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提炼出书中的精华,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读后感是对书中人物的情感反应,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满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丰子恺渐的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丰子恺渐的读后感篇1
“宇宙间人的生灭,犹如大海中的波涛起伏。大波小波,无非海的变幻,无不归元于海,世间一切现象,皆是宇宙的大生命的显示。”
掩卷沉思,轻轻用手抚摩着书页。丰子恺先生的《阿难》,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让人放下尘世一切,静静地自然地明净地品读。文章记载的是丰先生的妻子当年不幸小产。半夜里,这个来得太早的小生灵刚刚来到人间,又在一秒间重回到生命的故乡——在一瞬间的跳动后悄悄地死去。对于这样的人间哀痛,作为父亲的丰子恺能够淡然地加以描绘,不为孩子的死而哀伤,反而是以一颗包容的心,从宇宙万物的倏现倏灭中释然心中痛楚,平静赞叹只有一跳的一生的天真和聪慧,为孩子不受丝毫尘世苦难而感到由衷的欣慰。这其中我们能看到的是丰先生一颗十分朴素,非常真诚的心。
我虽然无缘亲眼见到丰先生,但脑子里却浮现出一个如此模糊而又清晰的形象:雍容恬静的相貌,一团和气的风度,无论在人生的海洋中遇到什么风浪,他也总是欣然微笑,在浪花飞溅中,没有忧虑没有怨言,只有他的本色依旧。
巴金形容他是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有着一颗纯洁无污垢的孩子的心”。他的作品就像他的人品一般,朴素而真诚。在他的《大帐簿》里,他细细地写尽人生旅程中的无数疑惑与悲哀,最后他仍然纯朴地希望宇宙间有一本大帐簿,事无大小轻重、来历都一一记录在案,以此解除困惑。《学画回忆》则像放电影般重现出幼年子恺学习画画的趣事,他将那些孩童可爱真挚又逗趣的微妙心理都一一细致地加以描摹,真真切切,没有一咳嗽斓男榧倨ⅰ;褂小痘日记》里的无邪童真;《秋》里的超脱淡然,只求在死的灵光中度送生命,都表现出他的朴素而真诚的文风。无论是生动有趣的描写,还是对生命的沉思,都渗露出他的真,他的朴,能让读者随之进行一次生命之旅,并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灵魂的洗礼。
他,就如滔滔长江流水边的一个辛勤的摆渡人,用他质朴的笔作长篙,以他的真诚纯洁,为被生活所迷的失望的旅人,撑出一片天空。他让旅客的心由喧嚣归于平静,由消沉而重燃对彼岸阳光的希望。
仰望着蓝天白云,我不禁自问,什么时候,我们世界才可少些欺诈,少些执着,多些自然与淡泊。正如丰子恺先生作品中所希冀的一样。
沏一壶茶,暂时超脱尘世;品一品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是安适的,是营养的,是静谧的。
丰子恺渐的读后感篇2
寒假期间,我读了《丰子恺儿童文学》,我非常喜欢读这本书。
丰子恺是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丰子恺儿童文学》这本书中收录的故事,是丰子恺在70年前的《新少年》里连载的作品,里面记录的是几个喜欢美术的小孩子的经历。
书中有很多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很漂亮。里面的故事更是有趣极了!其中有一篇《儿童节前夜》,讲了一个叫逢春的孩子和她的弟弟如金、及同学华明,三个人一起尝试做书签的故事。
你们可能会问:做书签不是很好做吗?丰子恺为什么偏偏写这个呢?我告诉你们吧:他们可不是用一般的水彩笔画的,而是用山芋做的“刻版画”书签。他们是先在纸上画出想要刻的图案,华明和弟弟觉得刻图案简单,就先把图案刻在山芋上,逢春觉得太便宜他们,因为这是比较容易的工作。之后,逢春自己把题字和年号给小心地刻上。接着他们把刻好的山芋粘在厚厚的黄纸上,再把黄纸放在外面晾干。这就完成了制作书签的刻印工具。第二天早晨,华明逢春和如金到外面爬上一棵大树,发现周围有很多三原色混合的颜色,华明提议:“我们用三原色——红黄蓝来印刷书签怎么样?”大家觉得华明这个意见很不错。回到家里,华明来印红色,如今印黄色,逢春印蓝色。他们干得很起劲儿,一直干到姆妈叫他们吃中饭。红黄蓝三原色的书签就这样制作好了。
这本书大概每个故事都有写逢春、华明和如金他们创作作品,能让读者从其中了解很多美术创作的知识。丰子恺先生的文字功底特别棒,故事的语言也非常生动、活泼,小孩子都会喜欢看的。我就经常读着读着就大声跟妈妈说:“太好看了!”我去美国的时候,把这本书一直带在身边。
同学们,你想不想看看?
丰子恺渐的读后感篇3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了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克依居母亲膝下,唯假期归省。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了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从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丰子恺渐的读后感篇4
时值新春二月,天气多变,乍暖还寒,正是最难将息的时候。
日前的天气本还是好好的,想不到早上起床之后抬眼望外,发觉整个天空都是灰蒙蒙的,更因气温低下而感觉稍许寒冷之意。天空中乌云密布,显得阴暗异常,丝丝的冷风中更传递着风雨欲来的讯息,这样的天气凭空让人心态情绪上感到些压抑和消沉。然而事实上,确是人心的多变更胜于天气的。
傍晚时分天空阴暗得愈发厉害,直到淅淅沥沥的小雨渐次的滴落和湿润了大地为止,这当算得上是立春之后的第一场春雨。但当暮色四合之后,窗外的景色渐渐的淹没于夜色之中终于不见,只有远方的霓虹灯的灯光透过层层的细雨而遥远的传过来。雨声淅沥,连绵不绝,暗合着这冬去春来的夜晚,心绪更加感到彷徨。刚刚从家里出来有十天,难道又想家了吗?虽是自己的心事,自己却未必就说得清楚。正赶上今天还是我的生日,心情上更加是欲言又止。而对于我的生日,我想哪怕全天下的人都不记得,甚至连我自己都不记得的,但想家中的母亲却一定会记得的。而事实上我的生日又何尝不是老妈的受难日呢。但很遗憾的是日间一直都没能来得及给家里打个电话问安一下,感到有些惭愧。
满怀无着无落的心绪或者感觉,翻开日前带来的那本书《现代闲情小品》,读到丰子恺的那篇散文《春》之后,移情于物来遣怀的竟有所感。而加之连日来我又感冒复发,持续服药使得满嘴终日感觉苦涩,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以为借用别人的感受来排解自身的烦绪,那却也是未为不可的事情。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但当看到这段文字之时,感觉有些微妙,因我日前还曾发短信给距近的好友说来日择个好天气一起去爬山游玩呢,郊外踏青寻春却也是潜在的目的。
“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而这段对春的描述更让人苟同,春风化雨竟多愁,且不说诗人词客,单说凡夫俗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丰子恺的这段文字的理性认知,更加让我感到五体投地。想到乍暖还寒的初春,景象固然是一派生机勃发,但风雨不定气温多变,却也正是古人词句里说的是最难降息的时候。所以说暮春才是最美好最愉快的时节。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事实是的确如此。侧耳倾听着窗外的雨声,依然淅淅沥沥的错落有致的富于节奏。“小楼一夜听春雨”的诗句意境是无比美妙的,然而实际上若拿到现实情境里来映照,我们或都会感到失望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遭逢际遇并不总是那么富有“诗意”的。想及到日间午后因为天寒,而蜷缩到屋内一隅不愿再动,再反观诗人词家那些淡雅恬静的诗句,我们或也会感到哑然失笑的吧。
丰子恺渐的读后感篇5
正如朱自清先生评价丰老的作品所言:“你的文和画就像一首首小诗,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砸着那滋味儿。”初品丰老的《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一书,确乎有着“回忆性散文兼有平易淳朴之风、宽仁隽永之意和童真天然之趣”的雅俗共赏之意味。
近日,内心常常焦虑浮躁,近来品读丰子恺先生的《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集子中那一篇篇道法自然的回忆小文,好似一缕清风、一股清流,平复了些许焦躁的情绪,颇让人深思。
特别是读到《我的苦学经历》这一篇,深深感慨我为什么读了那么多年英语还是没办法读懂一本英文小说的原因。作者在文中写了他精通一门学问所用的“机械的笨方法”,我觉得对于大多数的求学者都是受用的,除非你是天才。但天才若没有苦练也难成气候,且看贝多芬、但丁等人。在学业上总做无用功的学生,或许这篇散文对其能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
聪明人,肯下笨功夫。确定一个目标,认真地做下去,凡事需要现在努力工作,与其费心于未来的预期,不如现在拿这点功夫来用功。只可惜,这个世界上自认聪明的人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少。
我看作者的青年时代,最佩服他的苦学经验,最艳羡他的良师益友。丰子恺先生的良师益友,印象最深的是伯豪。
作者文中的伯豪是一个与当时社会之景格格不入的人,如千百年前汩罗江畔的诗人屈原,有“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之感,他深刻冷静,勇敢果断,当所有人都畏惧那点名册上的圈饼和学业分数而勉强去上课时,他却大胆地旷课,甚至不屑于编造不上课的理由,将节省下来的时间去读书,充实自己的知识;当作者将寝室的启闭视为不容超越的定律,不敢去拿衣服只能强忍身体不适时,他却去讲道理,代作者去请假休息…
然而这样一种具有犀利眼光,看透社会,孑然一人立于社会浑流之中的人终究不会有一个好境遇。伯豪不屑与社会中的其他人那样浑浑噩噩,畏畏怯怯地过一生,他大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也许这样具有超前思想与精神的人不能被那时的旧社会所容纳的吧,他终是被卷在命运的急流中,成了万千繁星中不算起眼的一颗,但他的那份冷静、勇敢、深刻,敢于去抬起头反抗陈规腐矩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倘若你能沉淀下心来,细细品味丰老的《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你便会懂得他所说的“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的舒畅,从纷繁复杂的人事中观察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生,明处世之理,以睿智和深刻的见解解密生活的真谛,回味生活的老味道。
丰子恺渐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