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一篇读后感帮助深化同学们对名著知识的领悟,我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一定要写明自己的观点,满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白夜行》的读后感优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白夜行》的读后感篇1
同事的案头放了一本《白夜行》,我曾在五堰新华书店看到好几个学生模样的人在那读这本书,出于好奇,我在工作间隙开始阅读这本书。
作者的手法很奇特,每一章都从不同的人物视角来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不同章节之间只用几根丝线相连,彼此保持独立,中间大面积的留白和铺垫,最后仅以一名警察的推测归结汇总为一个历时19年,并与诸多谋杀案彼此相连的庞大故事结构。更为奇葩的是,全书男女主角没有一句对话,只在全书的最后,男女主角才第一次共同出现在作者设置的场景中,而这也是男女主角生死离别之际。全篇没有一句评论,也没有一句关于男女主角的心理描写。只有女主角这句隐喻颇深的话:“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做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这也是女主角唯一一次勉强算对别人袒露心迹的描写。
我只用大约10个小时读完了这本36万字的著作,说实话,读完之后有点后悔,因为这本书太黑暗、太绝望,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大悲剧。初读时,感觉好人是好人、坏人是坏人;读到一半,发现好人是坏人,坏人是无辜的人;读到一大半,发现所有人都不是什么好人;读到末尾,才发现,即使是坏人,也是可怜的人。坏人不是一开始就是坏人,每一个刚出生的小孩都是父母手里的宝。坏人之所以变坏,父母、社会、国家都有责任。用上帝视角来观察,我们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是一个可怜的人。
读完之后,五味杂陈,心情沉重。这不是一本普通的犯罪推理小说,其中夹杂着对人性的拷问、社会的拷问、文明的拷问。这里我简单写几条对今后对教育、生活、家庭伦理方面的启发:
1、对孩子的教育,父母远比学校老师的角色重要。我们现在的学校,基本上是只教书不育人。知识是中性的,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做坏事,父母如果忽视孩子的德育,后果不堪设想。一个掌握了丰富知识的坏人比一个没有知识的坏人要可怕的多。
2、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自己做一个积极的人、负责的人,乐观顽强的人。不管你身处何种阶层,都要以积极、顽强的心态面对生活,孩子才能有样学样,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也不会迷失自己。
3、法律虽然是对公民权利的一种救济,但是它具有滞后性,局限性。尤其对刑事犯罪而言,给当事人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不可能完全修复的。所以,对我们普通公民而言,提高安全意识,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害远比指望法律事后的惩罚重要的多。有时候,一次不经意的失误就会让整个人生、整个家庭陷入无尽痛苦的深渊。我国的法律尚存在诸多缺陷,更需要我们自己谨言慎行,远离危险源,远离不安全源。有些地方、有些人,平时发现是个雷区、雷人,就趁早远离他,别自己给自己埋雷挖坑。
4、朴素、低调的生活,才是生活的本质,高、大、上后面是虚幻、虚妄,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人只有踏踏实实的生活,才能有真正的安全感。我们最大的追求,不是锦衣玉食,而是幸福安康。电视剧中的皇帝整天锦衣玉食,中国古代的皇帝平均寿命才41岁,非正常死亡率44%。很多皇帝整天生活在恐惧、疑惧之中,实在不是一个好差事。同样,媒体中那些高、大、上的人,背后的委屈和痛苦也非常人所能承受的。
《白夜行》的读后感篇2
在打开《白夜行》这本书之前,有段对这本书的书评一直萦绕心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正是因为这句话,再加上看到书的中间部分内容,作者埋下的伏笔,与人物内心动态慢慢浮出水面,雪穗和亮司两人的一举一动,让我有着深深的压抑与恐惧。这的确是我一开始的真实感觉,对人性的细思极恐、失望、无奈;但当我看完整本书后,这种感觉就有了很大的转变。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任何看似荒诞的事情背后,都有它最真切的原因,如果你觉得荒诞,那很可能是你不理解它。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变成恶魔,雪穗和亮司之所以早早结束童年的快乐,这跟他们的原生家庭密不可分,父母不仅没有给他们应有的保护和快乐,反而在他们心底留下了深深的伤害与失望。所以他们唯一的一点点光亮,就是11岁的图书馆里,彼此的陪伴,嬉乐,一起同看一本书,在每个放学后的下午,亮司和雪穗都是在那里度过的。也只有在图书馆时,他们才能卸下所有的成熟,回归孩子般地天真烂漫。图书馆是他们一辈子最宁静纯洁的地方,在这里他们灵魂相依,互相汲取温暖。
雪穗在亮司心中是永不会融化的一撮雪,洁白、纯净又神圣。他甘愿用一生来守护这撮雪。亮司在雪穗心中是永不会熄灭的一束光,明亮、温暖又永恒。她在这世界唯一温暖的亮光。
雪穗在里面唯一一句透露感情的话是: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所以在他们的交叠中,这是一份悲凉而又厚重的爱,这里并非只有表象外的罪恶和扭曲,还有潜藏在悲剧背后的淡淡温情;不得不说东野圭吾对人性中的善恶,真是表现的淋漓尽致,悲情却不失温度。
《白夜行》的读后感篇3
?白夜行》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代表作。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叫西本雪穗的女孩和一个叫桐原亮司的男孩,两人在进行了第一次无望的犯罪后,从此人生中就再没有了阳光,雪穗从此不再以真面目示人,亮司则一直在黑暗的通风管中徘徊,继续着黑暗的罪恶。
小说将无望却坚守的凄凉爱情和执着而缜密的冷静推理完美结合,书中的两位主人公那种始终向上的坚强斗志与不懈努力,其实是在不断向下的堕落中完成的。虽然他们都无比强悍地扫清了一个个障碍,成就自己的梦想,但是为此而身负的罪孽却已无法饶恕,也注定了结局的悲戚以及无法站立在阳光下的悲惨人生。
雪穗说:“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而亮司的愿望是:“有一天可以行走在阳光下。”
他们在黑暗中负罪前行,小心翼翼地掩盖过去的伤痕,却不得不为此加上新伤,也利用并伤害了他们想利用的人。读着书、咬着牙、憎恨着犯罪的人,但回到起点,却又不知道该恨谁了。
我想,是被两个人的童年遭遇所激起的同情吧。他们一个在明,一个在暗,笹垣警官说桐原亮司和西本雪穗是枪虾和虾虎鱼的关系,笹垣警官在苦苦地独自对各个案件的分析和追踪下,终于发现两人的共生关系,直到最后,桐原仍然扮作圣诞老人在雪穗身边保护着她。
这样的情,让人敬畏,也让人悲悯。凌乱、压抑、悲凉充斥着字里行间,书读完了,可是心情却无法从压抑中解脱。犯罪者固然不可饶恕,可是又是谁导致了两个11岁的孩子去犯罪,从此堕入万劫不复的人生呢?“一想到他是抱着何种心情在通风管中爬行,笹垣便感到心痛”,在书的结尾,作者借着一个退休警察的心也表达了他的痛。我想,这是对整个社会的痛。
《白夜行》的读后感篇4
读小说的整个过程,心情是沉闷抑郁的。
唐泽雪穗获得成功了吗?她的生活幸福吗?肯定不是。她追求的不是成功、幸福,而是某种目标——跻身上流社会。这样活是她的一种选择。同样,她的“共生对象”桐原亮司的人生是成功的吗?如果说他的人生就是为了帮助雪穗进入上流社会,那么他成功了。按照正常人的价值来衡量的话,他失败的太离谱:没有正常朋友、家庭和工作。桐原亮司一身都为了唐泽雪穗而活:为了她杀死自己的亲生父亲、为了她做了都子事件、江利子事件、典子使事件等等。
回想他们相识之初,桐原为雪穗剪纸,这是懵懵懂懂的爱,他们看一样的书、他们有同样不幸的童年。又由于殺父事件把他们绑得更紧。深刻的爱只能来源于坦诚、信任和无私,他们两人除了彼此不可能会有第三者插足。桐原其实原本可以不这么做,他甘愿付出这么多,很容易看出这是爱的表达。在我看来,雪穗爱桐原就没有这么多了。
在桐原死后,雪穗都没有回头看过他一眼。桐原为了保护她,带着所有的秘密与事实跳楼身亡,心脏上插着那把曾经刺破父亲心脏的剪刀。雪穗的心够硬够狠!但也许这是她对桐原的理解,如果她承认了一切,他俩的一切努力将付诸东流,全部都将回到原点。
人性就是这样复杂,白中有黑,黑中有白,多情中有无情,无情中有深情。
《白夜行》的读后感篇5
刚开始读这本书,一直惊讶于雪穗和亮司是何等的心智,他们还是十一岁的孩子呀,一个弑父,一个杀母,悄然掩饰真相,心安理得的活着。面对死亡难道不畏惧吗?没有在黑夜里辗转难眠吗?也许在一开始我已经先入为主,判定雪穗自私,阴暗了,才在知道真相时惊讶的失语。
十一岁的她面对肮脏恶心的老男人的侮辱是怎么挺过来的呢,面对母亲用她的身体换钱是怎样的无助呢?十一岁的他面对母亲与雇员的苟合是怎样的羞愤呢,面对父亲侮辱了他唯一的朋友是怎样的愤恨呢?
这些我都不得而知了。就这么心疼起雪穗和亮司了,他们因为父母的罪恶注定无法生活在阳光下,他们是彼此唯一信任的人,雪穗的生活里已经没有了阳光,亮司就是他的太阳,这个甘愿穷其一生保护她的男人,最终也为她付出了什么的代价。亮司死了,雪穗唯一的太阳也落了,从此她的生活再无光明可言,还有什么意义呢。所有的杀戮,所有的陷害,所有的罪恶,是报复吗?心灵已经受伤,在努力活得也不会精彩,就像碎了的镜子,再怎么复原还是会有裂痕。
震撼过后是释然,是谁的错呢?亮司和雪穗吗,还是他们的父母,还是这个社会?最终还是因果轮回,所有的罪恶得以报复,所有的善良得以回报,那些枉死的人啊,是他们想要努力生活的荆棘,注定被践踏。
《白夜行》的读后感篇6
有一段时间很迷恋悬疑小说,于是找来了东野圭吾和蔡骏的几本书,蔡骏的书我看了两本,分别是《生死河》和《玛格丽特的秘密》,怎么说呢,他的书有一种很奇妙的吸引力,无论你是如何的善于思考,都不会猜中结局,而且它会在冥冥之中一点一点的指引你往下看,蔡骏的逻辑思维很强,文笔也丝毫不逊色,我很喜欢他的书。但是相比之下,东野圭吾在我心里要更胜几分,在我看过的他的书里面,除了《解忧杂货店》比较温馨,他的大多悬疑小说总能给人一种绝望和凄美。
?白夜行》是我至今为止看过的第六部东野圭吾的作品,也是东野圭吾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一部很难归类的推理小说,这里面有破案和推理,也有绝望的爱情和守候,还有对社会现实的批斗。但不管怎样,东野圭吾成功的塑造了雪穗这个孤傲冷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物形象。这本书里面所写的两位主角,都是肩负着悲惨命运的人物。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雪穗竟然惊人地主导了这一切的发生。而且比起“共生”,我觉得雪穗与亮司更像是一个人的正反面,互为因果。至于被无数人讨论着的“爱”的问题——生命的最初,那肯定是爱吧。至于后来,与其说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爱”,我倒觉得那更像是一种孤注一掷,因为别无选择,只能紧抓着这唯一的信仰。
?白夜行》这本书我一共看了两遍,第一遍的时候特别震撼,因为我从未见过如此凄美的爱情。白夜行三个字已经成了一种黑暗绝望的象征,东野圭吾以超人的才华营造了一个无比缜密晦暗的社会大网,错过一行字就可能错过了最关键的链条,书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个人都有秘密,每个人都有无法挣脱的命运之路。其实“侧面描写”是文学中的常见手法,但整部书完全采用侧面描写法,古今中外独此一部!因此才有了“说不尽的白夜行,看不够的白夜行。”雪穗和亮司算是青梅竹马,亮司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女主雪穗,对于雪穗这个角色,我一开始真的是特别恨,自己小时候经历了性侵之事,为什么要把身边一个一个的那么好的朋友也推向深渊?我觉得她长大之后,很多事明明可以不用做。她完全可以拥有更好的生活。还有很多细节的部分,我感觉自己理解的都不是很透彻。但是看完这本书对我影响还挺大的,就自然而然会害怕雪穗这种女人,试想,如果身边有这种存在,该有多恐怖。
大一的时候时间宽泛,于是我又看了一遍,此次重看,我发觉东野的这部作品,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佳作。全书貌似写了很多无关紧要的人物,实则都是紧紧围绕主人公唐泽雪穗和桐原亮司展开,然而全部采用了第三者的视角,关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几乎完全没有描绘,十九年的历程,写出的只是冰山一角,背后的细节,需要读者自行想象和拼凑。《白夜行》混淆了本格派和社会派的边界,相形之下,连《嫌疑人x的献身》都显得有些刻意,相信《白夜行》也是东野的妙手偶得吧,之后连他自己都很难超越。其绝望而离奇的故事因时间的间隔而显得愈发沧桑复杂。虽然有很多缺点,比如前半段节奏失控、人物情绪塑造够不上气氛营造、语言不够精致、个人风格也仅限于故事层面等等。但是作为一部推理小说,其悬疑的营造方式做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除了这两个苦大仇深的人物间无望的爱情是十分震撼人心的,但是通过他们所表达出来的爱的珍贵以及人性的绝望才更耐人寻味。
从一开始看似的波澜不惊,到后来的急转直下,即便已经很容易猜到两个最重要人物的交汇,东野圭吾都有条不紊的按自己的节奏走。大概中间的部分不自觉的就对人物有了感情,对桐原与雪穗的排斥,在桐原那句“人生就是在白夜里行走”突然有了感触而改观,可后来很快又因为情节发展淡忘了。在我以为雪穗的魔鬼形象已经不可动摇的时候,在离最后一页只薄薄几张的时候,最初的真相还是让我张大了嘴。雪穗这幅模样的原因,比我能想象到的只深了一层,却指数级的增加了我对她的理解,解释了这种扭曲,即使我依然同样厌恶她而后的作为。结局没有那种期待的“大快人心”,却又是最合理的一种无奈。
第二遍看完之后相当平静,就像东野圭吾在书中的文字一样,客观冷静宛如一条冷冷的长河。但回味一想,又觉得心里有千言万语却被不知名的东西堵住无法畅怀。网友评论里说得很好,一个人为了夺取,而另一个人为了赎罪,为了他们心中仅有的爱而编织出一张张魔网。最后那句她一次也没有回头给我震撼最大。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人,坚如磐石,同时也没有喜乐悲伤,幽灵般存在而已。没有回头的雪穗让我们读后感到更多的是悲凉和无法言表的心痛,差点忘记了她们杀了很多人。没有专心看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女人已经变得冷漠无情,可给我的感觉却是:正因为如此,越是冷漠就越是在乎,她不是没有情感,也许她觉得全世界都是亏欠她的,但她唯独亏欠亮司,她必须要代替他活下去。我实在是无法想象,这淡淡的一个表现之下蕴藏着什么样复杂的心情。
其实我很希望有一天他们俩能走在太阳下,手牵着手去看夕阳。而不是在黑暗中不择手段的谋生,虽然知道那一天已经来不了了,但还是希望最后的雪穗能够宛如新生,迷途知返。总之,看完这本书,我对结尾的后续有很多种遐想。
《白夜行》的读后感篇7
终于读完这本,差点吓得我要做噩梦。东野的脑洞大得令人惊叹,对人性的刻画细致得让人压抑。说实话,这本书的前一大半都看得让我烦躁,几乎每一章都会出现新的人物,而彼此之间还未联系起来,谜团层层迭起,中间还会有很多为最后揭露真相埋下的伏笔和线索,人物的内心和一些肢体动作刻画颇为细致,但大概是内心急于知道真相,总觉得过于冗长。在后半段,真相昭然若揭,还是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感,这种感觉也持续到最后,这大概也是作者想要的?故事内容本身大概是无可挑剔的,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人和事,到最后都巧妙的联系起来,让人有“原来如此”的感受。
“雪穗从不以真面目示人,亮司则至今仍在黑暗的通风管中徘徊”,这句话是对整个故事的总结吧,但我觉得内心很难过,不知道一个作家要经历什么,才能对人性的丑恶刻画到这种程度。亮司尚且存爱,守护最后的友人,守护最后的爱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而对于雪穗,她懂自己行走在黑夜的痛苦,也深知亮司是她唯一的光,却依然可以绝情如此。我不禁要问,如果一个人毫无感情,不拥有真正的家人朋友或爱人,那支撑她活下去的理由,究竟是什么?
虽然这本书是很多人推荐的,但是我还是更喜欢嫌疑人x,人物更简洁,节奏更明快,结果更加意想不到。
《白夜行》的读后感优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