东西有什么好稀奇,比比我的电视,比比我的动画片,它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尽管我知道自己的理解能力不怎么样,概括能力很差,可一说到书,我一点儿也不感兴趣。

自从那天起,我完完全全改变了对书的看法,不再讨厌它,而是那么的热爱。那一天,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看书。一路上,我满不在乎,边走边想:“什么嘛,又是书,书书书,真讨厌!”我心不在焉地走进书店,随手拿了一本杨红樱阿姨写的小说《淘气包马小跳》。翻开一看,我深深地被里面的人物吸引住了:淘气的马小跳,精灵的路曼曼,漂亮的夏林果,还有笨女孩安琪儿。就这仅仅一本薄薄的书里竟蕴藏着这么多道理,这么多的好词佳句。

从那以后,我深深地爱上了小说,爱上了书籍。于是每个双休日,我都去看一看,看到好书就买下来。当我遨游在书的海洋里时,我感觉到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书成了我最真挚的朋友,成了我知心的伴侣。

书是进步的阶梯!它已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一定要多多博览群书,积累书中丰富的知识,并且灵活运用。这样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登上胜利的顶峰,成为一个万事精通的“小才女”。

一句顶一句的读后感篇4

在我还小时,对狼的印象并不好,尤其是读了《小红帽》之后,我心中的狼的本性,就是阴险狡诈的,自从我读了一本书后,我对浪的看法改变了许多,是什么书有这么大的魔力,就是沈石溪叔叔写的—《狼王梦》了,《狼王梦》是一部以自然主义观点写的动物小说。它以尕玛尔草原和日曲卡雪山为背景,讲述了母狼紫岚如何培育三只小狼成为狼王的经过,把在大自然挣扎求生存的狼,及因求生存而发展出来的“狼道”,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广阔的尕玛尔草原上,一场飞砂走石的大暴雨中,失去了伴侣的狼妈妈紫岚在与猪狗的厮杀搏斗中艰难产下了五只小狼崽。可惜,一只狼崽竟忍受不住风吹雨打,去世了,紫岚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忍痛吃掉了死狼崽,这样一来,紫岚只剩下了四只狼崽,为了培育四只狼崽,紫岚付出了多少,紫岚最喜欢黑仔,可黑仔偏偏被金雕吃了,紫岚是不会向命运低头的,可厄运接二连三的降临,蓝魂儿被扑兽夹夹住,双毛太弱,为了激发双毛,紫岚赔上了一条腿,可双毛最终还是被咬死了,紫岚把希望寄托在媚媚肚子里的狼孙身上了,为了保护它们,自己和金雕决斗,也处于想为黑仔报仇,自己最终丧命,计算已久的狼王梦,到头来也只是一场梦。

用我们的“人道”来说,“狼道”也未免太残忍了,但动物也是讲感情的,哪怕是十恶不赦的狼。紫岚为了自己的儿女,可以放弃自己的婚姻,不再寻找新伴侣,到了生命的最后为儿女而与狡猾可怕的鹰中之王大金雕玉石俱焚,表现出母亲至高至大的一面,这一点无异于们人类。

一句顶一句的读后感篇5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有点乱,感觉看不太懂书在讲些什么。但越是往后看越觉得精彩,越觉得作者厉害,然后就开始深深佩服作者了。

书分两部分,上部分是出延津记;下部分是入延津记。小说的前半写的是过去,主角是杨百顺,杨百顺上有个哥哥,下有个弟弟,与卖豆腐的老杨为父子关系,杨百顺一生改了三个次名字。从杨百顺改成杨摩西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杨摩西改成吴摩西,又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的人生似乎就是这样。被分成3个部分。杨百顺与剃头的老裴互为朋友;与杀猪的老曾互为师徒;与外国人老詹也互为师徒……他与太多太多人有关系,而他的一生,似乎也在为了一个“说得顺心”而徒劳有波。

杨百顺,百顺。他的父亲给他取了个好名字,但他的生活,事业,似乎都不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总在寻找些什么。看完了书,我才明白。他一直在寻找一个人“说得顺心”的人。话,一旦成为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所以杨百顺在寻找,为了心里过的舒坦舒心,为了孤独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说话,他的一生都过的坚苦。于是喊丧,便成了书中杨百顺崇拜的职业。

龙应台曾说过;“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就可以消除。”杨百顺何尝不是想这样,所以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为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而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他们一出一进,延宕百年。就是为了心灵的慰藉,所以他们一直在寻找,他们毅然决然的追逐“一句顶万句”的身影。

由此我忽然发现,为什么常有人说活得很累。他们在生活不如意,事业不顺,爱情不美好时,颓废,茫然。他们找不到说话的对象,所以累。这种累,犹如漫漫长夜,磨砺着我们的神经,祖祖辈辈。啃食着我们的心灵。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不投机半句多”,书中杨白顺的父亲老杨与老马是“好友”,老杨总认为老马能为他提供很多帮助,却不知,老马只是不想听他讲话,才快速的为他指路,为他提意见。其实现实生活为何不是如此?有些人与父母不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总是厌烦父母的唠叨,从来不认真听过,而父母何尝不是想找个“说的顺心”的人?

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所有的社会组织和家庭和谐,其实都和人能不能对的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有关。而杨白顺,也就是吴摩西没有找到她的养女,牛爱国也没有找到庞丽娜和和尚。但是这就是人生不是吗?一个个错过,一个个无奈,而人生,也是因此完整。

“一句胜过千年”是我认为这本书的主旨,书中所有故事因此展开也因此结束。我想刘震云先生也是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吧。

有一种寂寞,有一种孤独,以话语开始,也以话语结束。

一句顶一句的读后感篇6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长篇小说,写的是三教九流小人物的生活、沉浮、悲喜。磨豆腐的,贩葱的,卖驴的,赶车的,卖胡辣汤的,栩栩如生。当然,人的身份及所处的年代都是表象,主要是反应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狮子王》,表面是狮子,反应的却是王权更替的阴谋。

写作风格朴实,叙述的语气也不卑不亢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各色人等于命运中的挣扎和妥协。内容上,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观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错综复杂,在于“说得上和说不上”,是否“说的上”完全不关男女老少,是骨子里的秉性使然。因为“说不上”,杨百顺辗转出延津,因为“说得上”,杨百顺跟五岁的养女失散后记惦了一辈子。由于和一个本来陌生的女子章越红“说的上”,被戴了绿帽子而气急败坏的牛爱国竟理解了跟人跑了的妻。牛爱国五十多岁的姐夫和自己七岁的女儿说的上,牛爱国才放心地全国各地去找说的上的章越红去了。小说描述的是人们一辈子有意无意寻找“说得上”的人。看完我倒觉得,不必刻意寻找了:人是会变的。本来说得上话,说着说着就说不上了。本来说不上,过着过着又说的上了。随缘自在,人生本来也不能把自己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

二是人人处在万千机缘的网中,本来是一件事,说着做着却变成了另外一件事。比如姜家爷爷给孙子们分鸡腿不均,导致儿子埋怨,讲着讲着就讲成了“分家”。

三是时间会改变一切:养母年轻时跋扈老来慈祥,养父年轻时通情达理老来却吝啬小心眼,如此等等。小说平实中带着幽默,看到很多细节时笑,只在一处曹青娥死时因为孩子们听不懂她的意思而叫一直跟着自己的小孙女来翻译时哭了。看完之后感叹,这就是人生:把着舵行船,行着行着风早变了。

文风朴实到极致:几十万字中没出现一个花哨的词语。我而今这年纪,已经看不得文字的姹紫嫣红眼花缭乱,我只喜欢真诚。读内涵深广表面却风轻云淡的文章,如遇老友,促膝长谈,会心而笑。

一句顶一句的读后感篇7

培根曾经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没有失败,我们怎么能成功?如果没有失败,我们怎么能有勇气再去突破困难?我们只有经历过失败,才可能成功;只有尝过苦头,才可能成功。想必大家都骑过自行车,都会认为骑自行车十分简单,可是,每个人开始学习骑的时候,应该都会失败过的。

我学习自行车的时候是大概七八岁吧,总认为骑自行车就是小菜一碟,可堂堂正正的学起来,才懂得什么叫难。妈妈扶我坐上自行车座椅上的时候,我很威风的摆了个姿势,好像在说:“这种东西,我一下就会啦!”可妈妈却说道:“别装了,等等你真正骑的时候,就没有这么威风了。”我答道:“怎么可能?你就看着吧!”我一只脚踩上踏板,一只脚一蹬,自行车就向前冲去。我赶紧缩回那只脚,手握在扶手上,可扶手却东摇西摆的,正也正不了,停下来又不行,我急地大喊了一声:“啊,我要摔了啊!”话音刚落,自行车就一个劲的向左倒,“彭!”的一声,自行车和我摔倒在地。妈妈闻声赶来,说道:“怎么了,失败了吧?没事,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就不可能有成功,加油!”我一边看着妈妈,一边揉着膝盖说:“真的吗?”妈妈大声的说道:“那是当然,失败和成功无论在哪都是在一起的。”我坚定地点点头,又坐上了自行车,再一次骑动。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后,尝过一次次的苦头后,终于,我可以稳稳当当地骑着自行车到处骑了,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开心,不断地骑着,逛着,完全不知累。直到太阳公公下班时我们才依依不舍的回家。

失败与成功,都是形影不离的母子,无论在哪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们,但是要想取的成功,就必须要过母亲—失败这一关。如果你看到失败就逃之夭夭,承受不了,那么成功也会远离你;如果你看到失败,就去突破,遇到一次两次失败不要灰心,那么成功就一定会等着你的。

一句顶一句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树读后感100字推荐7篇

愿望星读后感优秀7篇

麦穗纹读后感7篇

《小海蒂》读后感参考7篇

灰尘读后感7篇

读了愿望的实现的读后感7篇

读豌豆读后感7篇

神秘7读后感通用5篇

灰姑凉读后感7篇

读后感_300字通用7篇

一句顶一句的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2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