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结合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开自己的情感表达,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与书中的情节和主题进行对比和联系,满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儿童》读后感优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儿童》读后感篇1
春节假期已接近尾声,同时进入了收心阶段,为新学期的开始做好准备。在假期的读书活动也已进入书写感悟阶段,身为幼儿教师的我,虽然接触了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但是,在阅读了《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后,才使我对敏感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我深深的意识到,每个敏感期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再阅读此书时,我边看边与班中幼儿或者是儿子的情况与书中介绍的情况进行对比,脑海中再现着种种“令我头疼的事件”。一般的小孩出生后就会把手放到嘴里,而儿子一直是小手里嘴巴远远地,受原生家庭以及社会理念的影响,我还庆幸儿子从小就讲卫生,没想到,到了中班,反而是经常把手放在嘴巴里,为此经常挨吵,越大越不讲卫生。至此才知道,原来是儿子迟到的手的敏感期才补上来,我的不断的阻止,不知给儿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秩序的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班中的泽泽,如果一件事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他的情绪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发脾气、哭闹,非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这些都被我们这些成人定义为“任性”、“胡闹”,殊不知,他是到了执拗的敏感期。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别人的东西”······我曾经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如今才知道,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别人的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儿童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儿童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儿童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儿童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我们应学会耐心等待孩子,会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会为孩子的每一种状况欣赏和陶醉,为孩子们开拓一个崭新的成长环境。
《儿童》读后感篇2
一、阅读时间要有保证。
我们不能期待每个孩子会利用下课或回家后去阅读,而且很多孩子都是来自没有阅读习惯的家庭中,可能都会因为看电视、电脑、玩耍而虚度了时间。所以可以的话,一定要在学校保证孩子的阅读时间。在孩提时期或青少年时期若培养阅读习惯,那么他以后一定是个好的读者。
固定的阅读时间长短是指整个时段都用在阅读,这时间不包括准备、调整心情安定下来和老师指导时间。通常7岁左右的孩子,一次大约15分钟;9岁左右的孩子,一次大约30分钟;13岁左右的孩子,一次大约40-45分钟左右。有时我们看学生拿出书坐下来,一会儿又蠢蠢欲动时,也就是专心度减弱了。而在这个时候老师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老师应该避免利用这个时间批改作业本,老师也应该利用这段时间阅读自己想看的书!有时低年级的孩子看书,总喜欢和同学分享有意思的故事情节,进而比手画脚起来,这时间老师不需要刻意去要求他们安静,否则他们会觉得阅读被压抑了。中年级以上的孩子,便要要求他们安静,因为要开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
二、教会孩子做读书笔记。
很少人能够过目不忘,所以当我们再次翻阅这本书时,我们可能像是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到之前未能注意到的地方,而对一本书有不同的看法或是观点。所以,若是我们能对书中做个简单的记录时,就像念书记下重点,那对书中的情节会更有记忆,也会增加阅读的乐趣。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在阅读时没有留下任何记录,老师和其他人又将如何得知孩子的阅读历程?所以每个孩子都有必要记录下他们的阅读笔记,并善于运用。老师要不断鼓励孩子做这件事。
在记录时不要强迫孩子写下他们对书的感想,因为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在写评语时大部份只会写“很好看!”“很有趣!”所以不需要特别写读后感。此外,老师也绝对不要将同学之间互相做比较,老师和家长也避免在孩子的阅读笔记本上写“你写得太简单了!”,因为这纯粹是记录阅读笔记,如果将它看成一项作业,那么孩子会有压力的。
三、坚持“讲故事,读故事”。
有专家指出,时常听讲故事的孩子将来也会有机会成为一位读者。讲故事,是着重在说者与听众间的互动活动;读故事,是着重在作品内容呈现的活动。孩子若不曾经历过听讲的话,便很难迈向自行阅读的阶段,为孩子念读故事是帮助孩子成为真正读者的必经历程。而作者也认为针对所有在学的孩子们来说,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与必要,不是只有低年级的孩子们。最理想的状况,是应该让孩子每天都有机会听上一段文学念读,这学期开始,我想在班级试着做一做。
所以,我们可以试着将一个故事分成几天来读,每一个重要插曲间不要拖太长,如此一来孩子才有期待。相信每个老师都曾经念读故事给孩子听,孩子们专注的眼神、聆听的表情,在这当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彼此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所以若时间允许的话,多花些时间念故事给孩子听吧!
四、举行读书交流会和积极的回应。
有时候我们在选择一本书最普遍的理由,就是从友人处听到某某书不错,于是我们便会拿来看。所以,花些时间鼓励孩子们彼此谈论阅读过的一些书籍,就等于是帮助孩子们阅读更多的书。我们可以安排一个固定的时段,让孩子畅所欲言他们所读过的书,以及他们希望同学也能读一读的书。这时候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主持人,尽可能的让同学交流。读书会的活动,也正是老师引导孩子们发挥同学影响力的最佳活动。
我们最希望孩子们能够有的阅读回应,就是他想再继续阅读,不管是再读一次刚看完的书或是读另一本书,因为孩子能够周而复始的阅读循环,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位爱好文学的读者。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只有一次,而当我们每次接到一个新的班级,也是不可能有再重新来过的机会。当我们跟孩子接触到的第一天,我们就应该多协助孩子培养阅读习惯。
《儿童》读后感篇3
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中说“许多教师采取非常严厉的措施,或给较低的分数来对待那些他们认为没有表现出足够雄心的学生,希望以此来唤醒他们沉睡的雄心。如果这些孩子仍然还有某些勇气的话,这种方法也可能短时间奏效。不过,这种方法不宜普遍使用。那些学习成就已经跌近警戒线的孩子会被这种方法弄得完成不知所措,会因此而堕入明显的愚笨状态。”现实生活中,普通老师往往采取的都是非常严厉的方法。
阿德勒接着说“但是,如果我们能以温和、关心和理解来对待这些孩子,他们则会令人吃惊地表现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以这种方式转变过来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更大的雄心,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很害怕回到原来的状态。他过去的生活方式和无所作为成为警示信号,不断地鞭策着他们前行。在后来的生活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就像着了魔似的,完全变了个样子;他们夜以继日,饱尝过度工作之苦,但却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这让人非常惊愕,我觉得老师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遇到的渣子学生,却有这样一条路改变学生的一生,甚至造就孩子的人生云泥之别。
书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说“鼓励,关心,理解,宽容”。就像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维琴尼亚`萨提亚提出的冰山理论,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视的“内在”,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我想起我们家两岁多一点的小萌之前的一件事情,就是小萌学会了用自己的小马桶,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怎么也不坐了,尤其是她爸爸给倒完的时候,后来我留心观察,发现说涮完小马桶的时候,马桶上有水滴,我都是用干毛巾给擦干,但是,她爸爸没有,所以,就因为这样几滴水残留在小马桶上,小萌坐了之后,就拒绝再坐,于是,我告诉她爸爸,之后,这个事情就解决了。假设当初发生问题的时候,只是一味要求小萌,或者说严厉地斥责小萌,事情不但不能解决,反而会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我想起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要像对待荷叶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
正如阿德勒所说“学校处于家庭和社会之间,它可能矫正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不良影响。”而作为老师的我们不仅掌握着学生的命运,而且还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发展。
总之,从读完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再遇到问题,就要多了解他们的想法,只有引导孩子说出来,了解全面了,谨慎选择处理方法,会更稳妥。
《儿童》读后感篇4
真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过教育类的著作。在校长的推荐下,我选择了一本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阅读。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意识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状况,掌握儿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有多么重要。我多年从事的是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所以我对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十分感兴趣,我便重点学习了这一章节。
在课堂上,低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难掌握的。所以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学龄初期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即:无意注意已经有很好的发展,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中。具体来说就是:
一、在教学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
二、在教学影响下,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该分别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这两个方面来提高学习质量,发展儿童智力。首先,如何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
1、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
2、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
3、应该利用儿童的情绪态度。
4、要积极防止可以分散儿童注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养儿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
1、发展儿童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在发展儿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义。
2、把有意注意发展为“有意后注意”,是保持和巩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时间非常有限,当他们的有意注意的时间过了的时候就必须要运用直观性强的,有图案的有趣味语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来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这两种注意必须有节奏地交替进行。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来学习困难的课业或者讲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学生紧张的努力学习之后再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完成轻松的环节,这以后还会成功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过分偏向哪种注意力就会给教学效果打折扣。如果过分亲睐无意注意,一味地为学生的兴趣,为课堂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为满足学生成就感而过分降低学习难度,那么学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也可能会阻碍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的发展。反之,如果过分强调学生有意注意,在教学模式上严谨再严谨,教学程度上难上加难,那么高强的压力会给学生带来逆反的情绪,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问题。
《儿童》读后感篇5
这几天,我又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拜读了一遍,越读越是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真是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说到:“在绝大多数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至7分钟。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这是多么深刻的表述啊!新课标同样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通过课前质疑、读中释疑、学后小结,这样全程参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怎能不高呢。我认为,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做为教师,就必须学会“放弃”。常说放弃是一种美丽,而教师如果放弃的是一直以来主宰的地位,我想这也是一种美丽。
那教师的任务是什么呢?还是传道、授业、解惑?不。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保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星,设法使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这与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到的创新、个性发展不是同样的道理吗?我想只要教师主动从“首席指挥”退居到“幕后策划”,把发展的空间全部留给学生,将心比心,以情换情,那我们的课堂内外就将永远如沐春风,充满欢笑了。
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丰碑。他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儿童》读后感优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