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读后感5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编辑一篇读后感可以深化同学们对名著情感的分析,人们能够在读完一本书后拿笔撰写一篇读后感,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莫言》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莫言》读后感5篇

《莫言》读后感篇1

在这个寒假中,我读了《莫莉的假期》这本书。莫莉的假期是一个快乐的假期,和好朋友一起谈天说地,一起进行华丽的冒险,一起去偶像书店打工……可是这个暑假与以前不同,感觉大家一下子都长大了有了这样那样的烦恼和秘密。妈妈的爱有时会觉得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其中在我脑海里最为深刻的还是第三章【假如我们心有灵犀】。因为莫莉的外婆重男轻女,所以表弟一来,莫莉在外婆家的地位一下从高山跌入了谷底,比如小时候,因为表弟从小心眼多,老爱把好吃的东西藏起来。莫莉正在玩玩具,他上来抢,莫莉不给他。他就哭着跑去跟外婆说莫莉欺负他。外婆老护着他,就长跟莫莉说:“军军还小,你让让他。”还有一次,莫莉带着军军到河边玩耍,军军非让莫莉采一只蒲公英给他,莫莉试了好几次,都够不着,打算放弃。结果他嚎啕大哭起来,嗓门大的不得了,路过的人都以为莫莉欺负他。莫莉无奈,只好拉着军军的手,一点点探下去,结果表弟手一松重心不稳,莫莉瞬时间就掉到河里去了。幸亏水浅,不然莫莉早投胎去了。当莫莉满身淤泥回去时,表弟早已经回到家了,吃的满嘴大米粒。莫莉眼泪瞬时间就流淌下来了,冲上去打了军军一个耳光,莫莉的外婆赶紧上前去护住军军,说:“你怎么可以打小弟弟呢?”当外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之时,并没有教训军军,而是对茉莉说军军年纪还小,你别记恨他。看到这我真想冲进书中,给莫莉打抱不平。两人都长大以后,军军的坏毛病不但没改,还多了一个吹嘘的毛病。每次一见到莫莉,就跟莫莉说不是自己班的同学到哪个国家去旅游,就是说自己的老师获过什么什么奖……后来莫莉得知自己的表弟军军被抓起来了,因为上网吧玩游戏,最后还是莫莉的外公给军军领回来了。后来莫莉在军军的信中得知,原来军军去玩游戏赚钱是要给莫莉表姐买礼物呀?因为没有挣到足够的钱。军军只好用自己的零用钱给莫莉买了一块比较便宜的。手表虽然便宜,但是却带着莫莉最喜欢的“米菲兔”的图案。莫莉终于被表弟的诚意感动了,她突然感觉表弟如此了解自己,可是自己却不能了解表弟,因为表弟和家人搬到南方去了。我被这样的离别感动了。我多么希望莫莉能有一次机会再去了解她的表弟,尽管有那么多的缺点,但是也有可爱的一面。

这本《莫莉的假期》让我很感动,我真的很喜欢它,喜欢文章中的军军和莫莉。

《莫言》读后感篇2

最近在读一本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莫言的小说《蛙》深刻的剖析了人性,虽然是在写家乡的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达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

《莫言》读后感篇3

当初不明书名为何会取作为“蛙”,全文似是与“蛙”无多大关联,后来才明白作者莫言取该名的意义何在。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不得不说它是整本书的一个亮点也只有读懂该书的人才能体会其中意味。

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

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

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这是一部悲喜交加凸显人性多面性的小说,这里有辛酸,有向往,有期待,有梦想,有幽默,有无知,更有愚昧,同时还有善良的味道,将姑姑在一大串的小人物中塑造描写,普通的村子,普通的人物,不一样的思想意识,缔造了不一样的命运和人生,爱过,恨过,残忍过,平凡里有辛酸,感动中有泪花,讽刺里记录史实,在幽默中挥洒人性的曲变。

就像作者莫言说的一样,人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人一出生本身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人性都是差不多的,要说好大家都是好的,说不好大家都一样,新生命的诞生不光身体是赤裸裸,神圣的精神那贮藏人性的精神同样也是赤裸裸的,正如我们伟大的老师所说:性相近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刽子手,每个人也都可能是罪犯。你是五毛也好,你是基民也罢,你是毛左你是毛右,你所处的环境,或者说决定你现在状况的当时环境,那个才是导致我们变成当今摸样的,我们的人性是受后天环境深深影响,并且永远是变化的

莫言的《蛙》深刻的剖析了人性,虽然是在写家乡的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达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记忆,而每一个身处当时的人,都会有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烙印。

《莫言》读后感篇4

?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2009年1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与他的其他重要长篇作品,如《酒国》等相比,《蛙》延续了这些作品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着探索,在整体上达到了极高艺术水准,也是近几年中国原创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 过程的同时,成功 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 日本 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莫言》读后感篇5

在莫言小的时候因为长地丑而经常被人挨打,他的母亲却说:“四肢健全并不丑,即使丑,多做善事也能变美。”他母亲的这一席话虽然简短,但却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宽容。面对别人的闲言碎语,你不要斤斤计较,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怀。

在莫言讲述中还有一个让我感受颇深的故事。有一年春节,莫言一家人在一起吃饺子,一人一碗,大家对好不容易获得的饺子倍感珍惜。突然有一位老人到莫言家行乞,莫言用几个红薯打发他走。每想到老人非但不领情还振振有辞地说:“凭什么你们吃饺子,给我吃红薯啊?”莫言火了,回答道:“我们也不是经常吃饺子的,你要旧拿,不要就滚!”而这时,他母亲却一声不吭地把自己碗里的饺子全部给了老人。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吃顿饺子异常奢侈,但莫言的母亲却毅然不顾自己温饱将弥足珍惜的饺子全部送给了老人。这才是善良,也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给予。莫言虽然也给了老人东西,但那叫施舍,而莫言母亲的'叫做馈赠,反观后者远远比前者高尚。

虽然没有读过莫言的文学作品,但是也从他那简短的四十分钟获奖感言内却让我明白了许多的做人道理。

莫言不愧是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读一读他的感言,看一看他的文学作品,一定回收益匪浅的。

《莫言》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读后感愚公移山读后感优秀5篇

骆驼祥子的读后感读后感精选5篇

鲁滨漂流记读后感读后感优质5篇

飘读后感200字读后感优秀5篇

读后感读后感作文500字推荐5篇

飘读后感200字读后感5篇

俗世奇人读后感读后感5篇

西游记读后感读后感450字5篇

社戏读后感社戏读后感5篇

旅行记读后感骑鹅旅行记读后感优质5篇

《莫言》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