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李清照读后感6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对书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有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启发他人的兴趣,以下是满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如梦令李清照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如梦令李清照读后感6篇

如梦令李清照读后感篇1

夏天,暑气逼人,太阳像火炉像一样炙烤着大地。路边的花草也只能无奈地低下了头。李清照划着小船来到小河中。她边畅饮着 美酒边欣赏着美丽的落日景象。她望着五彩缤纷的彩霞,想到了时光的无情,不时地发出叹息声。李清照不停的喝着小酒,脸上开始泛起红晕,视线也渐渐的模糊了。过了一会儿,酒饮光了,却忘记了回家的路。她坐在一边栖息。天色已晚,李清照还不想回家。因为她已沉醉,所以错误的闯入了藕花深处。她望着亭亭玉立的荷花,很想摘一朵,但由于她已糊不清,难辨东南西北。她又想躺在小船里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粉红的荷花,碧绿的荷叶和雪白的欧 ,清澈的河水,自由自在的小鱼儿。可她又不得不回家。她迷迷糊糊的划着小船,她划起来轻如鸿毛,不管怎么划,就是不会离开荷花丛中。她就使出浑身解数,吃力地划了起来,刚一开始池中的荷花只是随风摇曳,就在荷花的中央,小船停住了。李清照不甘心,于是就用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划着小船。就在这时,一只只欧 鹭全部腾空而起,在空中翱翔。

因此,李清照经常想起这件往事,就创造了《如梦令》这首词: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读后感篇2

春节宅在家里闲来读诗词,倏地对李清照其人倍感兴致,也许因为同时是女人,才产生了对这位八百年前的北宋女文豪的特别仰慕;也许经过反复体会,纯粹被她的词的意境所吸引。高中时学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当时并无特别感觉,如今细细品来却有着对这首词的独特体会。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我想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应该是待字闺中亦或是已为人妇时百无聊赖中对自己少年时的美好回忆写照。在宋朝时的封建社会,对于待字闺中等待出嫁的女子,亦或是已嫁他人的妇人,应该不会有如此放纵自由的郊游玩耍,所以才会成为李清照后来的美好回忆,即词中开篇“尝记”一词的体现,因此作者当年游玩的时间背景应该是十一、二岁前后的少年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少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应该还是有一定的外出活动自由的,但也有一定的封建礼教的约束,所以才会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少年时期这次尽兴的游玩,伴随着内心的放松、兴奋、紧张与惊吓,给予了词人难以忘却的美好回忆,这首词短短数语,描绘出少年时代的一段生动画面,亦使千百年后的我读到这首词时,似乎与作者感受到了同样的经历,这就是伟大女词人的作品魅力之所在吧。

如梦令李清照读后感篇3

往事随影,挥手便散,瞬而凝形。夹扶着清风,伴随着欢笑,忧愁,伤苦,渐渐消失在风的衣角之后,但又随着风窜上衣领。

即使你无法握住风的衣边,但是它会在你的身边久久盘旋。

记忆中的溪亭就像一根弦缠住她的脚腕,让她在繁华中,伫是。时一时,年一年的落日很平凡,在她的眼中却化成了一轮红月挣扎着最后的余晖。被落日烧红的天空与悠悠的浮云在红光中摇曳。她,也只有她,这平淡无奇的一幕在她的眼前回映。

完美的落幕下,举一杯清酒在船头畅饮。余晖下,长长的影子被拽的很长很长。她沉醉在这时分,杯酒如同杯水不觉地饮下,微微醉意,心醉,身也醉,忘记了回归的路。

小舟在湖中荡漾,摇摇晃晃,泛起圈圈波纹,湖中的荷叶也随之起伏。星光披着夜行衣,踏着悄悄地脚步来到夜色之下。她心中的情致不得不收敛,划动着小舟,漂浮在宁静的湖面上。

缓行的小舟停止了前行,水花溅上船头,打湿了夹板。藕花拦住了归路,醉意下慌张地划动着小舟,惊起鸥鹭。来自被拦住的慌张化成了一片欧鸣,她笑了,笑自己是那么地失措,放下手中的浆,看着惊飞的鸥鹭。

回忆在我们的脑海回荡,我们不知道这一份属于她的,又会占有多么的地位。

历史已经流淌而过,也没有书籍可以供我们考证,只有这首诗还在夜幕下徘徊。

品味她的每一个字,都是那么地清新,自然,也不会有一杯清茶比它还清。在日暮下她就如同失路之人感伤着余辉,在星辉下她是那么的无助,但短暂的失态却没有破坏她浑然的气质。

无限的落幕,也许会让她饮醉天明,也就是星辉点醒了她,但没有点醒她的内心。

她就如同一个谜,很近,在我们眼前,是这首诗;很远,有千年,已经离我们而去,很近很远只是一个念,在日暮下一直有着她的背影。

也许她只活在那个日暮下,那一个日暮记载了她的全部。

也许她也活在那个星辉下,那一点光照醒了她。

也许她也活在那首诗中,那一篇流淌了她的回忆。

而我,宁可相信她只活在了那个日暮之下,她的背影是那么地失落,手中只有一杯清酒独饮,也只有饮醉才能释怀,消愁。借酒消愁,愁更愁。

惊起一滩鸥鹭。

惊起的鸥鸣是一杯醒酒茶吧。

如梦令李清照读后感篇4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 才女 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 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 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 卷帘人 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 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 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 卷帘人 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海棠依旧 从后面应和了前面 问 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 却 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 卷帘人 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 卷帘人 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

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 知否 来纠正 卷帘人 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 知否 让人读来颇觉清新。 应是绿肥红瘦 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 绿 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 红 代指枝头的花朵,肥 替换了多 ,瘦 替换了少 ,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 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 。而更深一层, 红 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 红瘦 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

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 卷帘人 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 试 、 却 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 绿 红 代指叶和花,以 肥 瘦 代指多少,在语言上更显凝练,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详述,此处即不重复了。

总体而言,这首小令以短短二十三字,却已曲折婉转的笔法勾勒了生活中的一个细节,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如话,而意境含蓄丰富,令人不能不佩服作者 驾驭语言、剪裁篇幅、开创意境的高超艺术技巧 。

?蓼园词选》中说: 一问极有情,答以 依旧 ,答得极淡,跌出 知否 二句来。而 绿肥红瘦 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如梦令李清照读后感篇5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鉴赏一首词。往往要用:心,眼,耳,鼻,舌,身,意,七种感官交叉感悟。心是最难说的一个字。佛经用三藏十二部都没全说清。词人往往只能用‘心’字。心比‘意’高。意如虚空。手通意。所以如来之手连孙悟空都跳不出。人的七种感官感物不同,不仅有高低,各职不同。一般人都丧失俩至三根,每一根或多或少都还不很健全,所以感悟不准确。

常记溪亭,是心与意识,溪为心记住的物,是不磨灭。亭为意造,在一段时间不磨灭。溪对人与万物来说,是最珍贵。作者的心也是这么认为。可以说刻骨难忘。沉醉是五根随心而高兴,还希望心时时带它们去玩。五根感觉要差些,只能用醉来形容。所以不知归路。这里‘归路’是比兴,是心所感觉的路,这里作者感觉身体太放纵了,忘记心来世间的目的。

兴尽晚回舟,一个晚字,当然有后悔之意。舟是渡人与万物的。

误入藕花深处,藕花是长在郁泥里,艰难突破水层。这里只佛看见人们生活艰难而忧郁。

全句是说李清照进入佛门感觉晚了些,但她还是如溪水高兴得很。

争渡,争渡。是一争一渡,再争再渡。争是万物再生存中竟争,万物难逃这个法则,这叫命运。渡是自己生存下来还得舍身躯救别人,这叫生命。比如人在船上,已经危险,明知危险还去驾船渡人。有人在火中,明知去救会死,但还是跳进火中。这时命运与生命就容入一体。.所以争渡四字是人们几千年都没搞清的问题。一般人难以协调。这时受惊得是鸥鹭。鸥鹭是一种能飞但又不肯飞的鸟,有能力救人但又不去救人。清照对这部分人太失望。它不仅学佛。还学易。这首词还包含易经河图与洛书。

如梦令李清照读后感篇6

初冬凉风吹来,夹杂着微微细雨,索性打开窗,任凭南来北往之清爽遍布身心。

看窗外黄昏似有风雨要来,又不禁想起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词句。读李清照的词似乎看到这位女词人带着忧伤的微笑慢慢走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绰约轻倩的词句里,女词人正在帘内低吟。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女词人天生聪慧,妙解音律,这些用惯了、用旧了的浅而且俗的文字在女词人的手里极轻巧地便缀成了清新鲜丽的词句,以极寻常语创造出了不寻常的意境。

沉浸在李清照的意境中,禁不住哀叹女词人从早年的幸福生活经历战乱、家亡,历尽生活沧桑,在凄切的生活旅程中寻寻觅觅吟唱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忧伤绝唱。以独到的功力创作出了南宋词史上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更令人慨叹的是如此妩媚柔婉的女词人尚有“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如此诗句蕴含着的豪迈之气。今晚雨疏风骤,也定然是绿肥红瘦。究竟谁肥谁瘦, 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

如梦令李清照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中学读后感6篇

名著《红岩》读后感6篇

加油读后感6篇

扣子读后感6篇

窗户读后感6篇

《兄弟》的读后感6篇

桃花读后感6篇

孔子读后感作文6篇

<青鸟>读后感6篇

惊奇读后感6篇

如梦令李清照读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