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观后感之前一定要对影片的内容做好相关的回顾,观后感的写作,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这样写出的文章也更合理,满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电影刘三姐观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电影刘三姐观后感篇1
电影《刘三姐》塑造了一位令人敬佩的女子,她的聪明伶俐、美丽动人、尤其是那副美妙的歌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砍柴女刘三姐(黄婉秋)以唱帮穷苦人解气的山歌名闻四乡,却也因此被视她为肉中刺的财主陷害,幸运捡得一条命后,她一路歌声沿江而下。老渔夫(张巨克)和儿子阿牛(刘世龙)通过歌声将她辨出,将她接入家中。远近乡民听闻,都赶来与刘三姐赛歌,以为她已人头落地的哥哥刘二(梁音)也因此机与她重逢。因为歌词中多处直揭财主对穷苦人的盘剥,乡民叫好同时亦令当地财主莫怀仁(夏宗学)极为恐慌。
为防乡民暴动,莫怀仁想以淫威令刘三姐噤声,只换回自己的难堪,刘三姐言称若赛歌胜过她,她自不会开口再唱。刘二怕妹妹重蹈覆辙,想带她远走他处,但刘三姐誓要好好惩治莫怀仁。莫怀仁找来一帮酸臭文人信心满满与刘三姐赛歌,不想个个被她骂得狗血喷头。为让刘三姐屈服,莫怀仁暗中将她绑至府中,施以锦衣美食,只换来刘三姐的几声冷笑。早已与刘三姐暗中生情的阿牛、刘二及众乡民,则颇为担忧她的安危,正想办法将她营救。
刘三姐不仅歌唱得好,人品更好。她嫉恶如仇、仗义执言,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令乡亲们拍手称快。
电影刘三姐观后感篇2
今天的队活动与往常大不相同,因为这次是去多媒体大厅看电影——《刘三姐》 ,看了电影后,我收获很大。
?刘三姐》讲述了一位漂亮、勇敢、山歌唱得又好的壮族姑娘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与恶霸莫怀仁做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刘三姐和乡亲们住在一个以种植茶叶为生的山村里,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刘三姐山歌唱得很好,热爱乡亲、疾恶如仇,大家都很喜欢她。
恶霸莫怀仁是一个为富不仁的土财主,他时刻盘算着如何霸占茶山,以做自家坟地,刘三姐为了保住乡亲们的茶山,勇敢的站了出来,用斗山歌的方法与莫怀仁做斗争,最后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终于战胜了恶霸莫怀仁。
在斗争的过程中,恶霸莫怀仁想尽了一切办法来打败刘三姐,他费尽心思找来了三个秀才,带着满船的歌书来与刘三姐斗山歌,结果反而被刘三姐唱得狼狈不堪,最后乡亲门出了一个谜语戏弄莫怀仁,莫怀仁大出洋相,灰溜溜的败下阵来。看了这场电影后,我很喜欢刘三姐这个人物,我觉得她是一个聪明伶俐、疾恶如仇的人,她敢于和有财有势的莫家人做斗争,当莫家人为了拉拢她,诱以财物的时候,她丝毫不为其所动,心里想到的都是贫苦的乡亲们;当恶霸莫怀仁想尽一切办法抓走了刘三姐的时候,她仍然不屈不挠,坚强勇敢。做为一名小学生,我应该积极的向刘三姐学习,学习她聪明伶俐、勇于面对困难、善良勇敢的品质,不怕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认真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一个爱僧分明、机智勇敢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电影刘三姐观后感篇3
?刘三姐》这部影片是比较老的一部电影,但是影片传达的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反抗精神流传至今,影片中的对歌以及刘三姐反抗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不失为经典之作。影片取材于广西民间传说,主人公刘三姐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壮族姑娘,擅长用山歌来赞美劳动、赞美自然、赞美爱情,并用山歌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刘三姐的山歌,朴素生动,具有强烈生活气息和浓郁地方色彩,符合人物性格,用歌而不是台词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影片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片中悦耳动听的歌声与美丽的桂林山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故事是这样的:原在山上以砍柴为生的刘三姐因反抗地主,地主想置她于死地,却不料刘三姐命福,在河上脚踩葡萄藤,手摇清竹搞,一路高歌痛斥地主,歌声传扬,被老渔夫和阿牛哥收留。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千百里外的群众都知道刘三姐住在这里,纷纷长途跋涉赶来见她与她对歌,并请她去自己的家乡安顿生活,可谓是百鸟朝凤。劳动人民唱山歌是人生中多么重要的事情呢,而那些一样能歌善舞的民众还是拜刘三姐为歌仙,刘三姐能达到这样的感召力,怎是只因唱歌而已呢?看看刘三姐刚烈的个性,爱憎分明写在脸上,唱起歌来那不是悠扬婉转而是气宇轩昂直逼云霄,她随口骂来恶霸,听得劳作的人民可是解气。以前的精神基本寄托在山歌上,刘三姐到了哪儿,她的精神随歌传播到哪儿,成为农民反抗强权的领袖,是任何地主恶霸的眼中钉。于是当地的莫地主开始想方设法不让刘三姐唱歌,又不敢对
她明刀明枪,怕的就是群众的暴动。所以便有了刘三姐与三秀才对歌的一出绝妙好戏,原来地主是不会唱歌的,那些读子曰的书生只会摇头晃脑,背着歌书,而你看刘三姐却张口就来,毫不思索,傲气俏皮,她的歌声她的智慧全在艰辛的劳作和大自然的灵气中浑然天成。地主和秀才门斗不过歌,丑态毕露,民众得了胜。
这部电影描写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位聪明、伶俐、机智、敢为、而又能于歌唱的少女刘三姐,再现了刘三姐于地主的歌斗、身体力行的抗争;故事也穿插了与阿牛的爱情独白。
影片以戏曲的形式,自然的风景,质朴的人物性格,尤其是那些诙谐又斗争力很强的歌曲,至今都叫人难以忘怀。刘三姐的故事随着电影的播放,飞过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人们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每年的这一天,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及其他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歌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映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另外,各种商业贸易、投资洽谈等活动亦逐渐增加,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新风尚。届时,岭南壮乡四海宾朋云集,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壮歌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传达”感情。壮家儿女勇于唱情,善于唱情,爱情、友情、亲情,都唱得淋漓酣畅,动人心魄,使听者随之而喜怒,而哀愁,达到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艺术效果。刘三姐被恶霸地主陷害落水,被老渔夫救起。她用歌声歌颂劳动,讽刺地主老财。恶霸地主莫怀仁妄想禁歌,三姐设计和莫怀仁对歌,把请来的三个秀才个个击败。莫怀仁施计把三姐抢到家中,三姐在阿牛和群众的帮助下连夜离开莫家,又到新的地方用山歌鼓舞群众斗志。
壮歌能够传情,更在于它充满着意境感。在美妙的意境中,寄寓着人类的丰富情感和美好理想。在壮乡,人们行路之时,闲谈之间,劳作之中,指山唱山,指水唱水,都能随心所欲地吟唱出意境开阔、气魄雄伟的壮歌来。
刘三姐承天地之灵气,接山水之精华,用山歌文化承载了壮族人民的民族情感,记录了壮族人民追求自由、反抗压迫的历史,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中的瑰宝。富于壮族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开掘和塑造的作品,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作品;富于壮乡民情习俗和地方色彩的作品,同样也是最有永恒生命力的作品。刘三姐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刘三姐,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是一种历史符号,也是一笔文化遗产。刘三姐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已成为深藏人们心中一份永难割舍的情感。
影片中以山歌表达人物的情感,刘三姐唱的山歌集趣味、机智于一体,譬如有一段对歌唱道“什么有腿不走路?什么无腿走千家?”,刘三姐答到“财主有腿不走路,铜钱无腿走千家”。演唱进行的过程中,镜头就切到了莫老财坐着轿子赶路的场面,接下来的剧情正是莫老财来到他们对歌的地方发生了一场禁歌与反禁歌的冲突。过渡得非常自然。
山歌优美动听,朗朗上口。也是劳动人民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作为劳动人民一种口头文学,创作素材是以劳动人民生活为基础的。本来山歌的内容丰富多彩,语言表达质朴,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优美,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深为劳动人民所喜爱。在山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歌剧,也有着它的独特魅力,在现实生活中,它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今年来对山歌也越来越重视了,春晚上也有山歌的节目,山歌是一种文化财富,希望山歌会更好的流传及发展下去。
电影刘三姐观后感篇4
财主知道三姐在渔家落户,于是派莫管家去捣乱。结果被李老汉一只山歌讥讽。莫管家问三姐认不认识莫老爷时,回答的歌声也令我记忆深刻.刘三姐用歌声讽刺地主,唱尽心中不平事:“不种芝麻他吃油,不种桑田他穿绸,穷人血汉他喝尽,他是人间强盗头。”这些犹如锋利的尖刀一般的词语配合铿锵有力的旋律,把刘三姐对财主恨之入骨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把地主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丑恶嘴脸表现得入木三分。下一段是三姐等人上山采茶,歌声欢娱,语调轻快。
后来阿牛等一起来对歌,气氛欢快,就从这件小小插曲中,就看出山中村民的淳朴、对山歌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希望,就几曲山歌就感到很满足。却不想可恶的财主连这一点点幸福就不给予,引得村民悲愤反抗,反抗财主时村民唱的歌曲悲愤疾苦,体现出村民在财主的压迫下生活的穷困潦倒与艰辛。莫财主为了禁止刘三姐和乡亲们唱山歌,请来秀才相助。三姐的二哥担心三姐的安危,坚决反对,但是三姐确相信自己能赢,虽然会让哥哥担心,但是为了村民和自己能继续唱山歌,也一定要去。三个秀才狗仗人势、自以为是、愚钝自大,刘三姐用犀利的歌曲挫了秀才的锐气,嘲笑财主,把莫财主气得跌下河。“唱歌不怕头落地,阎王殿上唱三年,唱起山歌胆子壮,过了一滩又一滩”刘三姐道出了她的心声,可以看出刘三姐为了唱歌连死都不怕,唱山歌是刘三姐的追求,也是她表达情感的方式,莫财主在对歌失败后,心存不甘,又出毒计,把刘三姐抢到家中百般威胁,刘三姐坚贞不屈,阿牛勇敢地闯进莫家将刘三姐救走,莫怀仁带领家奴乘船追赶,百姓帮助刘三姐逃走。从莫府逃出后, 刘三姐和阿牛用山歌表白了彼此心,刘三姐以藤和树作比喻,勇敢地向阿牛哥表白:“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绣球。”
刘三姐用明亮透彻的声音,大胆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但是当阿牛接到三姐抛出的绣球后,歌曲的节奏立即变得欢快明朗起来,表达了两个相爱的人对爱情终始不渝的情感。影片的最后阿牛唱出了他对爱情坚定执着:“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封建官府下令禁歌,刘三姐带领乡亲们用歌声进行反抗,但在封建黑暗势力的压迫下,刘三姐被迫离开。但她继续在新的地方,用自己的歌声鼓舞民众,唤起大家与封建势力做斗争。首首山歌,有爱,有恨,有喜,有悲,所有的情结凝聚动听沁人心底的旋律。对世事的不公的反抗,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让刘三姐的形象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了不可抹灭的印迹。
电影刘三姐观后感篇5
说起民族电影,我首先想到的总是《刘三姐》。我认为不它不但是一部电影,更多程度上是一种精神,一种不畏强权冲破羁绊的精神!
特殊的时代背景赋予了这部电影特殊的意义。6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解放和反封建的大潮之中,封建黑暗势力的压迫还是存在的,女性在旧社会本是最阴柔、最被压迫和约束的对象,所以正在这样的压迫束缚下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绝对是一发而不可收拾。
以歌斗智,是刘三姐对地主强权的不服,也是她所代表的千千万万女性同胞渴望冲破羁绊,追求自由的体现!
我很喜爱剧中刘三姐朴实的形象,她不倾国倾城,但她那眼神那神态一分一毫的流转,传递的感情都是那么的逼真那么的亲切。她不仅勤劳而且充满了智慧,以山歌为武器,与封建势力斗争,同时也用她婉转动听的山歌表达了心中对阿牛的爱慕。
与她斗歌的莫老爷败后觉得很没面子便派了杀手绑架了刘三姐,并且威逼利诱,企图收买她。但是刘三姐绝不低头宁死不屈,最后就在她准备被被杀后村民靠智慧救出了她,结果便和阿牛哥在大榕树会歌终于终成眷属。
每一次再看完这部电影总会再有感慨,除了佩服山歌那富有生活情趣很贴切,而且又具有文学色彩的歌词外,其实每一次都会被里面的主人公以及那些老百姓身上的精神深深地打动。
正是因为刘三姐正确的阶级立场和她敢为人先的精神,她才成为了广西人心中的精神偶像!电影《刘三姐》不愧是最优秀的巅峰之作。它不仅仅给我们年轻一代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是给上一辈,老一辈的人们留下更难忘的回忆。
电影刘三姐观后感篇6
?刘三姐》是阳朔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她吸引着八方游客。有人说;来阳朔不看《刘三姐》,那就等于洗澡没搓背,既不舒适,也会留下不必要的遗憾。
导游小姐仿佛看透了大家的心思,她抿着小嘴微微一笑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遗憾,大家看了就知道值不值得一看。《刘三姐》是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由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出任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剧梅帅元任总策划、制作人,以及两位年轻导演——王潮歌和樊跃加盟,数易其稿,历时三年半努力制作而成。虽然票价贵一点,大家既然来了,还是看看吧。于是我们采风团决定留下来观赏这部世界第一的全新概念“山水实景演出”。
演出是每天晚上八点钟开始,每晚两场,每场演出时间约90分钟。我们看的是第一场,所以就提前来了。当我们来到剧场时,场内已来了不少人。我环视一下这个特殊的大舞台,它没有布景,没有前台,只有12座壮丽秀美的青山环抱着漓江与闻名遐迩的书童山隔水相望。我抬头仰望高高耸立的山峰,看着淡泊闲适的漓江,眼前的情景顿时鲜活起来,青山与绿水相连,于天地相吻,挥之不去,深笃缠绵。哪里还分得清山水与天地。我突然明白景中有情,境在心中,情景交融才是天人合一的意境。
灯光突然亮了,红红的一片没有半点杂色。青山红了,江水红了,若大的表演场地也红了。红色仍在不断升腾,把周围的空气也染成嫣红色。我望着这鲜艳的红色,知道演出开始了。
江面上飞舞起一道道鲜红的鱼网,随着鱼网的起落,刘三姐乘着花饰篷船,唱着甜美的山歌缓缓而来。渐渐的那片红色被划成线条,裸露着墨绿的底色。红色线条把墨绿色江面划分出若干等分,远远望去,那就是一页页精美的五线谱。穿梭于线条中间的渔夫,他们戴着斗笠,手拿鱼网,便成了跳动在五线谱上的音符。跳动的音符如火焰一般耀眼,让人感到生活的红火和爱情的炽烈。
红色在灯光中渐渐隐去,江面上灯火通明,光彩夺目。几百名渔夫高举火把,在江心,在岸边。他们遥相呼应,此起彼伏,如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夜空。一盏盏渔火倒映在江面上,泛起一片金黄色涟漪。一只只竹伐由远而近,竹筏上坐着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夫和黑色鱼鹰,他们载满丰收的喜悦,在渔火的引领下向岸边划去。
渔火纵深处,传来清晰的牛叫声。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突然出现在漓江两岸,仿佛似从天而降,让人不可思议。夕阳西下,炊烟从小村庄座座茅屋的烟囱里缓缓升起,小村庄瞬时烟雾蒙蒙。几个牧童悠闲地坐在牛背上,横吹竹笛。一些农夫牵着水牛,扛着锄头,轻快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村口的大树下,一群孩子嘻嘻哈哈的打闹着,老人们摇着扇子坐下树下乘凉,好一幅迷人的田园风光。
一轮明月在江边升起,月色如水,一群少女白衣素裹从深蓝色江水中飘然而至。巨大的月亮船上,一个美丽的新娘翩翩起舞;水中沐浴的少女与天地融为一体,如梦似幻。隐隐传来婉丽悠扬的歌声:
山中只见藤缠树,
世上哪见树缠藤?
青藤若是不缠树,
枉过一春又一春!
好就好,连就连,
我俩结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这幽婉凄美的歌声,仿佛从广袤无际的天穹飘来,是那么柔美动听……
“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这充满伤感的歌声,音注心扉,催人泪下!人生百年,生死相守,只有生死相守的爱情才是人间最圆满的幸福。人间有真爱,可这世上有多少人能得到真爱的垂青。也许那些带着神话色彩的爱情故事,才是真正的凄婉与美丽。流传千古的梁祝化蝶,长恨悲歌,宝黛之恋,让世人感慨他们的传奇与浪漫。当我们从他们爱情故事中走出来时,留下更多的却是爱的血泪与生死缠绵。这凄婉的歌声,撩拨着人性最柔软的部分,使人的感情得到了升华,仿佛自己就是剧中人,让人陷入梦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想寻求完美。当真爱被束缚时,有多少人能以生死的代价来捍卫这份真情?如果真能做到,就不会有三毛笔下的《滚滚红尘》;也不会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更不会有宝玉的痴,黛玉的愁。还有那断桥旁的泪!
电影刘三姐观后感篇7
?刘三姐》是一部经典老电影,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剧情演的很真实也很现实。刘三姐本是一个广西壮族地区的普通百姓,她团结乡亲,以自己的智慧反抗封建社会黑暗势力,以歌斗智,从此山水之间唱响了刘三姐的歌。
本剧以刘三姐的名字为剧名,吸引了许多观众对《刘三姐》的好奇心,加强了收视率。在60年代,这部电影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轰动东南亚,在1960年第二届百花奖中获得了四项大奖。这部电影主要以山歌对唱为主题,一面是刘三姐和一些受财主压迫的乡亲们,一面是和财主及仗势欺人的人斗智对唱。
影片开场并没有详细介绍主角刘三姐,而是以刘三姐美妙的歌声拉开序幕,歌声回荡在山水间,乡亲们由歌声便可知道刘三姐的名字,可以想到刘三姐在那个年代也是人尽皆知的人物。刘三姐的歌声用乡亲们的话来说就是解气、痛快、好,表达了百姓对封建社会黑暗势力的痛恨。本片借用刘三姐的聪明机智讽刺了那些长期欺压、剥削百姓的财主们和狗仗人势的人的愚笨,显示了在当代社会的百姓们的团结、善良、聪明机智。我喜欢电影中勤劳、朴实、勇敢而且充满智慧的刘三姐,她用逼真的眼神和神态与封建势力以歌斗智,同时也用动听的山歌表达了对阿牛的爱慕。莫老爷几次和她斗歌失败后觉得很没面子,用尽各种手段对付刘三姐,但是刘三姐宁死不屈,更加让人敬佩。
本剧中词、曲唱的优美动听,最重要的是演员和摄影的配合默契,所有的表情和动作都拍的很细致很清楚,把电影拍的栩栩如生,让人觉得更加生动,不愧是顶峰之作。这部电影也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了在60年代老百姓对封建黑暗势力的痛恨,对压迫和束缚下的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不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给老一辈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电影刘三姐观后感篇8
影片主要是讲:原在山上以砍柴为生的刘三姐因反抗地主,地主断藤落江想致她于死地,却不料刘三姐命福,在遇龙河上脚踩葡萄藤,手摇青竹搞,一路高歌痛斥地主,歌声传扬,被老渔夫和阿牛哥收留。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千百里外的群众都知道刘三姐住在那里,纷纷长途跋涉赶来见她,与她对歌,并邀请她去自己的家乡安顿生活,可谓百鸟朝凤。刘三姐刚烈的个性,爱憎分明写在脸上,唱起歌来那不是悠扬婉转而是气宇轩昂,直逼云霄,她随口骂恶霸,听得劳作的人民很是解气。以前的精神基本寄托在山歌上,刘三姐到了哪儿,她的精神随歌传播到哪儿,整一个成为农民反抗强权的领袖,是任何地方恶霸的眼中钉。
影片最为精彩的一个片段就是:刘三姐与三秀才对歌的一出绝妙好戏,原来地主是不会唱歌的,那些读之乎者也的书生只会摇头晃脑,背着歌书,而你看刘三姐却张口就来,毫不思索,傲气俏皮,她的歌声、她的智慧全在艰辛的劳作和大自然的灵气中浑然天成。地主和秀才们斗歌,丑态毕露,民众得了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或许刘三姐并不想当什么领袖,她只是拥有更为本真的锐气,可这锐气势不可当,歌声传遍天涯时,民众的心就更为坚定了,也更多了精神的慰寄。
刘三姐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壮族姑娘,擅长用山歌来赞美劳动、赞美自然、赞美感情,并用山歌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而且继续不断在新的地方,用自
己的歌声鼓舞民众,唤起大家与封建势力做斗争。其中的山歌,朴素生动,具有强烈生活气息和浓郁地方色彩,用歌而不是台词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片中悦耳动听的歌声与美丽的桂林山水完美的融合在一齐,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的唱段与唱腔是我国民族音乐的国粹,毫无修饰的天籁之音就应让现如今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民族唱法歌手引起深思。
电影刘三姐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