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可以让我们在纸上表达内心的感受,写读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分析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老牧场的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老牧场的读后感篇1
恰如王安忆所说,“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我相信,李娟的文字即属于后一种,简单、朴实中满是灵气——生活的无聊、琐碎在她的笔下也顿时鲜活起来——自然,生活还是那样无聊、琐碎,但却具备了一种美、一种温情。《冬牧场》讲述李娟随哈萨克牧人居麻一家在“冬窝子”的故事,那是一种我此生很难说会去经历的生活,但在她的文字中,我切实地生活过。我不是文学批评家,也不懂文字的技巧,所思所写大多是兴之所至。关于李娟,关于她的书,一直想写一点什么,但在动笔前往往陷入不知所措——因为她是精灵,那种灵气我难以描述,尤其是在学术的专业训练后,我好像失去了那种热情。
毋庸置疑,每一个人都会喜欢李娟,喜欢她的文字,以及那个可能从未涉足的阿勒泰。首先,她的文字属于“大道至简”的那种白描,寥寥几笔却是极其生动的画面。比如,“自从我出了两本书后,我妈便在村子里四处吹嘘我是‘作家’。可村民们只看到我整天蓬头垢面地满村追鸭子,纷纷表示难以置信。而我妈对他们说着说着,扭头一看,我正趿着拖鞋,沿着水渠大呼小叫地跑,边跑边挥棍子,也实在不像样,便觉得很没面子。”真的,只是几个简单的动词,但画面感极其强烈,而这样的描述全书随处可见。我们何尝不是,出门时认真打扮一番,在家时却穿得邋里邋遢,有时候真不知哪一个自己更为真实。就像李娟,开过商店、做过裁缝、打过工、当过公务员以及写过书,在我们看来怎么也不像一个作家,但她的文字却是再多的专业训练也不可能达到的。其次,李娟对于美的渴望、对于生活的热爱使我暗自惭愧。我想,在城市的“熏陶”之下,我们或多或少都戴上了伪装的面具,在竞争与消费的狂潮下早已忘却了什么是自然,什么是生活吧?李娟的感人之处即在于“生活的囚笼,永远关不住心怀美好的人”。当地人亦是如此,萨伊娜老婆进冬窝子时还特意把九岁女儿获得的奖状带上,最后贴在醒目的位置,那是属于他们的自豪与骄傲;以及居麻外出放牧时,总是花很长时间将靴子擦得锃亮,而他们转场时也总是穿着最漂亮的衣服——生活或许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对于美的渴求永远是灰色中的一抹亮色。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游牧生活并不总是诗情画意,牧人的生活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浪漫,而“现实中更多的却是荒凉和贫瘠,寂寞和无助。现实中,大家还是得年复一年地服从自然的意志,南北折返不已。春天,牧人们追逐着融化的雪线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驱逐着渐次南下。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对于李娟而言,她只是一个外来者,她闯进他们的生活然后离开,一切在她的眼里也都显得新奇、好玩;但对于牧人,更多的则是无奈——而在外来世界的影响下,大家的心早已躁动不安。这就像刘醒龙在《一滴水有多深》中说的一般,“作为自然,乡村像诗一样美丽。作为人生,乡村像诗一样痛苦”。最后,李娟是孤独的,居麻也是孤独的。这好像是一句废话,却是游牧生活中必须忍受、甚至学会享受的。那么,像李娟最后问的,对于游牧民族而言,定居是好事吗?那个生意人回答道“定居当然好!但哈萨克都完了”。那我们如何评判呢?我们总不能自己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便利,却对他们说保持你们的落后状态吧,并时不时地下去体验一下生活——现代与传统的纠葛,我说不清,李娟也说不清,所以在全书的最后我读到了她的落寞与孤独。
是的,李娟笔下的冬牧场虽然满是艰辛,却有着“苦中作乐”的幽默——生活还是那样的生活,只是心态有所不一样。那么,对于居麻、对于嫂子、对于加玛,他们又如何看待冬牧场呢?如何看待外面的世界?
老牧场的读后感篇2
搁置许久的书,国庆出行前将它装入行李箱。转辗三地(准确地讲,是两地),放慢脚步,亲近自然,闲暇时光,与书为伴。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别样的旅行体验。
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在假期中将它看完。读《冬牧场》的时候,不时会被作者深情而又不失节制的文字感动到。在这之前,我想像中的放牧场景应该是:风吹草地见牛羊。而真实的场景竟是:满目天空、流云、白雪、黄沙,再无一物。日复一日地顶着寒风,行进在漫天的雪地里,寻找深埋雪下的那一株株枯草。那是何等的荒凉和孤独啊!感慨的同时,不由地对牧羊人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自然严酷,寒冬漫漫。熊猫狗生产遇上了寒流(零下42摄氏度),当母狗生下四只小狗后,感觉到了自己状态很危险,便关闭了产道。等捱过了艰难的那几天,才生下了最后的四只。在自然面前,一切的生灵都是弱小的。但它能做的就是拼劲全力,保全自己的孩子。
长夜漫漫,伴随着寒风涌入屋内的还有小狗的惨叫,但它们一天比一天健壮。或许正如文中所述:生命远比所看到、所了解的更结实,更顽强。
在牛的冬天那个章节,有一个桥段还是蛮触人心弦的。小牛断奶后,就再也没能天天见到母亲了。渐渐地小牛就习惯了没有妈妈这件事,但牛妈妈却很难习惯。偶然地一次,小牛回来的特别晚,正在被挤奶的牛妈妈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宝宝,不顾一切奔过去闻它、舔它。但小牛无动于衷,已经不认得妈妈了。
看到这里,还是有一丝丝地难过,虽然这是它们生命必经的历程。谈及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远走他乡,早已习惯父母不在身旁。而父母依旧将我们点滴挂心头。正如老人家总说起的一句话:父母可以为儿女做的,儿女很难做的到。
通篇最让我感动的地方,作者写到“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正在过去。”气温总会缓过来,一切总会过去。不由地让我想起我当兵的那段时光,总是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看的到头的辛苦可以坚持。
借用文中的一句话: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的有希望。勉励、鼓舞自己,在奋斗的路上,我们一起加油!
老牧场的读后感篇3
茫茫的原野上,雪像羊毛被似的,把大地捂得严严实实的。在这寒冷的大地上,有无数的牛、羊、马,以及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
李娟跟随一家哈萨克牧民去了冬牧场。《冬牧场》讲的是她以自述的方式,在冬牧场度过一段荒野生活。
李娟的文字很平实,不愧为文坛清新之风。一开头,李娟就说明了自己不是那种严谨,举止优雅的作家。“我正趿着拖鞋,沿着水渠大呼小叫的跑,边跑边回挥棍子。”感觉一点也不像个作家。
在沙漠中即使是很廉价的东西也是宝贵的,在荒野中,加玛带着的一对土里土气又廉价的耳环在荒野的映衬下显得光彩动人。
还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水。一望无际的沙漠,沙漠里哪来的.水呢,只能把地上的雪融化以后用,而且还是要把地上的雪渣一点一点收集起来,而雪水是有点,或者说非常脏,融化以后还要沉淀好几遍,而沉淀后的水也看不下去,但这就是他们的生活用水,而煮一下就成了饮用水了。
在冬牧场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牲蓄们了。人们对牲蓄们也是十分关心。关爱的在李娟的笔下,由许多动物,但她都以仿佛跟一个和一个人说话的口吻写他们。有因为生病而住进住院部地窝子的少先队员,小羊。天天被居麻打的嗷嗷乱叫的梅花猫,能吃好喝好假装努力守护地窝子的熊猫狗刚生完小狗就被人抱走了,连叫都不叫。还有到处乱跑找吃的骆驼。。。这些动物陪伴牧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天。
在李娟他们的冬窝子里有一台电视机。这玩意儿在荒野上得有多稀罕啊!虽然信号十分不好,充一次电需要很久,而看不了多久,又得充电。但是有了一个电视,她们就很满足了,他们能接受到外面世界的信息了,他们为了看电视,晚上也不点灯,大家在黑暗中一起注视着电视屏幕。
在书中有一句话出自李娟之口。“因为从小生活动荡,才更贪恋宁静与一成不变,因为历经暴力才更愿意描述平安与温柔,因为悲伤才敏感与喜悦”正如李娟所言,在荒野中并非没有痛苦,只是将目光转向了快乐。在平凡的生活中写出不一样的瞬间。
老牧场的读后感篇4
“干净”,是我读完这本书第一个想到的词。整本书都太干净了,仿佛眼前真的茫茫而白,大雪掩埋了远方。羊啊,牛啊,和人啊,生活在一起,如此和谐纯粹。李娟并不会刻意去擦拭,在她眼中,她心中的那片土地便真的是这般干净。读李娟的书,我想是需要沉淀的,包括你翻开书页时那一片刻的沉淀。
无论你到过阿勒泰与否,她想带你见的远不止眼前的苍茫景象。土地是有人情味的,即使天寒地冻,周遭的雪覆盖了所有去路,住宅里腾起的温热奶香和唠着的家长里短,都在温暖着那片土地,因为人,土地从不曾被放弃、被冰冻。冬天的阿勒泰是,他们听不懂汉语却听得出一声“李娟”,他们揽了所有重活累活只为了给你带来安逸的一夜,你赶着风雪去接一通远方来电,回过头会发现他们在盼你等你。
李娟的散文世界里,没有这个时代的焦虑,只有三样东西:极致的人性美、自然美与生存的底色,冬牧场像一个有浓烈色彩的童话世界,剥去明亮的部分,只留下大片的灰,那是草原人单调的生活,是一代一代人相同命运的重复,这种主题的文字,好像总易往灰暗的地方移了去,可李娟的世界,全没有寒凉与消沉,而是饱含着令人无法忽视的向上的力量,她真正懂得如何把别人看来艰难单调的生活过得有趣,写得有趣。
我们生活得其实有一些急躁,有时候会迫切地想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迫切地想要快速提升自己,甚至有时候读书是这样,阅读成为了一种工具,忘记了阅读的初心,忘记了我们是为什么而读。李娟的书则能令你慢下来,让你看到时间浓稠地流淌,让你有时间好好看一看,整理一下自己的生活。
?冬牧场》的最后写道:“冬牧场的荒寒之气渍透了这半年来的喧嚣世事,每当心气浮躁的.时候,总算还有磐石镇放胸间,总算不至迷惘。为此我深深地感激。”——这也是我想对李娟说的话!
老牧场的读后感篇5
燥热难耐的夏天,坐在房间里,我始终无法静下心来好好写题,偶然一瞥,我看到了书架上的《冬牧场》。便抽下来开始阅读,想用凛冬的寒意驱散一丝盛夏的酷热、让心沉下来。
其实这本书的内容很简单,主要记录了作者李娟随牧民居麻一家来到冬牧场放牧的生活,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作者逼真地还原了那个冬天的所有寒冷但寒冷并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寒冷的反面。那就是人类在这种巨大寒冷中,在无际的荒野和漫长的冬天中,用双手撑开的一小团温暖与安字,虽然微弱,却足够与之抗衡。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中既充满希望又感到迷惘,并且这两种情感谁也无法说服谁。
首先是希望。即使是在极端贫穷,几乎与世隔绝的情况下,牧民依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对美充满了追求,你能感受到他们的生命正在野蛮而旺盛地生长,一刻不停,生生不息。如故事中居麻的小女儿加玛,一直戴着一对廉价又粗糙的红色假水钻的耳坏,其实如果是身处大都市,这样的耳环一定会让人觉得俗不可耐,可是在荒野中,它们的红色和它们的亮闪闪简直如月另外的太阳和月亮那样光华动人。还有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来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强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在广袤无垠的荒野中,单调、空旷、沉寂、艰辛,再微小的装饰物出现在这里,都忍不住用心浓烈,大放光彩。
又如文中一件看来微不足道的事,居麻的小女儿加玛在回乌河之畔前特地去背了两袋雪用来洗头,但其实当时旱情严重,水非常珍贵,并且乌河之畔水源充沛,因此加玛执意洗头的行为为作者所不解,她觉得这是虚荣的,可是后来作者有了新的想法,生活本来就够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应付那就是“破罐子破摔”,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严这个东西。而"尊严“须得从最小的细节上去呵护。哪怕就只在一名司机和两三名客面前体现短短几个小时的清洁和体面,也是马虎不得的。看完这段话,我感触良多,是啊,再粗砺的生命也有其精致之处,缺乏生命的地方,恰是生命最热烈的地方。在粗犷沉寂的荒野里,美的画面不仅给人以慰藉,还平添了欢乐和希望。
另一种与之对立的感受是迷惘。长达半年的冬季以及土地的贫瘠使哈萨克人的祖先不得不选择了“游牧"这种艰辛动荡的生产生活方式,年复一年恪守自然的规律在大地上穿梭。从阿尔泰深山一直到天山北部的开阔地带,牧人们每每年迁徙距离逾千里。在冬牧场安定下来后,生活也并没有轻松多少,凌晨三四点起床做准备,天亮出发去荒漠深处放羊,一直到天黑才能在小山丘上运运看到他们回来的渺小身影。漫长的一天里,荒凉沉寂的大地上,没有人烟,没有陪伴,只有觅食的羊群和耳边不时传来的风声。放羊归来后若能在地窝子里喝上一杯热奶茶,便是极好的了。牧人的生活是平实的,艰辛的。甚至有时候是残忍的。
但谁又有资格说都市里的生活不是令人无法忍受的呢?仔细想想,谁都没有资格去怜悯哈萨克牧民,谁都没有资格瞧不起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像书中所写,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却理所当然,寒冷可以忍受,可是其实在这世上并不存在无法忍受的生活。漂泊不定的,只有无尽的欲望和不安的心。
正如李娟所说的,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生,可牧人的一生呢?或许就在那一次次的出发和告别中,在绵延千里的大地上深浅不一的脚印里。他们的梦与希望,全部渗透在每片雪花掉落的枯草上。那么细小微弱,却又坚硬沉重,如同放在奶茶中久久泡不开的馕。
老牧场的读后感篇6
作家李娟,一个弱女子,经过三个多月的冬牧场生活的真实体验,以细腻而真诚的笔触记录了哈萨克牧民的艰辛动荡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孤寂中忍耐而又不泯灭希望的游牧生活。作家用她的眼睛比镜头更清晰更丰满地留住这最后的游牧景观、这最深处最沉默的生活。
“奶水像河一样流淌,云雀在绵羊身上筑巢”这样美好的景象只会出现在诗歌中,现实却是荒凉与贫瘠,寂寞与无助。
凡是营生皆辛苦。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山北部冬牧场,冬季的寒风被当地人俗称为“酸风射眸子”,迎风眺望远方,不出几秒钟就会眼睛酸痛,天冷得连口哨都吹不响,牧人们就在这样的严寒中日复一日地放羊放牛营生。在“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江南,放牧也绝非田园牧歌生活那样闲适。汪曾祺小说中羊倌秦老九说道:“夏天放羊最苦,最难熬的是苦热、苦渴、风雨和冰雹。“打柴一日,放羊一晌”,羊只能吃太阳晒过的没有露水的蔫筋草,天天被大太阳晒着,嘴唇和上腭都是烂的。”由此可见,无论在塞北还是在江南谋生,各有各的艰苦。
最是寂寞放牧人。在雪原戈壁,一个人牵着驼队,孤独、微弱地走在沙漠中,天似穹庐,前后无人,四顾茫茫,说不出的怅然与沉静。汪曾祺小说放鸭人倪二亦叹道:“跟牛羊猪说话,有时牛羊还听得懂,可跟鸭子谈心很困难,这种东西只知道呱呱叫,不停地用扁嘴呷喋呷喋地吃。“牧人的寂寞清苦,非亲历者难以感知。世上哪有墙上画马、纸上画饼那么容易的营生呢!
冬牧场的生活如此艰辛,超载过牧的状况令脆弱的环境正在恶化,作者提醒人们不要贪婪和狂妄,劝诫人们不要在餐桌上吃半份羊肉剩半份羊肉。读过此书的人,自然能谨记这一劝诫。
因此可见,读《冬牧场》,可以起到一种治愈作用。那些平日里矫情挑剔的人、对物质享受要求过高的人、无病呻吟的人、“为赋新辞强说愁”的人,对比冬牧场的生活都会感到些许满足。如果想治愈效果更佳,就像李娟一样深入冬牧场生活上一年半载。那些平日里见到羊粪便要做掩鼻状的小资们,如果被送到冬牧场,饿得两眼冒金星的时候,能吃上羊粪熏烤的馕,也会啧啧称赞其香。
欧洲的文人称那些接近自然,远离工业文明压力与束缚的原生部落的人们为“高贵的野蛮人”。在塔希提岛上画画的高更也用绘画理想化了这种没有金钱社会贪婪的欲望的简单生活,赞美其物质贫乏,精神高贵。《冬牧场》一书也对荒野里那些抛弃多余的欲望,谨遵自然规则和传统戒律而顽强生存的牧人表达了敬佩之情。与冬牧场的景象相宜,作家只用了朴实无华的语言,没有使用形而上的高深词汇去美化这苦寒的游牧生活。倘若书中的牧人居麻听到欧洲人称他们为“高贵的野蛮人”,恐怕只能用“呵呵”来回复,再反问上一句:那互换生活怎么样?
“痛苦是生命的必经之途。寒冷正在过去。“这是我读《冬牧场》记忆最深的两句话。想想当下的热词:抗疫、焦虑、产业链、碳峰值……,“寒冷正在过去”这句话既令人期待又耐人寻味。
老牧场的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老阿姨读后感8篇
★ 老男孩读后感7篇
★ 老哥哥读后感7篇
★ 老父子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