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在听到要写读后感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却步,编辑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大家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守望的距离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1
不知不觉我已经到了高中,学业更加繁重了,与此同时,读书的时间也少了很多。不过趁这个寒假,我有幸把《守望的距离》这本书给读完了。我几乎将近读了一个学期就读了一本不怎么厚的书,肯定有人会嘲笑我效率太低。我对此不以为然,这是一本哲学书,如果不细细品味,反而一目十行,如过往云烟的话,那还不如不读这本书。我只是个高一的学生,说实话,如果在户口本上填我现在的文化水平,那顶多是初中毕业。不过,虽然这本书读起来很吃力,但只要用心去体会,反复诵读,其中的哲学道理自然就会浮出水面。
当然,读这本书之前要了解他的作者,作者是周国平,他不是一个文学家,而是一个哲学家,我想怪不得,通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语句和修辞,大多都是一些陈述句,有些句子还有点拗口。不过别看这本书文采不出众,但内容很充实,很饱满,总比那些华而不实,冠冕堂皇以及无病呻吟的作文要好得多,那些作文与《守望的距离》中的文章比起来,那简直是浮云。看了他的文章,我觉得他与其他作家与众不同,我认为他是一个坚强、执著、超脱,热爱文学的人。
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是书中基本上没有一句描述的是直白的硬道理,而都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或者是作者平日生活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中得出的启示。通过作者的不断探索的过程,我内心也跟着他一起思考,一起探究,这样,有了这个思考的过程,所以作者得出的哲学概念就会好懂许多。
其中这本书让我最欣赏的哲学理念是关于无聊与寂寞的话题,许多平凡人,包括我,时常会感到寂寞,感到孤独。其实是自己的精神空虚,内心的孤独,对生活的向往不是那么的有欲望,这不是佛语里经常说的四大皆空,无欲无求。而是自己对生活的不热爱,不重视。不懂得发现生活中的美,缺少自身的一种精神价值以及精神家园。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作者对于精神价值的理念以及寂寞空虚的看法令我焕然一新,从此我不会有这种无聊的感觉了。
读了《守望的距离》,仿佛觉得自己似乎成熟了很多,如今再回想这本书的名字,守望的距离,别有内涵啊。这守望的意义在于等待幸福与快乐,但是不是焦急地去等待,而是耐心地等待。希望有一天,我守望的幸福与快乐能来到我身边。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2
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惭愧的是,我就是真的没有好好读过周国平。这次终于拜读了他的《守望的距离》。
“守望的距离”其实是说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周国平先生在这本书中,他怀着深深的对生活的爱意,谈人生谈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中,而是要追索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我们要坦然面对生活,就应坦然的对待自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呢?——百炼成钢,正因如此钢才有了韧度,人也一样,不经风雨怎能见得彩虹?
生活是美丽的,上帝让我来到这个世上就是因为这个世界很美丽。有人也许问,不是也有不和谐吗?我笑了笑说:“你见过没有瑕疵的玉吗?你见过十全十美的人吗?自然界尚且如此,又何必让生活如此完美呢?完美其实是一种悲哀。”
生活是浪漫、轻松的。他也许是月下行走的浪漫,也许是一束花的浪漫,也许是浪迹天涯的浪漫。生活的轻松是你所想不到的,但你必须先沉重。登过泰山的人都会知道:从红门向上爬,大约四个小时到南天门,再到玉皇顶。上了那里才知道什么是“一览众山小”,那才是轻松,有一种沁人心脾,飘飘欲飞的感觉。去过大海的人也知道,在海边遥望大海时,把自己寄身于海天之间,才知道什么是轻松。所以要追求轻松浪漫的生活,就要先努力奋斗才会获得。
生活中也当然会有困苦、不愉快,但这只是一次对自己的处事的考验罢了,不足挂心,总是记小事于一身的人,是总得不到快乐的,放下吧,放下就是幸福,放下就是快乐,懂得放弃的人也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想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和幸福,感受自己最美的生命。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3
初识守望者一词是源于“麦田里的守望者”,脑海里出现的竟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和稻草人的意象,还觉得颇为形象和贴切,稻草人静静的驻守,遥望远方,多温暖唯美的一幅画面啊。那时的我对塞林格和他的作品甚至一无所知,莫名的就喜欢上守望者的称谓,或许就是因为这种意象吧。“守望者”在我心中是静默的,属于自然的,就如同灯塔守护归航的渔船,永远出现在画面了,浮现在漫无天际的各种想像中。
及至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初,有些失望,我对主人公的种种“劣迹”以一个乖乖女的角度去评判,真不明白作者浓彩重墨塑造这样一个角色有何用意?及至霍尔顿说出了他想做“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想,惊讶之余更多的是不解,不解主人公顽劣的脾性何以敢亵渎这神圣的梦想,穷极一个中学生的理解也觉得突兀的不真实。《麦田里的守望者》谜一样的留在心里。
后来工作了,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们并非我理想中的那般样子,有时顽劣得令人沮丧,反叛的使人气馁,“堕落"得让人绝望。但我始终补相信那是“天使”本来的面目,于是我开始读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书,迷雾慢慢剥开了,我又想起了《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那个焦虑,困惑,被误解了的不羁少年和他那个纯真的梦想: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一群孩子。不禁为自己曾经对他梦想的嗤之以鼻而愧疚了。成长就是如此,我不再单以眼之所见来评判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守望者的静默中开始涌动出一种生命力量,一股温情的暗流。这股暗流深藏在卡西莫多的守护里,隐匿在杨绛《我们仨》的浓情中,身边比比皆是的守望:父母的守望,战士的守望,恋人的守望,朋友的守望,孩子的守望……
我们都是守望者,也都被守望着。这守望中蕴含着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又饱含着多少的厚望衷情。心中守望者的画面似乎又飘出舒缓而又深情的背景音。
近日读完《守望的距离》,守望者在周先生的笔下又升华了:"一个人一旦省悟人生的底蕴和限度,他在这个浮华世界上就很难成为一个踌躇满志的风云人物了。不过,如果他对天下事仍有一份责任心,他在世上还是可以找到他的合适的位置的,守望者便是为他定位的一个确切名称"守望者不单单是静静的守护,守候,深情地凝望,眺望,更多了一份哲人的通透与豁达。这样的守望者是我钦佩和敬仰的,深处世事喧嚣的大众非一定的阅历是难以企及的。似乎也只有‘守望’的份了。
我更愿做一个生活的守望者,守护心中所爱之人,所衷之乐,所执之志,即便平凡但不至平庸,足矣。
每个人都是自己心中那片麦田上的守望者!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4
美,源于距离。
人生,源于哲学。
或许我们不明白存在的价值;或许我们不明白人生的含义;亦或许,我们不明白渺小的自己到底有何存在的意义……
我们不过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你感叹!
我们太过于渺小,所作所为不过是一些庸俗的不必,我哀怨!
而当我翻开眼前的这本书,周国平用35万个字告诉我许许多多人生的哲学,我突然明白我一直在虚度光阴,一直在杞人忧天,一直在愚蠢的幻想。
读《守望的距离》,领悟人生哲学。
这本书一共分为十四辑,每一辑都有一个主题,周国平在每一个主题里细细阐述自己的人生见解,或平淡细致,或晦涩难读,或平易近人,我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犹如品着上好的观音茶,沁香扑鼻而来。
其中,要数我最喜欢的,就是第十辑——《人生寓言》。
“人生就是一个从一而终的女人,你不妨尽自己的力量打扮她,引导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个什么样子,你好歹得爱她。”简短的引言,却铿锵有力,不缓不急地告诉你,不论人生是怎样的坎坷,或是怎样的乏味,你至少得热爱自己的人生,热爱自己的生活。短短二十六个寓言,却概述了人生的种种,我务必很诚实的告诉你,我并不能全部理解这些或浅或深的寓言。
但是,我乐于向你们分享这些,我所明白的——
从《告别遗体的队伍》里,我明白了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我们用一生充实自己的生命,无关于结局是否徒劳;从《潘多拉的盒子》里,我明白了灾祸其实源于自己悲观的想象,其实源于愚蠢的人的杞人忧天,因此,勿要用自己的思想来折磨自己,不如去干几件实在的事情;从《生命的得失》中,我明白了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而我们不能一直念叨失去的多少,这只会使我们更加伤心,正如上帝所说:“谁被这个念头折磨,谁的确就是最不幸的人;从《寻短见的少妇》中,我知道了生命得换位思考,有得必有失,想通便好;从《落难的王子》中,我懂得了灾祸发生时,要有一种正确的心态面对……
合上这本书,已经深夜了,我想,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人生哲学,更是一番大彻大悟的生命含义。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5
站在思想的山峰,目睹着秋风扫落叶,一片一片,融入生命的河流。你爱着,感受着,思考着——今天我活着,我只有一个人生。你一直在守望,寻找着生命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究竟在追求什么?追求一种人格魅力,一种人格上的独立自主,藐视世俗的舆论和功利。用一颗深刻的心灵感受悲剧的深刻。日子川流不息,每天都似水流年,你心中的那个心灵世界,珍藏着许多往事,有欢乐,也有悲伤,它们虽已逝去,却永远活在你心中,与你终身为伴。尽管它渺小得甚至连一丝微风,一缕轻烟都算不上,可是你依然十分珍惜这个小小的心灵世界。然而生命永远在未完成之中。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做;瞻望前程,还有多少事准备做。人的一生,思绪万千。有时惊心动魄,有时牵肠挂肚。古往今来,诗哲们关于人生虚无的感叹不绝于耳。他们的悲观,执著,超脱,那些多愁善感,那些豪迈奔放,都奏响了生命的进行曲。
人生是有意义的徒劳吗?从叔本华到海德格尔,都在寻问,生命—— 沉重的轻?虚无与偶然?人生难免有等待,等待的滋味有千百种,最是一言难尽。回归简单的生活,就像白开水一样。如行云流水般,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文字闲人,平淡有味。自然闲人喜欢躲藏起来,是顽皮还是害羞?智慧在思考中诞生,就算是孔子也洒脱。至于爱情,那是人性的一部分。人生永远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一个人只有在临终前才知道这一生最难忘的是什么?尽管那些风风雨雨已如烟雨朦胧。一句淡然面对,把一切都轻描淡写,你的诉说谁人理解。只好笑笑,古今多少事,都傅笑谈中。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的余晖散播人间,人生的尽头桑田沧海。
依然想问守望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6
浮生若梦,何妨当它是梦,尽情地梦它一场?世事如云,何妨就当它是云,从容地观它千变? —摘自周国平《守望的距离》
人生好似南柯梦,醒后方知幻境中。
一生中,你追求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总以为人生路漫漫,但仔细想来,人生不过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往事
昨天,尽是往事;往事,尽付诸流水。
其实,往事都是该被珍惜的,因为,只有珍惜往事的人才是真正在生活。
这世上什么不是往事呢?此刻我们所看到、听到、经历到的一切,无不转瞬即逝,成为往事。所以,珍惜往事的人便会满怀爱怜地注视一切,注视即将被收割的麦田,正在落叶的树,最后开放的花朵,大路上边走边衰老的行人……这种对万物的依依惜别之情是爱的至深源泉。由于这爱,一个人才会真正用心在看,在听,在生活。
然而,在这个日益匆忙的世界上,时间就是金钱,生活被简化为尽快地赚钱和花钱,人们越来越没有工夫也没有心境去怀念往事了。当我们失去了童年,我们还有童心;失去了青春,我们还有爱;失去了岁月,我们还有历史和智慧;可失去了怀念,人与木石无异!
今天·把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今天”,是最容易失去的。时间如流水,一去不返,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而每个今天之后都有数不清的明天,那么,你要做的事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呢?时间不会永远停留在现在,今天迟早会变成昨天,那时,你还能像现在如此悠闲吗?
今天我们活着,就该执着生命,爱护自己,把握今天,度一个浓烈的人生。
今天我们活着,就该超脱生命,参破自我,宽容今天,度一个恬淡的人生。
明天·希望
明天永远都是一个悬念,一个谁也无法预想的未知数。但是,明天也许才是生活的全部意义。如果没有明天,昨天就会成为废墟,如果没有明天,今天就成了尽头。
明天尽管是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到最后也可能如今天一样的虚空,但明天总会为今天的我们赋予希望,给我们源源不断的透支着梦想。
你的明天,可能会晴天丽日,可能会电闪雷鸣;可能有风平浪静,也可能有惊涛骇浪。你不可能知道你的明天会如何,可是这又怎样呢?即使是未知,也无法斩断我们对明天的希望。
人生如戏,花开花落,物转星移。谁是这场戏的编剧?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谁会是最后的赢家?
人生如梦,一晃而过。谁又能把握这匆匆岁月?
人生不过如此:回忆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7
记得在《试卷中的周国平》中就曾经说过,十多年前,就从朋友所赠之书《守望的距离》中第一次接触到了周国平的文字。他的文字非常细腻,充满了思想的感性,并处处体现了所习哲学打下的烙印,对人生的思索充满了哲理。其文字不疾不徐地将人生道理或是他的人生感悟给读者娓娓道来。
十多年的时光,消磨了我青春的热情,也吹肿了青春的身躯,十多年前的《守望的距离》已不知去往何方,而今看到浙江人民出版社再版的这本《守望的距离》,想起多年前本书带给我的美好阅读感受,于是又情不自禁地将之收入囊中。这也是人性的一种贪欲在作怪吧。
?守望的距离》最早出版于1996年,距今已有21年,在这21年的时间里,它一版再版,迄今为止已再版8次,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本书内容虽然接近500页,事实上它却并非什么长篇大论,或经过精心构思的大部头史书或小说一类,接近500页的内容实则汇集了周先生从1984年以来发表的几乎所有散文。这些散文或长或短,所反映出来的无不是周先生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及对精神生活问题的相关思考,如果一定要给这些散文概括个名字出来,这应该称之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学院出身的哲学家或作家周先生的日常哲思随笔,头衔太长,简言之哲思随笔。如果用周先生自己的说法便是“守望的距离”。在与时代潮流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去守护人生中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既然是对人生普遍意义的思索,在阅读的时候便不能求快,需细细研读,带着一颗浮躁之心,功利之心,是没有办法在他的文字里获得安宁的。可如果是带着一颗困惑之心,求知之心,在他的文字里也许能找到一种感同身受的顿悟。
周先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体悟,对人生的细腻思索在十多年前触动了我,却依然未将我引向喜爱哲学之路上来。也许对我而言,哲学这是门爱智慧之学,对于智慧,也许我终是不爱并拒之于门外的吧。十多年后的我再看本书,并非对周先生本人有什么抵触,恰相反,他的文字一如既往地吸引人。只是在涉及哲学领域,当看到国外的那些所谓哲学家一个个被引用时,我那不良的比对心理又开始隐隐作祟。这导致我很难静下心来去深察周先生想表达的思想。
举个“栗子”,在阅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周先生列举了他所喜欢的哲学家尼采嘴中经常谈到的一个朋友——爱默生。里面谈到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周先生说超验主义死了,但爱默生的智慧永存。接下来的解释中,我看到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是这样的“人心与宇宙之间有着对应关系,所以每个人凭内心体验就可以认识自然和历史的真理。”我根本就没来得及看下一句话,只这一句,我心里就自觉地,不经大脑思索地想到了我国明代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吾心即宇宙”“心即是理”,那位19世纪的爱默生的哲学思想真是的他自己的,还是抄袭自我国16世纪明代的这位大家呢?除了一个是现代白话,一个是文言,我真是看不出二者有什么不同。很有意思的就是,接下来的话,周先生说的恰是我国的这位思想大家阳明先生,不过他比较客气地说是思想上的相似。按我的看法来说,这就是语言表达的不同,其思想内核是一模一样的啊。
另外还有一位被提到的古希腊大哲苏格拉底,高中学哲学时,这些国外的所谓哲学家们出现在课本的次数绝对比国内的古时先贤们出现在哲学书中的概率要大得多。但是很悲哀的是,我总是在这些西方大哲的身上看到我国古时先贤的影子。我真的不相信,所谓的先贤他们的人生经历是如此的相似,他们的观点会惊人的雷同。苏格拉底与咱们的先师孔圣人出身的年代惊人的接近,就连思想也惊人的相似。身份也惊人的相似,都是大教育家!夫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苏先生则生于公元前469年,逝于公元前399年,似乎东方我国的孔夫子亡了十年,西方那边便诞生了苏格拉底先生。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苏格拉底则死于不抛弃哲学的思想。孔夫子说“吾有知乎,吾一无所知也“,苏格拉底先生则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种种的雷同巧合对比下来,这是真实的历史,还是根据东方的版本编造的一部西方哲学故事?
原谅我吧,在看这些哲学思想随笔时,我的思绪会无意识地从国外自动匹配到国内有着相似观点的思想家,哲学家或教育家身上。这也许是好事,让我随着这些西哲思想,再一次重温东方的哲学思想,这也许是坏事,让我总有种盲目的乐观自信。不管怎么说,在阅读的时候,我”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对于一本书来说,它的价值也就实现了吧。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8
最近阅读了周国平先生的《守望的距离》一书,让我深受感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书中饱含哲学思辨,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却依然动人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都希望寻求到人生的意义与真谛。
在本书中,先生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和人生的境界。先生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空虚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先生还对探讨死亡情有独钟,因为死亡和人生的意义紧密相连,即所谓“未知死,焉之生”。对生命的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寻求,全出于人只有一次人生。人总有一死,无论经过多少喧哗和骚动,有过多少梦想和荣光,总要走向寂灭。他认为人如果想明白了生生必死的道理,就不会看重和孜孜追求到头来却一场空的浮利虚名。因此他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他觉得一个人思考了死亡,就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先生的这本书充满了睿智和哲理的隽永内涵,让我感到这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一种人生境界与另一种人生境界的碰撞。充满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诗语的语句,深深触动了我,让我不禁思考自己的境遇,思考我的人生,思考自己的灵魂。国平先生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正说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我愿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来守望我的快乐与幸福。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