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正比例教案5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教案的质量,教案可以是临时制定的,以应对特定的教学情境,也可以是长期规划的一部分,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六年级正比例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六年级正比例教案5篇

六年级正比例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所行时间和所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因为路程和时间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0。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c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枝数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

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可以用y/x=k(一定)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

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六年级正比例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学资源

学生已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掌握比和比例的知识。

预习菜单。

预习作业设计

1.填空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Ο()=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Ο()=速度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Ο()=速度

2.预习例1观察下表,思考下列问题: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③你发现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吗?如果看不出规律的话,可以先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求出比值,想想有什么规律。

学程设计导航策略调整反思

一、揭示题课,认定目标(预设2分钟)我们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通过学习我们要弄清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二、交流合作,提炼建模(预设7分钟)

1.出示例1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2.全班交流汇报,探究新知:

①理解“相关联的量”。

②用式子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③学生看书、质疑。揭示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3.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组织全班交流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这样的两种量,就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关联的量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结合举例,抓住“随着”一词说明:一种量的变化,是因为由另一种量的变化引起的,这样的两种量才是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教师相机板书: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象这样的两种量,它们的关系叫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获取有关概念。组织汇报: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老师适时板书)

4.教师指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的正比例关系。

三、抽象分析,掌握方法(预设10分钟)

1.围绕学习菜单完成“试一试”。

①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完整地说说表中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3.比较例1与试一试,思考并讨论,这两个题有什么共同点?

4.如果用字母χ和У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κ表示它们的比值,用式子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5.成正比例的量具备哪两个条件?

引导学生完整地说说表中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教师相机板书正比例的关系式。

引导学生提炼出成正比例的两个条件。

四、分层练习,内化提升(预设11分钟)

1.完成第63页“练一练”。学生先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说出判断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1—3题。第1、2题,学生先算一算,想一想,再交流汇报。第3题学生先画出放大后的图形,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再思考题中的两个问题。

3.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判断并说理。“小张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成正比例。

1.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思考过程。

2.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只有当相关联的量中每一组对应数的比值一定时,这两种量才成正比例。

3.生活中哪些量之间存在比例关系?我们学过的数量关系中,哪些是正比例关系?下面进行一个举例和说理比赛,各小组至少举一个正比例关系的例子,并说明理由。

组织学生“举例及说理”交流。

4.老师也举了一个正比例的例子,请大家和我作一辩论。

小张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让学生应用正比例的意义,尝试着判断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对正比例意义学习的强化,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1.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差生。

2.学生完成作业后,反馈矫正。

3.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课堂学习表现。

教学反思

我是这样预设的,以例1为导路线,通过说、想、听等环节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试一试”完全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根据学习菜单让学生独立完成,讲练结合,尽量做到老师少讲、精讲,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学生主栽着整个课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上完这节课,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开放型的数学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智慧生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生命。我深信本节课的后半部分,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研究、发现、人人练习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年级正比例教案篇3

学习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引导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用投影逐一出示下列题目,请同学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2、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3小时行驶180千米,4小时行驶240千米,5小时行驶300千米,6小时行驶360千米,7小时行驶420千米,8小时行驶480千米??

(2)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3)边填表边思考: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时,使之明确。

①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②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6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20千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教师点拨:像这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③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提示:请每位同学任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

教师问: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都是60或都一样,固定不变等。

教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④比值60,实际就是火车的速度。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4)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我们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2)观察上表,引导学生明确:

①表中有数量(米数)和总价这两种量,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总价随米数的变化情况是:

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

③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④比值3.1,实际就是这种花布的单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3)师生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为什么?(总价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4、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

(2)学生初步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

①例1中有路程和时间两种量;例2中有米数和总价两种量。即它们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例1中时间变化,路程就随着变化;例2中米数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

教师点拨:像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板书)

③例1中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例2中总价与米数的比的比值一定。概括地讲就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引导、点拨,并补充板书:两种量中)

(3)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两例的共同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4)教师指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补充板书:如果这成正比例的量正比例关系)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

(5)看书11、13页的内容,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6)教师说明:在例1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7)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8)教师提出:如果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9)教师提出: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5、教学例3

(1)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2)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由学生讨论解答。

(3)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根据。

教师板书: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6、反馈练习

让学生试做第13页的做一做,并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先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满足哪几个条件?再算出各表相对应数的比的比值。如果相等,列关系式判断。第(3)题不成比例,订正时要学生说明为什么?

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再订正。

四、全课小结(师生共同进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六年级正比例教案篇4

正比例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具:小黑板小黑板。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住户张家赵家

水费(元)1520

用水量(吨)68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水费和用水量、总价和数量)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除了这两种量,我们还要遇到哪些数量呢?

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用小黑板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下表。

住户张家赵家李家周家刘家吴家

水费(元)1520352517.5

用水量(吨)6814109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

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

水费用水量=156=208=3514=……=2.5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板书:水费用水量=每吨水单价(一定)

2.教学“试一试”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小黑板出示第52页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教师:你能用刚才我们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扩大若干倍,路程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若干倍,路程缩小相同的倍数。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时80m,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教学“议一议”

教师:我们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两个问题,谁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比值始终是一定的。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4.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下面表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六年级正比例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课件

二、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我们的楼房有多么高?

2、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楼房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三、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课件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 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 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四、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 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________一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关系。

(3) ______行驶的_____ 和 _____的 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

比例的方法解。

(2) 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五、练习提高

1、 变式练习,出示课件

(1)例题改编

① 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 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 小结 :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基本练习,出示课件

3、实践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样测量和计算楼房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

七、课后反思

1、还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不会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的关系

3、列出的比例式不是正比例的形式

六年级正比例教案5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8篇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教案8篇

六年级语文丁香结教案6篇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6篇

小学英语六年级教案5篇

六年级下册圆柱教案5篇

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案5篇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教案5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教案5篇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教案最新5篇

六年级正比例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8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