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梅教案通用8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结构合理的教案能够让教师有效管理课堂时间,提升教学效率,通过对教案的反思和改进,教师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 ,以下是满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古诗梅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古诗梅教案通用8篇

古诗梅教案篇1

【设计意图】

诗的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简单的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笔者认为,在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过程中,应该创设诗中的情景,品悟诗中的蕴涵的深情。让古诗教学既充满灵动飘逸、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涵深情,是笔者追求的古诗教学的.境界。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诗的能力。

3、感悟送别的不舍情结。

【课前准备】

收集写送别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初步感受离别诗的情

1、唤起对离别的感受:

过渡:有过与人别离的经历吗?当时的感受如何?

2、学习古诗:

王维的《渭城曲》。

过渡:古人与友人相别是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学过一首关于送别的诗,诗是王维写的,诗名叫作《渭城曲》谁来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谈感受:你能感受王维的心情吗?

3、小结启发:

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难过的事情!

二、揭示诗题、解题

过渡:今天我们又要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

1、出示诗题并读诗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解诗题:

⑴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⑵补充介绍“黄鹤楼”、“广陵”的知识。

三、读通诗句,初感诗的意境

过渡: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自己去读读!

1、单个自渎。

2、正音朗读。

3、齐读。

四、再读探索──明诗眼、寻依据

过渡:通过多次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1、交流肯定所学。

2、小结提示:全文就记述了自己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诗眼:

过渡:本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引导归纳:

⑴静态:

①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

②送别的地点──黄鹤楼。

③送别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送别的情景──长江天际流。

⑤送别的心情──孤。

⑶动态:

①送别的原因──故人西辞下扬州。

②送别的经过──孤帆远影。

③送别的结果──长江天际流。

4、理解感知,配乐读诗句:

过渡:既然诗是围绕“送”写,那就让我们一起送别这样一位故友,齐读!

五、炼情品诗意

1、感受诗中的画意:

过渡:喜欢这首诗吗?能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吗?

注意引导诗的美:

⑴缓缓西辞,随江南下,似乎让你看到了什么?

⑵烟花是什么季节,她让你又想到了什么?

⑶孤帆远去,你还能见到什么?

⑷长江是怎样在天际流的?

2、感受诗中的情意:

过渡: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哪里让你感受到了情?

⑴缓缓西辞,随江南下,那是不舍。

⑵在烟花中送别,那是无可奈何。

⑶孤帆远去,那是孤独寂寞。

⑷长江独自在天际流,那是怅惘,失落。

注意:可画意先上,然后上情意,(对称结合上),也可边说诗中画意边说情意(结合)。

六、延伸巩固入诗境

1、过渡:

这样的别离,真的让人难过!古诗中有很多“送别”的诗。你找到了吗?

2、交流:

⑴自读: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⑵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一首诗,解决这是怎样的别离!

作业:将古诗改写成现代的散文。

古诗梅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3、反馈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四、总结

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

五、布置练习

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

2、为《宿建德江》配画。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古诗梅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

古诗梅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

(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

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三、学生自由读诗

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四、生字教学

1、出示字卡认读:

“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6、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六、朗读全诗

七、试背全诗

八、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

2、学生书写。

九、拓展延伸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古诗梅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活动准备:

让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相关诗句字卡。

古诗cd、播放器。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

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古诗和刚才的故事讲的是同样的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同样是讲一件事,刚才故事讲了好多,古诗只用了四句就讲完了。(明白古诗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①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引导幼儿结合对故事的记忆,来理解古诗的字、词,感受古诗整体的意境。)

②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引导幼儿根据个人理解简单概括诗意。)

4、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提问: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特别的思念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古诗,如果你一个人离开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呢?

古诗梅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 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 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片,音乐,图卡。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古诗

1.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 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3. 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4. 教师朗诵古诗。

二、结合图片理解古诗

1. 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图片)

2.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教师解释难解词。

三、学习古诗

1. 跟着图片,变换多种形式朗诵古诗。

2. 幼儿人手一份图片。

3. 老师想考考小朋友,教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4. 变换形式,可以找个好朋友玩这个游戏。

四、听音乐吟唱古诗,结束活动。

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中有三个环节我都运用到了图片,因为幼儿都是形象思维占主导。活动开始我运用图片导入,很成功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把幼儿导入到古诗的教学中去。

在幼儿理解诗歌的环节中,我利用四幅图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古诗内容,让幼儿能比较轻松的理解了古诗的含义,有了深刻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最后加入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借助于图片让幼儿巩固朗诵诗歌,为最后的古诗吟唱打好基础。

古诗梅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古代书籍的阅读方式,对古诗诵读活动有兴趣。

2、会有表情地朗诵七言绝句,初步有顺序地摆放诗句。

活动准备:

1、大图书一本,《山行》音乐磁带,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幼儿大拇指上画红娃娃(绿娃娃),大号字四份。

活动过程:

1、小朋友,这儿有本有趣的书。我们一起来看!

你觉得什么地方有趣呢?

教师小结:古时候的`书就是封面在下面,封底在上面,看书时从后面一页页往前翻。

2、告诉你们,这本书里还藏了一首古诗呢!我们再来看一遍。教师翻书并念古诗《山行》。

这首古诗的名字叫什么?是哪一个大诗人写的?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

3、你们想来学这首古诗吗?

出示大号字《山行》。小朋友,跟我念。

教师念一句,幼儿念一句。(第一遍)

用好听的声音来念。(第二遍)

我们连起来念,会念的小朋友声音响亮一点。(第三遍)

我们再来一遍。

4、这张纸上还有几幅图画。你们猜猜看,这些图画里藏的是哪个字宝宝?(认识“山、石、白云、车、花”)

5、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看颜色标记念。

我是黄娃娃,黄颜色画的字宝宝我来念。那红颜色的字宝宝谁来念?绿颜色画的字宝宝呢?(四张纸)

6、红娃娃、绿娃娃真能干!

这儿还有字卡,你们会把这些字卡排成一首古诗吗?那请你来排一排,念一念。可以去念给后面的老师听。摆对了,念得好,老师还会奖你一个五角星。

7、念好的小朋友可以将字卡收起来,坐在椅子上,跟着录音机一起唱《山行》这首诗。(放音乐磁带)

附: 古诗《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诗梅教案篇8

设计意图:

小学古诗教学要眼于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强调以读为本,通过组织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感悟形象,体验情感,体会情感,体会用意。遵循以下思路展开:激趣导入——初读感知——品读感悟——读背体会。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池上》写乡村孩童的天真可爱,一是“偷采”,二是“不解”;而《小儿垂钓》中则有“映身”、“遥招手”、“不应人”。教学中要把诗句中写景和叙事的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巧妙地过渡引导,使整首诗的意境浑为一体。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

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再次自由读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生默读,读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

(3)抓住“不解”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

(4)指导读出情趣。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读、唱、演都可)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荷塘、荷叶的诗句?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两首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题。

分别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配乐范读。边听边想画面。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重点读准:稚子、垂纶、借问。

三、读课文,悟道理。

师:小孩正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师:你认为文中的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四、指导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两首

稚子垂纶

小儿垂钓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借问

古诗梅教案通用8篇相关文章:

松竹梅读后感

刘剑梅读后感

书香作伴丁立梅读后感

梅文化演讲稿6篇

丁立梅散文的读后感7篇

爱古诗作文参考8篇

《苔》古诗读后感8篇

古诗《苔》读后感8篇

古诗作文400字作文8篇

古诗苔的读后感8篇

古诗梅教案通用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