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深入研究作品中的符号和隐喻,探索多重层次的含义,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暑假课外书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暑假课外书读后感篇1
书,是一把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就在几天前,我读完了高尔基的三部曲之一的《童年》。这本书写的是,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的生活经历及其心路历程,深刻而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19世纪未期社会政治生活的历史画卷,之中也穿插了很多关于孩子天真淘气的事情,如主人公不知生命危险也要在原地看火。
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这一形象既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写照,也是俄罗斯人民,特别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经过磨炼后走向新生活的典型写照。小时候,我也有这样淘气的童年记忆。一天,天下着濛濛细雨,我的心十分开心,因为我们又可以去到我们的专用“泥巴场”玩。放学后,我和伙伴们不约而同地来到了“泥巴场”。我们手心手背分好队,我一看对方的队员委曲地说:“力气的大胖,最机灵的二虎都在你们那边,我们这里只是‘老弱病殘’。”“谁说我们是‘老弱病殘’,快开始!”我队的队员不服气地说。
好,开始。二虎最机灵,第一个拿起泥巴往我队一名收集泥巴的队员扔过来。我队掩护人员也拿起泥球和二虎火拼了起来。顿时泥水四溅,铺天盖地地向我们飞来,衣服上全是泥水。突然,我跳了起来,对手把注意力全放在了我身上,我队人员也不甘示弱,全部过来支援我。结果,对方人员全部被命中,被打得落花流水。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全身都是泥巴,我也不怕被妈妈骂,因为我就像一个凯旋的将军。
暑假课外书读后感篇2
书是人们的良师益友,我就有一本百看不厌的书,它就是我的伙伴《十万个为什么》。
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碌,从小我就和爷爷生活在一起,爷爷是一位小学老师,总是戴着一副金边眼睛,他有一间书房,里面有三个木制书架,上面放满了书,就像一个个等待阅兵的战士一样,被排列的整整齐齐的,第一本就是全彩版的《十万个为什么》。
小时候我不认识字,所以总是喜欢翻看些有图画的书,《十万个为什么》里面就有很多彩色的图画,我经常看的津津有味,后来渐渐长大,能读懂里面的内容了,它涉及到了人类科技,动物世界,植物王国等各几个方面。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那是为什么呢?于是我回家赶紧翻开这本书,原来,在荷花荷叶的表面有一层蜡质,保护他们不受淤泥的侵袭,从而使它保持了清丽,高洁的形象。
我最爱的《十万个为什么》会一一解答你的疑问。人为什么会老,是因为人体内有一种衰老基因,他控制着人的衰老和死亡,到了一定时间,人们就会衰老和死亡,于是,人就这样慢慢变老了。我还知道为什么植物的叶子大多都是绿的,是因为植物的种子里含有一种绿色的物质――叶绿素,当太阳光照射在叶片上时,它就会把其中的绿色的光反射出来,所以人们看到的叶子通常是绿色的。除了这些,它还为我解决了很多原来让我丈二摸不着头脑的问题。
这本书让我增长了很多的知识,现在我还保存着它,时不时的翻出来看看,《十万个为什么》陪我度过了儿童时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暑假课外书读后感篇3
暑假里空闲的时候读了刘老师的高效课堂八讲,虽然它针对中学学生的学习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低端的小学生在自学程度上还没有达到应有的能力。但书中提出的很多教育观点对于我来说却也是别有一番天地。
教学有三声
教师到底要具备几种能力呢,概括的讲,三种——更新自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这三种也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课堂教学有“三声”:
1、“笑声”
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2、“赞美声”
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教学中要不吝啬这些赞美,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有了学生的惊讶声,才会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能更好的构建新的概念。
减负增效
学校里常常要大家提出轻负高质的可行性的举措。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词,减负不等于不要质量不要成绩,不等于课堂变成了浮华的阵地。而是让课堂回归教育的本真。在课堂上,教师要从学情出发,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不求形式,不求时尚,不求花哨,操作简单,过程易行。这样课堂上的学生才不再浮躁,不再马虎,静心实践,认真思考。
的确,要想让学生课后轻松,就必须让学生课上紧张;只有课堂高效,才能课后减负;学生课上吃的苦必须让学生吃,学生课后不该吃的苦决不让学生吃。
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但必须要有文明规范,做到课堂上放手而不放任,自主而不自流,互动而不浮动。这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暑假课外书读后感篇4
xxxx年4月21日晚6点30分,座无虚席的人文大讲堂迎来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一一孙绍振教授。孙绍振教授常年应邀来东南大学作演讲,他对文学经典中人物的解析尤为精彩,受到东大学子的热情追捧。孙教授虽年过七旬,但是他在讲座中所释放出来的青春的活力、学术的魅力和思想的张力令听者为之折服。孙教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三国演义》与人生”的精彩演讲。
孙教授由历史中一位极富争议性的“英雄”曹操讲起——在广大公众眼中,曹操是奸臣、坏人,但在以易中天为代表的很多历史研究者眼中,真正的曹操应该是英雄的形象。
孙教授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三个观点:首先,《三国演义》的创作中丑化了曹操,历史中曹操对统一中国北方有奠基的重要作用——西汉末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战乱不断,各地农民起义对中国北方生产力影响巨大,在这种大劫大难中甚至存在着人吃人的现象,而曹操领导的魏灭了吴和蜀,统一了中国,为中国的经济、文化提供了较好的发现环境;其次,孙教授认为曹操即使是奸雄,也是一位可爱的奸雄——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孙教授以曹操起疑杀吕伯奢一事为例,读者在阅读了《三国演义》这个故事后会产生曹操是刽子手、小人的印象,而《三国志》中只是在董卓提拔曹操,但曹操有自己的远见而选择逃跑之后戛然而止,从这点看,曹操确实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除此之外,孙教授还认为曹操是一位热血青年——在《三国演义》一开始,董卓专权,将皇帝作为傀儡,汉室倾颓,群臣无奈痛哭,曹操自告奋勇谋杀董卓,趁董卓睡觉之际,用王允借给他的七星宝刀行刺董卓,不料被董卓从镜子里发现,曹操即刻改口说“献刀”。
等董卓明白派吕布去追时,曹操早已提前安置了一家老小并逃之夭夭。为了国家可以杀上司,在危机前提前防范,综合上述故事,孙教授认为青年时代的曹操还是一个机警的热血青年。孙教授还补充了负责追捕曹操的陈宫反被曹操的慷慨陈词感动,弃县令私放曹操并欲与其共谋大事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当时曹操所展现的杀贼之神勇及救国之高义。而《三国演义》中,曹操错杀吕伯奢之后所说的“宁为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将曹操的形象丑化到极致,但让孙教授来看,曹操只算是真小人而非伪君子。
一面是视死如归的热血青年,一面是无情无义的冷血屠夫,正是这完全迥异的两极增添了曹操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使得其“英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孙教授认为,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曹操的心理并不怎么健康,他多疑且多恶疑,总是喜欢用极恶的心理揣测别人的善意,这其中还有曹操起疑杀死华佗为佐证,充分体现多疑贯穿在曹操全部的生命中。
当代文学的两位作家都对《三国演义》有着极强的偏见——胡适批判《三国演义》拘泥历史;鲁迅评价《三国演义》真假混杂,比如“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即批判《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足智多谋的表现太过夸张,可以预报天气、可以借风……从现实的角度看的确难以接受。
孙教授并不赞同鲁迅的观点——以草船借箭的故事为例,诸葛亮正因为算准三天后有大雾和料定曹操的多疑两点成功借到了十万支箭。本想借机引诸葛亮立军令状置其于死地的周瑜最终也因为自己的多妒不得善终,怨天怪地,更是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后死去。《三国演义》的绝妙之处正是将多智的诸葛亮、多疑的曹操、多妒的周瑜构成的心灵三角用一系列精采绝伦的故事串联起来,而多妒、多疑终不能善终也是对读者在人生路上最深刻的警醒。所以,孙教授认为鲁迅的错误就在于孤立、片面地看待诸葛亮这一人物,而非将这一系列形象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联系起来。
在之后的讲述中,孙教授又举了刘备和曹操煮酒论英雄时装作胸无大志的故事引出了另一位《三国演义》的英雄——刘备。不同于作为宦官养子,因为出身不好只能完全凭借自己文韬武略的曹操,刘备号称刘邦后代,出身正统王朝,有大的野心也精于随机应变,在投靠曹操后一面养花种菜、装作与世无争,一面野心勃勃、择机东山再起。此外,《三国》中的都惜才爱才,但又有各自的不同。孙教授以曹操身边锋芒毕露的杨修为例,表现了曹操的两面,一面善待贤才、为之重用,一面又虑为后患而不允许超过自己,这样的两面性使曹操的形象显得更为丰满、立体。最后,孙教授总结了《三国演义》三位君主对才的不同态度——刘备以师事之,孙权以兄事之,而曹操虽知人善任、重视人才却又抱有保留态度。
讲座正式结束前,孙教授总结了《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诸如重情重义的优秀传统,也有很多所谓阴谋诡计的政治智慧,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生生不息且在以韩、日、越南为代表的亚洲范围内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力。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鲁迅,都有自己的莎士比亚,每个时代都需要将自己的智慧放在《三国演义》这个祭坛上去检验,去燃烧、去升华,未来更有数不尽的经典与智慧等待被解读……读《三国演义》,品百味人生,今天的讲座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在座的我们都意犹未尽,真诚感谢幽默睿智的孙教授分享的内涵与启迪,愿更多经典丰富我们的心灵,指引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暑假课外书读后感篇5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这句话深深地打动我,此后我就上了辉煌的读书道路。今天,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读了《红飘带狮王》这本书,它对我的人生有了很大的影响。这本书讲了五只小雄狮,其中有一只叫红飘带,它们出生几个月后,因老狮王怕它们长大争夺王位,把自己赶下台,就把它们无情地逐出了狮群,就这样它们被迫到野外玩着残酷的“生存游戏”。后来,它们经过重重磨难:冒着生命危险去猎杀长颈鹿;仅靠着它组织的一个小群体将力大无穷的黑犀牛处于死地;又靠着自己聪慧的头脑和敏捷的身手咬死了大雄鳄。在一次次的搏斗中,它的同伴们陆续地牺牲了,可是它毅然勇敢地面对生存的重重考验。就在一次王位之战中,它一时失手了,被打得浑身伤痕累累,差点丢了性命,可他并不气馁,越来越努力,终于将帕鲁鲁狮群的老狮王打败了,成为了威震四方的丛林霸主,它的智慧和英勇让许多同伴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它还有了自己广大的领土和亲密的伴侣,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做人做事一定要有一颗坚定和充满自信的心,在哪里摔倒就要从哪里站起来,不轻易向失败屈服,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一次成长一次,世界上没有一次就成功的事,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人类寻找光源的实验中失败了成千次也没有放弃,终于在1006次时成功了,从此人类在晚上也能过上灯火辉煌的生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
想想我以前就因为一点点的小挫折不知道放弃了多少宝贵东西,感觉自己很可笑,比如有一次学校组织校运会,老师请有能力的同学举手,我当时觉得自己还行,便举手了,可旁边有几个同学讽刺我说:“你这么弱不禁风,平时也不多锻炼,怎么会跑得快?”我听了心里超级不爽,便悄悄放下了手。还有一次周末,爸爸带我和朋友结伴一起踩山地车去五彩田园,大概有七八公里的路程,开始的时候我特别兴奋,感觉自己像一只无忧无虑小鸟在空中飞翔,旁边还有几个“大鸟保镖”护着,感觉不知有多神气,大约走了一半路程,我开始感觉累了,大汗淋漓,气喘呵呵地要下车休息了,5分钟不到又要启程了,我还没休息够呢,爸爸鼓励我再坚持一下就到目的地了,我才没有这样累过,感觉身体软软的,不小心车前轮刮到了绿花带,车子不由自主地倒下了,我的右膝盖跪倒在地上划破皮了,当时所有的兴奋都变成了痛苦,还剩下1/3的路程我说什么也不肯继续踩了,爸爸无奈只好带我在附近顺便逛逛就回去了,过后我很后悔,从爸爸脸上看得出他有一点失望,其实我只是一点皮外伤而已,想想当时真软弱!如果我当时能忍住痛苦坚持到底的话,成功的喜悦将扑面而来!
现在的我遇到挫折时,我便想着《孟子.告子下》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会经历残酷的考验。红飘带狮王不也是这样闯出一片天地的吗?
暑假课外书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