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写教学反思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最重要的是符合自己实际的教学情况,在教学中,通过写教学反思,会不断体验和感悟,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手指》教学反思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手指》教学反思篇1
第一次读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是《白鹅》,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鲜明突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又一次拜读了《手指》一课,更领略了大师的文采,喜欢上了先生的文风。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学生也很喜欢这篇课文。教学的时候我采用“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细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这一环节,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细读课文,感悟写法”这个环节主要是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学习第二自然段,我采用“扶”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文章的三至五自然段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采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排比、比喻、拟人、设问的表达方法,并知道了为什么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觉得兴趣盎然。就是因为作者的语言幽默风趣。
教学至此,显然没有激发本班学生的更大的阅读兴趣,还没有拓展学生独立阅读的思维空间,留下思想,提升素养。所以紧接着,我抛出如下问题:
1.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2.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学生在预习时已经对丰子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食指,因为食指勇于探险、不怕牺牲,而且最为机敏,就象丰子恺的生活遭遇……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大拇指,因为大拇指最肯吃苦,默默奉献。丰子恺是一个打定主意,专心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永不变志的人;丰子恺做任何事也一丝不苟……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无名指和小指,因为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丰子恺很喜欢音乐……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中指,中指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丰子恺一生都是个文质彬彬的君子……
学生中有的愿意做中指,有的愿意做大拇指,有的愿意做无名指和小指,这是因为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受到作者的精神和人格浸润。
课后,我让学生观看《五官争功》的小品,并鼓励大家结合课文的描写,以小组为单位表演《五指争功》,更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手指》教学反思篇2
?手指》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作者丰子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风趣幽默地展现了五根手指的特点,告诉我们五根手指跟人群的全体一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没有美丑强弱之分,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基础知识,并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具体梳理五根手指的作用。感受幽默风趣的语言。第三课时,进行五官仿写。总体感觉每节课都能突出重点,不足的是课堂节奏较慢,缺乏智慧。
第一课时我围绕手指进行直接导入,初步介绍丰子恺先生后,直接进入了预习检测环节。在预习检测环节提问的几名同学俞娜娜、尚旭格、刘宇浩、尚程豪回答特别不好。两位女生很多生字都不认识,两位男生读得磕磕绊绊。他们基础较弱,成为课堂上生字词环节重点检查对象。依照回答情况来看,他们并没有落实预习任务。我不仅批评了这四位同学态度不端正,也批评了他们的师傅没有承担起辅导责任。这耽误了不少时间。
在学习要求会写的字词时,我只强调了几个容易出错的生字,并在黑板上进行了范写。每次学习基础知识时,我就会比较纠结。如果细致讲解,并让学生练写,势必耽误很长时间。如果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容易出错的地方,又容易出现每一个生字都被指出来,更耽误时间。如果只是简单强调后一笔带过,又似乎没有细致落实生字教学目标。课上为了节省时间,我总会自己挑出几个容易出错的生字强调一番。课后想一想,高年级了,生字教学必不可少,但已然不是重点教学内容。还是需要学生提前扎实预习,课上教师挑出几个易错的生字,然后由学生指出易错点,并说一说自己的识记方法。然后全体同学识记,并重点写一写。这样既落实生字教学目标,又有所侧重,节省时间。所以,教会学生预习方法,端正学生预习态度依然是重中之重。
第二课时主要围绕五根手指的作用展开。我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梳理了拇指的外形和作用,并学习了本段写作的方法和特点。要求学生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梳理其他四根手指的外形和作用。有了参考范例,学生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学生有些急于求成,一找到一些信息,便急于回答。在梳理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梳理不全的情况。这也是指导学习中的一个漏洞。五年级上册学习梳理信息的方法时,学生一知半解,没有真正掌握。同时也说明学生预习不够充分,对文本不够熟悉。
在谈到由“大拇指和食指会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时,学生可以具体地说一些职业。但是要求学生变词为句,说明理由时,他们便缄口不言。我也了解自己的学生,一是不会概括内容,二是不能准确表达心中的想法。这也是我需要在课堂上加强指导,让学生不断锻炼的内容。
在第二课时,我便引出了仿写话题。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放开思维,交流想法。学生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一活跃话就多了,课堂显得有些凌乱无规矩,因为总有同学不举手就说一些只言片语。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提醒同学们课堂纪律后,就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一开始我就没有向同学们强调好课堂规则,以至于后来需要不断提醒。因为时间关系,第二课时仅进行了交流。仿写练习放在了第三课时。第二课时另一个不足之处是,感受幽默风趣语言时,进行的比较简单,我越俎代庖地进行了直接指点,没有让学生静心去文中感受。
第三课时,我要求学生按照五官的位置,作用,作用拟人化的手法,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进行仿写。因为有前期交流,很多学生经过指导修改都能写出不错的一段话。这也是我比较满意的地方。
整体来说,每节课我都能够有意识突出教学重点,这是一大进步。课堂节奏把握和课堂驾驭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提高。
《手指》教学反思篇3
本周是我们新教师的成长课,我选择的是小班的美术课,一节手指点画课。选择的材料是《小蝌蚪》,小蝌蚪成群结队地在水里游,圆圆的、黑溜溜的身体,短短细细的尾巴。幼儿对此很感兴趣,往往会认真地看上好长时间。本课让幼儿用手指随意地点画小蝌蚪的身体,用油画棒添加尾巴,这样的作画,幼儿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仔细地分析了教材之后,我又设定了两个活动目标,分别为1、学习用手指蘸色随意地点画蝌蚪的身体,用棉签棒添加细细的尾巴。2、培养幼儿手指作画的兴趣。活动重点为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指蘸色点画蝌蚪的身体,用棉签棒添加细细的尾巴。活动难点设定成了圆点与短线的连接。
其实这是一节很有趣的美术课,在课前我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是整个活动下来,却不如我自己设想得那样满意。刚开始的时候还挺好的,后来由于我自己再示范的时候讲得时间太长,然后又请了两个小朋友上来表扬,可能相对而言前面部分上得时间有点长。幼儿的注意力都有点不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之后,我自己也开始有点慌了,导致后面连要求都忘记了。
不过,最后的游戏部分还是挺成功的,孩子们都能拿着自己画的小蝌蚪听着音乐跟随教师学小蝌蚪游来游去。虽然,此次的教学活动,效果不是令我很满意,但是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点,这也是一大收获。
《手指》教学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玩玩手指,创造出各种形象.并能流利、完整地说出其意义。
2.愿意参与手指编故事的活动,能较完整地叙述自己创编的故事。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学习安静倾听、轮流讲述。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5.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事先准备一则用手指表演的小故事。
活动过程
1.玩手指.进入活动。
(1)钱老师的手指会说话,你们看,是什么意思?像什么?(像小棒、像辫子……)
(2)变变变(两根手指),像什么?(像剪刀、像燕子尾巴、像小鸡嘴巴……)
(3)变变变(两手合成空心圆),像什么?。(像房子、像桃子、像一串葡萄……)
(4)钱老师做了这么多手势.你会做什么手势呢?表演给旁边的小朋友看。
(5)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
2.手指讲故事。
(1)手指会变出各种东西,它还会讲故事呢。教师表演手指故事。(小白兔蹦蹦跳跳走来了,看见一块石头,从石头上跳了过去。小鸭子呷呷叫着走来了,看见石头.从石头边绕了过去。小山羊高高兴兴地走来了,它没有看到石头,撞了一下,摔了个大跟头.它爬了起来,一瘸一拐地走了。)(2)小手讲的故事好看吗?大家一起再来看看,边看边学一学,再想想小手讲的是什么故事。
(3)大家一起做一做、说一说小手讲的故事,还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一下。(幼儿讨论,教师巡回指导)(4)整理故事,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5)谁愿意来表演,声音要响亮。(小朋友边表演边说。)(6)有没有小朋友一起表演的。(请两名幼儿一起表演。)3.创编手指故事。
(1)还有谁会碰到这块大石头?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用手指表演给旁边的小朋友看,请大家来猜一猜。(小组讨论)。
(2)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我们一起来猜猜你表演的是什么意思?
(3)那这块大石头如果一直都在路上挡着怎么办呢?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怎么做?
4.完整地表演手指故事。
教师与幼儿一起完整的表演手指故事《路上的大石头》
活动评析有人说现在的公开课简直就是一个个"活动秀"――"秀"老师的水平,"秀"幼儿的表现,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是很少有可能存在的'。我们处在一线的教师关注和渴求的是实际教学的有效性,看了钱老师的《手指编故事》活动,我似乎找到了有效教学的钥匙,那就是:简单、自然、真实
活动反思:
?会变的小手》这首儿歌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容易理解。整个活动循序渐进,层次清晰,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提高了他们的动作表现力。在教学中,我大胆的放手,让孩子们尽情的用动作表现手的变化,并及时的加以引导,使他们在相对自由、宽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在玩乐中学习诗歌。孩子们人人参与,特别是在看手影图片进行创编活动时,孩子们更是情绪高涨,大胆的模仿手影的动作,到活动结束他们还意犹未尽。
《手指》教学反思篇5
一、教学内容方面
20xx年5月16日我执教了《手指歌》一课,这是一节的语言活动课,根据最近发现我们班有些孩子爱啃手指头,我趁着这节课给孩子加了一个教学目标,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感知每只手有五个手指,喜欢用手指做游戏。
2.能一边念儿歌一边作相应的手指动作。
3.知道我们的小手很能干,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小手。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知道小手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小手,并知道一些保护小手的方法。难点是教会小朋友手指歌,能一边唱歌,一边做动作!
在上课内容上,我设计了情境导入:认识自己的小手,教授孩子小手的重要性及保护好自己的小手,手指游戏:《手指歌》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二、教学过程方面
先简述一下活动流程:首先让宝宝唱以前学过的儿歌《小手拍拍》,这样让孩子知道手上有五个手指头,教孩子认识五个手指头。告诉孩子小手重要性及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小手,在这里我想了三条保护小手注意的地方。和幼儿一块来做手指游戏:手指歌,先交会小朋友歌词,再教小朋友学唱儿歌,最后加上动作来边做动作边唱。最后多加练习,活动结束!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活动流程,教授环节上自认为没有大的疏漏,教学目标也大体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处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在进行完《拍拍小手》的儿歌后,小手都藏起来了,接着又让孩子拿出手来数一下自己的手指头有几个,感觉有点不合理,可以将《拍拍小手》略作修改,最后一句改为,把我的小手放腿上。这样在进行下面的活动感觉更合理一些。在认识五个手指头的时候,小朋友对五个手指名字一点也不了解,在课前就应该做些铺垫工作。
三、教学策略方面
这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经过一段时间坚持写反思,也总结了一些课堂应该注意的地方,在这节课当中有所应用,我在课前设置了重难点,讲时间主要集中于此处,做到重点多讲,难点仔细讲。各个环节时间分配还算可以!所以以后上课教案一定要写好重难点,将时间多用于此!孩子自己探索的环节不是很多,我应该加入一些孩子探索的地方,我们的小手真能干!这个地方就可以让孩子自己说说我们的小手有多么能干,都会干什么。最后活动结束时,过渡也不是很自然,以后应该多看优秀教师的教案,多学习。
《手指》教学反思篇6
?手指》是 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于是,我设置了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运用哪些写作方法把这些手指写得栩栩如生的呢?抓住你感受最深的来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运用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运用排比的写作手法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
以文章的知识点为准绳,从而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是我这节课教学的思路。
《手指》教学反思参考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