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管是读完什么样的书籍,我们都需要注重读后感的书写过程,读后感指看完一本书后把内心的感受通过文字撰写出来的应用文种,满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诸子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诸子的读后感篇1
最近刚看完《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炫丽的场面,逼真的人物形象以及动人的旋律,很让人赞叹制作组的技术,心情也被故事情节牵动着。
?秦时明月》的故事背景取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西楚霸王项羽攻陷咸阳这段英雄辈出的历史时期,是一部以武侠为主题的全民型动漫,伴随着古灵精怪却又年少轻狂的主角荆天明去冒险,观众会切身体会到其成长的心灵历程;此外,豪侠剑客如盖聂、高渐离;神秘隐士如墨家、鬼谷门的众多高手;纵横捭阖的秦王嬴政、少年项少羽,这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在出场时有了更具时代感的表现,丰富的人性化场景能够吸引观众自然而然融入其中,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可以在剧中找到萌点。整部动漫以历史为骨,艺术为翼,通过一种别样的方式诠释了诸子百家文化思想的精髓,对现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全都纷纷登场,在纵横交错的大时代里演绎了中华古文化的激烈碰撞。在那段伟大辉煌的时代里,建长城、度量衡、征匈奴,哭孟姜等着名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也将穿插其中,主人公同名士侠隐仗剑游走江湖,于时代变革的乱世之中经历了亲情、友情、爱情的沧桑变幻、悲喜轮回,最终成为了终结这个时代、开创新纪元的决定性力量,也堪称是一段浪漫辉煌的中国式武侠传奇。
剧中人物的特点都塑造的很完美。“太阳一出来便向西方运动,所以日出即开始日落;人一出生每生活一天便向死亡靠近一分。”辩合这集,很让人难忘。公孙玲珑的诡辩之术令对手哑口无言,实在是令人折服。《诸子百家》中的天明则更懂得担当,依然聪明可爱,当然还有点小无赖。在面对危险时,他没有以“还是一个小孩”作为借口而退缩,却以小孩单纯正直的角度对待事情。虽然他还很稚嫩,但为了找到小月,他努力让自己坚强冷静。在被众人否定他作为巨子的能力时,他最开始选择逃离他们,但经过盖聂的指点后,最后依然站在众人面前证明自己。我们在遇到他人的质疑时,逃避无疑是懦弱的表现,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没有勇气来战胜它,我们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的肯定。
虽然只是以天明这个稚嫩的孩子作为主角,不过因为被刻画的很逼真,所以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随着他一起犯错,一起学习,一起成熟。
诸子的读后感篇2
书中介绍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孟子、晏子等诸子的故事,比如故事记载儒家孔子时就说明了一个人学问越大,越平和。在孔子和学生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因为没米大家饿的饥肠辘辘,本来想让身体很弱的颜渊去借到的可能性更大,这时孔子的学生子路毛遂自荐要去借,孔子阻止,但子路不听。子路敲响主人的门报上孔子的“名片”,老人并没有看在孔子的身份上借给他米。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好奇自高奋勇去借,也吃了闭门羹。孔子却表现的胸襟开阔,不会因为这样的事情斤斤计较。书中还叙述了孟母三迁、浩然之气无法摆脱被辞退的命运等故事……
这本书给我印象十分深刻,原来,一名伟人在辉煌的人生中,付出了多少常人无法想象的汗水和经历。可以很坎坷,也可以很悲伤,但绝不是一帆风顺比如,吕不韦被迫迁蜀,孙膑剜脚,但是,他们都成功了,无一例外都付出了,承受了。
今天,我读完了这本书,思绪万千。《诸子百家故事》可谓我的知己,我们互相读懂对方,我知晓了古人的艰辛、处事之道,他读懂了我以前的不懂事。
这个世界并不是可以白吃白喝过长久的,只有付出,耕耘,才能收获果实。也许中途会刮风下雨,但只要挺过,你就会发现世界多美好。
今后,我不说做伟人,也要做君子。学习伟人,做一个有知识的君子。
诸子的读后感篇3
这几天,我读完了《诸子百家故事》这本书。
?诸子百家故事》主要讲了春秋时期的孟子、孔子、墨子、荀子、庄子、列子等人优秀品德的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先善己身》、《民心最重要》、《恩怨分明的守门人》、《不同的态度》等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乐正善听》,故事讲的是:鲁王想让乐正子管理政事,孟子知道了,很高兴。公孙子听说这件事问孟子:“乐正子刚强吗?”孟子摇摇头说:“不。”公孙子又问:“他是个有智慧的人吗?”孟子又摇摇头。公孙子进一步问:“那他见多识广吗?”孟子依然摇了摇头。公孙子感到很奇怪,问孟子:“既然这样,先生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呢?”孟子说:“乐正子这个人,能够虚心听取好建议。”公孙子还是不明白。孟子解释说:“爱听好建议,治理天下都绰绰有余,何况治理一个鲁国呢?”公孙子听了孟子的话,信服地点点头。后来乐正子果然把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从这个故事中我领会到:凡事在做决定前,一定要多听取别人的好建议,这样作出的决定才会正确,才能实现最终目的;聪明、勇敢、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人,而优秀的人都具备优秀的品质,尤其是要善于倾听、认真学习,就会不断进步,成为栋梁之才。
读完全书,我认为要学习诸子百家的优良品质,虚心接受别人的教导。只要拥有一个优秀的品德,大家都愿意跟你交朋友!。
我很喜欢这本书,请大家也学习和阅读一下这本书吧!
诸子的读后感篇4
?诸子百家故事》是一本概括中国历史上广为认知的思想家、教育家故事的书,这本书里讲述了诸子百家更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书中介绍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孟子、晏子等诸子的故事,比如故事记载儒家孔子时就说明了一个人学问越大,越平和。在孔子和学生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因为没米大家饿的饥肠辘辘,本来想让身体很弱的颜渊去借到的可能性更大,这时孔子的学生子路毛遂自荐要去借,孔子阻止,但子路不听。子路敲响主人的门报上孔子的“名片”,老人并没有看在孔子的身份上借给他米。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好奇自高奋勇去借,也吃了闭门羹。孔子却表现的胸襟开阔,不会因为这样的事情斤斤计较。书中还叙述了孟母三迁、浩然之气无法摆脱被辞退的命运等故事……
这本书给我印象十分深刻,原来,一名伟人在辉煌的人生中,付出了多少常人无法想象的汗水和经历。可以很坎坷,也可以很悲伤,但绝不是一帆风顺比如,吕不韦被迫迁蜀,孙膑剜脚,但是,他们都成功了,无一例外都付出了,承受了。
今天,我读完了这本书,思绪万千。《诸子百家故事》可谓我的知己,我们互相读懂对方,我知晓了古人的艰辛、处事之道,他读懂了我以前的不懂事。
这个世界并不是可以白吃白喝过长久的,只有付出,耕耘,才能收获果实。也许中途会刮风下雨,但只要挺过,你就会发现世界多美好。
今后,我不说做伟人,也要做君子。学习伟人,做一个有知识的君子。
诸子的读后感篇5
在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无疑是一个虎气腾腾的时代。其后两千多年,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时的辉煌。
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代,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当时,周王朝丧失了它固有的统治地位,战乱中的诸侯为求自保并进而问鼎天下,无不广求人才以自重,从而出现了人才成长相对宽松的环境。那些欲求一展抱负、从而功成名就的诗人,也无不研精学问,著书立说。以取合诸侯,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所谓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孙膑、苏秦、吕不韦等。百家争鸣,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种不同学说流派互相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其灿烂、其多彩,在我国学术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于今而言,犹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比如说: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各个学派在建立时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邹鲁是儒、墨的发祥地;三晋是法家的温床;南方是道家的摇蓝;而燕、齐是阴阳家的诞生地。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是那些“诡辩”的名家,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任何能够影响后世的思想,可能会有它自身的时代局限性,但也必然有它的超前性和真理性。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我们为有对其进行实事求是地科学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才能为振兴中华、造福人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诸子的读后感篇6
老子一样,庄子也讲“无为”。但老子的“无为”,其实是“无不为”。至少,也是“有所为”。只不过在老子看来,要想“有所为”,必先“无所为”,或者装着“无所为”。因为按照老子的辩证法,物极必反。矛盾对立的双方,总是相互转化的。谁笑在最后,谁就笑得最好。所以,你要收敛,就先张扬(将欲歙之,必固张之);你要弱化,就先强化(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你要废除,就先兴起(将欲废之,必固与之);你要夺取,就先给予(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总之要反着来(《老子·三十六章》)。反正你越是想得,就越是没有;越是不想,就越能得到。“没有”到什么程度,就能“占有”到什么程度。“后退”到什么程度,就能“前进”到什么程度。如果什么都不想,那就什么都能做,什么都能得,什么都能有。可见老子的“无为”,其实是“有为”,而且是“大有作为”。它甚至不过是重拳出击之前的收回胳膊。这正是历史上那些“有为者”反倒特别喜欢《老子》的原因。
我之愚见是“无为”不是不做为。这个“无”就如同佛经里的“空”是一个道理,不是没有的意思,只能感悟道却看不见。“无为”是指“道”,是客观规律。“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说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能有所作为。
庄子的“无为”,却是“真不做”。庄子一生,不知把多少送上门来的功名利禄拒之门外。有一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这故事记载在《庄子》的《秋水》篇。这故事说,有一天,楚国两位大夫千里迢迢来到濮水(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找到正在河边钓鱼的庄子,请他出山为楚国卿辅,说是我们大王想把国境之内的事麻烦先生了!庄子没有直接回答,一边继续钓鱼,一边头也不回地问:听说贵国有一种神龟,死了三千年了。贵国大王宝贝得不得了,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珍藏在庙堂之上,有这事吧?那么请问:作为一只乌龟,它是宁愿去死,留下骨头享受荣华富贵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打滚呢?
两位大夫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打滚了。
庄子说,二位可以回去了,我会继续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打滚的。
这故事很多人讲过,一般都理解为庄子的清高。其实庄子不是清高,而是透彻。也就是说,作为哲学家,庄子想明白了两个问题:世界上什么最可宝贵,什么最有价值。什么最可宝贵呢?生命。什么最有价值呢?自由。这两个问题合起来,就可以表述为这样一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
我认为,这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庄子一生,也在实践着他的哲学。为了生命和自由,庄子把很多问题都想得很开,把很多事情都看得很淡。比方说,在孔子那里极为重要的“名”,在庄子这里就无所谓。他甚至假借老子的话说,你管我叫牛,我就跟着你把自己叫做牛;你管我叫马,我就跟着你把自己叫做马(《庄子·天道》)。他也不在乎自己有没有用,甚至没有用更好。在《人间世》篇,庄子讲,有一棵树,奇大无比,许多人都去看它(观者如市),只有一位大木匠不屑一顾,说这是没有用的东西。晚上,树就来跟他说话,说我要是有用,岂不早就被你们砍掉了?正因为我什么用都没有,这才活到今天。这正是我的大用啊!
显然,庄子看来,有名有用,都不如活着。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为了生命之外的东西去死,那就可悲了。为此,他连儒家极其推崇的“以身殉国”、“舍生取义”也予以否定。在《骈拇》篇,庄子说,历来就有人为了生命以外的事情去死。小人为了利益,士人为了名誉,大夫为了家国,圣人为了天下。这些人,事业不同,名声也不同,但在违背天性伤害生命这一点上,是一样的,都不可取。由此可见,庄子把个体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它甚至高于道德追求、民族大义、国家利益、社会理想。
那么,个体的生命为什么最可宝贵呢?因为生命是天赋的,而自然的就是自由的。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所谓“道之真以治身”(《庄子·让王》),肯定的都是那种天生、天然、天赋的自由。
庄子的可贵正在这里,庄子的问题也在这里。在那样早的一个时代,庄子能够切身体会到人的“不自由”,并对这“不自由”进行批判和反抗,是可贵的。但将自由归于自然,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他不知道,自由从来就不是天赋,而是人权,它也从来不属于自然。只属于人类。唯人知自由,唯人能自由,这就是人所独有的“自由意志”。正因为人有“自由意志”,他才能进行选择。比方说,为了民族、国家、他人,放弃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孟子所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因此,见义勇为、赴汤蹈火、为国捐躯等等,并非如庄子所说,是对自由的否定。恰恰相反,如果这些行为乃是出自当事人的“自由意志”,是他心甘情愿的自由选择,那么,就正是对自由的肯定。在这里,“自由意志”这四个字,是极为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以这样一种现代观念来苛求古人。而且,由于庄子是那样地注重人的个体生命和自由精神,他的哲学便充满了聪慧和灵气,让人读后心驰神往,久久不能望怀。我同意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庄子哲学,是可以看作美学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庄子的思想,也在后世变成了一种与老子不同的生存智慧──艺术化生存。至于庄子方法论的问题,则早在战国末期就已经有人看出来了,这个人就是荀子。
诸子的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