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观后感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及时记录自己看完影片后的收获,记录观后感的同时,不仅要结合好影片内容,更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满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美食令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美食令观后感篇1
在吊足人们胃口之后,cctv于上周五终于开始播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我因为有事没赶上首播,今天有点闲暇就迫不及待地在腾讯视频补看。第一集《脚步》里人物、故事和美食都来自农村和底层老百姓,编剧为什么这样选择,一种可能因为编剧来自农村有强烈的乡下情节,也可能是因为比较偏爱不经繁复处理简单加工的的食材本初味道,不过这只是我的猜想,也许后面几集中会有变化。故曰:名曰中国,实则故乡!
舌尖上的中国这么受观众欢迎,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因为其中的美食美景,更多是因为那些美食是人们记忆中的故乡的味道,以及伴随故乡味道的亲情故事,惹起人们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该片就是抓住这一点在撩拨着远离故土的观众的离情,抚慰着他们的别绪,让人欲罢不能。甚至有人夸张地说是:一边流口水,一边流眼泪。故曰:名曰舌尖,实至心头!
不管怎样,这一集电视片中还是让我们看到农夫、麦客、渔民和养蜂人的辛苦勤劳和朴实无华,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分别时的酸楚和远离后思念,具有远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赶场为主顾割麦的麦客们,因为收割机械的竞争也许会成为最后一拨职业割麦人,这个古老的行业逐渐会退出历史舞台。在机械竞争面前失去赖以挣钱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虽然有些许的悲凉,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这些都是在歌舞升平的春晚类节目里不大能看得到的。故曰:名曰美食,实关民生!
第一集中印象比较深的另一个情节是,养蜂人老谭的妻子在他们星夜转场到下一个放蜂地的时候不无感概地说:“养蜂的乐趣就在于自由,不受人约束,我们就是享受这点自由。”。养蜂人工作的餐风露宿和迁徙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四处漂泊的自由自在这一点却又让人心生羡慕而心驰神往。除了少数生活中的幸运儿,安逸舒适和自由自在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有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偏爱而取舍和选择了。
该片的总导演陈晓卿说:我们正经历太多的欢乐与痛苦,但中国人能苦中作乐,把喜悦通过美食呈现。我们在关注生存的同时,更注重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中国有句古谚:民以食为天。当人们衣食无忧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对自我意识和自由选择的追求。“无自由,毋宁死”的声音曾经震耳发聩,生存和自由,同样重要,不过最好是由此及彼的和平渐进关系,正处于这个转变过程中的中国现在可以说是乱象环生,不过人们珍视自由、追求梦想的一天也不会太远了。
美食令观后感篇2
七天假期,我们没有出去旅游,有较多时间。妈妈(她最爱美食)推荐我看《舌尖上的中国》。
从纪录片中我了解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民族多样,景观丰富的国家。因为有森林、湖泊、高原、草原等各种景观,所以造就了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食物原材料。人们通过采集、捡拾、挖掘、捕捞,得到了这份自然的馈赠。
转眼到了夏天,凌晨三点,卓玛和妈妈到云南香格里拉的原始森林里寻找松茸(只有在无污染的地方才有)。卓玛突然在松针下找到了一朵松茸,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卓玛说:“一般走一公里的路,才能采到一朵松茸。”松茸从土里挖出来了以后,必须要用松针盖好,以防止菌丝的损坏,便于让松茸更好地继续生长。如果要挑松茸,就要看你挖的时候松茸的伞盖有没有打开,如果打开了的话,就不珍贵了。在大城市的餐厅里,一份碳烤松茸的价格能达到1600元。
到了冬天,吉林的查干湖上,已经结了厚厚的冰层。今天的天气很好,收获也很大,捕捞到了满满一网鱼,但是你仔细观察,会发现网里都是大鱼,没有小鱼,那是因为网的口径控制在六寸左右,即使有小鱼被捕捉到,也可以逃出去。这样就可以保证来年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在云南,人们用本地的矿盐腌制火腿;在两湖地区,人们在淤泥里采集莲藕;在海南,人们出海捕捞海鱼,这就是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如果我们对自然保护得越好,自然给我们的馈赠就越多。我觉得我们保护自然环境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说:垃圾分类、节约用电、一水多用等),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美食令观后感篇3
之所以去看电影,因为每周末我都要做奶爸。我做奶爸喜欢带女儿到外面去玩,附近的各大公园都留下过我和女儿的身影。电影院倒是没去过,因为小孩很难有一两小时的漫长耐心。不过我女儿对动画片的兴趣似乎很大,在家看《米奇妙妙屋》时,半小时、一小时都能看下去,神情专注、眼睛都不眨。于是,今天我就尝试着带她去看电影。
之前也有过好多以老鼠为题材的动画片,《精灵鼠小弟》是经典中的经典。它们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美食总动员》使终将老鼠和人类放在互相敌视的角度上,不断地提醒双方你们是其实是走不到一起的,直到这个局面被主角(一只小老鼠,名叫小米,何炅配音)以自身不懈的努力打破。《精灵鼠小弟》则刻画了一个人类和老鼠和平共处的大背景,描写了一家子其乐融融的生活,与老鼠敌对的只不过是那只猫,后来还和解了。我想,《美食总动员》设计这样的大背景,与电影中以厨房为最主要场景的情节设计是相符的。
是的,无论是谁,都无法面对厨房里出现老鼠这样的事实。所以,电影也没有从厨房开始讲故事,更没有让老鼠出生、或生长在厨房里。对厨房这个背景的介绍是通过电影里的电视画面来进行的,而主角小米则是一个爱思考、爱学习的老鼠。他不仅看人类的电影,还看人类的书。因此他有幸阅读了烹饪方面的“圣经”——《人人皆可烹饪》。
这本书的作者是世界美食之都(法国巴黎)的美食之都(名厨餐厅)的厨师,他以自己的智慧发明了许多卓越的食品。他在世的时候把自己的智慧写成了这部不朽的著作,但世界上的其他厨师都只会照着他的菜谱去做,而且做得强差人意。因此,他的观点“人人皆可烹饪”即使写在了书的封面上,依然不被世人接受。
小米并不是刻意地去这家餐馆表现自己的厨艺,他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厨房,只是为了在他心目中很神圣的美食不要被一个不懂厨艺的小孩毁掉。而当他偷偷地帮这个小孩把该放的调料都放好后,自己却身陷困境。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客人们好久没有吃过这样妙不可言的美味,先是要求他再做一次、接着是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于是,这个不懂厨艺的小男孩只好在一只老鼠的指挥下制作各种菜肴。
我不愿意在影评里写下过多的情节,因为我本人就不喜欢从别人的文章或嘴里了解剧情。真正喜欢电影的人,应该留着完全空白的大脑去电影院体会,只有这样,你才可以真正地享受电影。迪斯尼非旦有着非凡的想像力,更重要的是,迪斯尼的作品总会给人以启迪。“人人皆可烹饪”的道理,其实暗合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天生我才必有用”。
这部电影中有两句台词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第一句是电影刚开始的时候,小米在家族的逃难中因为舍不得那部书而与家人失散。电影里出现了一句很有哲理的台词:“如果你只盯着过去,那你永远看不到未来。”第二句是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那个批评家近乎于忏悔的评论:“我终于明白了‘人人皆可烹饪’的真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但是天才却可以来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这些内容,犹如一个哲人在向我们讲述他的毕生智慧。不同的是,电影用轻松娱乐的方式将这样的哲理告诉了我们。
虽然,在电影中还加入了“争夺继承权”这些孩子们不能理解的支线情节,但是不管是否理解这些支线,都不影响从整部电影中享受快乐、体验精彩。这是迪斯尼给电影制作人员留下的最大的启迪。
本片除情节和台词以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镜头的运用。随着dv机的普及,怎样用镜头来记录生活已经渐渐被大众掌握,但是怎样用镜头来讲诉故事却是一门艺术。在这一方面,国产片的导演和摄影都还需要历练。
要说本片有什么遗憾,那就是中文翻译不够精准了,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电影里的台词实际上总能听出一点画外音,但是一旦翻译成他国语言,这些就只好放弃,否则反而给观众带来不适。其实真正有眼福的人应该去看原版电影(当然这要相当不错的英语听力)。
在我写过好多“育女心经”和“影评”,但是当我写完这篇文章时,我却不知道应该把它放在哪个类别里。《美食总动员》是我女儿看的第一部电影,虽然她的耐心不足以享受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但是人生的第一能有多少?本文虽然更接近影评,我还是决定把它归入“育女心经”。
美食令观后感篇4
迪斯尼动画永远不会被贴上“幼稚”的标签,《美食总动员》曾经感动过未成年的我,至今依然能让我已经成年的心为之柔软。
精致的画面勾勒出的视觉盛宴仿佛沁出银幕般勾起观众的食欲甚至是烹饪欲,法式的浪漫柔情与美式的幽默讽刺浑然一体,人鼠和谐的有爱情节体现在默契与合作、背弃与信任中,从傲慢与偏见到化敌为友、化戾气为祥和。“人人皆可烹饪”的主旨背后折射出“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艺术家,然而艺术家可以来自任何地方,出身不能决定命运”的人生道理。
诚然就如片中的“刻薄先生”所言:“食评家的任何一篇评论的意义都不会超过任何一道美食本身所创造出的意义。”,没有一篇影评的价值能超过一部影片的价值。习惯了在吐槽中寻找乐趣的影评家甚至观众也许会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对影片的批评上,然而归根结底,他们并不会因此变得比制作该片的人更加伟大。一如其最后被那道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回味无穷的ratatouille震惊得掉落在地上的批判之笔,想不出任何负面的字眼来形容这部集结了一切美好元素的影片。
一部好的影片未必要用泪流满面或者鸡皮疙瘩丛生的方式来证明你的感动,而是从始至终,你发自心底地在微笑。《美食总动员》的动人之处不胜枚举,每一分钟都能使观者的灵魂得到洗礼。主题曲《lefestin》曲调高雅旋律优美,将浪漫温馨的氛围推至高潮。“音乐无国界”,法语不愧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
也许我们出身卑微,也许我们白手起家,也许我们没有很好的家庭背景或者过硬的社会关系,我们一样拥有梦想的权利以及为之全力以赴的义务。当我们迷茫时,颓废时,被生活折磨得疲惫不堪乃至失去希望时,不妨将目光向着更远的方向望过去,告诉自己:“抬起头来,也许巴黎就在我们头顶上方。”
美食令观后感篇5
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总有人仰望星空。
————题记
这是一部荣获了奥斯卡金奖的最佳动画片,同时也是皮克斯三部曲之一《美食总动员》。它讲述了一只生活在巴黎地下深处,默默无闻的小老鼠—小米,在五星级餐厅清洁工小宽的帮助下,成为厨神的励志故事。
在这部电影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鲜明性格,无论是小米的偶像厨神,小米好吃懒做的兄弟大米,性格爽朗的厨师甜姐,还是心怀鬼胎的史老板,尖酸刻薄的美食评论家克博,他们都有吸引人的那一面。在这座辉煌的法国城市里,他们都在扮演着属于自己的独角戏。
令人怦然心动的场景莫不于小米站在楼房上眺望巴黎夜景,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映入眼帘,特别是那只属于大城市的灯火,一望无际的灯火,更是让人心潮澎湃。
主角小米,天生就有惊人的味觉、嗅觉,烹饪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主角小宽,笨手笨脚,总是搞砸事情,但他善良的心灵却无时无刻感动着观众。最有趣的是小米躲在小宽的厨师帽里,两手揪着小宽的`头发,控制着小宽的左右手,让他可以做出极品美味的菜肴,甚至他们合作的普普通通的农家小菜都感动了挑剔的美食评论家克博先生,让他找回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
小米历经了友情考验,亲情考验,还有生存考验,虽然最终它操控小宽的事情曝露,厨神餐厅倒闭,但是他们又经营了一家新餐厅,由老鼠大家庭作厨师,小宽作服务生,在餐厅顶部还专门为老鼠做了一层阁楼。餐厅外大排长龙的客人们令人暖心不已。
老鼠与厨房,这本是不共戴天的一对,在这部电影却相处的如此其乐融融,令人感慨万千。正如厨神说的那句话“人人都能做厨师”一样,只要你想做的,并付出努力,你就一定能做得到。
美食令观后感篇6
周日,我去星美国际影城看了美国迪士尼公司最新拍摄的动画影片《美食总动员》。我看过很多部美国迪士尼的动画片,它的特点是制作精美,情节搞笑,画面生动,想象力强。
?美食总动员》描写的是在世界闻名的美食之都——巴黎,有一只名叫雷米的小老鼠一心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厨师。但是,“理智”的亲人却时常提醒它不要妄想,因为对于香气漫溢的厨房来说,老鼠已然是最不受欢迎的主儿!不过,当“残酷”的命运把它带到城市的下水道的时候,小雷米猛然发现自己正好来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著名厨师奥古斯亭古斯特主灶的一家法国名餐馆的下面。这样的绝佳机遇给了小雷米不尽的勇气,于是他决定留下来,期望在这里实现自己成为一位老鼠名厨的愿望。还好,幸运的小老鼠遇到了一个在后厨帮工的年轻人——林贵尼。尽管他缺少厨艺的天赋,但他正拼命地想保住自己的工作。这两个家伙的相遇是一拍即合,一个“人鼠美食联盟”就这样形成了。小老鼠躲在厨师帽中,操纵林贵尼的手臂,帮助他做出一道又一道精美大餐。两个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但接下来麻烦依旧不断。他们要躲避神经兮兮的主厨,他们要说服雷米的家人理解他的追求,当然,还有林贵尼青涩美好的爱情。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烹制出全巴黎最棒的普罗旺斯闷菜,并向世人展示了小老鼠爱厨房的无比热情……
看这只名叫雷米的小老鼠,它的眼神中透露着无限的向往,那可不是一只普通的老鼠,它不吃人类丢弃的垃圾,它向往着美食世界。它在品尝美食的时候,会把眼睛闭上,用心灵去感受,在脑海中迸发出美妙的旋律。总之,它是一个有追求的老鼠,它是一只坚守着厨神的一句名言“人人皆可烹饪”的小老鼠。这部电影告诉人们:每个人都会有梦想,不管这个梦想离现实有多遥远。只要你坚持不懈,也许有一天,奇迹就会发生。
美食令观后感篇7
仿佛一夜之间,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轰动了。
本来,近几年的经验使我对中国的影视行业中陡然而火的玩意儿都持续一种谨慎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可鉴于这次的导演是央视著名纪录片导演、吃货、有色人种、网络名人陈晓卿老师,倒使我实在闹不清楚这部片子的红火究竟包内含多少诚意,又有多少营销的成分在内,于是毅然决定,还是先看一看再说。
平心而论,片子拍得并不沉闷,甚至用“引人入胜”的考语来形容也不算谬赞,但几集看过,隐约总觉得什么地方差着点儿意思。于是扭头问一同观看的妻,有什么想法。她倒是毫不犹豫的说了句:主题很散。是嘛,主题很散。一共七集,虽然每一集都有各自的主题,但有很多资料总觉得似乎是强扭到一齐,关系并非那么紧密和理所当然,而有些资料又是重叠的,重复的,有些东西明明就是累赘,看着冗长又剩余,这些东西,给熟悉中国的我们看起来,似乎理解起来毫不费力,因为讲述的都是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有很多时候,还会因为各种乡愁引爆泪腺,但给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看,恐怕就未必能到达同样的效果。常年在国外,我们也都喜欢看各种纪录片节目,所以看到类似的节目,总是免不了会设想一下,假如同样的题目,discovery会怎样拍,bbc会怎样拍。比较之下,其间确实还是有高下的分别,不论是地理类,人文类还是历史类节目,哪怕分支剧情再复杂,并行线索再繁琐,bbc的纪录片总是会给人一个很清晰的线索,相较之下,《舌尖》就好比我们小学时候应付差事的作文,各种含混不清,各种眉毛胡子一把,各种泥沙俱下,各种一锅乱炖,但是不要紧,最后总会喊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用来总结了账,统一主题。
全集看下来,还让我发现,抛开那些令人感动的选题优点之外,这部片子的的确确是央视嫡传,有着最纯正的新中国纪录片科班印记,又带着明显的旧中国血统渊源。确切的说,就是高高在上,假装亲民;宏大叙事,空洞造作;装神弄鬼,语焉不详。片子仿佛是切入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但其实却又是游离的,其游离的神色,恰与鲁迅在一开始调侃的“船上文豪”感慨农家之乐时的姿态相似仿佛;而解说词中,类似“这不仅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这类莫名其妙的屁话更是俯拾皆是;至于装神弄鬼,你只需要看一看这部片子里,“神奇”“神秘”这类用词究竟出现过多少次,心里也就会有数了。在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中,按说发酵过程的生化原理本该是这部纪录片的一个重头戏,但在这部分当中,科学的理性成分被“中国人最早利用发酵菌”“发酵菌欢乐的歌声”“中国人能从黄酒中品出刚柔两重境界”这类煽情、似是而非、感性弥漫、民粹主义的解说词彻底湮灭了,从而使一部本能够很精彩很理性很纯粹的纪录片,变成了一部夹带超多民族强心剂和兴奋成分的宣传片。尤其令我难以承受的,是几乎每一部片子中出现的那些刻苦劳动的普通人,应导演的要求,手捧自己作品流露的一张张笑脸,那些笑脸是满含诚意的,是发自内心的,但在片子中流露出的题外之意却让我不忍卒读......
在看片过程中,另有一个令我很不解的事是,很多周围的人,看过之后的反应是很饿,似乎只有我感触的是中国民生的多艰。在片中,除了第二集末尾出现的央视员工一家,似乎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那么容易,离乡背井,承受着极繁重枯燥的劳动,45岁仍要重装潜水,对他们而言,最大的幸福就是忙碌一年之后的全家团聚,而收入比较与他们所做的付出,是那么微不足道。比较bbc所做的一些人文类节目中,那些保留传统技艺的西方古老手工业者的生活状态,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只能说是在生存的边缘挣扎,由他们手里生发出来的财富,绝大部分被流通环节攫取,极端的状况下,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甚至无缘享用从自己手中流出后,被抬到了天价的那些美食。而他们对着电视所说的套话,竟是对这种状况感到很“自豪”,我不相信!以我的理解,每一个正常的人,应对这种状况很难感到自豪,但他们的那些话说出来,听上去却是那么的诚恳,我想,正如这部片子的整个基调一样,这真是一种有央视特色的诚意。
美食令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 一道美食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