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自己阅读之后出现遗忘的情况,大家就要认真的写一篇读后感哦,优秀的读后感也要建立在我们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写哦,以下是满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恶意》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恶意》读后感篇1
读完《恶意》这部小说,心里是极其压抑的,脑海里不停地回荡着“情,不知所起,是最美的爱情;恨,不知所起,是最冷的人性”这句话。当然,这部小说主要讲的是恨不知所起。
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是好朋友,他们还有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写作。后来,日高邦彦真的通过写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
而野野口修这边呢,当着一个名不经传的小老师,过着很普通的生活。也许恨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吧,即使后来日高邦彦帮他引荐,让他从事儿童文学方面的写作,但这依然改变不了野野口修对于日高邦彦的恨,凭什么你要住高档小区,我就要住小房子;凭什么你可以结两次婚,我却到现在还是孑然一身;凭什么你是著名的作家,万人敬仰,我却籍籍无名;凭什么……
正是因为这种极端失衡的心理让他想毁了自己的好朋友,而且这种毁灭是致命的,他不仅残忍杀害了日高,而且还捏造事实去诋毁他的人格,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深仇大恨才能让他这样对待一个帮助过他的人。
深究其原因,应该是极端的自卑吧,由此引发的就是别人对我的帮助不过是一种施舍,一种侮辱,那我为什么还要感谢他们。
对于他们来说,别人的善意就像一种毒药在慢慢浸蚀着他们的灵魂,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打造成一座监牢,里面甚至没有窗户,外面遍布着铁丝网以及其他的阻碍物。
就像法国的那部《死亡祭典》的电影一样,保姆索菲自己是一个文盲,可是她却极力掩饰自己的这个缺陷,后来雇主的女儿发现了这个秘密,并提出想为她提供帮助,但她却以雇主女儿未婚先孕借此要挟她,后来和有着强烈仇富心理的珍妮一起杀害了雇主全家。
人性是我们永远猜不透的谜,这世间有很多的事让我们都唏嘘不已,可是它就真实的存在着。
唯有爱和宽容才是救赎,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就像加布瑞埃拉·泽文《岛上书店》里面说的那样,因为从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我们独来独往,读后感.然而就是因为独来独往,才让我们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驱车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遇到他(她)。你会被爱,因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单。你会选择不再孤单下去。所以啊,内心要充满期待与爱,学会宽容,学会接纳,学会感恩。
也许有时候会我们羡慕别人的生活,有时候会不甘,然后陷入一种病态的追逐,而后慢慢腐化堕落,抱怨不公,心怀不平,于是你想搞砸别人的生活,可是讽刺的是却不能改变自己目前的现状。
因此,你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就像东野圭吾在他的另一部作品《放学后》写道:“我们这种平凡之人在面对胜负关键时,总需要找某种依靠,但,在比赛中乃是孤独的,无法依靠任何人,那么,该依靠什么呢?
我想,只有自己努力过的事实。”所以不必艳羡他人,自己亦是风景,不断努力,不断奔跑,不断向前,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恶意》读后感篇2
今年看的第一本书:《恶意》。
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情节的反转。
在前五章野野口修和加贺刑警的自述里,日高邦彦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修则善良懦弱。修是日高的影子作家,日高的畅销书都是修写出来的,修和日高因车祸而死的前妻有外遇,并且怀疑她的死不简单。修罹癌,时日无多,在日高去加拿大的前夕,新仇旧恨一并算上,临时起意,杀了日高。随着调查的推进,国中时的修和日高还牵扯在校园暴力里。
根据前五章的内容,很容易想到修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日高是校园暴力的加害者。
到了第六章,反转来了。原来都被修骗了,修创造了他和日高的形象,编造了和日高前妻的故事,修也不是日高的影子作家。反而在校园暴力中,修是帮凶,日高是善良正直不屈服的人,而且在自己成为畅销书作家后,还无私帮助修。
?恶意》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情节是反转的,但人物的性格却是至始至终统一的,善与恶分明。而书里面还有一起校园暴力案件,是被害者忍无可忍捅了加害者。这个案件里,善与恶的边界就模糊了,人物形象更饱满,更复杂。东野圭吾的另一部作品《白夜行》里面的女主就是从一个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男主出于保护女主的意图犯下了很多罪行,那本书真绝望。
我还是更喜欢复杂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人物更饱满。在现实生活里,善与恶并不是黑白分明,还有很多灰色地带,让人难以评判。人的性格也不是百分百的善,好人坏人这种概念太绝对化了。
当然,这本书的主题并不是讨论善与恶的边界,而是说善良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引狼入室,成为被宰的羔羊。正如里面经常被引用的一段话:
“有些人的恨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平庸、没有天分、碌碌无为,于是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有种恶意不需要理由,而且可以深刻到赔上自己以至对方于死地。”
其实我觉得修是有天分的,他精心策划的一切都能出书了。只是他的聪明没用对地方,长歪了,人被嫉妒蒙蔽了双眼,脑中一热,什么都不顾了。修这样的性格和他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脱不开关系,在家,他的父母总在抱怨一切。在学校,校园暴力大行其道,这些都助长了他内心的恶。
同是校园暴力,修从中吸取的是恶的毒汁,日高是在泥潭里仍保持善良本性的人,这样善良的人最后被他帮助过的修杀害了,令人唏嘘。
我想起前段时间的杀医案,性情温和的医生被咄咄逼人的患者家属杀害,令人唏嘘。
在如今复杂的社会,在复杂的人性面前,我们仍呼唤善良,但如果社会不能保护好善良的人的话,请自己保护好自己,看清他人,愿我们的善良都有锋芒。
《恶意》读后感篇3
前几天在琳琅满目的书店不知所措的时候,想起了前一段时间朋友极力好评和推荐的东野圭吾的书籍。当我看到这两本书封面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肯定停不下来了,仅仅花了一上午时间就看完了《恶意》,给了我莫大的震撼,也让我知道了谁是东野圭吾。
我以为作者是要述说的是一个复仇故事,却没想到他刻画的是一个丑恶的灵魂,恶到让人绝望。
01、第一印象可能会成为你的潜意识,在你的脑海中不断作祟。在看书之前,朋友好几次跟我说我绝对猜不到结局,所以刚看书的时候就会去抠每一个字眼来寻找线索,希望能在看到真相之前就把事实推测出来,从而可以在下次跟朋友谈论时肆意地嘲讽他。尽管我大胆地去猜测了各种各样的结局,但是在真正看到结尾的那一刻,只能说,失望越大,惊喜越多。
现在仔细回味起来,我在一开始就直接被作者带入了一个思维误区。一个直白叙述的“杀猫事件”,虽然是野野口修个人的记录,但依然让我在脑海中直接给日高邦彦打上了一个坏人的标签。而且跟简简单单一句“日高邦彦是一个心机颇深的人”的直接描述不一致,通过一件把邻居的猫毒死的事件来刻画出这个人物的性格。对于我们这些往往喜欢站在道德至高点的人来说,猫多么地可爱和无辜,人多么地可恨,我们多么地正义啊!
也正是这样,不管我做出什么样的推断,一直都建立在被害者本身就是一个坏人。当这个支点崩塌的时候,也就是我把“恶意”这两个字深深地记在脑海中的时候。
02、往往是有了动机才杀人,他却用杀人来营造动机,或者说,杀人只是动机中的动机。
剧情一次又一次地反转,虽然杀人手法并不惊艳,但是那一步一步的引导却是更能激起我们继续读下去的渴望。而且跟其他的凶手不一样的是,野野口修那一步步的手段不是用来杀人,也不是用来掩饰自己,而是故意引导别人发现自己,为了让世人知道自己想让世人知道的。真的应了那句话: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他没了最好的朋友,不会是凶手,我们相信他。
他是逼不得已杀人,虽然是凶手,我们可怜他。
他一直想杀好朋友,真是个坏人,我们厌恶他。
我不是专业的文学家,不知道怎么样才算是一个好作品,但能时时刻刻牵动着读者的神经和情感的,应该怎么样都不会差吧。
03、无边的恶意,犹如深渊,深不见底。
你以前对我好,我却跟着别人欺负你,你不计前嫌地帮助我,我却要杀了你,而且我不仅要杀了你,更要你被人厌恶。因为自卑,我要杀了你;因为嫉妒,我要杀了你。即使你把我当好朋友,你是我的恩人,但依旧无法消除我心中对你的恨。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果真如此。
不得不说东野圭吾将人心中的善恶表现得淋漓尽致,野野口修那份扭曲的恶意让我们感到绝望,但日高邦彦的温柔和加贺的坚持却又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心安。
或许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份或深或浅的恶意,但只要我们不去凝望深渊,我们便不会被它吞噬,它也就不会生根发芽。
《恶意》读后感篇4
在微信阅读的app上读完了这本书,最后评分为4分,原因是看过了《白夜行》。客观的说,依然最爱东野的《白夜行》,因为在推理的基础上,多了些温馨的沉重感,记得当时读完以后我是极其失落的。“《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因恨万劫不复”,相信读过这两本书的读者,一定有着相同的体会。
好书不能比,那今天就只来谈谈《恶意》这本书。东野的书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想让人一气呵成的感觉,这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故事的紧凑,情节的反转,都会让人目不暇接的想一探究竟。《恶意》尤其如此,从开始就以杀猫为开端,制造阴郁的情景不久,被害者便出现了。自此开始了无尽的推理。与其他推理小说不同的是,本书很快便交代了杀人凶手,之后的阐述皆围绕着杀人者的动机展开推理。“一直以为,知道了罪犯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恶意》彻底颠覆了这一观点。”没错,野野口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对于迟迟不肯开口的犯罪动机,足以吸引着读者们一直探寻下去。
新颖的是,本书的推理过程,是以加贺的手记,野野口的自白的形式交叉出现的,两个视角,两种陈述,让读者在不断切换视角的同时,也能更清晰的分析其各自想法,抓到更多细节。
在所有读者同情着野野口作品被窃又爱而不得时,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然而事实上,高潮才刚刚开始。细致入微的加贺,不断的探求着野野口的童年和过往,在所有人都无法理解他为何这样吹毛求疵时,真相才真正出现。“我就是看你不顺眼”,足以把一个人推向深渊。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了我的理想,我恨你的优越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了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恨不知所起,却深入骨髓,这才是最冷的人性。有些人被恨支撑了一生,有些人被恨击败了生活。有人说爱能给我力量,恨同样可以。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让我们意识到了人性是如此复杂,复杂到我宁可毁了自己也要毁了你。你我皆肉体凡胎,执念因何如此之深呢?分得清好意还是恶意,才能摆脱黑暗的境遇。
《恶意》读后感篇5
人性中的恶意:贪婪、嫉妒,真是十分可怕的负面能量,让人寒毛凛凛
——东野圭吾
今天想给大家推荐来自东野圭吾的小说《恶意》,读完这部小说,心里是极其压抑的,脑海里不停地回荡着“情,不知所起,是最美的爱情;恨,不知所起,是最冷的人性”这句话。当然,这部小说主要讲的是恨不知所起。
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是好朋友,他们还有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写作。后来,日高邦彦真的通过写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而野野口修这边呢,当着一个名不经传的小老师,过着很普通的生活。也许恨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吧,即使后来日高邦彦帮他引荐,让他从事儿童文学方面的写作,但这依然改变不了野野口修对于日高邦彦的恨,凭什么你要住高档小区,我就要住小房子;凭什么你可以结两次婚,我却到现在还是孑然一身;凭什么你是著名的作家,万人敬仰,我却籍籍无名;凭什么……
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正是因为这种极端失衡的心理让他想毁了自己的好朋友,而且这种毁灭是致命的,他不仅残忍杀害了日高,而且还捏造事实去诽谤诋毁他的人格,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深仇大恨才能让他这样对待一个帮助过他的人。
深究其原因,应该是极端的自卑吧,由此引发的就是别人对我的帮助不过是一种施舍,一种侮辱,那我为什么还要感谢他们。对于他们来说,别人的善意就像一种毒药在慢慢浸蚀着他们的灵魂,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打造成一座监牢,里面甚至没有窗户,外面遍布着铁丝网以及其他的阻碍物。
这种根植于人性深处的嫉妒、仇恨心理,唯有爱和宽容才是救赎,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驱车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遇到他(她)。你会被爱,因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单。你会选择不再孤单下去。所以啊,内心要充满期待与爱,学会宽容,学会接纳,学会感恩。
也许有时候会我们羡慕别人的生活,有时候会不甘,然后陷入一种病态的追逐,而后慢慢腐化堕落,抱怨不公,心怀不平,于是你想搞砸别人的生活,可讽刺的是这却不能改变自己目前的现状。因此,人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最后写给你
这个世上,或许有理由去作恶,去用自以为是的理由去骗自己,而最终带来的只会是溃于蚁穴的悲剧。所以不必艳羡他人,自己亦是风景,不断努力,不断奔跑,不断向前,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恶意》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