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抽空看完了一部励志影片后,相信大家一定都认真写好一篇观后感了,好的电影能教会我们人生哲理,一定不能忘记在电影结束后写观后感,满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电影邹碧华观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篇1
一个人,一部电影。一位法官,一本书。一场改革,一个社会。——题记
一、相见
如果不是在巫山红叶节电影周遇见你,我的世界没有你的影子。当我认识你的时候,你却早已离开了我们。
邹碧华,一位学霸,北京大学博士生,无论家还是办公室都是书的海洋。他的母亲在他离世之后抚摸着儿子的书说:“你买了这么多书,好歹看完了再走啊。”一句话让我潸然泪下。
邹碧华,一位或许不称职的父亲。因为在北京大学读博士,甚至都没能亲自迎来儿子的降生。但最令我感动的,还是邹碧华去世后,他的儿子询问达叔的那一句“出了这个家门,我真的对我爸一无所知......”一句话让我陷入沉思。
邹碧华,一位优秀的领导,富有智慧,观察入微,平等待人。邹碧华所长对收发室贺老师的工作十分赞赏。他说:“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非常不简单。”一句话让我认真反思。
二、相知
邹碧华,我想他最希望别人说他是一位法官。这是他小时候的梦想,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
自从邹碧华成为法官的第一天起,他的母亲就告诉他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每天拼命工作,始终站在前线战斗,被誉为“庭前独角兽”。
邹碧华,利用他的专业知识去帮助同事处理工作当中的问题。正是由于用渊博的知识去分析司法当中的实践问题,他的《要件审判九步法》横空出世。他把审判实践与理论思考为一体,将法律适用过程创造性地分解为九步,层层递进,步步为营,让审判活动成为一门裁判艺术。
当他和妻子踩着九步舞时,无疑是最幸福的人。
三、相融
邹碧华,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把握幸福。面对司法改革,他必须扛起大旗。对改革的每一个环节他都要思虑周全,谨慎小心。
当他率领同事夜以继日的改革方案没有得到认可时,他是焦急的,但作为领导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怎么鼓励团队。在同事生日宴会上他朗诵《无论如何》:“如果你把事情做好,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无论如何,总是要把事情做好;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无论如何,总是要成功;你所做的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无论如何,总是要做善事;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无论如何,我们都相信。”
站在大街上看见电视中播报跳水运动员的动作难度系数时,灵光闪现,迅速修改方案,终于圆满完成任务。一位司法改革的先驱,他生命的剧场被定格为47岁。但是他将个人的事业融入到了中国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完美的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最终获得了永恒。
四、相望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电影《邹碧华》的帷幕褪去,邹碧华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清晰。读着学生交上来的观后感,我感觉无数个邹碧华正走上康庄大道。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篇2
作为一个司法改革的案例,我是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来看待的。我重点感悟到的是关于工作的方法。
邹碧华同志的一生是极不平凡的,对待工作,对待同事,对待外界压力,都值得我们去向他学习。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篇3
观看电影《邹碧华》,我深深为邹碧华同志公正为民、敢于担当,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的精神感动。特别是他毕生甘当“燃灯者”的事跡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
做“燃灯者”不但要弘扬改革精神,还需要有于担当的勇气。改革充满着难以想象的矛盾与各种问题。我们应当学习邹碧华敢啃硬骨头,干事创业,勇于担当的优秀品格。面临难点,甚至于困境要勇于直面困境,积极谋求解决矛盾,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突破瓶颈、破解难题,用铁的肩膀扛起应该肩负的担子。
当我们把信仰看作生命一样重要的时候
当我们把信仰看作生命一样重要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为信仰去付出我们的时间、精力甚至生命。邹碧华同志点燃了共产党员那盏对党和人民事业忠诚的“红色燃灯”,始终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誓言,用实际行动兑现党旗下的庄重承诺,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坚贞及先进本色。我们应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甘当“燃灯者”,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念信念,做到信仰如炬、理想如帜,在灵魂深处对信仰的深刻感知、执着坚守,始终忠诚党、忠诚人民,坚守共产主义的精神追求。
如果没有志向的坚定,那么就失去了成功的基础,就没有任何成事的基石。
邹碧华同志点亮了理想之光,彰显了信仰的力量。我们应当学习邹碧华同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矢志不渝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发挥自身的全部正能量,以深入改革的精神砥砺前行,做好当前的工作。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篇4
近日,单位统一组织观看了电影《邹碧华》。这是一部为数不多的观影全场没有人走动、更没有人退场的教育佳作。
电影里反映的故事,仿佛就是我们的写照;故事塑造的人物所展现的执着、心理冲突,仿佛就是我们精神的观照。故事里主角的光辉已然光芒四射,几名生动鲜活的配角同样让我感动,令我深思。
第一、伟岸无关乎职位,小人物也自有风采
影片中的各色人物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我们展现了他们的敬业方式,主人公邹碧华死在自己的法院院长岗位上,自不必说;康达作为法院院长一直无比器重的人,却一直做着文字材料方面的工作,改革来临,自砍一刀,牺牲自我却仍不忍离开心之所向的法治事业;就连收发室的贺青山,参加过战斗的正连职转业干部,为国为民奉献了青春,又铆在收发室这旮旯里一干就是25年,不但没有怨言,还能精确地说出每年收发报纸、书刊、信访信件的数量,更甚至为字迹不清的回信内容而与信访办主任据理力争,对经手的任何事都能负责到底,无愧于一个经过战火淬炼过的军人,无愧于一个真正的英雄。我赞扬那些勇立于改革大潮里的弄潮儿,更钦佩那些不名一文却默默奉献的普通职员。他们更像是岿然屹立的大山,正是绝大多数的基层的他们,撑起了少数的上层的光环。不论什么岗位,只要努力干了,都是为国奉献,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无愧于人生,傲然于凡俗。作为同样处在最基层的一名干部,我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康达的自我牺牲精神,学习贺青山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做到不抱怨待遇,不埋怨职位,不放弃信念。
第二、成功向来来之不易,信仰只因坚持而夺目
当马拉松跑到后程,每向前一步都艰辛得想让人放弃;当司法改革进行到关键阶段,每前进一小步都特别困难。改革就像是一场马拉松。伟大事业的道路上,不仅荆棘密布,更有周围反对的声音、同伴的质疑。邹碧华却仍是要啃这块“硬骨头”,在一大批反对、抱怨声中,他也有焦虑,也有无奈,但他依然逆流而行,从未放弃。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有一个讲了千百遍、古老却又常新的道理: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反复的,但事物的发展总是必然的。发展的过程,是质变的过程,有蜕皮时的阵痛,更有无力感袭来时那种无边的懊丧。没有大毅力,唐僧纵有高徒伴左右也取不来西经;没有大毅力,曹雪芹纵然天资无限也写不出绝世红楼。人生也是如此,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会一帆风顺,能够脱颖而出的,都无不是面对困难时敢于坚持到最后的。周星驰坚持了,龙套跑成了影帝;马云坚持了,吃泡面整到了亿万富豪。康达在最后的时刻,撕碎了辞职信,除了信仰,没有什么别的理由,也不需要别的什么理由——“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信仰之所以是信仰,就是在想要放弃的时候,都应该问一问自己,有没有付出最后1%的努力。坚持不懈,直至最后攀登顶峰,才是信仰坚定者应有的模样。
第三、怀才就像怀孕,时间自会淘出真金
我常常在想,我为什么在干现在的工作?为什么不是像马云一样,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去拼命做淘宝?为什么不是像马化腾一样,那个年代我也知道oicq。同样是一个学校毕业的,邹碧华是法院院长,康达一直在做“研究”搞论文,陈阳初任法官就崭露头角。这不仅仅是年龄的差别,更是才能的差别。康达搞论文、搞研究,因为他本就擅长于文字;陈阳崭露头角那是因为三言两语就能让老油条证人露出马脚;邹碧华能做领导,不仅是因为他敬业扎实,更因他有着察人善用、敢于担当的品质。现实中,我作为普通的一个科员,10年来一直从事保密工作,不是因为自己毫无是处,而是因为自己向来谨慎细心,最适合保密工作。《邹碧华》告诉我们,不是非得当领导才表示有才能,改革中那么多退下的好同志,他们无一不是个中好手。表现自我不一定非要在万众瞩目之下,墙角暗香浮动的腊梅,也别有风味。经历过时间打磨的沙金,同样会千秋流传。正如电影里这句台词:“怀才就像怀孕,时间长了总能看出来。”我们应该学习这句台词里的真义,沉下心思,涤荡虚浮,好好积累沉淀,把自己打造成为怀才八斗的真正有用之材。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篇5
邹碧华的事迹无疑是一流的素材,可以讲成非常鸡血的传奇,但导演的叙事功力简直不敢恭维,演员演技也是浮夸得让人数次发笑,还有人物对话时使用的超级大头贴镜头语言。主旋律电影就是非专业团队的代名词吗??!!最后邹碧华本人的影视资料简直比演员有魅力多了。
演员演的邹碧华,深沉稳重,一脸官相,确实符合人民心目中的法官形象。而影视资料里邹碧华本人才真正让人看到他的人格魅力:一个总是满脸笑容,充满活力,相貌平平,气质质朴纯真却有着牛逼的履历和实力的那种人。
只有看着这张乐观得近乎于傻的脸才能理解:
过劳死在岗位上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因为他是如此热爱他的事业!爱得不求任何回报只要身在其中就能感受到生命的大圆满、宇宙的大和谐!这种高级的幸福感让他全身每个细胞都不由自主地感到愉悦!而这种愉悦是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无幸浅尝的。
这是他的伟大不可复制的根源:世间又有几人干的是所钟爱的事业呢?又有多少人能对自己原本不爱的事业日久生情、情深至爱、爱而入狂呢?
如有这样挚爱的信仰,哪个生命不愿像飞蛾扑向那炙热的火焰呢?哪怕燃烧之后必成灰烬。
为了钱而工作,愉快的就是发工资那一天;为了信仰工作,愉快的是信仰存在的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所以为了让自己多快乐一点,不如去让自己爱上手头的事业?
再让我们来看看康达。无疑他是个有理想的青年。改革自始至终都有他的重要参与,为了改革加班熬夜付出心力。而结果是,他亲手孕育的改革断送了他的前途,让他不再有做法官的资格,如不辞职就只有被生活压垮。简直是本片最大黑色幽默。
理想和信仰是高尚的,是幸福的,也是美得近乎玄幻的。就像心中女神,梦中仙境,西方极乐。只有幸运儿可以触及,等闲者可在每次想起时得到些许治愈,回过神好在泥淖里再咬咬牙拔足向前。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篇6
10月30日下午,南矿党委组织党员观看了电影《邹碧华》,感悟颇深。
敬业是什么?邹碧华用行动给我们阐述了精确答案。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热忱,“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其次是一种信念,一种坚守。工作顺境时一帆风顺,人人皆可敬业。然而,逆境时举步为艰,则少有坚持到底。“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善始善终者,坚持不懈,直至最后攀登顶峰,才是敬业者应有的模样,深研必答专精,无论你是学生,是士兵,使农民,还是工人,只要你敬业,秉承“工匠精神”,便可成为“大国工匠”。敬业者何其多,如何能加上你的名字?
辞职,是对生活的追求。留下,是对大局的成全。我党“四个意识”的教育一直在路上。“大局意识”如何落实?电影中康达用行动为我们进行了诠释。在孩子上学、偿还房贷、赡养老人、法官员额难进的强大压力下,他曾经为了100多万的年薪而后退。然而,邹碧华离世的事实,他撕掉了已签字的辞职信,坚持了自己的事业与梦想,顾全了大局。人终究是要有信仰的,为了信仰,我们可以牺牲小我,成全大局,获得心灵上的慰藉。电影中康达的处境,与我们现在很大一批年轻人极其相似。住房子、挤公交、养孩子、孝父母、物价高、收入低,一切看起来都那么不如意。但我们终究要对得起自己的信仰。终究要秉承大局意识,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相信,未来我们都会为自己这样的选择而无愧于心。
在观影过程中,我从感动到心潮澎湃,从喜悦到伤感,一幕幕经典画面浮现脑海,剧中邹碧华的家庭生活、夫妻情感、父子情深、司法改革、百姓服务及年轻法官的培养等一系列真实事件,描述了邹碧华那璀璨而短暂的一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形象,充分反映了邹碧华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司法改革的执着与担当,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勇于创新的思想品德。
鲁迅先生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邹碧华精神的最好诠释。
我作为一名企业的技术员要要向邹碧华学习,敢于担当,爱岗敬业,一心为公,乐于奉献,当好领导的助手和参谋,立足岗位,为振兴南矿踏实工作,尽职尽责尽力!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篇7
电影《邹碧华》根据法官邹碧华生前事迹改编,讲述他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形象,以及他为自己的事业鞠躬尽瘁的故事。
影片真实再现了邹碧华同志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展现了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好法官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崇高精神。电影依据客观事实打造剧情,不仅对敏感矛盾点不避讳,反而匠心巧用,雕琢成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直面很多人民法院工作中的痛点难点,例如面对信访矛盾时,耐心对待不了解法条的人民群众,以免激化矛盾;又如,捕捉部分法官的心理活动,对现实司法环境不满意,对法官职业待遇不满意,对个人发展前景不满意等,并在法制理想和现实中做出抉择;再如,当司法改革来临时,每一项改革都涉及司法领域深层次的问题,司法部门不断迎接挑战。影片中,办公室的书架、会议桌上的文案、父子间的交流、夫妻间的谈话……无论是小的细节,还是大的故事情节,都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认真、有信仰的主人公。
影片除了向我们展示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这样一位法官外,更多的是教育我们学习他留下的信仰精神和探索精神。同时又提醒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的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篇8
一个有信仰的人活着是有意义的,邹碧华就是这样一个人。初闻邹碧华这个名字仅仅是在几天前,但今天的观影却让这个名字在我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事迹也给了我莫大的震撼。
他在面对复杂的环境仍能坚定信仰、坚守初心。面对下属的退缩,他没有单纯的说教,而是用实际行动带领下属迎难而上,面对新晋法官的选拔,他不囿于人情,坚持原则。
他对法律的忠诚,对律师的尊重,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然我肃然起敬,但更加触动我心灵的,是他在百忙之中依然不忘记对儿子的敦敦教导。影片真实的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邹碧华,有工作时的雷厉风行,也有家庭中的丝丝温情。内心有情,才会设身处地地去为他人考虑,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冷面法官,而是心系小家、挂念大家的真实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邹碧华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信仰的力量,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别去抱怨生活的折磨,因为我们还未真正的走进生活;别去放弃信心,因为我们的信仰,就是点亮黑暗的明灯。
信仰是太阳,温暖迷茫的人;信仰是明灯,照亮前行的路。
近日,单位统一组织观看了电影《邹碧华》。这是一部为数不多的观影全场没有人走动、更没有人退场的教育佳作。
电影里反映的故事,仿佛就是我们的写照;故事塑造的人物所展现的执着、心理冲突,仿佛就是我们精神的观照。故事里主角的光辉已然光芒四射,几名生动鲜活的配角同样让我感动,令我深思。
第一、伟岸无关乎职位,小人物也自有风采
影片中的各色人物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我们展现了他们的敬业方式,主人公邹碧华死在自己的法院院长岗位上,自不必说;康达作为法院院长一直无比器重的人,却一直做着文字材料方面的工作,改革来临,自砍一刀,牺牲自我却仍不忍离开心之所向的法治事业;就连收发室的贺青山,参加过战斗的正连职转业干部,为国为民奉献了青春,又铆在收发室这旮旯里一干就是25年,不但没有怨言,还能精确地说出每年收发报纸、书刊、信访信件的数量,更甚至为字迹不清的回信内容而与信访办主任据理力争,对经手的任何事都能负责到底,无愧于一个经过战火淬炼过的军人,无愧于一个真正的英雄。我赞扬那些勇立于改革大潮里的弄潮儿,更钦佩那些不名一文却默默奉献的普通职员。他们更像是岿然屹立的大山,正是绝大多数的基层的他们,撑起了少数的上层的光环。不论什么岗位,只要努力干了,都是为国奉献,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无愧于人生,傲然于凡俗。作为同样处在最基层的一名干部,我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康达的自我牺牲精神,学习贺青山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做到不抱怨待遇,不埋怨职位,不放弃信念。
第二、成功向来来之不易,信仰只因坚持而夺目
当马拉松跑到后程,每向前一步都艰辛得想让人放弃;当司法改革进行到关键阶段,每前进一小步都特别困难。改革就像是一场马拉松。伟大事业的道路上,不仅荆棘密布,更有周围反对的声音、同伴的质疑。邹碧华却仍是要啃这块“硬骨头”,在一大批反对、抱怨声中,他也有焦虑,也有无奈,但他依然逆流而行,从未放弃。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有一个讲了千百遍、古老却又常新的道理: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反复的,但事物的发展总是必然的。发展的过程,是质变的过程,有蜕皮时的阵痛,更有无力感袭来时那种无边的懊丧。没有大毅力,唐僧纵有高徒伴左右也取不来西经;没有大毅力,曹雪芹纵然天资无限也写不出绝世红楼。人生也是如此,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会一帆风顺,能够脱颖而出的,都无不是面对困难时敢于坚持到最后的。周星驰坚持了,龙套跑成了影帝;马云坚持了,吃泡面整到了亿万富豪。康达在最后的时刻,撕碎了辞职信,除了信仰,没有什么别的理由,也不需要别的什么理由——“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信仰之所以是信仰,就是在想要放弃的时候,都应该问一问自己,有没有付出最后1%的努力。坚持不懈,直至最后攀登顶峰,才是信仰坚定者应有的模样。
第三、怀才就像怀孕,时间自会淘出真金
我常常在想,我为什么在干现在的工作?为什么不是像马云一样,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去拼命做淘宝?为什么不是像马化腾一样,那个年代我也知道oicq。同样是一个学校毕业的,邹碧华是法院院长,康达一直在做“研究”搞论文,陈阳初任法官就崭露头角。这不仅仅是年龄的差别,更是才能的差别。康达搞论文、搞研究,因为他本就擅长于文字;陈阳崭露头角那是因为三言两语就能让老油条证人露出马脚;邹碧华能做领导,不仅是因为他敬业扎实,更因他有着察人善用、敢于担当的品质。现实中,我作为普通的一个科员,10年来一直从事保密工作,不是因为自己毫无是处,而是因为自己向来谨慎细心,最适合保密工作。《邹碧华》告诉我们,不是非得当领导才表示有才能,改革中那么多退下的好同志,他们无一不是个中好手。表现自我不一定非要在万众瞩目之下,墙角暗香浮动的腊梅,也别有风味。经历过时间打磨的沙金,同样会千秋流传。正如电影里这句台词:“怀才就像怀孕,时间长了总能看出来。”我们应该学习这句台词里的真义,沉下心思,涤荡虚浮,好好积累沉淀,把自己打造成为怀才八斗的真正有用之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3篇《人民法官《邹碧华》电影观后感》,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