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阅读后感5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每个人在阅读书籍后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就要用读后感记录,好的书籍也有值得我们记录的地方哦,写读后感就是不错的记录方式,满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知行阅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知行阅读后感5篇

知行阅读后感篇1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的看了接近一个月的时间了,一是没有坚持每天晚上看,二是这本书篇幅的确有点长而且有些枯燥。由于这本书并不是像《解忧杂货店》之类的小说一样比较有趣,所以看时总是感到头疼不想看,所以看到一半就又想看其他的书了,因此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书中王明阳从小就聪颖,在很小时就励志要成为圣人,年轻时酷爱兵法并热爱哲学“儒释道”渴望通过他的哲学思想和兵法建功立业成为像孔子,朱熹一样的圣人,但是现实并不如人愿,王明阳虽然考取得功名但并没有受到朝廷得重用,由于皇帝朱厚照昏庸无能,朝廷宦官当道,朝廷有良知的大臣都上书劝皇帝朱厚照远离宦官刘瑾等,王明阳也不例外,最后落得被刘瑾等人的报复,被被罚到国家边界,荒芜人烟并且有毒虫猛兽的龙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他赶到原始森林让他自生自灭。这是王明阳人生的最低谷时期一个拥有梦想成为圣人的王明阳落得生死堪忧,更不用谈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了。这时不抱什么希望的王明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切,由于读儒家朱熹的“格物、致知”经过三天的“格竹子”事件后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不以为然,认为什么道理都是通过外界思考学习得来的是有问题的,例如竹子有什么道理?并且什么东西都要明白他的道理显然会很累。佛家思想他又放不下自己的父母而成仙,总之王明阳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并对其他思想深感迷惑,就在对过往的反省中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他突然领悟到“致良知”并把自己的思想称之为“心学”。“心学”认为所有的道理都不是从外界得来的,而是从自己内心得来的,例如孝顺父母,每个人都知道要孝顺父母,但是每个人孝顺父母都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而是自己本来就知道孝顺父母。龙场悟道后,王明阳就开始像孔子一样讲学,从龙场开始慢慢的名气开始大了起来,最后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幸运的是王明阳被另一位出色的兵部尚书王琼所重视,在王琼的帮助下,王明阳想建功立业的梦想忠于实现,利用很少的人力物力“剿土匪,灭造反”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王明阳并没有受到奖赏,最后到死连新皇帝的面都没有见到。可以说王明阳的一生绚丽但悲催的,绚丽的是拥有众多的“心学”粉丝和为朝廷建功立业,悲催的是即使为朝廷建功立业但朝廷并不买账。

作为一个现代的人来看这本书而言仍有借鉴意义,王明阳的“心学”并非完美无缺,在做人做事本着一颗忠于自己内心和良知而不被外界因素干扰是一种很好的心态,我非常赞同。而知行合一则是强调做任何事不要本着知道就可以了,必须要身体力行去做到是“知行合一”不能想众多佛学一样空想不做。也不能做与自己内心和良知不符的事否则就是知行不一。

看完后我才发现原来所谓的“知行合一”的“知”并不是指“知识”而是指“良知”,“知行合一”就是要求人应该按自己的良知去做事情。因为王明阳是继朱熹之后的儒家又一位圣人所以王明阳的思想就属于儒家思想了,但是在我看《乔布斯传》和《李开复自传》时读到的一句非常有名的句子“不要被教条所束缚,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任何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这句话用李开复老师的话就是《followmyheart追随我心》”而这句话的来源是日本的一位佛教禅师告诉苹果公司ceo乔布斯的并对乔布斯造成了很深远的影响,对李开复也是一样,李开复当年在美国谷歌担任中国区域董事长将中国的谷歌搜索业务从零做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而当合同到期后,谷歌ceo给他更好的机会和薪资时他却坚决的委婉拒绝t了,因为他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帮助更多的的中国年轻人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正是由于他回想起了这句话然后忠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选择创业。其实看到这里我就很纠结,王明阳的“知行合一”和日本禅师讲的“追随我心”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那么到底什么是儒家思想什么是佛家思想呢,或者其实这只是他们的一个交叉部分?或许由于王明阳本来就受众多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只是一种融合思想但他称自己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但有一点是真实的就是他们都在做决定是都采用了“知行合一”尊重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坚定不移的实行。

由于在近几年较喜欢看,哲学类和自传类的书籍,刚好这本书即使自传又是哲学,所以我也不知道怎样去评价,但是在自己看过的自传中有两类自传,一种是自己给自己写的自传,这类自传比较有趣味例如《李开复自传》就把自己的大学生活写的非常真实和有趣,另一类自传就是由他人代写的例如我看过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乔布斯传记》加上这一本《知行合一王明阳》,这类自传就缺少了生动和趣味性,因为毕竟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但是多了很多客观性,自己给自己写的自传往往都不会写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但是他人代写就能很客观去写出自传人物的不足,例如本书中王明阳虽是圣贤但是家里的人际关系却处理得非常糟糕。

最后我想说的是知行合一看似很简单的道理但是真正能够做到不受外界环境而忠于自己内心的人又有多少呢?但求自己看完书后能多一点忠于自己的内心和多行动。

知行阅读后感篇2

刚开始拿到《知行合一》这本书时,我还在担心这种传记读起来会非常乏味,后来发现这本书运用浅显、有趣的语言讲述了王阳明辉煌传奇的一生,我渐渐入迷。《知行合一》是一本很励志的书,当你事业和生活跌落低谷时,读读王阳明的故事你就会不再感叹不公;《知行合一》就是一枚指南针,当你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时候,看看《知行合一》,你会找到心灵上的支撑。

此书吸引我的首先是描写王阳明传奇一身的故事。无论学术还是事功,王阳明都已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王阳明虽然是一介文官,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平息江西匪患、平定宁王叛乱……王先生都是在朝廷无计可施的时候,用了极少的兵力在极短时间内平定内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王阳明立了这样的奇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奖赏和加封。对于这样不公的际遇,他从未抱怨一句,更没有因此消沉。这正是心学的力量,是王阳明的大德:只坚持自己心中认为对的事情,其他的与我无关。

读了《知行合一》,便懂了王阳明神奇莫测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心学思想和躬行践履的功夫,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的一生多次大起大落,尝过牢狱之灾,也体验过权力之巅。这一切铸就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精髓,他的心学思想被誉为是王侯将相的必读经典。王先生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横行,他在这样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后,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

我第一次对心学有了认知:“心即理”。他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企业文化即是“人心”的经营。“心即理”启迪我们:人的精神力量是伟大的“致良知”意味着将核心价值向外推广,这一思想对形成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那如何做到工作中的知行合一?我想就是要人人都致良知,热爱岗位,作为码头的一员,我要用辛勤劳动追求梦想,以实际行动为码头发展添砖加瓦。

知行阅读后感篇3

王阳明,大明帝国时期诞生的一位著名的心学家,而在当时以朱熹理学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体现出王阳明的艰辛以及心学发展受到的阻碍程度。

刚上大一时,接触到马哲的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书时,却也被王阳明的心学所打动,被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服,同时也被他新的格物致知所吸引。生活在大明帝国的王阳明,也曾受理学的影响,也曾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物,当他对着一堆竹子去格的时候,却什么都格不出,于是他对理学的权威提出了质疑。他曾研究过道教,也曾想落入空门,但都没有成功实现,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才有了其心学的横空出世。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弟子大增,为其心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他在仕途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仕途就变得光明起来,南赣剿匪以及平定宁王都是他心学的运用。我认为在他的心学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似乎他的心学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而王阳明则解释为这都是良知的作用。

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但其在剿匪时却因为士兵剿匪时士气不高,当众砍杀了几名士兵以儆效尤。既然他提倡众生平等,那他又为何以别人的生命来换取其他人的前进,这无疑违背了他提出的观点。不过王阳明也说自己在运用战术的时候是违背良知的,所以他在以后的讲学过程中从没有提过这些战术的运用。

王阳明的心学看似与理学背道而驰;但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讲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人的心可以分为性与情,但朱熹理学却硬要将“情”从心中分割,而要去寻找外物来填补心中的空洞。王阳明心学则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天地间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则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但现如今的我们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层污秽:对名与利的向往,私欲的产生,使我们不能正确听从良知发出的命令。而我个人也认为,生活在现在的时代里,除了名与利,除了自己的私欲外,还有什么会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即使会有心怀天下的人的出现,但毕竟我们大多数都为普通人,这些无疑成为了我们所能追求的目标。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如何使这些追求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有做官的能力,为何要委屈了自己的这份才能呢,坐上了这个位置又要思考的则是如何在这个位置上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才能,在不违背良知的情况下创造出最大的利益。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比如当我们渴了,我们就会去喝水,当我们饿了,我们就会去吃饭等等。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受到心的指导,光明自己的良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看了这本书,其实对自己也有很大的触动。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对我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光明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我所理解的心说:不可固执自己的成见,要敢于改变自己,敢于提出质疑,敢于付诸行动。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个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难不怕,怕的是苦难到来时将自己打倒,未爬起来就先认输。

知行阅读后感篇4

断断续续用了半个月时间,终于把《知行合一》这本书看完了,整体感觉,这本书虽然有传记的风格,但在某些细节的描述上,还是稍微有点夸张。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下面简单回顾下王阳明曲折的一生。

少年时的王阳明,天赋异禀,具有极高的天赋,而且爱学习、肯专研,少年时便励志成为一位圣贤。成年后先是无心仕途,后面直言进谏,入狱,发配边疆。在贵州龙场悟道,领悟到心即理,从此豁然开朗,办学,到处讲学,又有门人的推荐平定江西匪患、宁王叛乱和广西匪患,战功卓著,确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虽然他本身不在意这些名利。

关于王阳明心学的东西,主要是强调心(良知)的重要性,我们的心包含了世界的万事万物,用他的话说就是心外无物。我们做事时,只需要做到致良知,知行合一,就能成为圣贤。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第五章,作者还写了关于获得幸福的方法,王阳明认为要获得幸福就不要和外物队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没有善恶可言,都是我们强加在事物上的。要想获得幸福,只要不和外物对立就可以了。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外物,让外物按照自己的规律自己去发展。专心的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做事,你就能获得幸福,成为圣人。

知行阅读后感篇5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知”即良知,它与生俱来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人们可凭良知判断是非善恶;“行”即行为,是指人们的为人处事。“知行合一”就是凭内心的良知去做事。这道理看似简单,要做到却太难太难。因为王阳明的“良知”所指,除了关于道德的善恶之心外,还有关于智慧的是非之心。既然这些已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遇到事情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判断,并指导行为,便是知行合一了,但是难就难在我们真的能做到听从内心的声音吗?身外环境太多的干扰、太多的规则、太多的套路,早已遮掩了初心,遇到事情越左思右想权衡利弊,越难做到知行合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王阳明的伟大在于他始终能遵从自己的心,蔑视权威、淡泊名利、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人格。在立下不朽功勋后,由于他军功和思想的光芒过于耀眼,权臣嫉妒,皇帝忌惮,给了他极不公正的待遇,而面对这一切,王阳明毫不动心,因为他的初心就是为天下百姓谋幸福,为江山社稷谋安稳。他的良知始终澄澈透明,从未被外界所遮蔽,这正是王阳明超凡脱俗的圣人境界。

知行阅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阅士兵的读后感5篇

鹤的阅读后感5篇

红岩阅读后感参考5篇

名著阅读后感1000字5篇

童年阅读后感推荐5篇

四年级阅读后感两百字模板5篇

名著阅读后感100字5篇

读书的阅读后感优质5篇

读书的阅读后感最新5篇

阅读后感的范文参考5篇

知行阅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9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