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书中的智慧和感悟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读后感可以成为一个反思自己成长和变化的窗口,因为我们的思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以下是满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于勒的读后感参考6篇,供大家参考。
于勒的读后感篇1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一次提到“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作者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接着,用非常经济的笔墨,抓住几件琐细的小事,通过细节描写,渲染了菲利普艰难拮据的家境,初步揭示人物爱慕虚荣的性格特征,并点出了全文的主要矛盾——菲利普一家迫不及待地盼望于勒早日归来。那么,于勒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回来与菲利普一家有着怎样的关系,于勒最后回来了没有,小说也就围绕着这些问题一步步地展开。
第二部分,从“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到“并且决定在举行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去游玩一次。”这一部分,插叙了于勒的过去和全家急切盼望他归来的原因,作为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铺垫。于勒由于两封信的威力,神奇地改变了他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的形象。于勒的第一封来信,说他“赚了钱”,并表示愿意赔偿菲利普过去的损失,此刻,在菲利普夫妇的心目中,于勒一下子从“流氓”“坏蛋”变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第二封来信,于勒更慷慨了,不仅表示愿意赔偿损失,而且愿意有福同享,“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与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这时,于勒在菲利普心目中的身价更提高了,由“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变成了“福星”“惟一的希望”。当于勒的信产生了实际的妙用,促成他们“老找不着对象”的女儿婚事时,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达到了可敬可爱的顶点。这一部分,作者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一步步地扩大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的形象,为下文于勒跌入社会“底舱”,再变为“恐怖”,受到“诅咒”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第三部分,从“哲尔赛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到结束。这一部分,是小说的中心部分,包括故事的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到“心里异常紧张”。这一层是故事的发展。先写菲利普一家选择哲尔赛岛作为游玩地点的原因,再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插写菲利普故做高雅,主动邀请女儿、女婿去吃牡蛎的笑剧。这是菲利普摆架子的高峰,也是他不幸的开始。这些看来好像与情节发展无关,但是就在读者的轻松微笑之中,不知不觉但又很自然地把故事推向前进。菲利普突然发现卖牡蛎的人竟好像是他的弟弟于勒,朝思暮想了多年的“福星”,一下子可能成了眼前的穷光蛋。对菲利普夫妇来说,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又多么希望它不是事实。于是菲利普夫妇在惊疑之中决定向船长打听底细,弄清卖牡蛎的人到底是谁。故事情节急遽向前发展。
第二层到“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这一层是故事发展的高潮。故事在走向高潮之前,作者故意把紧张气氛舒缓一下,让菲利普与船长周旋一番,然后再证实这个卖牡蛎的人就是于勒。至此,菲利普夫妇一切美好的幻觉全部破灭了,不由爆发了心头的怒火,发出了谩骂与诅咒。情节发展出现了戏剧性的高潮。
第三层到“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是故事的结局。菲利普夫妇让小儿子出面付钱,自己避开于勒,脱身而去。
第四层,最后一句,这是故事的尾声,好像绕梁余音,耐人寻味。
于勒的读后感篇2
读了这篇泊桑写的短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我感受深刻。
在这篇小说中,在听说叔叔于勒有了钱,我们全家都盼望他早日回来,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奢华的生活。
可在一次旅行中,当“我们”全家乘船旅游时见到了他,他并没发财,而是又老又穷苦的在船上当一个卖牡蛎水手时,“母亲”和“父亲”却像看见瘟神一样尽量躲开他,为什么呢?我想时因为他没钱的样貌,还又老又穷,怕他缠这我们,换个角度想想,难道于勒真的没认出自我的哥哥和侄子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他认出来了,可他明白自我以前犯下许多错,不好意思和他们相认。
再想想,为什么于勒没有会自我的家乡呢?答案从船长口中得知:“据说他再哈佛尔还有亲属,可是他不愿意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钱……”这样说来,他最起码也明白了要自力更生,而“我的母亲”却看他此刻没钱,怕他回来吃我们,这说明了“我的母亲”是个见钱眼开的.市井妇女,而“我的父亲”也和“母亲”一样的“见利忘义”,他们认定“我的叔叔”这辈子没出息了。
如果我是他们,我就会和他相认,毕竟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不磨灭的。
我们身边也有人做了错事,但不明白去弥补,就像我班的施健安,他把我妈妈给我新买的铅笔盒弄坏了,说赔,可到此刻也没赔给我,真期望他也看看《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
于勒的读后感篇3
这个周,我们学习了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 《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部很好的小说,看了以后也会给人很大的回味。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但是它却是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主要是因为于勒是这篇小说线索,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也是通过对于勒的态度。
我觉得文中的菲利普夫妇真的是很势利眼,一开始于勒很穷的时候,就叫他坏蛋,流氓,在于勒有钱了之后又变成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正直的于勒。当在船上看见了变成穷光蛋的于勒,又骂他是讨饭的,那个人和流氓。他们夫妇的种种举动真的很让人恶心。人家是富翁时,又是正直,又是有良心,变成穷光蛋后就是流氓,讨饭的,再说于勒并不是在讨饭,而是在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我说你长没长眼睛啊?更有意思的是一个人看见自己的亲弟弟都不认,他能冷血到什么地步,他还是人吗?连动物都知道保护自己的家人,而菲利普夫妇看见了于勒,不但不去认于勒,反而走开。而且从文章中也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是多么的冷血,无情,六亲不认而且爱慕虚荣。
我敢说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看见的是一个大富翁,他们一定去讨好于勒,肯定马上和于勒相认,而不是走开。这表现了菲利普夫妇极度的贪婪和爱慕虚荣。
于勒的读后感篇4
莫泊桑的名作《我的叔叔于勒》写透了亲情关系的凉薄。在一些人身上,血浓于水的亲情,在现实的利益面前一文不值。
作为穷人家的孩子,于勒年轻时败光了父母留给他的微薄的家产,还拖累了哥哥菲利普一家,他是该受到诅咒的。于勒接受了惩罚,被正义的人们驱逐出境,送上去美洲大陆的船。于勒在美洲做生意发达后,就给哥哥菲利普写信,说要用他赚的钱帮助哥哥一家过上富裕的日子。这说明于勒还是有良心的。后来于勒生意失败,又回归贫穷。他觉得惭愧无比,没有脸见哥哥一家,就在游船上卖牡蛎为生。“我”看到于勒叔叔的时候,他衣衫破烂,一脸愁容,一双水手的手上布满皱纹。于勒叔叔的形象和生活状态让“我”心酸,但“我”又无能为力。“我”多给了他十个子作为小费,还被妈妈训斥了一顿。
菲利普夫妇自从接到于勒那封让他们倍受鼓舞的信后,已经盼于勒回来盼了十年了。他们计划着用于勒的钱换一栋大房子,添置家居物件,让自己过上上等人的生活。当他们再次见到穷困潦倒的`于勒后,美好的计划落空了,他们便像躲瘟神一样悄悄地躲开了。
亲情淡薄至此,让人产生诸多慨叹和悲凉之意。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到,亲戚是一种很庸俗的关系,你有钱的时候,所谓的亲戚们就想方设法又理所当然地沾你的光,你倒霉了,一无所有了,他们除了看笑话,就是躲你远远的。孙少平去黄原打工投靠的远方亲戚让他寒透了心。
现实生活中这种事情也不少见。朋友小娟给大哥拜年,大哥大嫂冷眼对之,连顿饭都没管,因为有钱的二妹那天没来。大哥大嫂经常区别对待她们姊妹,她心里极不舒服。小娟念及亲情,不给大哥拜年又觉得心里过意不去。那次以后,不管二妹在不在,他和丈夫放下礼品就走,再不争吃那一顿饭。今天,小娟丈夫的生意有了起色,日子越过越好,大哥大嫂见了他们,脸上立马堆上了笑容。小娟跟他们仍是不远不近,礼节走到就行。
凯瑞的舅舅,姨母们过去因为他家穷,多有慢待。现在他们求凯瑞帮忙,凯瑞妈妈以牙还牙,开始不让帮,后来拗不过凯瑞,就对她兄弟姊妹一顿痛斥。有的姊妹自尊心强,听姐姐说话难听,转身就走,忙也不让帮了。凯瑞给他二舅帮了忙,他二舅就乖乖地听她姐训斥了半天。
有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关系都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一个人只有经营好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这不仅仅指金钱,金钱不能没有,道德同样重要。虽有俗语说没有钱道德一文不值,但有德之人少受辱。对于人们来说,修德是首要的。一个人若能做到有才又有德,有钱又有德,有地位又有德,才能受到别人永久的爱戴与尊重。孔子的整部《论语》都是告诉人们要首先修德,可见修德的重要性。虽然不可能人人成为有德之人,只要我们一直在为仁的道路上努力,相信这个社会就会少一些凉薄,多几重温暖。
于勒的读后感篇5
?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的作品,这篇文章给了我许多的感触。在暑假里,我有机会一饱眼福一下。
故事情节很现实。叔叔于勒本来就是爱乱花钱的人,他有时会问他的哥哥菲利普拿钱,所以菲利普的生活很难过。他们把于勒打发到了美洲。菲利普夫妇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生活很是节俭。
有一天,他们收到了于勒的来信说他有钱了。于是菲利普夫妇有了期望。一向盼着于勤回来,把于勒当成是他们的财主,见人就给他们看于勒写给菲利普夫妇的信。可是当他们的女儿结婚了,他们去旅游的时候他们得知了于勒落魄了所以又装作不认他了。
其实这个文章的资料很好理解的,人的心本是贪婪的,在欲望的面前更是加本。于勒没钱的时候,菲利普夫妇想方设法把他撵走,等他有了一点财富,他们又急切的盼望他回归,可就在他们去旅游的时候看到他在外卖牡蛎,他们失望透顶,没人想和他相认。这就是社会,他们当时如果想想于勒是他们的弟弟有没有会和他想相认呢,答案不得而知,原先人世间的亲情在金钱面前是这么的不堪一击。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也有这样的俗语么?“有钱能使鬼推磨”,难道钱的力量真的有这么大么?难道钱真的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品性么?我想,这是不会的吧。钱虽然是万能的,但它还不至于使人变成这样吧!片面的以金钱来衡量人的价值,社会将走向歧途,就像现代社会,还是会有人追求名利,金钱,地位。这种事是很常见的,在全世界各地,都会上演同样的故事。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感触颇深。钱不是万能的,只是莫泊桑写的这篇文章反映了从古至今不变的那件事。
于勒的读后感篇6
读了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我认识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纯粹是金钱关系的本质。
一封来自美洲的书信,改变了昔日被逐出家门的“流氓”、“坏蛋”的于勒的形象,他成了全家人翘首盼归的“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了,使原本因家境拮据而无人垂青的二姐终于有了求婚者,使一个小小职员家庭竟充胖子去邻国哲尔赛岛度假,但是当菲利普夫妇发现那个衣裳褴褛的老水手竟然是弟弟于勒时,他们一下子从惊喜的企盼跌入极度的恐慌之中。生怕孩子们知道这个狼狈不堪的卖牡蛎的老人就是亲叔叔。他们如躲瘟神,避之犹恐不及。涉世未深的若瑟夫给了于勒10个铜板的小费,也受到母亲严厉的斥责。于勒在兄嫂的眼里又成了“流氓”、成了“贼”。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菲利普夫妇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呢?是金钱!只要有钱,于勒就会受到全家的欢迎,菲利普不是总重复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吗?“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就连人间最纯洁的爱情也会随着金钱而降临,要是没钱,哪怕是手足至亲也会被遗弃。真是六亲不认啊!当我们撕下那层罩在菲利普家庭上面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时,看到的分明是“金钱”那既诱人又狰狞的真面目。
19世纪的法国,正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的时期,资本的不断积累,工业的畸形发展,使两极分化更为严重。金钱万能的黑云笼罩市井,物欲横流的`毒雾弥漫城乡。金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第一要素,它能使人痴迷、使人疯狂、使人腾达、使人堕落。对金钱的顶礼膜拜改变了亲情、友情、改变了整个社会,金钱主宰了一切。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当时的社会“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这种现实使富有正义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愤然提笔,让读者在金钱离散骨肉的惨状中去体味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我们有幸生活在处处有真情的社会主义的中国,没有感受到像于勒所遭遇过的那种炎凉世态,我们要把《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作为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面镜子,时时告诫自己:千万不要让金钱吞噬了人格和灵魂。
于勒的读后感参考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