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观后感是我们记录自己观看感受的最佳方式之一,书写一篇出色的观后感,从而个人情感得到进一步的表述,满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血战湘记观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血战湘记观后感篇1
当你将要举起枪,准备去杀敌人时,你会做吗?在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似乎每个男人的义务就是去前线,去保卫家园、妇女和孩子。德斯蒙德当然也不例外,他告别女友和家人,面对他们的百般不舍,依然义无反顾的参了军。
但是,作为军人,他又是一个例外:他拒绝拿起枪去杀敌。
他想当军医,去救人而非杀人。为什么?因为他有信仰,他信仰的主不允许他杀人。在他七岁时,和弟弟打架,他举起板砖砸向弟弟的头,差点杀死自己的弟弟。德斯蒙德的父亲,经常打骂他们。某次,老德斯蒙德喝醉了酒,举起枪想要杀死自己的妻子。就在这时,德斯蒙德抢过枪,对准了父亲,而母亲惊恐地苦苦哀求……这就是为何他不拿枪的原因。
在部队,所有人都不能理解他。他们觉得德斯蒙德懦弱,对他嗤之以鼻,甚至打他骂他。当上校命令他拿起枪时,他不服从,最后导致他上了军事法庭。后来,他的女友多萝茜和他的父亲帮助他,取得了上级的同意。上级批准德斯蒙德不带任何武器上战场。
他经历了那么多坎坷才达到目的,不为别的,只是为了信仰。只是因为德斯蒙德的信仰不同,才引发了一系列的不理解与不支持。
当德斯蒙德的队伍与日军激烈战斗时,手无寸铁的他不停歇地在帮助受伤的战友。后来,他们攻下了一部分山脊。晚上,德斯蒙德与另一个战友史密提交谈。史密提劝说他拿起武器自卫。他又一次拒绝了,并向史密提道出原因。幸运的是,他的信仰终于有人能够理解。
第二天一早,日军像蚂蚁般密密麻麻、铺天盖地而来,打的德斯蒙德一队人马措手不及,无奈只能撤退。令他犹豫的是,有一群战友被击伤没有能够全身而退。是进是退?他看着正在撤退的战友,再次义无反顾地冲进硝烟中。
促使他冲进危险之中去营救战友的是什么?我认为不只是勇气,还有同情与怜悯。当然,与他的信仰有关。“上帝,让我再救一个”“让我再救一个”是他的信仰。促使他只身一天一夜不间断地躲避日军,拯救战友。
他为了躲避日军钻入地下室,迎面碰上了一个受了伤的日军。他并无杀意,即使对方满脸惊惧。是的,德斯蒙德救了一位敌人,他不忍心看到任何一个人死。
他最后救出的是他的中校。天不遂人愿,日军包抄了过来。他俩配合默契,最终把中校救下山。他因为全心救人而筋疲力尽、步伐踉跄,被送进了医院。
其实这一幕引人深思,没上战场前士兵们因为他的信仰,嘲笑他、鄙视他,甚至打骂他。而他们没想的是,正是这个他们不屑的信仰救了他们的命。而德斯蒙德,即使被打击,在战场上他仍大公无私:一天一夜救了七十五人。“我要救人而并非杀人”。这是他参军时最坚定的话。
所以,不论什么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这是在耶稣教里的话。“永恒之神赐予弱者力量。”这正体现了世间实质是公平的。而为何有人抱怨不公,是他自己没有坚定立场,没有把握机会,与德斯蒙德相反。他忠于上帝,甚至在下山时都要寻找遗失的《圣经》。他是忠诚的,也是固执的。所以他因为了这份信仰,而不停止的救人。他没有考虑自己,因为上帝是仁慈的,所以他的信徒也是仁慈的。别忘记,这种信仰甚至促使德斯蒙德救了一个日本敌人。
他的眼睛里透露着永远不变的信念:我将救人而并非杀人。
血战湘记观后感篇2
工作了5天,周末可以放松一下,和同事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
美澳合作的《血战钢锯岭》无疑是近期电影中少有的战争片,亮点也颇多,他反映了战争和人性,人性在战争中的挣扎。由梅尔·吉布森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卢克·布雷西、萨姆·沃辛顿、文斯·沃恩、泰莉莎·帕尔墨和雨果·维文主演。故事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他因为在冲绳岛战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影片讲述了一位参与了冲绳岛战役军医的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幼年与兄长哈尔打闹时,抄起一块板砖打伤了哥哥的头,之后信仰力大增,在与萝西·舒特相恋后响应号召参军,戴斯蒙德·道斯坚持本我勿忘初心,拒绝拿枪的他却坚持着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头,他酗酒的父亲拉下老脸向上司求情他才不用在军事法庭继续自己的下半生,在钢锯岭一战中凭一己之力救死无数,包括之前对他侮辱的士兵与他意见相反的长官,还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在于尊重,尊重每个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个人应该做的。尊重,说起来很简单,但究竟什么是尊重?从影片中来说,尊重是救治曾经对自己拳脚相加的战友,成功帮助他们逃离战场、是救治曾经想要把自己从军营里哄走的下士、是举枪忍住冲动没有杀死从小就开始酗酒打骂母亲的父亲。
电影最后,道斯成功的获得了众人的尊重,在战争中受伤的道斯获得了众人的救助,炮弹炸飞了他的圣经,他大声呼唤,士兵把圣经交在他手里,他把圣经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长的结局,影片在讲一个得不到别人尊重甚至被人称作是疯子的人,如何坚持本我勿忘初心,赢取别人的尊重,世人也应该心存尊重。
人生如水,人生如歌,在长夜漫漫的人生过程中,我们需要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去创造属于我们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中做一个堂堂正正的自我。
血战湘记观后感篇3
2月18日,八一电影制片厂带着最近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来到陆军第六十五集团军红一师举行放映活动,在官兵中引起强烈反响。陆军第六十五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叶青、八一电影制片厂生产部主任李天印及河北省委宣传部秘书长史建伟、张家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莉等领导一起出席了放映活动。
?血战湘江》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的光辉形象,深刻揭露了左倾给红军造成的惨痛损失,生动反映了红军将士特别是34师官兵顾全大局、勇于牺牲,奋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英雄事迹。
红一师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屡建功勋,著名的大功三连就在这支部队。春节前,习主席视察陆军第六十五军集团军时对这支部队给予了高度称赞。82年前,红一师将士参加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湘江战役,82年后,官兵们又协助八一厂参加了反映湘江战役的影片《血战湘江》。该部某炮团政治部主任周宇说:让我们红军传人在影片中还原这段英勇悲壮的真实故事,是对我们最好的传统教育。
放映中,官兵们一直是在兴奋、感动中观看的,不少人不停地抹着眼泪。放映一结束,导演陈力和演员王霙、徐箭、孙维民等与官兵们现场交流。博士教导员孟非凡说:看了影片《血战湘江》,使我们对习主席提出的革命军人要squo;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squo;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习主席视察该部时曾组织战士召开座谈会的排长赵斌说: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识、什么是核心意识、什么是牺牲精神、什么是干部的表率作用,让我们从中很受教育。《血战湘江》就是对习主席要求的生动阐释,我们要把影片作为学习长征精神的生动教材。大功三连战士刘冠华说:看了影片,我们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必须百倍珍惜,做好老红军传人,为大功三连增光添彩。红一师的官兵们纷纷表示,当前军队正在进行体制改革,我们要以先辈们为榜样,发扬红34师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积极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中作出新的成绩,交出优秀答卷。
八一厂把学习红一师好传统、好作风作为这次放映活动一项重要内容。利用晚上时间,专门组织创作人员参观了红一师史馆,并与官兵们进行座谈,重点学习了大功三连的先进事迹。著名导演陈力说:参加这次放映活动很受教育,这既是一次灵魂的净化,也对今后创作反映部队官兵生活题材的作品很有帮助。
河北省委对影片《血战湘江》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田向利亲自派有关领导参加影片在红一师的放映活动。同时,田向利专门向省委书记赵克志作了汇报。赵克志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迅速联系八一厂调看影片《血战湘江》。最近,河北省委将对影片《血战湘江》在全省宣传发行工作做出部署。
负责影片《血战湘江》宣传发行的北京亚细亚影视制作发行有限公司,为这次放映活动作了大量的服务保障工作。安徽影星银幕厂连夜赶制了一块10米长的大银幕,厂长苏演亲自带车从安徽专程送到放映现场。
血战湘记观后感篇4
我是一个受过传统教育的人,读小学时,当我戴着红领巾去给烈士扫墓的时候就想象着: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在中学,当我戴上团徽那一刻!心里就想象着当年那些热血青年,是怎样在群众集会上慷慨陈词;从读大学时的入党,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我依然可以把自己在党旗下的宣誓倒背如流。
自从看了以后,我对小时候受到的传统教育产生了一点怀疑,那年月,我们是唱着东方红,看着,一天天长大的。我们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完全归罪于蒋介石的不抗战。可是,看完了以后,我知道了当年的蒋介石并不是不抗战,而是消极抗战。当然,蒋介石假如真想抗战,那么,他那几百万有美国援助的军队是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的。
但是,当年蒋介石的心头大患根本不是日本军队,而是一天天成长壮大的中国共产党。所以,他的主观上就产生了一种"攘外必须安内的"混蛋逻辑,也就是这种混蛋逻辑使徐州,南京,上海,武汉一个个都相继失守。而且,随着这些城市的失守,蒋介石也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下。相反,我们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大众为基础。最后,赢得了民心,也赢得了天下。但是,看过了以后,我知道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国民党的军队也是功不可没的!我这样说不是给蒋介石正名,
因为,在当时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始终是国民党军队抵挡着敌人的正面进攻。我们共产党,八路军主要是在敌后打游击。我查过一个资料,八年抗战,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共才消灭日本鬼子十一万人。然而,一个台儿庄战役,国民党军队就消灭日本鬼子几万人。那么,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又消灭了多少日本鬼子呢?这个数字,我没有统计过,但我想一定会比十一万这个数字大。
在这部影片中,国民党四川地方部队的一位师长的表现尤其使我震惊。这位师长不是蒋介石的嫡系,甚至于蒋介石连供给都不满足他!也就是这位师长在一次阻击日本军队的战斗中打光了他的部队,最后,在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兵的合围下,他不慌不忙地点着一支烟,然后掏出手枪自杀成仁。在影片中还有很多士兵身上绑满手雷钻进敌人装甲车的车轮下。我想共产党军队里有丘少云,董存瑞等很多英雄人物。他们有着为全人类解放牺牲自己一切的思想。然而,这些国民党士兵的行为又是什么呢?这只能解释为民族情结,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精英,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希望今后再多一些象这样优秀的影片出现在广大观众面前,还历史的晴朗天空。
血战湘记观后感篇5
在毛泽东诞辰124周年前夕,我在齐铁南文化宫观看了电影《血战湘江》,感谢文化宫的同志们为我们播放这么有意义的电影。
影片以真实的战争历史为依托,讲述了83年前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深刻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6千人锐减至3万余人。中央红军远去了,几万名红军将士永远的躺在了湘江之侧的土地,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一个传奇。
观看这部影片,我们收获的不仅有震撼与感动,还有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正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长征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我们要时刻铭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发扬甘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经历风雨,经受锻炼,努力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6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中继续前进。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血战湘记观后感篇6
影片的开头,是血色背景,给人凝重的的感觉。仿佛一下把人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踏上漫漫征途,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在湘江陷入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的重兵围堵之中,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打响了。"……这里,故事开始了。
雷口关,红三军团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与敌人殊死战斗。他们有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有红三军团五师师长李天佑,有红三军团政委杨尚昆,更多的是成千上万的平凡但又极不平凡的革命先辈。他们都充满了革命的热血和勇气,他们无惧生死,死守防线,人在阵地在!
我通过影片的介绍,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革命先辈,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是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了现在的和平。也知道了很多想要对共产党"赶尽杀绝"的国民党成员。看到他们对手足兄弟如此残忍,真的令人感到心寒,也很愤懑!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伟大革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智慧,和他对八路军和人民群众的重视与关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主席,他在敌人的轰炸中,可以冷静分析,当机立断的做出决定。同时还不忘让聂荣臻把药带给他的军团里面招上疟蚊的同志,因为主席说他们是前沿的战士,后面才知道,原来这药是上级专门给毛泽东主席的。毛主席最后还不忘嘱咐聂荣臻告诉林彪好好坚守,努力作战,也不忘关心林彪,让聂荣臻给他多吵一些黄豆,可见毛主席把身边的八路军战士真的当做一家人,记得他们的喜好,为他们在战火中送去温暖,让他们更有信心去迎接每一场战役。
当林家子弟牺牲的最后一刻,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帮我把帽子戴戴正",当李天佑市长帮他把帽子戴正以后,他终于走了。看到这里,我不禁热泪盈眶,这就是我们的革命前辈,这就是我们的八路军战士,他们坚守自己的信仰——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当中共三人团成员里面的李德和博古左倾错误,用他们在本国的方法领到中国革命。毛主席怒斥"你们这是拿我们这些娃娃兵挡枪眼",这句话让我泪目,这是毛主席对八路军的维护;"中国革命,不是由你说了算",这句话说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底气与坚定;"这口棺材,我们的将士抬不动",这句话是对战局的客观评价和对将士生命的负责。毛泽东主席指出,中国革命不能按外国的方法来走,五次反围剿的教训总结出来,不能往西走了。开始经过一番争论,他们否决了毛泽东主席的建议。
战士们,万众一心,喊着"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可见他们对党中央的信任与崇敬。战士们用生命建起防线,用生命保卫这党中央。当然,毛泽东主席也时刻记着买一个八路军兄弟。
在被敌人追捕轰炸的时候,毛泽东主席知道,战士要的是鼓励,当一位八路军战士向毛主席报告"所以东西无一缺失和损坏"的时候,我就明白了,在那是,战士们更多需要的是鼓励,那会让他们更坚强。
和敌人打仗时,八路军知道,他们和国民党同是中国人,他们是兄弟,他们的敌人是日本人才对,所以八路军大声嘶喊着"滚回去,滚回去打日本鬼子,日本鬼子来了!"可惜依然没有阻止战争。
共产党军队深受人民爱戴,当军队路过百姓的居住地时,百姓一直塞东西给他们,可是红军们都一个个捂紧了口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最后毛泽东主席说用一个银元换老百姓一点东西,八路军才用银元换了老百姓一点东西。可是这些不仅仅是东西,这些更是老百姓的心意,是老百姓对共产党的信任与爱戴。当老百姓喊着"等你们一起回来过大年"的时候,我又忍不住哭了,这是老百姓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红军,让他们一定要胜利,都要活着回来!而毛泽东主席回应的"对,回来过大年"是对战士和乡亲们最大的保证。
战士们不畏生死,十八团全部牺牲。他们认定了自己的责任,死也要守住防线!战争的惨烈,鲜血染红了战地。战士们依旧勇敢前行,他们对战争的胜利充满了信心,他们在行军过程中高歌鼓舞人心。当他们没有弹药时,他们毅然决然的去肉搏,拼死也要守住阵地,无论前方多么危险也无所畏惧。
最终,共产党军队渡过了湘江,不过牺牲的战士也是数不胜数,令人扼腕惋惜。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思想方针,让共产党可以存活下来。让我们拥有了现在的美好和平的生活!
血战湘记观后感篇7
个小时前我在大屏幕上看完了梅尔·吉布森的新片《血战钢锯岭》,简直迫不及待想和你们分享。
看之前以为是战争片,看完了你会觉得,其实这是一部宗教片,讲信仰的力量——一些奇迹,你要相信就会存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主要讲二战中一名美国士兵德斯蒙德·多斯因为信仰的原因拒绝拿枪而以医疗兵身份在战场开挂救出七十多名战友的事情。5分满分的话,可以打到4.7或者4.8。相信我,这片绝对值得进电影院看。
看卡司阵容已经厉害了word哥。导演梅尔梅尔·吉布森,超凡小蜘蛛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男主德斯蒙德多斯,精灵王雨果维文演他爹,阿凡达萨姆沃辛顿演他的连长上司。梅尔·吉布森曾经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从演员到导演,他的作品一直伴随着我,只是近年作品少了。安德鲁加菲尔德对戴斯蒙德多斯这一角色的演绎,在影片后半部分的战场戏份中尤显精湛。雨果维文虽是配角,但老戏骨演技不是浪得虚名,男主他哥先报名参军回家餐桌上那段就是演技高峰,还有后面军事法庭那段。
电影剪辑简洁干净,没有多余的场景,比如一开始德斯蒙德和他哥比赛爬山和打架差点失手把他哥给灭了的两幕,就干净利落地交代了德斯蒙德的成长环境和不愿拿枪的原因。上一幕他还在和女主美女护士表白,下一幕一个镜头,德斯蒙德老妈坐在餐桌边,女主护士的从她的背后端过一盘菜,两人神态亲昵,德哥紧挨在门外认真看书学习医疗技术。一个镜头就说明两人关系确定,得到家庭的认可,德哥学习医疗技术为以后参军当医疗兵打下了伏笔。
节奏张弛掌控良好,梅尔·吉布森宝刀未老。吉布森很清楚如何愉悦观众,该残暴的时候残暴,该煽情的时候煽情,简单,粗粝,不拖泥带水,很明智的没有去刻意追求对本片而言“毫无价值”的所谓“内涵”。前一小时文戏铺垫,后一小时除穿插短暂的战友交流外,就是子弹横飞,爆炸满天,各种爆头、断肢、各种脏器外翻流血……超写实的摄影风格和壮观的爆炸场面无情地传达了战争的残酷本质。这可能是近年来《拯救大兵雷恩》之后最无情最血腥的战争场景,足以让人感到不适,如坐针毡。残酷的画面带给观众的不会是变态的享受,几乎没人会在这段之后会对地狱般的情景有任何好感。
军事法庭的法官充满怜悯地说,这意味着你将放弃带枪自卫的权利,进入那修罗地狱一般的战场。是的,那的确是地狱。德斯蒙德的连队替换撤下来打得只剩三十几人的上一个连时,那些幸存者的眼神是如此的空洞,灵魂仿佛已死。
战争就是要拍得这样血腥真实,让人意识到战争的残酷血腥丑陋。要不然像国产抗日神剧那样轻松手撕鬼子,开枪凹造型像打游戏一样,关键还有各种风格的漂亮妹子陪伴顺便谈谈恋爱,就只会养出天天在网上吵着要去打日本霸占女优老师们的键盘军事家兼爱国青年了.....
德斯蒙德是坚定的,虽然他也曾经有过质疑。但是信仰就是要你不断质疑才能更坚定。他女朋友也是坚定的,在婚礼教堂那幕,神父问她我们是否等得足够久了,暗示男人这种时候都有可能会逃婚的时候,她语气坚定地说,“别的男人也许会,但我的德斯蒙德不会!”(这句字幕没这样翻译,个人认为翻译略失气势。)哎,战争片注定让女人走开,爱情戏只是电影的点缀。
没有武器,不代表没有力量;拒绝杀人,不代表我不勇敢。
影片后半段,德斯蒙德猪脚光环开启,在尸痕遍野的战场上匍匐翻爬,分辨血肉模糊的躯体,把尚有气息的人拖走,用绳索放到崖下,直到双手血肉模糊,精疲力竭。他不断祈祷上帝让自己再多救一个,上帝显然垂听了他的祷告,应允那么多奇迹的发生成全德哥的。75人,他救了75人。(有说实际他不止救了这么多,营长让他报100人,他谦虚地说没那么多就50人,最后折中75人,呵呵。)
最后的镜头他受伤撤离担架往下滑,镜头摇得却似他在飞升天堂。
德斯蒙德说他尊重所有的信仰。我相信,你看他甚至救了几个日本人下来。也许在他眼中,生命都是平等的。
信仰确实伟大,它能让人类在极度痛苦、绝望的环境中坚持前行。电影花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满怀敬意地高度赞扬了这种忠于信念的勇气。他让所有人明白,信仰不是一桩可以功利计算的生意,它是文明世界的人们赖以自我支撑的基石。就像道斯对未婚妻说的,如果我连信仰都坚持不下去,无法想象还能怎么和你共度余生。
血战湘记观后感篇8
它是抗日战争中最光辉璨烂的一页,它是中华不屈灵魂中不朽的篇章,它就是《血战台儿庄》这一不朽的历史。它再现了中国军队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在台儿庄阻击妄想进攻徐州的日军。在这20天的意志与耐力的抗衡中,中国军队怀着杀敌报国的志愿,靠着惊人的拼搏精神,最终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当日军对台儿庄的中国军队发起猛烈进攻时,飞机、坦克、大炮等武器一齐指向我军阵地,炮弹带着呼啸满地炸,子弹带尖叫满天飞,叫喊声响彻云霄。在敌强我弱、援军迟迟未到的情况下,驻守在台儿庄的中国军队已伤亡过半,可是战士们依然坚强的支撑着,那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上依旧展现着坚强的意志,那一双双深遂的眼睛里依旧闪烁着爱国的光芒;那一颗颗火热的心燃烧着反抗的怒火。一批批战士倒下了,但他们的灵魂却没倒下,并且激励着活着的战士更加英勇的杀敌,最终我军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是“因为回顾战争,所以我们珍惜和平”。今天的安定和谐、繁荣富强的中国,谁能说不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会忘记这一民族之魂。《血战台儿庄》就是他们的一枚勋章,它将永远伴随着革命先烈的英灵,伴随着永不逝去的历史,伴随着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每当我生活在这片晴空下,仰望天幕,就会感到无数革命先烈屹立在眼前, 他们是多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眷恋自己的亲人。而我们也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站在人生的起点的我们要在这黄金时期发奋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准备着为祖国蓝图添上美丽的一笔!
血战湘记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
★ 夺冠观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