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宽和窄的教案精选7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过程,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以适应学生的不断变化的需求,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数学宽和窄的教案精选7篇,感谢您的参阅。

数学宽和窄的教案精选7篇

数学宽和窄的教案篇1

一、课前自学,预习要求

1、看:课本第10页例4

2、想:60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洁员?

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3、做:尝试做第11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学习例4

出示例4,学生读题

问:60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洁员?

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用综合算式解答

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交流思路时启发学生用第二种方法解答,并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先算括号例的,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强调:加减法和乘除法在一起,要想先算加减法,必须打括号

学生上台板演。

总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检查“做一做”

本题贴近生活,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决,订正时学生说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先口算,再竖着对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2、练习二第2题:同桌相互说运算顺序后独立练习,教师指出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

3、练习二第3题: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说出小括号里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复习旧知。

出示题目:比较大小:0.26和0.260 1.500和1.5 1.42和14.2 50.2和5.02。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变数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

2、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变化。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探究规律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009m、0.09m、0.9m、9m。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 9mm)

(2)移动0.009m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0. 09m= 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板书:0. 9m= 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数学宽和窄的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8—119页

复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万以内加减法口算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地应用这种关系求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万以内口算加减法

1、口算方法复习。

(1)完成第1题第一组。

①口算后比较每组口算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②小结: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个位上相加要向十位进1,哪位上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做10再减。

(2)完成第1题第2组。

口算后比较计算方法的异同之处。

2、口算第2题

时间:3分钟。

三、复习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整理。

(1)口答。

根据238+482=720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根据530–230=300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2)说出相应的关系式,并板书。

2、完成第3题。

四、课堂作业

复习第4题。

数学宽和窄的教案篇3

一个完整的教案包括以下内容: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教案格式要求:

目标明确流程清晰预设充分意图明显行文严谨回顾全面

⑴教学内容。

要写明所教学的内容是哪个版本第几单元(第几信息窗)第几页。

⑵教材简析。

要写明本节教材的来龙去脉,即本节的知识基础和为哪些后续知识做准备(即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信息窗所呈现的素材意图。

⑶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都要兼顾,不仅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⑷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要找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

(5)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要清楚明白。每一个大环节、每一个大环节中的每一个小环节都要层次清楚,目标明确。

2.重要知识不要遗漏,尤其要注意练习环节。以前老师们往往不注重练习环节的设计,只是呈现练习题的内容,而对于练习过程的预设、练习题的处理没有一一写明。现在要求要把练习的的每一个环节呈现出来,要充分预设。

3.要注意和教学实录的区别。教学实录的形式一般是师:生:,教案撰写则要运用诸如谈话、引导、提问、小结等用语。

4.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设计意图,即这一环节你之所以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注意,设计意图不是教学环节。

5.预设要充分。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这个环节会出现什么情况,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分别应采取什么措施,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这样就会达到心中有学生的境界。(教案右侧,有专门写预设与设计意图的地方,写的时候请注明预设:设计意图:几个字)

6.回顾要全面。课堂“总结回顾”时,不能走过场草草了事,也要充分预设,要引导学生对全课的所学知识点、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进行梳理归纳,在交流时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以前的知识进行前后的联系,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提升。

7.撰写教案时行文要严谨。包括教案的的格式、字号、大小标题的序号写法、标点符号等等都要非常规范。

教案撰写的水平,体现了老师理解教材的水平以及灵活调控课堂

的能力,从而为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数学宽和窄的教案篇4

如果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呢?出示(1.50.362.3752)

(3)完成表格:

┌────┬──┬──┬──┤

│被除数│15│150││

├────┼──┼──┼──┤

│除数│5│50│500│

├────┼──┼──┼──┤

│商│││3│

└────┴──┴──┴──┘

根据表格,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想一想,除数是小数,能不能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二、新授:

1、出示例4、读题、审题、列式

56.28÷0.67

这道算式与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除数是小数),能直接计算吗?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方法a把米转化成厘米计算。

方法b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注:小数点和0要同时划去)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a他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b哪一种方法更为实用?为什么?

0.6756.28

都扩大100倍利用左边的辅助竖式边提问边板书

讲清除除数转化成整数的过程。

675628

3、师生共同完成小林的计算方法后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P20、做一做(1),先说出下面各题中的除数和被除数需同时扩大多少倍,该如何移动小数点?然后再计算。

5、自学例5

思考:a除数是0.725变成整数,小数点必须向右移动几位?

b要使商不变,被除数10.44应怎样?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这么办?

(生讲,师板书完成例5)

6、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移动几位,()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然后按照()进行计算。(生齐读)7、完成P20、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五1至4。

附:板书(略)

数学宽和窄的教案篇5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大班的孩子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数的能力,但还没有两个、两个数或者五个、五个数的等按群计数的能力,因此我设计了这节数学主题活动课《按群计数》,以提高幼儿的数数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习1—20按群计数,两个两个数。

2、建立数群概念。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两个两个 的数数

难点:10—20之间两个两个的数数

活动准备

教师演示板一套,幼儿人手一套学具。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教师和幼儿玩数单双数的游戏,从1到10,再到20。

二、基本环节

1、请小朋友在插板上的第一行插上两个红棋子,再插两个黄棋子,两个蓝棋子,两个绿棋子, 2个黑棋子,一共10个棋子。

2、教师提问:

一共插了几种颜色的棋子?每种颜色共有几个棋子?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棋子?先让幼儿按个数数,再按颜色数——2、4、6、8、10。

3、请幼儿照第一行的样子插同样的棋子,同时说出12个棋子,14个棋子,16个棋子,18个棋子,20个棋子。

4、请幼儿说说怎么数速度快?为什么?

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两个两个数的练习,让幼儿借助颜色的区别进一步感知双数递进的规律。

5、游戏“听声音拿棋子。”

教师拍一下手,请小朋友拿掉2个棋子,同时让幼儿练习两个两个数,直至把棋子全部拿掉。

三、结束环节

收回插板。

活动延伸,户外体育活动的报数游戏,数字表的点数游戏。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对两个两个数数的理念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个别幼儿还不能独立数数,教师应该在设计几个游戏环节,训练幼儿掌握两个两个数数的技能。

3.大班数学按群计数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学习20以内数数,探索按群计数(成组数数)的方法。

2、发展按群计数的能力,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二、活动准备:糖果图片、幼儿人手1份雪花片(20个)、小棒20根、管道积木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导入。

师:(课前问好)小朋友们好,看一看今天有这么多的美女老师们,和她们打个招呼吧。幼:美女老师们好!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按群计数),什么是按群计数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探究一下!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了好多糖果一起分享,但老师不知道一共多少个,想让小朋友一起来帮忙数一数,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帮我数一数一共有多少颗糖果。xx小朋友是用1颗1颗数的方法,一共15颗,那有没有和他不一样的方法?xx:还可以2颗2颗数,2、4、6、8、10、12、14,14添上1是15,一共有15颗。。。。。。(幼儿表达不同数法)1颗1颗数、2颗2颗数、5颗5颗数、10颗10颗数。

幼儿大胆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2个2个数,3个3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幼儿上台演示操作计数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都演示了不同的方法,有的说2个2个数,有的说5个5个数,那到底哪种方法更快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自己探索一下吧!

2、 比较不同数数方法的快慢。

(20根小棒:白色5根,橘色5根,蓝色5根,紫色5根;雪花片:粉色5个,蓝色5个,绿色5个,黄色5个)师:现在小朋友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份雪花片,怎样才能数出来有多少个呢?现在请小朋友先用自己猜想的方法数数,再用其他小朋友的方法数,比比哪种方法数得快。

幼儿数数前,师提示幼儿:想用几个几个数的方法数,就将其摆成一行或一堆,然后再数。你们发现哪些方法数得快呢?

幼儿分组:一组用1个1个数的方法,二组用2个2个数的方法,三组用3个3 个数的方法,四组用5个5个数的方法。五组用10个10个数的方法。师:哪一组的方法最快?幼:第五组。师:现在请小朋友互相换一种方法来看一看是不是快。(第一组3个3个数、第二组1个1个数、第三组2个2个数、第四组10个10个数、第五组5个5个数)比一比看哪组小朋友先数完。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总结出2个2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都是很快的方法。

师:那有没有不用数就能看出来几个雪花片?

(雪花片:粉色5个,蓝色5个,绿色5个,黄色5个)xx小朋友:每种颜色有五个分行排列一共有20个雪花片。师:小朋友观察的很仔细,依次分行排列是不是就能很直观的看出来一共有多少个了。

(总结2个2个数比1个1个数快,3个3个数比2个2个数快,5个5个数比3个3 个数快,10个10个数比5个5个数快)

3、游戏:比一比谁数的快,巩固按群计数的方法。

师:现在请每个小朋友拿出20根小棒用自己的计数方法进行比赛,看谁先数完。如有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快速的数完请其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师说开始,数的最快的小朋友并给予小贴画的奖励。请不同方法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方法演示给大家看。

现在和老师来进行比赛,师用一根一根数,全体小朋友用一种(2根2根数)按群计数的方法。师:你们的方法真快,咱们在一起用5根5根(10根10根)的方法数数吧。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了按群计数,回到家我们能不能数数家里有多少只鞋呢?用两个两个数的方法数一数你们家有多少根筷子呢?

四、小结:

什么叫按群计数?(不是以单个物体为单位,而是以数群(物体群)为单位。如:以2为单位就是2.4.6.8.10;以5为单位计数就是5.10.15.等2个2个数比一个一个数快,5个5个数比2个2 个数快,10个10个数比5个5 个数快。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对两个两个数数的理念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个别幼儿还不能独立数数,教师应该在设计几个游戏环节,训练幼儿掌握两个两个数数的技能。

数学宽和窄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预测。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分析、预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经历收集、数据、用统计图表呈现出来,并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看懂统计图表,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草稿纸

这次实践活动安排的是一个小实验,体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一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用统计的方法表示出豆芽生长的规律。可以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做这个小实验,并提出实验的要求,如温度、湿度适当,坚持每天同一时间测量记录等。有条件的班级也可以同时在教室布置一处实验角,由专人负责。没有黄豆用绿豆代替也可以的。实验7天后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这里应该注意,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去请教家长、老师,也可以自己查阅书本。让学生从小就体验实验的过程,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二、出示要求:

(1)把几十粒黄豆泡在水中,一天后将水倒掉,盖上一块湿布。

(2)待黄豆发芽后,选择一颗豆芽测量长度并记录。

(3)填入下表,并制成统计图。

三、布置任务。

1自己参与实验的全过程,有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或家长请教。

2我们一周后,看看你的统计图。

可以与同伴说一说,从这个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变化?

数学宽和窄的教案篇7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不整十、整百数乘一位的方法;能熟练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方法,谁能来说一说我们计算时是利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借助表内乘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利用表内乘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上下两题的联系与区别。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分组完成,然后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

刚才同学们做的非常仔细,非常认真,正确率非常高,对于下面的练习有没信心?

(一)完成练习一第3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白菜有多少棵?青菜呢?

2.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吗?(青菜是白菜的多少倍?)

3.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可以先圈一圈,也可直接列式,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4.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二)完成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要求学生列除法算式来解答,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先圈一圈,再列式。

(三)完成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名同学板演,再让其中一位同学说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四、拓展延伸。

今年,妈妈27岁,小明3岁。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追问:明年妈妈的岁数又是小明的几倍呢?

五、全课小结。

你知道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数学宽和窄的教案精选7篇相关文章:

数学《位置》教案7篇

小班数学集合教案最新7篇

小班数学教案7篇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最新7篇

小班数学集合教案优秀7篇

大班数学厚与薄教案精选7篇

小学数学集合教案优秀7篇

二年级数学下教案7篇

实用数学教案7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9加几教案精选7篇

数学宽和窄的教案精选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