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案通常包括详细的课程计划,以指导教师如何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3.1平均数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3.1平均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通过题目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具:电脑软件、投影片。
学具:判断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①小明有12本书,小军有20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
②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由学生自己解答(列式计算)针对第③题提问:
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②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 1:
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读题后,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投影片)
①例1和准备题③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
教师: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题目中给了吗?怎么办?
②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尝试自己列式,然后讨论订正。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84÷30=2.8(个)
教师: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试列式,再讨论订正。)
板书:(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教师:对比例1和准备题③你能发现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
2.出示例2:(投影片)
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教师:例2和例1比较,有什么异同?
明确:例1和例2的问题一样,但已知条件不同。
教师: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要知道什么条件?(学生试做,然后说出自己的列式和思路,充分讨论,如果有不同意见互相交换,最后弄清怎样是对的。)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5×12+3×11+3.2×10=95(个)
由学生完成。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________个。
教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板书:(2.5×12+3×11+3.2×10)÷(12+11+10)。
讨论:对比例2和例1有什么不同?解答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求平均数时,有时不能除尽,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小亮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6.25页,后3天平均每天看8页。小亮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先说思路,再列式计算。)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时加工28个,后3时加工36个,平均每时加工多少个?
[ ]
a.(28+36)÷(3+2);
b.(28 × 2+36 × 3)÷(3+2);
c.(28+36)÷2。
②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5时平均每时行60千米,后3时平均每时行56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 ]
a.(60+56)÷(5+3);
b.(60+56)÷2;
c.(60×5+56×3)÷(5+3)。
(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教师: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明确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
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5:1,2,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较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难点。通过准备题与例1的对比突出重点,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例2,培养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难点。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例1,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理解,共分3层。
第一层:由准备题与例1对比,找出异同点;
第二层:由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
第二部分:教学例2,强调根据题意确定算法,可分3层。
第一层:出示例2,审题找出与例1的异同点;
第二层:分组讨论解题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综合算式。
第三部分:对比例1、例2,找出异同点,从而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的理解。
板书设计(略)
3.1平均数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计算一组资料的平均数时,能根据数据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算法。
2、知道在计算平均数时,可能会出现小数。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得出总数,个数变化时平均数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能根据数据的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算法。
2、知道在计算平均数时,可能会出现小数。
教学难点:
总数、个数有变化时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1、 师:小丁丁期末考试中,语文得了96分,数学得了98分,两门功课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2、 学生单独思考解答。
3、 学生汇报交流: (96+98)2 =1942 =97(个)
答:两门功课的平均分是97分。
4、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的?(学生回答) 板书:总数个数=平均数。
5、 师:那么如果现在我们知道了英语得分是97分,三门功课的平均分是多少分?你会怎样计算呢?
6、 学生可能会有二种解答方式。
7、 师: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平均数计算的问题。 板书:平均数的计算
二、 探究新知
(一)新授1
1、 师:我们来看一下,四位小朋友制作了很多的动物模型。(课件演示)
2、 师:这一小队平均每人制作了几个动物模型??
3、请小组讨论交流,你会这样思考?(时间留足让学生充分思考)
4、 师:谁来愿意说一说你的想法?请学生把不同的答案板演。
5、 师:让我们来看一下,小胖这位好朋友的答案是否和你相同呢?(课件演示)
6、 师:你认为谁的方法更加适合呢?
7、 学生交流讨论。
8、 小结: 可以根据数据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算法来计算平均数;当资料中相同的数据较多时采用小胖那样的算法比较简单。
9、师:对于7.5个小动物这个数据你有什么疑问吗?
10、小结: 因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所以在计算平均数时,人数,个数可能会出现小数。
11、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算式:(请说一说理由) 上海八月的一周气温情况如下表: 小丁丁平均每次得分是多少分?
a.(32+30+32+30+34+32+34)7
b.(323+302+342)7
(二)新授
1、快速列出算式: 五(1)班学生为学校做纸花 ,男同学22人共做176朵,平均每人做多少朵? 17622 = 6朵 五(1)班学生为学校做纸花 ,男同学22人共做176朵,女同学24人共做284朵,平均每人做多少朵?
(176+284)(22+24)=10朵 五(1)班学生为学校做纸花 ,男同学22人平均每人做6朵,女同学24人共做284朵,平均每人做多少朵? (226+284)(22+24)=10朵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里没有直接出现总数,而且得到总数先要利用平均数乘以个数得到其中一个总数,然后加上后面的总数。
4、学生小组合作,解答问题。
5、小结:做题需看清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找到对应的总数和个数,然后用总数个数,求出平均数。
6、试一试:国庆节黄金周参观科技馆人数的情况。
( 46781 4 + 83615)(4 + 3 ) =(187124 + 83615)7 =2707397 =38677(人)
答: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平均每天有38677人参观科技馆。
(三)小结
根据数据的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要看清题目中给出条件中隐含的意义,不能光从数字上来理解。
3.1平均数教案篇3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 2号笔筒有( )支铅笔 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 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
(五)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研究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含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
(六)挑战自我
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
教师提出:要比较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比较。
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
(34+36+42+44+46+50+42)÷7=42(千克)
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议一议”中问题“ 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较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受计算平均数的必要性,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七)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
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二题;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 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拓展延伸: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课后反思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3.1平均数教案篇4
教学目的:
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生:“有!”
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课伊始,趣已生。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求平均数!”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学生请出了“平均数”。可爱的孩子一句“匀乎匀乎”,表明孩子们已经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21(个)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继续引导大家:“快乐队拍球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
孩子此时也发现了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
“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老师俨然一个大朋友般地与孩子们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时的课堂很安静,老师在耐心地等待着。
终于,一个清秀的小女孩站起来说:“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老师我马上追问:“什么是平均数呀?”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拍球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师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你们的学习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让我佩服!”
?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在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中,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少儿歌手比赛(出示题目)你知道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多少吗?
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时电脑上出现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94分。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朋友们计算1号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电脑给出的却是94分呢?是我们错了,还是电脑错了?”教师里一片寂静。
突然,一个小朋友大声说:“是我们错了!我们看歌手比赛的时候,还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呢?”
师:“噢!想起来了,是这样的。”
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了症结所在。同学们马上自觉地又伏案计算,去掉一个分9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一个生活实例的巧妙运用,使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识的运用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一段时间的沉默,留给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间。等待是一种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于等待,恰到好处地运用等待艺术。】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你认为应该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3.1平均数教案篇5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加权平均数.
(二)内容解析
学生在第二学段已学过平均数,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这个课时将在此基础上,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学习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作用,并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的统计量,是一组数据的“重心”.
教科书设计了以招聘英文翻译为背景的实际问题,根据不同的招聘要求,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平均成绩不同,由此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教科书设计了“思考”栏目和例1,从不同方面体现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权及加权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目标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
(二)目标解析
1.理解权表示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2.面对一组数据时,能根据具体情况赋予适当的权,并根据得到的加权平均数对实际问题作出简单的判断.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加权平均数不同于简单的算术平均数,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只与数据的大小有关,而加权平均数则还与该组数据的权相关,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困难,往往造成数据与权混淆不清,只会利用公式,而不知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权的意义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由于教学重点是对加权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可以用电子表格excell来辅助计算加权平均数,同时加深对权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已有的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我们知道当收集到一些数据后,通常用统计图表整理和描述这些数据,为了进一步获取信息,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小学时我们学习过平均数,知道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并学习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另外几个统计量,了解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师生活动:阅读章引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统计调查的一般步骤,了解本节的大致内容,体会数据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而平均数等统计量在数据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
问题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候选人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
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
甲 85 78 85 73
乙 73 80 82 83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该录用谁?录用依据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提出评判依据,若学生提出以总分作为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已学过的哪个统计量可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学生计算平均数,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回顾小学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为引入加权平均数作铺垫.
问题2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能否同等看待听、说、读、写的成绩?如果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追问1:用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解决问题2合理吗?为什么?
追问2: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听、说、读、写的差别?
师生活动:教师适时地追问,学生自主设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计算方法,并统一计算形式,讲解权的意义及加权平均数.
设计意图:追问1让学生理解问题2与问题1的有区别,问题2中的每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追问2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的每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体会权的意义.
(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问题3 在问题2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权不同),这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否推广到一般?
《20.1.1平均数》课时练习含答案
14.用计算器计算数据13.49,13.53,14.07,13.51,13.84,13.98,14.67,14.80,14.61,14.60,14.41,14.31,14.38,14.02,14.17的平均数约为()
a.14.15 b.14.16 c.14.17 d.14.20
答案:b
知识点:计算器—平均数
解析:
解答:本题要求同学们,熟练应用计算器.
解:借助计算器,先按mooe按2再按1,会出现一竖,然后把你要求平均数的数字输进去,好了之后按ac键,再按shift再按1,然后按5,就会出现平均数的数值.
故选b.
分析:本题要求同学们能熟练应用计算器,会用科学记算器进行计算.
15.某同学使用计算器求30个数据的平均数时,错将其中一个数据105输入为15,那么由此求出的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实际平均数的差是()
a.3.5 b.3 c.0.5 d.-3
答案:d
知识点:计算器—平均数
解析:
解答:利用平均数的定义可得.将其中一个数据105输入为15,也就是数据的和少了90,其平均数就少了90除以30.
平均数:知识点
引入新课:
在某次数学测试后,你想了解自己与班级平均成绩的比较,你先想了解该次数学成绩什么量呢?(引入课题)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3.1平均数教案5篇相关文章:
★ 教案读后感5篇
★ 春游班会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