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教案5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写教案其实也是为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好的表现,通过教案的写作,很多人都可以在课堂上发挥更好,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滥竽充数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滥竽充数教案5篇

滥竽充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想。

3、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

1、出示六个成语(指名读)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刻舟求剑 鱼目混珠 亡羊补牢

2、这些词语既是成语故事又是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这样的词语。(板书:滥竽充数)(范读——齐读)

3、这些成语寓言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谁知道?(指名说)

4、《滥竽充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故事。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1) 朗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结合上下文,读懂生词。

(3) 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汇报:

(1) 开火车读课文(相机点评)

(2) 文中你读懂了哪些词?(重点理解腮帮、俸禄等词语)

(3) 课文只有一个自然段,你能把它读成两部分吗?并说说理由。(指名说)(板书:齐宣王 齐湣王)

(4) 谁能把两部分的意思分别说一下吗?

(5) 把两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故事 感悟寓意

1、过渡:同是南郭先生,为什么在齐宣王时,混得有滋有味;而到了齐湣王时,就只好逃走了?

2、仔细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细细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讨论交流:

(1) 出示“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 你读出了什么?(强调“总是”“许多人”“一齐”)

△ 你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吗?(指名读——评议——齐读)

(2)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 “混”字读出了什么?

(3) 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 想象一下,他会怎么装?(练习说话)

出示:“别人---------------------------,他就—————————。”

△ 尽管南郭先生装得像模像样,但内心还是不平静。此时他的心情会怎样呢?(害怕 担心 紧张 得意)

△ 是啊,起先他可能是紧张害怕的,但他紧张也要装作不紧张,害怕也要装作不害怕,不会吹也要装作会吹。

△ 同学们,由这个“装”你想到了哪些词?(装腔作势 装模作样)

△ 南郭先生啊,你不会居然冒充会,这不是滥竽充数吗?

△ 这样装着装着,居然没人发现,还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 拿到俸禄后,南郭先生又会想什么?

(4) 南郭先生的运气会一直好下去吗?

(5) 出示:“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起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 你读出了什么?

(6) 难怪听了这个消息,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7) 出示:“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 从“只好”一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 不逃走行吗?此时的南郭先生心里又会怎么想呢?(指导看图)

△ 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 谁能用“只好”说一句话。

(8) 在逃跑的路上,假如你碰到南郭先生会怎么做?

(9) 同学们,学到这里,这个故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10) 的确,做人要踏踏实实,要有真才实学。这就是滥竽充数告诉我们的道理。(板书:真才实学)

(11) 说说身边的滥竽充数的事,找找身边南郭先生一样的人。

四、续编故事 拓展延伸

1、续编故事《南郭先生后传》

附: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齐宣王——南郭先生——齐湣王

爱讲排场 装腔作势 用人严格

真才实学

滥竽充数教案篇2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抓住关键词读懂课文内容。

2、找出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概括人物的特点。

3、朗读课文,想想寓意。

二、新课学习。

1、运用以上方法独立阅读《滥竽充数》。

(1)抓关键词“充”,联系课文,说一说“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

(2)找出描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读一读,再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3)齐湣王继位后,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这说明了什么?

2、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补写课文。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只有故事部分内容,请你补上一段作者的话。

如:

(1)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结果肯定是十分狼狈的。

(2)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日子是长不了的。

(3)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迟早是要露马脚的。

4、体会寓意。

三、课外延伸,多角度看人物。

如果你是个善良、聪明的少年,请再回头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他有可取的地方吗?

2、组织交流。

去楚国的人:

a、勇于探索,不怕冒险。 b、大智若愚,大胆创新。

南郭先生:

a、信息灵通,随机应变。b、知已知彼,勇于冒险。

3、引导修改原文。

四、作业:复述两则寓言。

滥竽充数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滥竽充数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器具:投影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寓言吧,说说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滥竽充数。

3、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3、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习1——2自然段

(1) 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

(2) 投影片出示: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a 指名读句子

b 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

(3) 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4) 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

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

(5) 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学习3、4自然段

(1)轻声读3、4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和词语并理解。

(2)指名读3、4自然段

a “这个消息”是指什么?

b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c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

4、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

2、总结全文。

滥竽充数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这则寓言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主要介绍了南郭先生了解到齐宣王听吹竽时爱讲排场,虽然自己不会吹,却混迹于其中,而没被发现。但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由于没有真才实学,只得偷偷地逃走了。“滥竽充数”中滥:与真实不符,失实的,假的。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课文短小,一读就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没有真才实学的害处,教育学生学习要扎扎实实,同时也要告诫学生要在生活中锻炼自已识别真假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与生字相关词语。

3、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4、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合理想象南郭先生逃跑后的情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教学难点:抓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形象。

四、教学建议

(一)采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本课要求会认的四个生字都是要求会写的,竽:古代的一种簧管乐器,像现在的笙。组词:吹竽。混:多音字,本课读“hùn”(混入),另一个音读“hún”同“浑”(混蛋)。

指导书写时要注意“滥”的右半部是“监”。

(二)抓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形象。

这是一篇记叙性的小故事,文章没有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没有人物的心理描写,有的是故事的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的动作的能反映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如果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课文时,能通过人物的动作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成语的意思,受到要有真才实学的教育。

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了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他常常叫三百人一齐吹。这里可抓住“常常”、“三百人”这两个词,这是南郭先生得以滥竽充数的铺垫。

第二自然段,讲了南郭先生是如何滥竽充数的。重点抓住“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这句话来理解。先理解词语“装腔作势”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故意做出一种姿态,好像是在吹竽,以蒙混别人的眼目。其实这句话就是对“滥竽充数”简单明了的解释。可反复读一读,试着做一做动作。体会“滥竽充数”、“装腔作势”的含义。

第三自然段,写了齐宣王的儿子叫人一个一个地吹竽。

第四自然段,写了南郭先生怕被发现,逃走了。体会“只好”一词,写出了“滥竽充数”都最终的下场。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反复读,从中体会人物的动作和心理,进而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如果教学时间充裕的,也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南郭先生由动作表现出来的三次心理活(1)看到“机会”他会怎么想?(2)“混”还能得到和别人一样高的待遇,他会怎么想?(3)听到“这个消息”,他为什么逃走,他又会怎么想呢?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南郭先生的“混”和“逃”能看出齐宣王和齐湣王有什么不同?

在讲读课文中,要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寓意。使学生知道,只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装腔作势终究有混不下去的一天。教育学生踏实认真地学习,掌握真本领。

教学的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造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语。

如:我们不能滥竽充数,要脚踏实地地学好真本领。

妈妈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滥竽充数。

上课时,经常有人滥竽充数,不懂装懂。

(三)读写训练建议

结合课后的“议一议,演一演,写一写”的训练,可以设计课后习作练笔。

1、续编故事,想一想,议一议,南郭先生逃跑后会怎样?再把它写下来。

2、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扩与练笔。为故事的发生加上特定的场景,为人物加上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让故事更加生动形象,人物的特点更加突出。

在扩定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阅读,研读原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进行扩写的基础;(2)找中心词,确定扩写点,由此展开想象及再创造,侧重心理活动,是进行扩写的把手与成功通道。

滥竽充数教案5篇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认识天气》教案5篇

幼儿识字教案大班教案5篇

小班集合教案数学教案通用5篇

忆江南教案幼儿园教案5篇

科学教案捉泥鳅教案5篇

小班集合教案数学教案最新5篇

食品安全教案中班教案5篇

吹泡泡小班教案科学教案5篇

识字人教案大班教案5篇

大班健康教案换牙了教案5篇

滥竽充数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