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最新7篇

时间:
Cold-blooded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细节和隐含的意义,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情感和情感共鸣,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蓝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最新7篇,感谢您的参阅。

蓝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最新7篇

蓝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1

终于把书读完了,我好像很久很久没有安安静静认认真真的读完一本书了。以前不觉得的自己浮躁,每天瞎忙还觉得挺充实,当我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安静的思考安静的看书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如此浮躁。读完《月亮与六便士》,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很佩服斯特里克兰德,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是最艰苦的环境下也不曾放弃。亲情、友情、爱情、金钱等等都无法束缚住他,他对于艺术的热爱凌驾于所有东西之上。

我最佩服他有勇气舍弃原本富余安逸的生活,义无反顾的投身自己的热爱当中。我们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放下所拥有的。

我在这本书里学到了什么呢?我想有以下3点:

1、追求理想的`道路都是孤独的,学会享受孤独,学会理解别人的不理解。

斯特里克兰德的艺术生涯相对来说是孤独的,不被世俗理解。我想到我刚开始做萌煮的时候,身边的人都无法理解。我解释过,讲过道理,但是没有什么结果,他们依然持怀疑态度。那怎么办?去做就是了。因为我坚定这件事是我认可、喜欢并且愿意去做的,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自己愿意自己一个人面对,如果有人支持,就是锦上添花,没有人支持,我也无所谓,毕竟生活是我的,在乎别人那么多意见干嘛呢。

2、有利他的目标,目标坚定不移。

这里的目标是指的大方向,我的目标就是推广萌煮,让更多的人了解萌煮,认识到科学育儿的重要性。以前我的目标是自私的,我总是想升级升级升级,反而把最开始乐于分享的路走偏了。

3、学会放下。

放下以前可能有的一点点光环,一切重新开始。即使现在是一个小小的社长,也需要有空杯心态,不断的去向上学,向下帮。

放下欲望,放下自己的掌控欲,放下自己的金钱欲望,很难啊~

放下自己,接受自己的不足,一切从零开始,踏踏实实修炼自己的内功。

蓝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2

有些作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比如英国的毛姆。

在遍地六便士的世界里,抬头看见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实在是名气太大了,已经到了如果不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读过书。

第一次正式推荐这本书的是李东昆老师,那回在外国语小学举办的《人生最美读书时》活动中,东昆老师讲这本书对他影响很大,于是便记在心上。

接下来那一年底,新乡撒哈拉书店开业,仿佛走到哪里都摆的《月亮与六便士》,于是便买了一本。

书中讲述了一位英国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放弃了安稳的生活,抛下工作,以及家庭,只身来到巴黎追求梦想,学习绘画的故事,最好来到塔希提岛,并与当地女子结婚,病逝他乡的故事。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其中蕴藏着人性的探讨却极为深刻。在世俗的眼里思特里。克兰德简直渣到了极点,但从艺术的角度,他又是如此的勇敢。

东昆老师曾经讲过语言的尽头是“艺术”,那么我想,真正的艺术家也不是用语言可以描述的吧。

离开了伦敦来到巴黎,离开了巴黎又来到了塔希提,在这座被称为离天堂最近的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思特里。克兰德终于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家,于是他拿起画笔,描绘出它的样子,世人无论当成杰作还是垃圾,应该与他都无关了。他只是画出眼睛看到的东西,划出了他的梦,于是他的心从此不用再流浪了。

认为“金钱罪恶”的人是极端的,认为“梦想即一切”的人也是不成熟的。作为一个社会人,如何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平衡是一个难题,这恐怕也是本书大获成功的原因吧。

推荐这本书的李东昆老师终于辞去了高校教师的职位,跑去北京读博士了,很多人感到诧异,我却一点也不奇怪。

而我还整天在六便士中讨生活,有时趁着夜晚散步时,偶尔也抬头看看月亮。

蓝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3

读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之后,我会思考,《月亮与六便士》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呢?坊间流传的那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月亮”实在不足以回答我的疑惑。书中从未提到过月亮一词,而便士,除了说男主穷到“no penny”外,也为频繁出现过。虽说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便士代表现实,但作者并未做出评判。“满地六便士”的论断,明显有倾向“月亮”的态度。据传说,毛姆听了一位朋友的玩笑话“人们仰望月亮时往往忘了脚下的六便士”,觉得很有趣,便以《月亮与六便士》为自己小说的题目。就传说而言,似乎是讽刺了理想主义者。存在两个矛盾论断,我们不能取一个观点而强迫自己相信。所以,呼吁理想主义并非本书意图。细想来,我觉得,这本书呈献给读者的是他们不曾企及的,甚至不敢想象的生活——艺术的、孤独的、本真的生活。当我们身负重木,不断为自己铺路架桥,小心翼翼地一步步靠近宫殿时,毛姆先生拍拍我们的肩膀,拿手一指,一个全身赤裸在原始森林里奔跑的红胡子男人进入我们的视野,他自由而健康,疯狂而纯粹,他注定灭亡,却享受了最酣畅淋漓的人生。负重的人们不禁惊呼,奥,原来人生还有这么种活法儿。

这是个令人焦虑的时代,人们苦心孤诣渴望世俗的成功,甚至将幸福与成功画了等号,殊不知,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所浪费的幸福及其不知不觉形成的执拗思维,早已成为成功所不能弥补的损失。有时我们需要审视不同的活法儿,这些活法儿为我们提供更宽广的思路、坚持自我的勇气和源源不断的热情。

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证券经理人,上流社会的成功人士,甚至有足够的财力可以让妻子在家中举办文学沙龙。在一次家庭旅行后,斯特里克兰德竟然抛妻弃子独自跑到巴黎,仅仅给妻子留下一张字条。可怜的全职贵妇查尔斯太太不得不自力更生,经过几年的挣扎,她开了一爿抄写店,最终又渐渐回到富裕的轨道上来,将女儿嫁给炮兵上校,儿子也成为了上层人士。作为伟大的再创业典范,查尔斯太太已经是传奇,而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却背道而驰。

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斯特里克兰德却认为自己要画画,绝意离开家庭,只身来到艺术圣地巴黎,追求自己向往的艺术生活。艺术必定意味着孤独,因为艺术的逻辑必然高于生活的逻辑,生活逻辑的掌握者一定轻蔑并惧怕艺术逻辑的掌握者。沉溺于艺术生活,斯特里克兰德每天画画,在巴黎穷困潦倒,天赋平庸却忠厚热情的施特略夫救助了他。似乎野性可以传染,施特略夫的妻子却爱上了不羁的斯特里克兰德。破坏了这个可怜的家庭后,我们的男主流落到太平洋小岛塔希提上,在那里与土著居民阿塔同居。至此,他过上了艺术的、孤独的、本真的生活。

几年之后,斯特里克兰德死于麻风病,让妻子将自己最后的绝唱——石洞笔画付之一炬,他对自己证实了自己,也表达了作为天才对世俗的轻蔑,甚至不屑于留下什么供人赞叹。“雪上空留鸿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斯特里特兰德天才的一生与孤独、贫困、野蛮相伴,但他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天才本真的生活。随着他的去世,人们渐渐欣赏斯特里克兰德的画作,那些带着原始野蛮精神的作品身价暴增,默默无闻的证券经理人斯特里克兰德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

怨妇查尔斯太太通过自己的努力,重回上流社会,她不愧是掌握生活逻辑的成功者,在接受访问时,虽然她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假的,却句句暗示出她跟自己丈夫的关系一直燕好美满。

她不知道斯特里克兰德还有一个土著儿子。当查尔斯太太和他的子女在上流社会左右逢源时,那个快快乐乐,没心没肺的小伙子正在大海航行:他全身赤裸,只在腰间围着两片粗棉布;天黑了,他跟另一个小伙子在喘气般的手风琴伴奏下疯狂地跳舞。头上是蓝蓝的天空,灿烂的群星,还有太平洋上一片烟波浩渺……

读到这里,不知为何我会想起王小波,两位作者似乎都在告诉读者,当有人想用一种生活安排我们时,他俩会说:哦,算了吧,伙计,你的生活是有多精彩,以至于让我们捧为圭臬,无比歆羡甚至去追逐呢?

蓝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4

年近不惑之年的大叔(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拥有着令我心之向往的家庭(一儿一女,贤妻一枚,且领着优渥的薪水,可以说是一个男人应该有的他都具备了),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好不快活。

在世俗的你我看来,这样的生活貌似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然而,有一天这位大叔心血来潮,突突然将自己的妻儿、财产统统放弃,决心奔赴艺术之都——巴黎,虔心修炼自己梦寐以求的,在你我看来匪夷所思的画画技能。即使他深知自己毫无画画的天赋可言,即使他深知家有妻儿的挽留与呼唤,但他还是决然地奔跑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丝毫没有回头看她们一眼,只留下一封残忍的辞别信,供妻儿无限地回味与遐想往昔的回忆。

追求艺术的道路并不会比创业好受的多,执着总是要付出一丝代价的。这一路上,大叔一度身无分文,难以继日,靠别人施舍勉强支撑着,迫于生计,他曾与巴黎最底层的人混搭在一起,也曾流连于污秽之地,游离于人迹罕至的荒岛。有一次差一点就死在声名狼藉的比利时旅馆里,幸得朋友(德尔克·斯图佛)相救,才免去一死。这一切遭遇只为了买一副画画用品以便于继续延续那不堪的艺术梦。后来,他飘零到塔希提岛,也在此岛再次完婚,有一子。他的最完美且最具有考量价值巨作也在他的嘱咐下被二任妻子付之一炬。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是不是心中涌动着-一阵又一阵悲哀而又遗感的暗流呢?我们深谙有艺术气息的伟人常常是不按套路出牌的,倘若我们抛开这些世俗道德与人伦的束缚,而跳跃到一个更高的理想层面,试着去理解与适应这一境界想必会淡然许多。我可以这样想象,一位心怀艺术梦想的大叔,经过一番旷日持久的心理战斗,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那一天,最终鼓起勇气冲破了家庭与世俗道德的掣肘,获得艺术领域的重生。他趾高气昂地踏入这片艺术圣地,他宛若一枚上帝的宠儿一般,在这片高贵的土壤里虔心修炼绘画技能,期间虽常常食不果腹,但因为热爱,眼看着自己的技艺进步如此之迅速,便不再感到那么饥饿了。为了买绘画工具,一度混迹于巴黎最底层社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有幸随船远洋,驻足于塔希提岛,并在此觅得真正灵魂意义上的伴侣,最后也死在这个幸福的小岛上。

读完它,虽然不能完全彻底详实地理解大叔的伟大理想,但不得不欣赏他的追求。毫无疑问,这位大叔的所作所为有违道德人伦,有违世俗常理。但从纯粹理想生活而言,这无疑是一次脱颖而出的秀,秀的无懈可击。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确擦出了火花但二者并无对错可分,只是追求者立场不同,选择不同罢了 。

蓝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5

小说主人公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毛姆用这位画家的生平轮廓(即由一个证券经纪人转行为画家,最后长眠于塔希提岛),创造出一个与之完全不同的,让世人在现实常理中无法理解、厌恶鄙夷,却又在艺术精神世界里敬畏敬佩的,斯特里克兰德。

原本有着幸福生活的斯特里克兰德,放弃自己在伦敦的证券经纪人工作、抛弃与之相伴了17年的妻子、抛下一对可爱的儿女,像是受了神的旨意一般,毅然决然地只身去了巴黎,只为画画。在巴黎流浪期间,他桀骜不驯,为人刻薄,毁了救他性命、视他为天才的斯特罗伊夫的家庭,却毫无愧疚之心,而斯特罗伊夫,面对时常侮辱他的画作,抢走他的妻子布兰奇并导致她最后自杀而亡的斯特里克兰德,仍旧选择原谅,仍想着保护这个他心目中的天才。斯特里克兰德自始至终的冷漠和冷血,让常人简直无法理解,并且抑制不住地厌恶,可他毫不在乎,不在乎任何的谩骂和指责,不在乎穷困潦倒,不在乎别人对他画作的嘲笑,一心只为着画画,并最终找到了适合他包容他的地方——塔希提岛.....

如果不读前言直接从正文读起的话,很多情节反转得出人意料,好奇心让你不得不读下去。其中的很多言辞也让人耳目一新,笔者斗胆摘取其中几段,略微发表一些拙见。

“也许只是我本质里的一种怪癖作祟,就是在那些日子里也十分强烈,我感觉这样生活着,做大多数人中一分子,一些东西却失去了。我认清了它的社会价值。我看到了它的秩序井然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狂躁,要求一条更宽阔的通衢。我似乎觉得这样安逸的快乐中有某种警告的东西。我的心灵渴望过更加危险的生活。我已经有所准备,迎着崎岖的岩石,迎着暗礁的海滩,如果我的生活有预料不到的变化的话——无法预见的生活的变化和骚动。”安逸还是挑战,这常让我们难以抉择,有些人选择前者,有些人选择后者,还有人在两者之间徘徊不定,惴惴不安,我们无法评价究竟哪种更能让我们感到幸福或是更有价值,因为万事万物均有意料之外的时刻。也许唯有那条让自己内心充实且坚定的路,才是于自己而言正确的路,它无关安逸或是挑战。

“爱情是一种感情,慈悲是其中的基本成分......爱情有一种软弱的专义,有一种保护的愿望,热衷于做善事,给人以快活——如果算不上无私,那么无论如何也是一种千方百计掩藏起来的自私。爱情有一种羞怯......爱情是引人入胜的;爱情要把施爱的人从自身剥离出来;最聪明的人,哪怕他分明知道,也不能在实践中认识到爱情会停止;爱情很清楚自身是虚幻的,却赋予具象,而且,又很清楚自身什么东西都不是,却爱它胜过爱真实。爱情让一个人膨胀了很多,同时又让人缩小了不少。他不再是他自己了。他不再是个体的人,而是一种东西,一种工具,去追求某种与自我格格不入的目的。爱情从来避免不了感情用事......”爱让人慈悲,让人柔软,它既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错觉,又给人一种卑微如尘的幻境,它用自己虚无缥缈的影子,吸引无数世人遁入其中,或给予或索取,试图寻求一种专属于自己的具象,却又时刻被人性与世俗的枷锁束缚着,难得其真谛。也是因此,那些能真正驾驭爱的人,才是懂爱的人,才是极富有智慧,极其通透的人。

“紧紧抓住斯特里克兰德的那种激情,是可以创造美的激情。那种激情不会让他平静。它催促他,逼迫他,让他满世界乱走。他这一辈子就是一个上路的香客,附在他身上的那个魔鬼是铁石心肠。有些人渴望真理的劲头太大,他们为了求得真理,最后反会把他们世界的'根基动摇了。斯特里克兰德就是这种情况,只是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我只会对他怀有深深的同情。”主人公被绘画的激情支配着,从第一次出走开始,就再也没有停止过颠沛流离,世俗的眼光敲打他,人性的原罪折磨他,生活的苦难侵蚀他,他却从未停止,也从不在乎,却也因而更让人同情和敬佩。也许最后在塔希提的那几年,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安慰,他终于被接纳被包容,终于可以毫无顾虑地创作。他一直仰望着悬在头顶的月亮,可现实生活中这样极端地追求真理与美,拥有些许幸运的能有几人呢?

作者给本书取名《月亮与六便士》,更多的说法是”六便士“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象征着崇高,两者都是圆形的,都闪闪发光,本质却完全不同。但还有一种说法是,作者取这个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有一个评论家曾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像很多青年人一样,终日仰望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书名。

其实无论是哪种说法,在现实世界里,终日仰望月亮向往崇高的人,和终日低头屈服于“六便士”的人只是少数,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一边仰望崇高的理想,一边拘泥于现实中的“六便士”,努力将两者平衡,让自己不过于失望和卑微。既然如此,那如果能将这“六便士”积淀成通往崇高理想的阶石,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蓝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6

最初阅读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书名吸引了我,很好奇为什么这本书叫《月亮与六便士》,便读了这本书。

刚读到书中主人公特里克兰抛妻弃子抛下一切,远走他乡,从伦敦去了巴黎,没有给出任何理由时候,我能想到的就是他外边有人了,不然怎么可能一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人突然之间可以一切都不要,远走他乡呢?他的妻子还有他家里的朋友亲戚们都觉得他肯定外边有人了,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

后来,有人前往巴黎,在一个破旧不堪,乱糟糟的小房子里找到了他。当时的他,穿着一件破旧的诺福克夹克,胡子拉碴,好多天没刮,虽很邋遢,却神态自若。了解所有的事情真相后,才知道他不是因为不爱他妻子,也不是因为他身边有别的女人了,而且因为他想画画。多不可思议,一个四十岁的中年男子,就因为想要画画,什么都不要,在所有人看来他是疯了,可只有他自己知道,再不开始,就真的晚了。过后,妻子知道了后,同意离婚。说了一句:“他要是因为外边有女人了,他会回来,可他是因为想要画画,就不会回来了”。

就拿当下来说,处在大数据的科技时代,又有多少人会像特里克兰那样,不顾一切,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可他就是做到了。即便是生活贫困潦倒,即便是病魔缠身,他都没有放弃。他对理想的追求和热爱达到了我们所不能理解的境界,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触挺深的,虽然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有时候真的很远,但让理想照进现实多半大概就是比别人多了一份执着、多了一份坚持、多了一份勇气。所以有梦就去追,不要在该奋斗的时候选择放弃那个本可以发光的自己。

蓝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7

读了两遍《月亮和六便士》,对毛姆的这个并不算很长的名作所知还是甚少,姑且聊一聊自己肤浅的看法。

之所以读毛姆的这篇名作,是因为之前不知在哪里看到一名篇介绍,略微知道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的原型是高更,抱着借读小说了解一些绘画艺术的功利目的,开始了阅读这部以前并不太在意的小说。通读后,发现自己这个功利想法落空了,自己对绘画的了解,并没有增加些许。或许,这是对我如此功利的一个嘲讽。

从我所涉猎不多的文学作品来看,窃认为小说要不因为情节曲折离奇取胜,要不因其擅长刻画人物见长,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却如同一个中间派,既谈不上情节的跌宕起伏,刻画人物较一些文学作品也无太多过人之处。但是,作为名篇,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对人性的剖析却是其极其出彩之处。

一般的人作为一个社会性群居动物,对周围人的看法极为在意,哪怕外在的事物,其实对内心并没有最终的伤害,但是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同,人就会屈从外部的影响,最终自己都不了解自己,成为浮萍,随波逐流。无论是在世俗眼光中看来,是平庸的普通人,还是所谓的成功人士,概莫能外。如果硬要说有区别,无外乎浮萍大小不同而已,最终也是流向同一个方向。这点,在斯特里克兰德太太身上表现的非常鲜明。

当得知她丈夫弃她和孩子而去追求绘画的梦想时候,她要求作者不要告知外人她丈夫弃她而去的具体原因,对外只称是丈夫携情人私奔。这个原因,在外人看来很容易理解,她也能得到其他人的同情和支持。如果外人知道她丈夫是为了追求绘画梦想而抛弃她,周围的人肯定难以理解,她肯定也会成为很多人的笑柄。

当斯特里克兰德死后名声显露,她又紧紧抓住自己是名画家遗孀的头衔,抓住世俗的功名。如此种种,在作者看来,极为讽刺。但是,站在世俗人的角度,她的做法也格外正常。所谓求仁得仁,世俗人只要表面上的功成名就,且早已把它作为信条,深深地扎根在心底深处,丝毫不能动摇。或许,这不值得推崇,但也无不可。

?月亮和六便士》中借斯特里克兰德的话,说了很多在现代社会看来对女性不敬的话,对女性做了很多在现在看来有失公允的判断,女性在看书过程中,心里难免有些膈应。但是,撇开本书成书的历史背景,某些说法,在现在看来,仍有普世意义。

女性,深窥其内心,真的感性多过于理性,对待爱情,较男人认真的多,也偏执的多。施略特夫太太对待斯特里克兰德的感情,就很好的体现了这点。

当施略特夫请求她照顾斯特里克兰德的时候,她极力反对,就是她女性的潜意识已经意识到,只要她与斯特里克兰德朝夕相处后,肯定就会发生不好的事情,她的贞洁和良心要求她对得起施略特夫。当施略特夫把斯特里克兰德接回后,她所担心的终于成为了事实。她对施略特夫的感情,原本就是建立在很不牢固的基础上,斯特里克兰德这个外力一介入,很快就冲毁了这个篱笆扎的并不深的感情小屋。

遗憾的是,斯特里克兰德本身都掌控不了的极端人性摧毁了她,女性对感情的偏执也摧毁了她,让她走上了不归路。其实细究起来,施略特夫太太对斯特里克兰德的感情,可能也不算爱情。然而,这肯定不是作者在本书中着重强调的,我也不敢啰嗦太多。

即便施略特夫太太的结尾让人伤感,仍需说明女性是这个世界上最坚韧的动物,或许只有斯特里克兰德这样被心中欲望牢牢掌控已忘却人情伦理的男人才能与之匹敌。当斯特里克兰德抛妻弃子后,斯特里克兰德太太马上自谋生计。斯特里克兰德太太或许虚荣,或许有点市侩,但女性的坚韧却从未抛弃她。同样,施略特夫太太走上不归路是个悲剧,却也可以看作女性坚韧的表现,幻想破灭了,她可以付出生命,这份决绝,这份悲壮,不也是女性坚韧的一种表现吗?爱塔不也是如此吗,即便斯特里克兰德深染重疾,她不离不弃,坚决执行斯特里克兰德的遗愿,其忠贞也着实让人动容。

通篇看来,作者探究最多的还是艺术家的人性。斯特里克兰德在抛妻弃子之前,对人际交往虽然不是很擅长,但是至少场面上稍微应付得过去。但是当他弃家出走后,他仿佛成为了一个天外来客,人情伦理对他不起一丝作用。他可以舍弃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抛妻弃子。他在得到施略特夫的帮助后,接受了施略特夫太太的弃夫跟随,完全就是忘恩负义的行为。他的身上有太多矛盾,或许正如书中其他人所言,作为一个天才,他也背负了太多负担。

他的欲望控制了他,让他离经叛道,做出了很多在世俗看来绝不能接受的举动。他控制不了自己,他也在苦苦挣扎,细思之后,这也成为作者同情他的理由。但或许就是这诸多矛盾,是一个天才所必须背负的,上天在给予他一个东西的时候,必然要拿走另外一个东西。

其实上天是公平的,对待天才如此,对待我们平凡人也是如此。正因为如此,天才虽然有不少为世人所不容,但世人应该宽宥他们,正因为他们的背负,才留给我们非常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突破了我们普通人的天花板,某些方面,让我们的文明前进了一大步。所以,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感谢天才的背负和付出。

除了以上人性的剖析,对女性的解读,此书最着重的应该就是人应该怎样度过这一生的灵魂拷问了。为了追求绘画的梦想,斯特里克兰德会在不惑之年,不顾世俗眼光,抛妻弃子,从头开始。亚伯拉罕放弃唾手可得的光明前程,成为一个检疫师,如此等等,无不体现了作者对人应该如何度过一生的诘问。或许借用《明朝的那些事儿》中的一句话可以说明这一问题,“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蓝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最新7篇相关文章:

与六一的作文400字6篇

与六一的作文400字优质5篇

与六一的作文400字通用5篇

与六一的作文400字参考8篇

月亮池读后感7篇

月亮树的读后感7篇

月亮课读后感通用7篇

月亮走读后感模板7篇

玩月亮读后感通用7篇

月亮树的读后感推荐7篇

蓝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最新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2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