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时刻保持专业发展,以跟进教育领域的最新趋势,以增强教案的适切性,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管理和教学效率,以下是满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6反比例函数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26反比例函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现实生活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2)能解决确定反比例函数中常数志值的实际问题。
(3)会处理涉及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4)继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重点: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使我们认识到了反比例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存在。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这一部分内容,请看例1(投影出课本第50页例2)。例1码头工人以每天30吨的速度往一艘轮船上装载货物,把轮船装载完毕恰好用了8天时间。轮船到达目的地后开始卸货,卸货速度v(吨/天)与卸货时间t(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由于紧急情况,船上货物必须在不超过5日内卸载完毕,那么每天至少卸货多少吨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审完题后,你的切入点是什么,由题意知:船上载物重是30×8=240吨,这是一个不变量,也就是在这个卸货过程中的常量,所以根据卸货速度×卸货天数=货物重量,可以得到v与t的函数关系即vt=240,v=240,所以v是t的反比例函数,且t>0.t
(2)你们再回忆一下,今天求出的反比例函数与昨天求出的反比例函数在思路上有什么不同(昨天求出的反比例函数,常数k是直接知道的,今天要先确定常数k)
(3)明确了问题的区别,那么第二问怎样解决
根据反比例函数v=240(t>0),当t=5时,v=48。即每天至少要48吨。这样做的答案是不错的,这里请同学们再仔细看一下第二问,你有什么想法。实际上这里是不等式关系,5日内完成,可以这样化简t=240/v,0t;t≤5,即0t;240/v≤5,可以知道v≥48即至少要每天48吨。但是课本把第二问中“至少”处理成等式,使问题简单了。
3、巩固练习
例2某蓄水池的排水管道每小时排水8 m3,6 h可将满池水全部排空。
(1)蓄水池的容积是多少
(2)如果增加排水管,使每时的排水量达到q(m3),将满池水排空所需时间为t(h),求q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如果准备在5 h内将满池水排空,那么每小时排水量至少为多少
(4)已知排水管的最大排水量为每时12 m3,那么最少多长时间可将满池水全部排空
这个巩固练习前三问与例题类似,设置第四问是为了与第一堂课相衔接,使学生学会将函数关系式变形。授课时,教师要对第四问进行细致分析。由学生板书,师生分析,为小结作准备。
4、小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总结出本节课的收获与困惑,而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1)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2)确定反比例函数时,先根据题意求出走,而后根据已有知识得出反比例函数。
(3)求“至少”“最多”值时,可根据函数的性质得到。
5、作业设计①必做题:
(1)课本第61页第2题。
(2)某打印店要完成一批电脑打字任务,每天完成75页,需8天,设每天完成的页数y,所需天数x。问y与x是何种函数关系若要求在5天内完成任务,每天至少要完成几页。
26反比例函数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为了预防“非典”,某学校对教室采用药熏消毒法进行消毒, 已知药物燃烧时,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g)与时间x(in)成正比例.药物燃烧后,与x成反比例(如图所示),现测得药物8in燃毕,此时室内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为6g,请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药物燃烧时,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为: ________, 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药物燃烧后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
(2)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1.6g时学生方可进教室,那么从消毒开始,至少需要经过______分钟后,学生才能回到教室;
(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3g且持续时间不低于10in时,才能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病菌,那么此次消毒是否有效?为什么?
二、新授:
例1、小明将一篇24000字的社会调查报告录入电脑,打印成文。
(1)如果小明以每分种120字的速度录入,他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录入任务?
(2)录入文字的速度v(字/in)与完成录入的时间t(in)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3)小明希望能在3h内完成录入任务,那么他每分钟至少应录入多少个字?
例2某自来水公司计划新建一个容积为 的长方形蓄水池。
(1)蓄水池的底部s 与其深度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如果蓄水池的深度设计为5,那么蓄水池的底面积应为多少平方米?
(3)由于绿化以及辅助用地的需要,经过实地测量,蓄水池的长与宽最多只能设计为100和60,那么蓄水池的深度至少达到多少才能满足要求?(保留两位小数)
三、课堂练习
1、一定质量的氧气,它的密度 (g/3)是它的体积v( 3) 的反比例函数, 当v=103时,=1.43g/3. (1)求与v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v=23时求氧气的密度。
2、某地上年度电价为0.8元&nt;/&nt;度,年用电量为1亿度.本年度计划将电价调至0.55元至0.75元之间.经测算,若电价调至x元,则本年度新增用电量(亿度)与(x-0.4)(元)成反比例,当x=0.65时,=-0.8。
(1)求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若每度电的成本价为0.3元,则电价调至多少元时,本年度电力部门的收益将比上年度增加20%? [收益=(实际电价-成本价)×(用电量)]
3、如图,矩形abcd中,ab=6,ad=8,点p在bc边上移动(不与点b、c重合),设pa=x,点d到pa的距离de=.求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作业
30.3——1、2、3
26反比例函数教案篇3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和反比 例函数的图象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 的应用
教学程序:
一、新授:
1、实例1:
(1)用含s的代数式 表示p,p是 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答:p=600s (s0),p 是s的反比例函数。
(2)、当木板面积为0.2 m2时,压强是多少?
答:p=3000pa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的面积至少 要多少?
答:至少0.lm2。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 图象。
(5)、请利用图象(2)和(3)作出直观 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做一做
(1)蓄电池的电 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5-8 所示。
(2)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以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电压u=36v , i=60k
完成下表,并 回答问题,如果以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r() 3 4 5 6 7 8 9 10
i(a )
如图5-9,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60k 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3 ,23 )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 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随堂练习:
p145~146 1、2、3、4、5
作业:p146 习题5.4 1、2
26反比例函数教案篇4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利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说出它的性质;
2、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性目标
1、经历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
2、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体会用数形结合思想解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的练习中,我们画出了问题1中函数的图象,发现它并不是直线。那么它是怎么样的曲线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般的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k≠0)的图象,探究它有什么性质。
二、探究归纳
1、画出函数的图象。
分析画出函数图象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在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
解
1、列表:这个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列出x与y的对应值:
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在京各点点(—6,—1)、(—3,—2)、(—2,—3)等。
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一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第一个分支;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上述图象,通常称为双曲线。
提问这两条曲线会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学生试一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学生动手画反比函数图象,进一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步骤)。
学生讨论、交流以下问题,并将讨论、交流的结果回答问题。
1、这个函数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和函数的图象有什么不同?
2、反比例函数(k≠0)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内?由什么确定?
3、联系一次函数的性质,你能否总结出反比例函数中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函数y将怎样变化?有什么规律?
反比例函数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t;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注
1、双曲线的两个分支与x轴和y轴没有交点;
2、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以上两点性质在上堂课的问题1和问题2中反映了怎样的实际意义?
在问题1中反映了汽车比自行车的速度快,小华乘汽车比骑自行车到镇上的时间少。
在问题2中反映了在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饲养场的一边越长,另一边越小。
三、实践应用
例1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求m的值。
分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又由于图象在二、四象限,所以m+1t;0,由这两个条件可解出m的值。
解由题意,得解得。
例2已知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的象限。
分析由于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此kt;0,而一次函数y=kx—k中,kt;0,可知,图象过二、四象限,又—k>0,所以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
解因为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所以kt;0,所以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
例3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
(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图象;
(2)若点a(—5,m)在图象上,则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还在图象上?
分析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1时,y=—2。由待定系数法可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再根据解析式,通过列表、描点、连线可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由点a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易求出m的值,再验证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在图象上。
解(1)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k≠0)。
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1时,y=—2。
所以,k=—2。
即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3)点a(—5,m)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所以,
点a的坐标为。
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在这个图象上;
例4已知函数为反比例函数。
(1)求m的值;
(2)它的图象在第几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如何变化?
(3)当—3≤x≤时,求此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1)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解得,m=—2。
(2)因为—2t;0,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因为在第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当x=时,y最大值=;
当x=—3时,y最小值=。
所以当—3≤x≤时,此函数的最大值为8,最小值为 。
例5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00立方厘米,它的长是y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x厘米。
(1)写出用高表示长的函数关系式;
(2)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画出函数的图象。
解(1)因为100=5xy,所以。
(2)x>0。
(3)图象如下:
说明由于自变量x>0,所以画出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只是位于第一象限内的一个分支。
四、交流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探讨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2、反比例函数有如下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t;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五、检测反馈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2)。
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且当x=3时,y=8,求:
(1)y和x的函数关系式;
(2)当时,y的值;
(3)当x取何值时,?
3、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所在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n的值。
4、已知反比例函数经过点a(2,—m)和b(n,2n),求:
(1)m和n的值;
(2)若图象上有两点p1(x1,y1)和p2(x2,y2),且x1t;0t;x2,试比较y1和y2的大小。
26反比例函数教案篇5
备课过程,我认真研读教材,认为本节课重点和难点就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如何与一次函数及一次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的区别。所以,我在讲授新课前安排了对“函数”、“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概念及“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一般式的复习。
为了更好的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能突出重点,我采用了课本上的问题情境,同时调整了课本上提供的“思考”的问题的位置,将它放到函数概念引出之后,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有很多反比例关系。
情境设置:
汽车从南京开往上海,全程约300km,全程所用的时间t(h)随v(km/h)的变化而变化。
(1)你能用含v的代数式来表示t吗?
(2)时间t是速度v的函数吗?
设计意图:与前面复习内容相呼应,让同学们能在“做一做”和“议一仪”中感受两个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同时也能注意到与所学“一次函数”,尤其是“正比例函数”的不同。从而自然地引入“反比例函数”概念。
为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掌握反比例函数概念,我引导学生将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式进行变形,并安排了相应的例题。
一般式变形:(其中k均不为0)
通过对一般式的变形,让学生从“形”上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在结合“思考”的几个问题,让学生从“神”神上体验“反比例函数”。
为加深难度,我又补充了几个练习:
1、为何值时,为反比例函数?
2是的反比例函数,是的正比例函数,则与成什么关系?
关于课堂教学:
由于备课充分,我信心十足,课堂上情绪饱满,学生们也受到我的影响,精神饱满,课堂气氛相对活跃。
在复习“函数”这一概念的时候,很多学生显露出难色,显然不是忘记了就是不知到如何表达。我举了两个简单的实例,学生们立即就回忆起函数的本质含义,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做了很好的铺垫。一路走来,非常轻松。
对反比例函数一般式的变形,是课堂教学中较成功的一笔,就是因为这一探索过程,对于我补充的练习1这类属中等难度的题型,班级中成绩偏下的同学也能很好的掌握。
而对于练习3,对于初学反比例函数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大部分学生显露出感兴趣的神情,不少学生能很好得解答此类题。
经验感想:
1、课前认真准备,对授课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
3、数学教学一定要重概念,抓本质。
4、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情感,表情,可适当调整教学深度。
26反比例函数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