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阅读,我们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了强烈的读后感,我们在阅读后产生了许多不同层次的读后感,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人文读本的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文读本的读后感篇1
最近读了本《教师人文读本》,很多的内容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与思考,其中,我最爱读的就是《读本》中——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章节。并将自己品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困惑:“我为什么而活着!”而他们也大都会用自己的一生去寻求这样的答案,因为他们不满足于上帝创造了我们,让我们拥有生命这样一种单纯的答案。
我在很小的时候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曾经问过大人,他们总是说:“活着呀,就是要快快乐乐的感受生命啊!”曾经品读他人,我的脑海中觉得每个人有每个人活着的意义与目的,可是,最终我也没有弄明白“我为什么而活着!”
在《读本》中,收录了沈从文、史怀哲、罗素等一些诗人、作家、博士等名家的作品,初读此章节的时候,我还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他们的作品会收录在“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章节中,不过由于自己也曾经苦苦思索过,不免反复咀嚼,体味其中真味。
从沈从文给时间“画出的肖像”到史怀哲放弃已有的成就,甘愿去非洲丛林当一名乡村医生,其中的种种让我看到一个个在生命的长河中努力寻求生命真谛的身影。
他们可以冲破种种既定的条款,做别人认为“特立独行”的事,尽管在与其他人比较时,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可是,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执着,努力的去冲破着什么。
他们可以改变上天赋予的种种不公,用顽强的意志把生命诠释,尽管目不能视,但是却并不能阻碍他们想象,当我们的想象插上翅膀,即便身体不允许我们跑、跳、走、越,但谁又能阻挡想飞的心呢?
他们可以鄙视已经唾手可得的成就,只为了“敬畏生命”就可以把滚滚红尘抛于脑后,把功成名就踩于足下,用整个人生将“生命的意义”诠释得透彻。
人文读本的读后感篇2
我们是教师,都是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民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夫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引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我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到现在还是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有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情很快会提上我生活日程中。
我看到书上的某一片断,总在不停的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家人的态度。我感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的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的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广阔的天地去。
工作了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好人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的实在太少了,有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发展”“教师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新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前进的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要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去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品德高尚的人。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新教育也教育了我,在新教育实验学校,让我有了成长的舞台,我喜欢我现在拥有的一切:学生、工作、家人、孩子。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同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的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是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人文读本的读后感篇3
?人文读本》中有一篇关于阳阳的故事。阳阳从老师那儿感受到的是热情的鼓励、中肯的提醒、有效的点拨……他乐于向老师倾诉生活或学习上的喜与忧,乐于向老师表达他心中的不满。乐于与老师共同努力,争取成功……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阳阳遇上一个好老师。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亲其师而信其道”。情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看到的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涨,教育工作的事半功倍。
一、课堂上师生平等
教师要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观念,要看到学生的潜能,尊重、信任学生,热情地激励、鼓舞和唤醒,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
首先,师生共建“民主”的教学氛围。“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教师”架子,以真实又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让他们敢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理话。我经常在课堂上范读,有时侯难免会读错一些字,学生会毫无顾忌的指出来,我也欣然接受。教然后知困,学而后知不足,与学生民主平等,真诚以待,平等对话,彼此有了收获。
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我能行”。教师不能总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学生的劳动结果,任何的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紧闭心灵之门,不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生引发的问题的讨论,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无错原则”。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做到“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
有一次,学生告诉我:课上举手发言,一直生怕出错,所以不敢举手。我和蔼的对他说:“大胆地举起你的手,别害怕,即使错了也没关系。”以后,只要他怯怯地举起手,总是请他发言,经过一段时间,他再也不怕了,课堂上总能看见他的小手。
教学活动是学生知、情、意的综合体现。融“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于一体的师生对话,会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自主活动、成功展现自己的需要,同时也带来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课外师生心灵的交流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交流,架起一座师生间心灵的桥梁,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大朋友。如:每天早上学生背着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教师观察每个孩子的穿着打扮、音容笑貌,不失时机地和学生说。如:“你今天穿得真整齐。”“今天你精神特别饱满,老师相信你今天的表现会超过昨天。”诸如此类的话,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让他们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开始新的一天。又如:有时,校外偶遇学生,这是培养师生感情,调节学生心理的好机会。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家的学习或生活情况,鼓励他们不仅在校做好学生,而且在家也要做好孩子,在社会上要做个好少年。如“你去哪里?星期天过得快乐吗?”,“帮妈妈做事了没有?”“作业完成了吧?有没有困难?”等等,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如父母般的关怀,内心感到温暖和亲切。
再如:教师在批发作业时说上几句话,如“进步了,继续努力!”,“如果你把字写端正点那该多好!”前者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前进的动力。后者对学生委婉地进行批评,比直截了当指出效果要好得多。
这样,学生们也从老师给他们的热情的、语重心长的话语中,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友好、尊重、理解和期望。这一做法,使学生的苦恼和困惑得以消融,帮学生辨明了是非,明确了前进的方向。老师的爱心换来了学生进步的信心;老师的热心、诚心赢得了孩子们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颗颗纯真的心。
苏霍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让我们通过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校园不只是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人文读本的读后感篇4
近一段我品读了读过《教师人文读本》一书。
其中海伦凯勒著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深深地打动了我。海伦凯勒的坚强、奋斗、乐观与勇气深深敬佩。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在一岁半时,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听力和视力,接着又丧失语言表达能力。从此小小的海伦凯勒变得暴躁、任性和孤独。直到七岁,她在充满爱心与耐心、曾经接近失明、当时只有20岁的莎莉文老师费尽心思的引导下,走出了黑暗与孤寂,感受到了语言的神秘,领悟出了知识的神奇。从此,海伦凯勒求知若渴,凭着自己惊人的毅力,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以优等的成绩完成了哈佛大学四年的学习,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的盲聋人。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主要讲述了海伦凯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历程。她一生只有十九个月光明与声音,在安妮·莎利及其他老师的帮助关爱下,在亲朋好友的成全中,海伦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四处募捐用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她曾周游世界各地,为残疾人加油鼓劲。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讲家、教育家。 她的世界只有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但她却顽强地认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透过“灵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励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与心怀感动的人们。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第三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生活中度过,到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与善。的确,我们太幸运了,我们拥有美好的一切——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的老师……从今天起一定抓紧每一分一秒,不要让光阴虚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像海伦凯勒那样,不埋怨、不放弃,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奋发学习,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生命的价值!
我有《教师人文读本》一书做我的良师益友,相信我以后的日子会过得更充实。
人文读本的读后感篇5
当我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教师人文读本》,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那么真切,那么富有哲理;都能引起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写得太好了。当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加强人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已经被世人所共识。回归教育的本体将是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看作是新世纪全世界教育的“四大支柱”,是一个非常有眼光也非常负责任的观念。这也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与目标。
学会认知:这种学习更多地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使教育与未来的工作相适应,能够获得做事的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当然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的联接、交叉和交流点。
作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等。使他从小就能够具备一种独立的意识、进取的精神,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完成任务的能力。以便长大了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趋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作为教师,我曾在电视中留意到:在德国的教室里,墙上的德国地图是孩子们自己动手用彩笔画出来的(虽然德国生产的“海德堡”是世界上最精密的胶印机之一)。回看本国,学校里的所有挂图(包括教学用图)都是用此类机器印刷出来的!“探索+创新”与“机械+重复”,这种反差造成的结果太可怕了。要知道“得到了一桶水的人”和“学会了取水的人,他们完全处于不同的起跑线。我们的学生虽然先“得到了一桶水”,但不会“取水”,不但没有“鲜水”吃,原来的水也会变质变臭,坐吃山空是早晚的事。在充满竞争的21世纪,我们的学生若不能及时学会“取水”的本领,那么他们恐怕又要重蹈“花高价买水喝”的覆辙,被社会无情地“淘汰”。或成为廉价的劳动力,或成为唯唯诺诺的幕僚......每每想到这,我就不寒而栗。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的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
我们每天面对着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地信任和敬慕。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对话和交流中,他们求知、他们成才、他们立志、他们成长,成为自立的个体、成为家庭的支柱、成为社会的栋梁。而我们每一个教师,除了岁月的流逝之外,没有失去任何东西,我们的知识在教学中更充实、我们的智慧在交流中更增长。我们付出了多少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我们对学生有多少理解,他们会给我们更多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和幸福。
但是,我们也经常困惑、烦恼,甚至痛苦。我们也经常遇到阻力、误解,甚至非难。正常的知识传承,往往变成机械的操练;坦诚的心灵交流,往往变成枯燥乏味的训诫,加上人事的纠纷、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这些使我们的心灵失衡而不知所措。
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有相应的改革和时间,但如何直面这些问题并持一种积极的态度,确实是我们应当不断自省的。先辈、前辈和同辈中有不少楷模,为我们树立起精神的支柱,究其核心,那就是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即人文精神。它博大精深,但首先是爱,惟有了爱,我们才能成为一个育人之人。我们爱祖国、爱同胞、爱亲人,当然也爱自己。爱科学、爱艺术、爱自然,对教育和可爱的学生应付出更多的爱等等。
相信《教师人文读本》一定会给我们每位教师带来深刻的启迪。“教育的四大支柱”这篇文章,作为《教师人文读本》的“压卷”,带给我们的启示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呼唤着人文精神的回归,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完成教育的使命。
人文读本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