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写读后感的过程可以锻炼我们的文字表达技巧,让我们能够用更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下是满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关于沉默的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沉默的读后感篇1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王小波生前的所闻所想,包括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国内外文化和观念的看法、对某些书或电影的评论等。
“我们可以在沉默和话语两种方式中选择”,沉默是一种对事情的处理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沉默不代表没有看法,相反,可能是因为我们所要表达的想法不是“那个圈子所要的那种话”,你不能逃离那个圈子,但你又不能与圈子里的主流话语对立,因此你选择沉默。王小波说,沉默的大多数是“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他自己便是最后一种人。即使对于话语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但还是要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正如作者王小波所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并不代表着你是事情的旁观者,也并不意味着你遇事的摇摆不定。沉默的一代人绝不会是垮掉的一代人。20个世纪闹得太多太喧嚣了,这个时代的青年们更多地崇尚理智和谨慎。对于社会的喧嚣真伪,往往会使我们误入谎言的陷阱中,所以我们沉默,所以我们含糊。因为我们绝不愿意说谎,因为沉默是对选择权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负责!
关于沉默的读后感篇2
我读了17课《可贵的沉默》,很有感触。从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会记得我的生日,在生日那天给我送礼物,买生日蛋糕,还有聚会。可是,我却从没有主动记得他们的生日。我们小孩子总是受大人的宠爱,我们也应该去爱我们的亲人,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我回家后主动问了爸爸,妈妈的生日,并把他们记在心里,以后我要主动为他们献上生日的祝福。我还要学会体贴父母,让他们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
关于沉默的读后感篇3
一开始见到这本书,是在学校的图书公益活动上,一眼被封面与标题吸引,快速的把它攥在手里带回了教室,被同学借去读完后刚好赶上忙碌的日子,闲置了很久。最近重新翻阅,但还是没有读完,只能写一写并不完整的读后感了。
还没看这本书前,我觉得作者王小波先生,是想写一写现如今遇事避事的大多数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可能是想在王小波对大多数的批判中寻求一点伸张正义的勇气,我买下了这本书。可是当我慢慢读完每一页,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正序中,作者谈起了伦理问题(尤其是社会伦理),在他眼中,伦理问题的是与非,不在于一己之言,因为世界上没有能顾及所有人的圣人。正如书中萧伯纳笔下的安德谢夫老爷子对自己的儿子所斥:“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
明辨是非不易,因为伦理是大家的事。其实,不懂明辨是非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觉得自己已经能明辨是非实则一无所能的人。正如安德谢老夫子的儿子,但不是每个自以为是的人都有像安德谢老夫子这样清醒的父亲,能给出逆耳的劝诫。这也就造就了愚蠢甚至恐慌。
很多人害怕成为这样的捣乱者,沉默似乎成为一种明哲保身之举。但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批判那些沉默者,而是把过去的自己归入其中甚至成为代表,向读者静静讲诉自己沉默的选择与原因,自己决定不再沉默的契机与感悟。
谦逊,是作为发声者的态度。我想,正如书中作者想表达的,把自己的观点是非坦坦荡荡的交付公论。把判定是非的权力从一个人扩散到公众;把发声者的角色从决定者转化为建议者、传递者。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长且远。
再来说说这本书不容忽略的一大方面,俄国文学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沉默的大多数》有一个不容忽略的背景——七十年代,一个让无数中国学者耿耿于怀的年代。
奇妙的是,王小波先生笔下的那个充满血与泪的年代,却是平淡的。他用诙谐自嘲的笔触,写下那个时代“无趣”的书籍、“无话可说”的伙伴,以及“无味”的思维。他亲历痛苦却能思考痛苦,在他的笔下看不到仇恨与控诉,读者能直面那个时代所发生的,在叹息时又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些在枷锁中保持独立思维的少数人的可贵;然后去思考——是什么造就了那个时代。
直面过去,直指未来,才是这本书最珍贵的。
关于沉默的读后感篇4
王小波的书和别的作家很不一样,通常我们作为读者读不读的下去书是主观的意愿,从你读第一段话或者第一篇故事就能知道你读不读的下去。可是他的书一直让人有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虚幻而又真实,幽默中带点讽刺意味,也虚度了好几遍也无法弄清作者究竟在想些什么。可以说王小波的写作风格是特立独行的,但又保持着理性的状态,不至于惊世骇俗或者说太过荒诞。
?沉默的大多数》是我读的王小波的第一本书,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我想到了鲁迅先生。“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学校组织看电影,当播放到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画面时,当时的中国留学生没有一个站出来表达过不满,鲁迅至此弃医从文,将纸笔化成尖锐的刺刀来抨击那些‘’沉默者”。而如今时代变了,中国也从当年的衰落走向了繁荣,却还是有人不敢‘’说话‘’王小波的这本书也正是抨击那些‘’沉默者”,在这喧嚣的话语圈中保持沉默,也许是社会的现实压力让他们有所顾忌,沉默是金,沉默也许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盾牌,这也情有可原。但是,若在需要开口时中保持沉默,那么中国人也就失去了向心力了。
在生活之中可能有很多人保持沉默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我们大学生在讨论小组作业时,其实你有不错的想法想要提出来,但却因为担心别人不认同你的观点或者觉得你的观点不够好而选择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里。很多这样的同学可能是性格原因造成的吧,他们天生内向而自卑,总是默默做一些事却不想被人知道。殊不知他们收起羽翼隐藏自己光芒的时候,可能会错过很多展现自己的机会,别人发现不了你的闪光点,又怎么会发现总是隐藏在角落优秀的你呢。
而另一种沉默就更加可怕了,是迫于现实无奈而产生的群体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些年扶不扶的问题,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过时的问题了。但我想说这样的问题其实并不过时,因为还没有人让这样的现象得到改善,问题仍然存在。值得担忧的是,会不会以后当一个人发生不幸时,众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导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提供帮助。‘’会不会是骗子?”“为什么大家都不去救,那我为什么要和大家做不一样的事呢?”之前太多骗子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做一些违法的事所以导致产生了信任危机。还是因为社会制度还不够完善并且我们其实需要一些敢于发声与行动的人站出来维护正义。
而敢于发声的人才最值得敬佩,我国的发展之路从来都是充满着曲折,但总是有一群斗士在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经常刷b站的朋友都知道,我国的外交部真的很给力,每当有别国向我国泼脏水或者甩锅给我们的时候,外交部总是第一时间回应,用一种温和且有力的态度来回应别国对我们毫无根据的质疑,体现了大国风度。
关于沉默的读后感篇5
王小波先生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多是对文革时期的审视,批判那个缺少理智的时代。
我最喜欢其中的两篇文章,《沉默的大多数》和《拒绝恭维》,对理性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作者说自己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因为种种原因,对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在那样一个没有理性的时代里,不少人挖空心思打进话语的圈子,甚至在盲目的争夺“话语权”,他们就是在“话语即权力”的思想中丧失了理性,不肯思考。作者自愿“放弃”这些,也就避免了“进了那个圈子就要说那种话,甚至以那种话来思索”的窘迫。
对作者来说,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积极的。保持沉默的态度,在捏造的事实面前,拒不接受声色俱厉,嗓门高亢的话语。“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就像作者的姥姥,一位老实的老太太,在大家都为亩产三十万斤粮食感到高兴时,她却跳着小脚叫了起来表示不信,在是非面前表现得如此明智。
文章开头还提到了龙应台女士把沉默看做怯懦,在我看来便是另一种情况,这里的沉默再也不是理性的化身,而是懦弱、冷漠的体现。
我想到了几年前的小悦悦事件,幼小的女童在马路上连续遭到两次大卡车的碾压,前前后后共有十几位路人经过,可谁都是看了几眼,未曾停留便加快脚步离开了。最终是一个拾荒的阿婆拉起了身子已经瘫软如泥的小悦悦,但依旧没能挽回一个鲜活的生命。
那些路人对于一个孩子流失的生命视若无睹,在冷漠中保持沉默不语,也让沉默站到了人性的对立面。
真正意义上的“沉默的大多数”是要在理性中保持沉默,在沉默中保持理性,做人性的崇尚者。
在后一篇文章中,作者写到了在人民大学听报告的一次经历,报告人先从恭维听众开始,这使作者非常不满。赞美本是包含着美好的情感,可若是从利益出发,把称赞变成了阿谀,就不得不使人心生厌恶之情了。
“人家恭维我一句,我就骂起来,这是因为,从内心深处我知道,我也是经不起恭维的。”显然作者面对艳羡的目光时保持着理智的态度。这一方面,我更敬佩邹忌。在别人不切实际的赞美中他没有得意忘形,失了心智,反而冷静思考后再做出判断。
保持理性,拒绝恭维,怕是不那么容易做到吧。
愿我们都能对事物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性来探寻真谛。
关于沉默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