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读后感的时候,一定要找准个人感受最深的部分,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强化小伙伴们对书上理论的分析,以下是满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林徽因的读后感优质8篇,供大家参考。
林徽因的读后感篇1
古往今来才子佳人的故事数不胜数,每一个都牵动着痴情儿女的心。相对于单纯的才子与佳人,才子与才女佳人的故事更是让人魂牵梦绕!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和金岳霖之间的情感故事早已成为佳话,在未读《林徽因传》之前我对林徽因的映像停留在情感问题上,而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对林徽因的认识度更广了,这位才女的丰富一生让人惊叹。
徐志摩在我眼中一直一直是浪漫的代名词,而林徽因是理智的,浪漫与理性的相遇注定碰撞不出爱的火花。事实也是如此,徐志摩与林徽因注定是诗友挚友的关系。而梁思成相较于徐志摩来说有的不仅是浪漫还有幽默更多的就是那份理智。比如,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图书馆内约会读书,徐志摩有时会凑趣过来聊天,而梁思成便在门上贴张纸条,大书“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愿干扰),梁思成,林徽因二人的结合是美与智慧的结合,是才与情的碰撞!
李清照的才思让人折服,木兰的坚毅让人钦慕,而对于兼而有之的林徽因更是让人佩服!林徽因是中国建筑的巾帼。林徽因是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这是大家所熟悉的,此外她还是挽救濒临灭绝的泰蓝的第一人!林徽因才气逼人,她得诗作是心得歌声,她的文章是现实的呐喊!林徽因的坚毅让人感动让人钦佩,身患疾病的她从没有在病魔的面前低头,她在与病魔斗争,期间写出了很多好的作品!林徽因对中国建筑行对中国文学界所做的贡献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读《林徽因传》为林徽因的人格魅力与才情所深深折服,这是一本很好的传记小说,值得一读。
林徽因的读后感篇2
林徽因受人崇敬的原因有三:
一、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小桥流水的江南孕育了她的温婉灵气,欧洲之行又培育了她先进开放的思想,集合中方古典雅致之美和西方自由热血之美于一身,就凝成了我们眼中的林徽因。无论是桃李年华去往外乡求学,还是嫁为人妇生为人母后操持繁重家务,她都以敏感之心沉稳虔诚地生活,以一双慧眼追寻隐秘的美。
二、她举世的才华,以及那份对于建筑的热爱。多数旧社会的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终日以家为业,勤勤碌碌,无法发展自己的特长。而林徽因幸生于林家,不仅没有被束缚在家庭中,还被送往外国读书,追寻自己的建筑梦想,甚至不满足于安逸的教学环境,在怀孕期间跟随丈夫外出勘查。她出众的文采博得所有听众的盛赞,而人以群分,徐志摩、沈从文、朱自清等诗人都是她的良师益友。
三、她虽身体孱弱,却以家国为己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生活在内忧外患朝不保夕的恐惧之中。而那些忧国忧民的志士们,一边在本位,尽本分,另一边鼓舞国民,拒绝卖国求荣。林徽因孱弱却不懦弱,在得知自己的亲人意外逝世时会悲恸昏倒,而在日本请求其书写文章时断然拒绝。她以自己的方式与单调的生活、残酷的国运抗争着。
正是这个如白莲花般纯净的女子,享有世间令人羡慕的美好的亲情爱情友情,却在病痛中香消玉殒,令人嗟叹。
林徽因的读后感篇3
看完了白落梅写的《林徽因传》,感叹于林徽因爱情与事业的传奇经历,尤其佩服于她对待情感上的果敢和淡定。
我总认为经受了大痛大难的人,才可能对人生的感悟更深刻。当有人说我已不敢付出真爱时,是多么的难受和无奈啊。其实你付出的就是假爱,也日久生情,难以割舍。
可林徽因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在情窦初开时,遇见了极具浪漫气质的徐志摩,相拥在康桥。徐志摩愿为她抛妻离子,证明他们当时是已经多么的激情四溢。然而她却果断地离开了徐志摩。当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时他们两人又作陪、又演戏,相聚在一起。难道林徽因一点儿也不留恋他们之间的感情吗?决不可能!
当那种情感像潮水般呼啸而来时,两人却不在一起,心应该就像刀割一样,都在流血。如果是冲动的人,早已不顾一切了,所以我们的历史上才留下这么多缠绵而悲壮的爱情故事。就是一般的人也很难控制住这种相思之苦。况且他们还有这么多的时间在一起,和梁思成当时其实还没有真正在一起。林徽因真是个奇女子!
试问芸芸众生,能有几人能做到。
爱真是个双刃剑。当爱来时,轰轰烈烈、甜甜蜜蜜,时间过得飞快。如果有一方稍有怠慢,就很伤心、痛苦,天昏地暗,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甚是艰难。当真的长时间在一起时,又会被无情的岁月打磨的卿卿我我成了传说。有的更是反目成仇。问青天:情为何物?
“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爱情可能是你最大的拥有,也可能是你最大的伤害,可以让你疯狂,可以置你于死地。
学一点林徽因吧,更何况我们都是平常人,承受不了爱得迷离和疯狂。不轻易言情,不轻易去爱。爱情像一杯浓烈而甘醇的美酒,能让你意乱情迷,神魂颠倒,但酒醉后的难受向谁诉说!
我很欣赏林徽因的这种性格,但我做不到,永远。
林徽因的读后感篇4
第一次听说林徽因是在学习《金岳霖先生》时,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这个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的女子,虽然只是简单一述,但我也从老师的字里行间听出了这个女子的睿智与才情。
某天无意间在同学那里看到一本《林徽因传》,只是随手翻了几页,却被那恬静优美的文字吸引了。从那时起,林徽因便成了我心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疯狂地用无数优美的词句来诠释这个神一样的“中国第一才女”。
她是那般纯净。
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纯洁”的含义。林徽因就是这样的女子,她美的令人难以靠近,只能远远地、静静地去走进她的心灵。品味他的思想,她用他的理智维系着爱情,她太冷静、太清醒,即使她深爱着徐志摩,即使他们两情相悦,她也能决绝地转身,因为徐志摩有默默为他付出的妻子。林徽因不会沉迷于情爱中,是的,她就是这样的女子,掠尽了人间所有的美,令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如莲花般的纯洁。
她是那般优雅。
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展示了她独一无二的才情。他的文字永远是清新美好的,与她本人一样,令春风失色,令百花换颜。她的柔美、优雅、淡薄平和倾倒了无数座城,天堂杭州为她倾倒,皇城上海为她倾倒,雾都伦敦为她倾倒……她是一个柔美并孤傲的人,她没有陆小曼的执着疯狂,也不会像张爱玲那样为爱默默耕耘,她要的是安稳,是一生的清白。
她是那般淡然。
她说,那个手捧诗书静弹箜篌的女子才是真正的自己。世间又有几人能像他一样抛开一切喧嚣、放弃所有的荣华?她不需要富贵荣华,只要一本书、一支笔、一杯茶、一盏灯足矣。她要平淡的幸福,要安稳的生活。所以,她离开了浪漫多情的徐志摩,与梁思成相守一生。殊不知,她选择托付一生的男子在她死后会另娶他人。而金岳霖——这个从未拥有过她的人,却守护了她一生。林徽因太过清醒,清醒到几乎可以看淡一切,但,这才是她,如一首平仄而唯美的诗,永远没有疼痛,永远是那样的平和静美。
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地对它的作者“白落梅”心生敬仰,她用简单清新的文字描述了一个传奇才女的一生,把这个世间最美的女子,用文字展现在世人眼前,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静守己心,看淡浮华,宁静致远。”
林徽因的读后感篇5
几段梅风,几星荷雨,小院湿了青苔,记忆,她不是玫瑰,不是牡丹,不是暗香黄昏黑夜,她是一朵离天堂最近的白莲,是迎着黎明与春天定下的誓言。
她有个好听的名字,林徽因,她出现在多少人的梦中,她蜻蜓点水般的掠过,她却早已化身成燕,在无数人的回忆中流转。
这便是她,哪怕是用一整个日月,也道不尽的女子,哪怕是用一生,也忘不掉的女子,她似乎拥有了所有祝福的言语,她似乎夺取了所有注视的目光,甘愿做她的叶,甘愿做她的伞,在这本小小的《林徽因传》中,给了我们一片温柔黑白,清亮如空的世界。
书里的她,才华横溢,吟诗作赋,研究建筑,参与国徽的设计,拯救传统工艺……诗里的她,清秀温婉,人间的四月天,是爱,是暖,是希望……生活中的她,优雅却又义无反顾,面对心动,停留时美好,离开时决然……会不禁赞叹,是一个怎样的人,才能令世人用如此仰慕的神情去张望,去追寻,不知从何时起,这成了放不下的执念,不知从何时起,这样算来,差不多已经一生了。
我与她的出生相隔了近一个世纪,是历史的沉淀,让我隔着一个世纪的光阴一点一点描摹起她的模样,她的眼睛,她的鼻尖,还有她的嘴角,然后,再从她的欢身笑语中,感悟到这唯一的女子。她选择在人间的四月挥手告别,你看,连上天都如此眷念你,让你如此幸运,许诺了曾经的相濡以沐。
我羡慕她的聪慧,羡慕她的冷静,羡慕她的执着,羡慕的太多太多。
我能想象,我能有所感触,望着窗前一目红枫,期待着不久的春天,看着桌上简单的几行小诗,回味着忙碌却又充实的生活,她难得的宁静,她难得的空隙。
不知道有没有与我相像的人,不了解自己,有时也无法充分的了解某些人和某些事,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快乐,这是不是真实的那个自己,再或者,眼前的生活,是不是就是适合自己并且希望的,我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放空,看看天发发呆,喝点什么,吃些什么,眼神,却会更迷茫些。
作者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一起相伴雨季,度过年华的人,终究会在某个路口离散,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此时,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只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我说,如果时光的齿轮停止转动,她依旧会是一朵开在磐石上的白莲,静静的观赏着我们这些疲于奔波的人,静静守护着她心里,那一处应该名为康桥的角落,没有留给任何一个人涉足,让其长着漫天的草,下着无声的雨,这不是无奈,不是怀念,更像是一种寄托,将想要说的话,装订在诗里。
今天的人们,会在一生中遇到多少的人和事,又会在多少的努力和现实中明白,人生需要惊涛骇浪,更需要惊涛骇浪后的平静。
诗人潦倒的一生,今人忙碌的一生,茫然之下,寄托之上,又是多少岁月在悄然婉转,成歌成诗。我曾天真的以为,真的有勇气可以不顾一切,我曾稚嫩的觉得,三尺宽的肩膀可以扛下所有,在冰棱的反射下,透过无边的黑暗,照耀出万丈的光芒无惧刺眼。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已经经过了好几个春天,好几次花开茶靡。
时间消磨了少年眼角的光,打散了花上,拥挤的蜂蝶,她终究为人妻为人母,过着热烈后平淡的生活,依旧带着某一缕褪不去的光华。不知在哪本书上看到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看到那些与生活抗争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选择屈服或者坚持。
她的存在,本就是一个奇妙的邂逅,宛若一首没有终点的小诗,在每个会到来的春天,延续着每只蝴蝶的梦,天上地下,铺满了星星点点的美好。这是四月的风,又似睡梦中,唇间淡淡的轻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的读后感篇6
林徽因是一个玲珑剔透的女人,她是那样的有灵气,感情丰富多彩。纵观梁思成一生的成就,都与林徽因是分不开的,从一开始选择专业到后来各国游历,对古建筑的测绘,成立建筑系……直至后来的国徽的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林徽因都有很大的功绩!
林徽因既是理性的,从她选择梁思成到后来建筑学的成就方面看到。也是感性的,比如她的诗,她的“太太客厅”,她的灵气与悟性……两种有冲突的性情在她身上表现的是那样突出!
她一生的经历是那样的丰富,知识是那样的渊博,才气是那样的突兀!
觉得她不属于家庭,但她有了家庭,她对梁思成有依赖,有引领,有相互激励,相互帮助,也是梁思成事业的大后方……但她却和徐志摩有那样深刻的友谊或许也是一种说不清的暧昧,还有金岳霖。
她的一生那样的短暂,但是却是影响着那样多的人,在不同的领域有那么高的成就,还有那么多的朋友……
她的是幸运的,生在一个富足,思想新潮的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见识广博!“新月社”“太太客厅”可谓“谈笑有鸿儒”
她的一生是坚强和奋斗的一生,爱与智慧的一生,感性与理性突显的一生!艺术与实操都有成就得一生!
她也是美丽与时尚并从……
希望人们再也不要嘲笑她的“太太客厅”,她是那样的具有人格魅力,她在有限的生命里那样的用力奔跑,那样的努力帮助别人,那样的给予别人友谊,至情至性……
林徽因的读后感篇7
她是中国的建筑学家和作家,她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也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她,就是林徽因。
有人说,想起林徽因,总是在人间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种鲜妍的美。也有人说林徽因被季节尘封在四月天,窗外的柳絮做了萍客,梁间的燕子做了邻伴,梦中的白莲做了知己。
杭州,这座被世人赞誉为天堂的千年古城,是许多人魂梦所系之地。这里有闻名天下的西湖,有恍如梦境的烟雨小巷,有月上柳梢的深深庭院,更有难以言说的梦里情怀。林徽因有幸地,在一百多年前,在那个莲开的季节,降生生于杭州。
一九二零年,十六岁的林徽因跟随其父去伦敦读书。在康桥,徐志摩认识了林徽因。多年后,徐志摩写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五十一岁过的林徽病逝。她死在了挚爱了一生的人间四月天,就在某个春风沉醉的夜晚,静静地停止了呼吸。林徽因的一生可以说是“生如夏花一样绚烂,死若秋叶一样静美”。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没有张爱玲的凌厉,也没有陆小曼的决绝,亦没有三毛的放逐。金岳霖为林徽因送去了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贴切的挽联表达了林徽因诗意美丽的一生。
林徽因的读后感篇8
最近读了白落梅的《林徽因传》,被作者唯美的文字打动。她所描写的林徽因是个风华绝代的女子,不仅有倾城的美貌,还有无与伦比的才华。就是这样一个女子,虽然只活了51岁,可是她的一生,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各色男子仰慕了一生。
在此之前,只知道林徽因与徐志摩的那段旷世的康桥之恋,也只知道林徽因最后是嫁给了梁思成,从来不知道还有个金岳霖,终生不娶,只为了默默守候在林徽因的身旁。金岳霖与林徽因,两家毗邻而居,只为了能将心爱的人放在眼前,静静地想念、默默地关注。世间还有这样忠于爱情、情深若此的男子,叫人真是难以相信。他的爱,艰辛,刻骨,让人心痛难当。
在此之前,也只知道徐志摩是飞机失事而离去,一直都相信有的书上所说的,是因为陆小曼花钱无度,害徐志摩四处赚钱贴补家用。殊不知徐志摩也是怀了私心,为了赶林徽因的一场讲座才坐的那班飞机。如此说来,也是徐志摩的心的一隅,一直没有忘掉林徽因。有关她的一切,他都一直在意着、关注着。
为此,特地百度了下林徽因,想看看她到底是怎样的倾国倾城的女子。虽然早好多年前看过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可印记里一直只有戏里的林徽因的形象,真实的她到底是什么样子,一直无从印证。百度过后,有点小失望。不觉得她有绝世的容貌,但肯定她有过人的才华,在文学上、在建筑史上,少有人能及。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是林徽因的代表作。在芳菲的四月吟唱出的最美丽的诗篇,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和暖
林徽因的读后感优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