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在阅读完后,产生了深刻的读后感,满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71勋章的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71勋章的读后感篇1
风雨流年洗故川,断桥南望忆烽烟。
黄尘漫掩他乡土,冷月孤悬子夜天。
苦痛祗教心底涌,荣光不与外人宣。
每思马革沙场裹,青史丹书卫国篇。
秋日,雨后,微凉。
96岁的孙景坤躺在辽宁省丹东市光荣院一间干净整洁的房间里,身上盖着薄被,明亮的阳光透过床前的窗户照在他消瘦的面庞上。
岁月和疾病侵蚀着他的身体,他只能勉强听清我们凑到耳边的话语。对于六七十年前那些战火硝烟的问询,他几乎不假思索就能给出答案,尽管只是些零星片语。
不经意间,孙景坤会转头看一眼挂在床内侧墙上的那身志愿军老军装,上面缀满了各式各样的勋章。细数其间,有1枚一等功奖章、2枚二等功奖章和2枚三等功奖章。
那是孙景坤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他埋进记忆深处。脱下这身胸前缀满勋章的军装,孙景坤在人们眼中,是一个心系集体的生产队长,一个躬耕乡野的庄稼汉,一个大公无私的老兵。
这些身份,似乎都和英雄二字无关。
这些身份,却又是一个英雄的底色。
队 长
和上世纪50年代许多中国军人一样,孙景坤的人生被时代洪流分成了上下半场上半场征战沙场保家卫国,下半场回归家乡参加建设。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南征北战的孙景坤复员返乡,回到老家辽宁省安东市蛤蟆塘镇山城村(现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成为一名复员军人。
当兵8年,孙景坤从农民到战士,又从战士回归农民。
孙景坤觉得,自己身体不好,从朝鲜回国后一直在养伤。况且他文化程度不高,认不得几个字,还是回乡继续当农民,建设农村的同时也可以照顾年迈的父母。
我是党员,党叫干啥就干啥,就在农村参加合作社了。
当年和孙景坤一起参军的同村乡亲有12人,活着回来的只有3人,另外两人都有伤残。安然归家,已是万幸,孙景坤把党组织关系交给了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了地方民政部门,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
从回到山城村的那一天起,一个战斗英雄便消失了。
回村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村里人只知道他参军前当过农会副主席,在部队打过仗、入了党。孙景坤很快成为村里生产一队的队长,农忙时,促农事,争取多产粮食;农闲时,抓收入,搞活集体经济。
当年,村旁有条小河,常常引发水灾,淹没庄稼。孙景坤带头用篮子挑土,用肩膀扛石头,领着乡亲修了一座简易堤坝,护住了农田;并用几年时间在家乡滚兔岭上栽种下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
在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的记忆中,父亲当了生产队长后,每天都忙得不着家,吃完饭就带上一把锄头或铁锹出门,走到哪,干到哪,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
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
孙景坤一心牵挂的,还有困难村民的生活。80多岁的五保户崔大爷老两口身患疾病,在孙景坤的关心照顾下安度晚年
上战场保家卫国,回家乡为民解忧。孙景坤这位老兵、老党员受到村民的敬重,生产队长一干就是20多年。
71勋章的读后感篇2
96岁的孙景坤老人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士,一生荣获一次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他的一生,每一个印记都在书写着爱国爱党的故事,让后人景仰。
1948年1月,新婚仅5天的孙景坤参军入伍,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临走前,他留给妻子一句话:只有打了胜仗,咱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斥硝烟与战火的年代,一个人要凭借怎样的信念,依靠多大的勇气,才能选择离开家人,保家卫国,奔赴战场,那一个随时可能灰飞烟灭的地方。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40军119师357团3营7连战士孙景坤随部队从海南战场撤回后,集结安东,待命过江。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营长劝他回家看看,他总是拒绝:在外边打了3年仗,咋能不想家?都有家,都想家,我不能回。
转眼间,竟也过去3年了,3年间孙景坤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解放海南岛战役我们自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孙景坤也是如此。也许,3年里,他也会在无数个漆黑夜晚,偷偷揣着兜里的照片,抬头望月,想念远方的家人。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孙景坤参加多少次战役已经记不清了,但他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是,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守卫上甘岭161高地的战斗。
10月27日,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营长命令,带领9名战士增援161高地。此时在161高地上的战友,已死死驻守了超过12个小时。
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火力密度前所未见,天上飞机轰炸,地上众炮齐发,增援部队想要登上高地补给弹药和兵力,必须冲破敌人10几条道封锁线,简直难如上青天。
当时的孙景坤就想,8批人上去都没上去,全牺牲了,今天中午我能上去吗?那不管怎么样,当战士的哪能讨价还价?让上咱就必须得上!破釜沉舟的孙景坤一行人就这样出发了。
孙景坤利用敌人的火力盲区,扛起90斤重的弹药箱,以敌军飞机轰炸升腾起的烟雾做掩护,瞅准机会就带领战士们冲上161高地。当时,高地上只剩几名战士活着了。
副连长支全胜在两寸粗的长长的爆破筒里装满炸药,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看到孙景坤一行人到来,他精神为之一振:老孙,你来啦!我们一定要守住阵地!
孙景坤带领战士们立即投入战斗,敌人疯狂反扑,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孙景坤奋力反击,将一颗颗手榴弹不断掷向敌人,二百五六十发(颗)吧,离我一米多远的地方,崩死敌人20多个。
我就把敌人的尸体都拉过来,摆在自己周围,飞机贴地上飞,看到的都是尸体,就不会再轰炸了。
从中午12点到深夜12点,他们打退敌人6次进攻。阵地最终守住了,但伤亡惨重。阵地上算上我,只剩下4个战士,其他人都牺牲了。老人回忆着,两行清泪无声滑落。
也许,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孙景坤感觉自己身上多了一些担子,他的活着,不再是一个人的活着,他是要替战友们活着,我要把他们想干又来不及干的工作做好,才对得起他们。
这次战役中,孙景坤毙敌21人,荣立一等功。后来,他被朝鲜授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报告团回国。
温煦的秋阳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泛黄的报功书上:孙景坤同志在朝鲜守备战斗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也是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光线明丽而柔和,为这张历久弥新的报功书镶上了一层金边。
连年征战,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他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有一次战斗,我中了两枪,一枪打在手上,一枪打在腿上。子弹有毒,后来腿上、脚上的肉都烂了。
1955年解甲归田的孙景坤把荣誉证书尘封起来,只字不提战争年代的事迹。也许这就是真正的英雄吧,在硝烟炮火中以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杀,一切归于平静后,也能够在和平年代甘于清贫,只顾建设家乡。
村里有条河,经常泛滥引发水灾。孙景坤的倔劲上来了:还能让条小河欺负了?他带领村民开山碎石、肩扛手提,筑起一座堤坝,自此河水安澜。
他是军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严劲儿,从不强迫乡亲们干这干那。86岁的村民刘振山回忆,他在前边干,我们在后边学,大家心服口服。
靠着孙景坤的带动引领,山城村上百亩烂泥滩变良田,数百亩荒山上种满板栗、落叶松,几十年如一日,村子终于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
20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这才决定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人们至此才知道他是一名战斗英雄。
孙景坤为什么这几十年都不愿提及那段峥嵘岁月?他从来不看战争片,真正的战争远非影视剧所能描述,过往的经历每每忆起,总会让老人潸然泪下,实在太难过了。
这些年,孙景坤也没向组织提出过任何应得的待遇要求,勤勤恳恳65载,坚守初心建设家乡。
当年村里10个年轻人一起参军入伍,回乡的只有3个。和牺牲的战友比,我做这点事算得了啥?条件再艰苦,能比战场上苦?我活着,是替战友们活,我要把他们想干却来不及干的工作干好,才对得起他们。
我比他们幸运,我能看到世界是什么样子。他们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得不到。是啊,怀揣着替战友们活着的信念,一辈子为国,为党,为村民,孙景坤的人生是熠熠生辉的。
马克思在17岁写过一篇文章: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回顾孙景坤的一生,他是后者。
71勋章的读后感篇3
我爱上了一本书《永远的勋章》,尤其是书中写到的“爱迪生的火车上的发明家”。读着这个故事,我笑在脸上,甜在心里,越看越有味。当我看到爱迪生的试验一个个成功时,心里甜滋滋的,像打翻了蜜糖罐。我像小鸡啄米似的一字不漏地看着。
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学,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有流浪、饥饿的痛苦,有数不清的令人沮丧的失败,可他一心爱科学,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每次试验,爱迪生都是没日没夜地工作。肚子饿得厉害,就胡乱吃点东西;眼皮困得撩不起了,就伏在桌上打个盹儿。不知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辛苦的白天,试验终于成功了。
是的,成功靠勤奋。爱迪生没有这种勤奋精神,怎能获得成功呢?有一次,我参加语文考试—那是我最深刻的一次教训—考试前,我认为自己成绩可以,就马马虎虎复习,结果只得了76分。从那以后,我下决心一定要考个好成绩。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做课内、外作业,认真复习,终于在期末考试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由此,我真正认识到,成功不是容易得来的,要靠人的毅力和勤奋。
这次,老师安排我们办手抄报。开始,我认为那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大情愿做。突然,爱迪生那吃苦耐劳的精神鼓舞了,于是,我振作精神,准备好笔和纸,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挥着笔在画纸上挥洒自如,先画好画,然后写上古诗。通过反复的练习、修改,一幅图文并茂的风景画手抄报就大功告成了。
我看着爱迪生的画像,不禁想起了他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我没有灵感,今后,我要不惜花费百分之百的血汗来勤奋学习。
71勋章的读后感篇4
71勋章的读后感篇5
1、“七一勋章”不仅仅是个人荣誉,更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指引共产党人勇往直前,不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和力量。我作为年轻的党员干部一定要学习老党员的高尚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给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颁授仪式上老党员、老红军们佝偻的身躯、蹒跚的步伐深深的触动了我,他们把国家、民族命运的重任扛在肩上,不畏艰险、敢于牺牲、苦干实干、不屈不挠,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七一勋章”的获得者都是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作为新一代的公安民警,更加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奋斗意志、坚定恒心韧劲,牢记党的性质宗旨,牢记党的初心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终生。
4、此次“七一勋章”的评选,是表彰制度建立以来的首次,在建党百年的时空背景下,更显特殊与隆重,在这29名功勋党员中,有抗战救国的革命战士、有坚守边疆的戍边英雄、有扎根基层的优秀干部、有兢兢业业的专家人才,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初心与使命,让人热血沸腾、备受鼓舞。作文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要学习他们与党同心、与党同步的忠诚,甘于奉献、一心为民的初心,无怨无悔、砥砺前行的坚贞,知重负重、锐意进取的坚韧,积极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奋斗的力量,全力在新征程上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5、“七一勋章”,是对共产党人多年如一日无悔付出、倾情奉献最生动的诠释,也是对党员们作出杰出贡献、创造精神财富的认可。颁授“七一勋章”,大力弘扬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推动全党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七一勋章”获得者为榜样,勇往直前,不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和力量。
71勋章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