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家长和同事沟通,教案的设计要求教师有系统地思考教学内容,以下是满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空中楼阁》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空中楼阁》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2)画的笔法
①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②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3)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总结、扩展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五、板书设计
14 我的空中楼阁
教学过程
一、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生活情况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如:写自己小花园时说 “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侧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是说小屋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畅,自由自在。描写破晓和入暮美景时,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过程中有难以言传的享受,作者还点到,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章反复写山、树和屋,原因是什么?
明确: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则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托物言志的手法
①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明确: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②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明确:小屋脱离尘世,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
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5)疑点讨论
小屋究竟是真是虚?
此处自由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标准答案。
二、总结、扩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三、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写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题目自拟。
四、板书设计
《空中楼阁》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2、把握作者的语境和写作思路。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品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领会文章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感受。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文章诗化的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2、托物言志的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同学,假如你有足够的钱的话,你会把你心目中的房子建在哪里?怎么设计?
2、老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向往已旧的房子,我们暂且称它为小屋吧,温馨点。这小屋它可能在毛泽东的湘江畔,在徐志摹的康桥边,在郑愁予达达马蹄声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这小屋也许像海子的房子一样在海边,也许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是归有光的一处陋室!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呢?
二、新课学习。
1、师:大家都预习过了课文了,在字词上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了,今天就不强调了字词了。今天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朗诵课文,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会作者优美的句子和隐藏在句中的情感。下面请大家花两三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呆会儿,我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不能笼统的说每一句好,一定要找出自认为最好的。)
教师准备: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痔一点。
也许那是上帝赏玩的牡丹或芍药。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略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我外出,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栖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山峡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
它给人一种朦胧美,恍若仙镜。
2、听配乐朗读。
3、朗读训练。
问: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下面请同学找出喜欢的句子,自由读出来,要求:读出味道来。
作业布置:熟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空中楼阁》教案篇3
一、紧扣目标,自然引入,激发兴趣。
“本单元的目标是听清楚和说明白。上一次我们学习了〈穿云破雾上九天〉一文,大家积极发言,以记者采访报道的形式,述说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试验发射的现场情况,很多同学展示了自己的好口才。上一课重点是说事,而生活当中常常需要传情,比如你对一件物品、你的家庭的喜爱之情如何表达出来呢?”我正在开场白,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还有,顺便告诉我们如何表达对一个人的爱情呢?”(众生笑)。
我没有动怒(太熟了),反问:“你怎么写?”
“不外乎就是说我喜欢你或者说我对你有好感之类的,但写了两行就没话说了,憋得难受!”气氛活跃。
“空洞!没有语文水平也想谈恋爱,还是认真点吧。”我“将”他们一军,“乖乖听完这一课,就会有提高的。我们来看看台湾作家李乐薇怎样描写他的小屋,表达一种高雅的情感。”我板书标题,解题。
二、不露痕迹引入正文,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文章?除了学习如何说明白一种情感之外,还可以学到一种‘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板书)。文章的描写对象是山脊上的‘我的小屋’(空中楼阁),他变换了三个立足点来描述,走一步换一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来看去都是不一样,都是很可爱。”板书:
一、立足小屋外面,欣赏它和背景的和谐美(点缀)。
二、立足小屋,欣赏其环境之美。
三、出入途中、夜幕之下景色和所见所感。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提纲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段落。”布置任务,学生完成。
“都喜欢,特别是14段‘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深情地示范性朗读,很多人跟我一起读。——这课堂有点“温度”。
“好东西一起吃,好文章一起读。大家将整篇文章一起朗读好不好?”“好!”——我“火上浇油”,学生其实很容易“上钩”。
三、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谈话。
解释了重点字词。“现在我要考一考你们的理解能力?请大家思考如下问题,谈一谈自己看法”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在每个部分都提出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比如第一部分我的问题是: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请根据想象,描绘一下它们的样子。
2、小屋如何点缀山?
3、第3段用了哪些富有动感的词语?
4、在树的点缀下,小屋有哪些特点(综合4至8段)?
5、第5段描写树的各种美,有何用意?
四、适当穿插点拨,授人“鱼”和“渔”。
通过提问和探讨,学生已经基本吃透文章内容。我针对有些句子,适当穿插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例如结合“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一句,我提问:“难道这一所小屋真的会飞么?”
“当然不是,是树叶在动。”
“不,是指房屋的样子像小鸟,屋檐高翘,展翅欲飞的样子。”
“不对------”学生们争论热烈。——这课堂“发高烧”啰!
“树点缀了山。”异口同声。
“错!”我一摆手,大家面面相觑。
五、亦庄亦谐,检验效果。
“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学生点中要害。
“比如我们同学,热爱学习的人认为教室是天堂,害怕读书的人把教室看做地狱”有人举一反三了!
“天堂总比地狱好。不爱也得爱,何苦跟自己过不去呢?”嘿!还挺有味!
“爱爱爱!‘撒遍人间都是爱’我知道情书怎么写了,老师,我念给你听,新鲜出炉,来来来!”这调皮鬼眼看时间不多,不举手就站起来“我也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在校园里,我处处留意着你的身影,我的目光象磁石一样跟着你那指南针一样苗条的身材。你散步的时候,清风送来阵阵清香,你停下来就象若柳扶风,亭亭玉立,你在操场上英姿飒爽,矫健迷人-----”真酸哪!——救火!
《空中楼阁》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散文的欣赏。
教学难点: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例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教具使用:相关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同样在高一,我们还接触过一位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作家——“归有光”。他笔下的项脊轩经过修耷后,是什么样子的呢?“使不上漏……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间“尘泥渗漉”,狭小破旧的陋室,在归有光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课文录音+字词
四。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平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近及远)。
近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近)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 .1m .1mi.net i.net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7、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示例:
我们学校大礼堂的屋檐下,有一口老铜钟。
这口老铜钟和学校大礼堂同龄,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从我上一年级到五年级,几乎每天都去看看它。由于日晒、风吹、雨打,全身长满了青绿色的铜锈,因而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它的表面除了五朵雕花和三圈花纹外,再没有别的打扮了。
有一天,学校停电,电铃响不起来。这时老铜钟响了。“当!当!当!”好像在招呼我们,“上课了,大伙儿快进教室吧!”哟,老铜钟居然也有比电铃好的地方呢!
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打算一辈子都作为我们默默作贡献似的。(《大礼堂屋檐下的老铜钟》)
说明:这篇文章通过对大礼堂屋檐下的大铜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意愿做一个淳朴厚道、不计报酬,一辈子为人们默默做贡献的人。这篇文章在交代了老铜钟所在的地点和方位之后,重点抓住老铜钟的两个特点来言志。一是抓住老铜钟的“老”。老铜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全身长满了铜锈,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赞美了老铜钟淳朴厚道,一辈子为学生作贡献的精神。二是说明老铜钟的作用。在停电的时候,老铜钟发出“当!当!当!”的响声,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赞美了老铜钟不计报酬,随时为学生们服务的精神。作者对老铜钟的赞美,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意愿和志向。这篇文章在描写老铜钟时,采用了拟人的方法,如老铜钟在电铃不响的时候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结尾写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这样写较鲜明、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志向。
8、描写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a.近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近看到得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b.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想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瓦屋、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轻灵而自由”。
c.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f.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五。拓展阅读
读下面一段短文,我们或许有了一种阅读的冲动,想急切地走进李乐薇的精神家园——“山中小屋”。
梦中的家园
—读《我的空中楼阁》有感
年少时,读过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记忆中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简单的一句话,却把小屋的优美意境表露无遗!
清新、自然、流畅、隽永,是我对整篇短文的印象,读完此文,犹品了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是让人回味无穷……
随着都市的繁荣和发展,在现代化的城市里生活,整天都被包围在喧嚣和嘈杂中,上下班的堵塞和拥挤,工作时的劳顿和辛苦,人们已逐渐湮没在都市中,难得的假日又得为生活的琐碎和繁重而操心,购买衣物,购买油盐酱醋,双休日就这么葬送在日常家居中,偶尔的出外踏青旅游,也只是聊解一下心情而已,等到元旦国庆等大节日,幸运地有那么几天假期,又该回家看望老父母,真正的让心情放松,呼吸大自然,在我的生活中,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偶然间,又读到这篇短文,只读读而已,心情就已豁然开朗,多么美丽的居所,多么幸福的人生。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远离凡尘俗世,远离都市喧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难怪宋代的林通,甘愿抛弃荣华富贵,隐居山林,弄梅侍鹤,被后人喻为“梅妻鹤子”,历代许多的名人都爱归隐山林,而且愈发萌发灵感,写出了更动人的诗篇,难道不是因为也浸染了大自然的灵气?“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茫茫的大自然,云雾缭绕,层山叠翠,生活在此中,又怎能不释怀?
还记得读过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当时的感觉就是杨玉环终于得到了解脱,告别皇宫里的争权夺势,挣脱颓废低迷的爱情,终于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人间仙境,难怪传言贵妃并未死,但她却始终没有再回去。心灵一旦放飞,又怎能轻易地收回?
一直追寻梦想中的家园,希望有心灵的一片空间,但是我没有李乐薇那么幸运。拥有自己的空中楼阁,最经典的两句: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真是叫人羡慕欣喜,鸟语花香,自然清新的生活是最满意的人生。
六。这篇散文把小屋置于一幅幅图画中呈现给我们读者,图画有小屋的全景、夜景、远景、近景、特写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把小屋点染勾画,加欣赏一系列画卷,使我们大饱眼福,可我们能否结合文人的作品机及文人,描述一下生活于其间的作者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
提示:这一步实际是在调动学生的文化积淀,通过比较,发散思维,来寻找古今文人在寄情山水的相同点,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一定就是生搬硬套某一文人和李乐蔽是完全一样的,只要寻找到某一相通点即可。
1、可想象为当代“陶渊明”的形象,他在《归园田居》中写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入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样一个情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诗中表现出他回到田园、重温田园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气氛的内心欣慰之情。田园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正是诗人心中的向往之景。
2、可以想象为当代“王维”,他在《山居秋瞑》中写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院女,莲动下舟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了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3、可以想象为当代“李白”,他创独坐敬亭山种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所有鸟类都已离开敬亭山高飞远逝,极目长天,空空荡荡,山顶仅有的一片孤云,也在慢悠悠地竟自独向天边飘离而去。鸟去山空,云去山孤。而此时,诗人眼前默然无语的敬亭山,却赋予了灵性,与诗人“相看两不厌”,山与人,两相亲,山水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得到莫大的安慰。
4、可以想象为当代“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我们看到作者目接山水之美而乐,娱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调。“树林阴毁,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马乐也。”作者“醉”于山水之间。“禽鸟”同样“醉”于山水之间,而作者耳闻鸟鸣之音也为之乐,使大自然的山水禽鸟都富有了灵性,达到了人与大自然融汇为一的境界。
5、还可以想象为“孟浩然”、“刘禹锡”、“周敦颐”,甚或“朱自清”,“郁达夫”、“徐志摩”。
注:指导学生联想和想象,一定还要围绕文章的内涵会发散思维,要能自圆其说,侧重一点来读。如想象成“陶渊明”、“王维”就抓住与李乐薇都是寄情山水,向往大自然,向往清幽闲适的生活这一点来谈;想象成“李白”、“欧阳修”则可谈到文中小屋的“含蓄而有风度”、“轻灵而自由”一样,文人笔下的“敬亭山”、“滁州山水”都赋予了灵性,与文人在心灵上有了灵通,达到了“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自然审美境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7篇《《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空中楼阁》教案篇5
我的空中楼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 体会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3 初步品味本文的语??
二、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三、正课
师:我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同学,假如你有足够的钱的话,你会把你的家建在哪里?是这里呢?还是这里?或是这里?(出示幻灯片)
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它可能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在郑愁予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也许像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房子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房子,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房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屏显:我的空中楼阁 
师:大家都预习过的对不?在字词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吧?那么这节课不再强调字词了。现在,我不叫你们用嘴巴阅读,用什么呢?用耳朵阅读。 
(生:耳朵? 
 师:能理解么?用耳朵怎么阅读? 
 生:哦,就是通感对不?)
 师:呵呵,用耳朵阅读,就是用耳朵去倾听,我下面要放一个视频朗诵材料,我要大家做到,用耳朵去倾听视频里那个人是怎么声情并茂的朗读的,我们平时又是如何朗读的。然后,把你的纸拿出来,将你心中的小屋画出来,跟视频里面的画面比比,用眼睛去欣赏画面,然后,用心灵去感应,感应什么呢?感应字里行间作者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有没有让你心灵产生共鸣的地方。
多媒体朗读
师:好,哪位同学能说说,哪一幅才是你心目中的那幅画面吗?
师:好的,大家回答很好。我们说,一篇文章到了读者手里阅读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的理解感受都会不同。那么,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还有就是品味语言。当然,作为一篇精美的散文,仅仅是这个层次上的解读是不够的,但是这是第一课时,我们只有在这一层面上理解了才能在下一课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对不。
师:那现在我们进入学习目标第一阶段——理清思路。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概括其内容,并给小屋起个名字,说说小屋的特点。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这里,作者非常传神的将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
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师:大家想好了吗?哪位同学先说说呀。想好了就先说说,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很难对不?你只要说说你喜欢的,说说你所想的。 
(生:我喜欢十到十二自然段,因为这里写到云和霞,还有那一句,我最喜欢: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我就特别喜欢那种空气。而我的房子是要建在空中的,所以我要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叫。。。叫空之屋。
师:空之屋?能不能用那个“香”字,叫香之屋呢? 
生:不好,哦,对了,空中还有云和霞,就叫云之屋或霞之屋吧。 
师:多好听的名字呀,多浪漫的小屋呀,这个名字好。 
生:我喜欢十五自然段,这里作者写到小屋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像个空中楼阁,我觉得这里的小屋很美,朦胧美,我取名为夜之屋。 
师:好的,夜之屋。 
生:我也喜欢十五自然段,但我想取名为梦之屋。 
师:梦之屋,多有遐想的名字呀,其他同学呢? 
生:我喜欢写小屋和树的关系那几段,作者说小屋像小鸟一样,我觉得小屋有动感,我取名为。。。取名为。。。树之屋。)
师:作者仿佛是以小屋为焦点,为我们拍摄出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那个他这个拍角角度是单一的吗?有没有顺序的?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角度问题,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讨论(几分钟后) 
师:好,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好吗?我们先从视觉角度来说,有哪些呢? 
生:有近看、远观、左顾、右盼、仰视、俯瞰。 
师:也就是说,近处看看,近处望望,上面看看,下面看看,左面看看,右面看看。还有吗? 
(生:还有里面看看,外面看看。师: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他说里面看看,外面看看,也就是)有屋外对小屋的描写,也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好,大家找出相应的句子。 
(各找出相应句子) 
师:这是空间角度,还有没有其他角度? 
生:有,有白天和黑夜嘛 
师:对,还有时间上的变化,有白天所见,有夜晚所观 
(师生各找出相应句子并朗读) 
师总结: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这种多角度写法对我们写作是不是有所启发呢?同学们写周记或者写作文的时候,总说自己无话可数。作者这种写法对我们是不是有所启发呢?我们也可以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写人物,多角度去刻画人物,人物性格将更丰富,写事件,能写出事件的波澜起伏,同样,写景状物,能产生立体感,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那么,从摄影学的角度来说,将小屋的美展现给我们的是通过画面,那么,一篇文章,小屋的美是通过什么展现出来的呀? 
(生:文字 
生:语言 
师:对,)构思好,写法好,如果语言贫乏无味,写出来的文章也不足于打动人,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品味本文的语言。 
屏显:品味语言 
师:如何品味语言呢?很多同学品味语言无法下手,我下面推荐几种方法。 
屏显:善用修辞:形丽姿美 
      化用名句:意味深长 
      巧用文言:简洁凝练 
      对偶句的整齐美、排比句的流畅美、长短句的错落美 
师:我们学诗歌的时候,讲过意象,有些意象的画面就很美,比如,再别康桥中。。。 
(生:金柳、水草、彩虹、夕阳、星辉。。。) 
师:对,这是从字词角度入手的。辞格方面,大家都很熟,你觉得哪些修辞方法最能体现出美感来呢? 
生:比喻,拟人,还有通感。。。 
  师:这是从句子角度来分析的,还有化用名句,巧用文言。化用古诗词句的,有直接引用的,或者巧妙的选取古诗词中传统的意象。
师:还有是从句式的角度入手的,比如说,对偶句往往给我们整齐美感,排比句往往给我们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就具有流畅美了。同样,长短句参差感很强,给我们错落美。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一从这些角度来品味语言,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化用古诗词入手品味语言,然后再看看时间的安排,好吗?
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大家看一看:出示幻灯片。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
如山如眉黛-----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山也虚无----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似;
如雾失楼台----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师:好,到这里为止,我们好像从来没提到过作者对不?学到这里,你对作者的印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课本还有参考书之类上面,从来没有提到作家的性别,大家觉得,这么一篇美文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呢?还是男性作家之手。 
生:应该是女的吧,男的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师:作者的性别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引起过争议,而且网络上也从来没有她的照片,后来经过考证,这是位女性作家。(背景音乐响起)作家李乐薇,江苏人,后来到中国台湾从事文学工作,以散文见长。她不愧为写作高手,用她那优美动人的语言,明丽清婉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这美文尤如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又是让人如此的回味无穷,我想,如果没有高深的文学功底的人,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的人,没有如诗如画般的心灵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那么,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体味作者美好的情感,愿我们都能拥有如诗如画的心灵吧。让美充满诗的心灵,让诗的心灵充满美。
[1]
《空中楼阁》教案篇6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文章。语言美和意境美以及人文美的结合,使得任何的拆解都于心不忍,于是笔者决定将本文上成鉴赏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很多人的梦想可能就是找一个世外桃源,享受一种安宁、和平、自由、快乐的生活,为什么呢?
生:1、那儿景色美、风光好。
2、那里不受外界干扰,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3、更接近大自然,空气新鲜而纯净。
师:我们喜欢大自然,大自然赋予我们美好的想象,尤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大自然的抚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南京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教育工作。他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婉丽而富有情感。他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又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故而作品善于借助有质感的想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主观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境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结”。
三、课文预习: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什么是描写的重点?
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问题。
各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答案。
师生共同讨论,然后明确:
主要景物:山、小屋、树、花、花园、光线、山路、灯
重点景物:山、小屋、树
2、研讨标题的含义。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从课文中找)“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即指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但是小屋仅仅指建在山上的小屋吗?
生:不是!
师:那它还指什么呢?我们从“空中”二字可以看出,它一方面是指小物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指那种想象的、不切实际的东西,就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那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分析完课文后再作回答。
四、课文赏析。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有什么感觉?
生:语言优美、意境优美。
师:确实是这样,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优美的享受。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大声朗读并体会。
学生朗读课文。
师: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写的呢?
师生研讨。然后回答:这篇课文又浑然一体,是什么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呢?
学生分析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明确:是一种情,是作者的一种喜爱之情。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喜爱之情呢?
这种喜爱之情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呢?
学生共同讨论。
教师提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往往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人们已经厌倦了那种都市生活的紧张、枯燥、杂乱的生活,而向往一种宁静、自由、不受外界干扰的田园似的生活,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那种理想的生活。
师:不错。再回到前面一个问题,“空中楼阁”的另一层次的含义也就明确了。
五、课后练习: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思考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我的空中楼阁》教学有感
●黄卫刚
我们每一个人都和大自然密切相关,自然与人类已经相处几百万年。起初,大自然控制了人类一切,慢慢的,人类学会了利用大自然,用她为自己造福。这时,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关系融洽。但是,人类贪婪的本性注定了一种悲剧性的结果,人类开始肆意破坏大自然,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再顾及往日的旧情;而大自然也奋起反抗,人类已经受到了严厉的警告和应得的惩罚。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人和自然难道就不能和谐相处吗?人类还能享受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快乐吗?读了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我们的心灵为之颤动,人与自然竟能如此和谐相处,真是不可思议!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彩云,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李乐薇用她那饱含真情的笔墨为我们抒写了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仙境。文章的语言是那么清新、那么自然,和作者笔下的景物完全融为了一体,甚至让我们都分不清到底是语言的优美造就了山的特色,还是风景的优美造就了语言的特色。
作者赋予了景物极大的灵性,这样就使得人与景物形成了一种平等的对话姿态: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作者充分享受着自然美景带给她的无限的快乐!
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热情极高,他们也和作者一样融入到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他们也用自己纯真的心灵去描绘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他们用自己的轻灵和自由抒写着快乐的篇章,他们幻想着拥有自己的空中楼阁,而这“空中楼阁”决不是那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们拥有青春和活力,他们拥有热情和干劲,在二十一世纪的广阔天地里,他们可以大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愿他们不再是大自然的破坏者,而是大自然的朋友,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回归自然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更应该在教学的阵地上把这个主题发扬光大,他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更关系到我们人类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筑美丽家园。
《空中楼阁》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教学难点
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去欣赏李乐薇笔下“陋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三、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 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四、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 (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 (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五、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明确:
虚实结合,由实到虚。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六、小结
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我们鉴赏了课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趣美,即感受到了形式外在的美,又领略到了内在的意蕴美。
板书设计:
《空中楼阁》教案篇8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中学二级,现任高中语文课。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我的空中楼阁》,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本课
一:教材分析:《我的空中楼阁》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课文大都是写景抒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格局有点不一样,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典范:通过对山上一座玲玲小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独立、安宁、自由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纯真情怀。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品味能力,加深和拓宽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高一年级学生,本专业学生女生居多,其有点是对语言的感知能力相对别的专业学生更强,基础稍好一些,学生思维活跃、想象相对较丰富。不足方面是职高学生普遍基础不是很好,本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空间想象相对较弱,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是很清晰。通过对本单元前面课文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的确立
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品味本文的语??
3、体会作者对独立安宁自由生活的向往及热爱大自然的纯真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2、体会作者对独立安宁自由生活的向往及热爱大自然的纯真情怀。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内容。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习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2、采用“阅读——赏析——联想——感悟”的教学组织方式。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展示课文主要内容的图片,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提供帮助等。
??、学法:
1、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学会快速阅读,并掌握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这是给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一个锻炼。
3、学会联系实际,并有所感悟。这是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能培养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这种新的学习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训练。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课我安排两个课时,现在我将第一课时的实施过程说一下。
??导入新课:我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同学,假如你有足够的钱的话,你会把你的家建在哪里?
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它可能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在郑愁予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也许像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房子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房子,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房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板书:《我的空中楼阁》)
??整体感知
[活动设计]大家都预习过的对不?在字词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吧?那么这节课不再强调字词了。现在,我不叫你们用嘴巴阅读,用什么呢?用耳朵阅读。就是用耳朵去倾听,我下面要放一个配乐朗读材料,我要大家做到,用耳朵去倾听那个人是怎么声情并茂的朗读的,我们平时又是如何朗读的。然后,把纸拿出来,将你心中的小屋画出来,用眼睛去欣赏画面,然后,用心灵去感应,感应什么呢?感应字里行间作者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有没有让你心灵产生共鸣的地方。(听朗读,画小屋。老师巡视)
我们说,一篇文章到了读者手里阅读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的理解感受都会不同,所以每个人画的小屋各有特色。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还有就是初步品味语言。当然,作为一篇精美的散文,仅仅是这个层次上的解读是不够的,但是这是第一课时,我们只有在这一层面上理解了才能在下一课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对不?
??理清思路、学习写景
1、[活动设计]那现在我们进入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写景方法阶段。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概括其内容,并给小屋起个名字,说说小屋的特点。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这里,作者非常传神的将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大家想好了吗?哪位同学先说说呀。想好了就先说说,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很难对不?你只要说说你喜欢的,说说你所想的。)
学生发言,老师引导并补充:树之屋、云之屋、雾之屋、夜之屋……
2、[讨论设计]作者仿佛是以小屋为焦点,为我们拍摄出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那个他这个拍角角度是单一的吗?有没有顺序的?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角度问题,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或者句子。(视角角度,空间变化,时间变化)
要点归结:(1—3)小屋点缀了山(远观全景)(立足山下)
(4—7)树点缀了小屋(局部近景)(立足山上)
(8)树点缀小屋(局部远景)(立足山下)
立足小屋之外,定景换点。
(9—10)花园、云霞
(11—12)空气、光线、
(13—14)山路、山坡
(15—18)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
立足小屋,定点换景(空间、时间变换)
总结: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这种多角度写法对我们写作是不是有所启发呢?同学们写周记或者写作文的时候,总说自己无话可数。作者这种写法对我们是不是有所启发呢?我们也可以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写人物,多角度去刻画人物,人物性格将更丰富,写事件,能写出事件的波澜起伏,同样,写景状物,能产生立体感,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初品语??
从摄影学的角度来说,将小屋的美展现给我们的是通过画面,那么,一篇文章,小屋的美是通过什么展现出来的呀?(文字。构思好,写法好,如果语言贫乏无味,写出来的文章也不足于打动人,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品味本文的语言。)
如何品味语言呢?很多同学品味语言无法下手,我下面推荐几种方法。(如果有多媒体,可展示。)
善用修辞:形丽姿美
化用名句:意味深长
巧用文言:简洁凝练
对偶句的整齐美、排比句的流畅美、长短句的错落美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一从这些角度来品味语言,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化用古诗词入手品味语言,然后再看看时间的安排,好吗?
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大家看一看:(如果有多媒体,可以出示幻灯片。)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
如山如眉黛—————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山也虚无————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似;
如雾失楼台————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还可以从修辞方面来品味语言。让学生将自认为美的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写下自己认为美的理由,即理解、感受、评价。然后由学生自己准备在下一次课堂上讲出来。
通过语言鉴赏,可以理解,作者写了屋的可爱、自然的美,从中可以感受作者对小屋、对大自然的热爱。
??介绍作者,小结
到这里为止,我们好像从来没提到过作者对不?学到这里,你对作者的印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课本还有参考书之类上面,从来没有提到作家的性别,大家觉得,这么一篇美文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呢?还是男性作家之手。
作者的性别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引起过争议,而且网络上也从来没有她的照片,后来经过考证,这是位女性作家。作家李乐薇,江苏人,后来到台湾从事文学工作,以散文见长。她不愧为写作高手,用她那优美动人的语言,明丽清婉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这美文尤如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又是让人如此的回味无穷,我想,如果没有高深的文学功底的人,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的人,没有如诗如画般的心灵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那么,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体味作者美好的情感,愿我们都能拥有如诗如画的心灵吧。让美充满诗的心灵,让诗的心灵充满美。
??作业:成语“空中楼阁”意为比喻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在本文中,作者是采用的这个意思么?不是,采用的是其本意“建筑在或漂浮在空中的楼阁”。请大家思考:那小屋像空中楼阁么?有几层含义在里面?我们下节课来继续欣赏这“空中楼阁”的美。
??板书设计:
(1——8)立足小屋之外
(定景换点)
小屋
山下山下
山上
(9——18)立足小屋
(定点换景)
小屋
花园山路
云霞光线
《空中楼阁》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