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棉被2023观后感8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一部有意义的电影会让我们自发地写相关的观后感,如果敷衍对待观后感的写作,那也很难有深刻的领悟,以下是满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半条棉被2023观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半条棉被2023观后感8篇

半条棉被2023观后感篇1

红军为什么能够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红军之所以能够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既不是因为长了三头六臂,也不是因为得到了天神庇佑。而是因为共产党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因为共产党的所作所为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与拥护。

“半床被子”的故事只是红军众多军民鱼水情故事中的普通一个。红军在长征途中纪律严明,不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甚至还要帮助村里人劈柴挑水干农活。军爱民,民拥军,这样的红军哪有不打胜仗的道理,这样的共产党怎会缔造不出一个新中国?

“半床被子”的故事已经过去了80多年,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穷苦村庄如今也已经奔向了小康。“半床被子”的故事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其所传导的情谊,应在当代被赋予新的正确解读。

正确解读“半床被子”,中国共产党要不改初心,牢记使命。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夺取了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等一个又一个胜利。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态”。时下,中国共产党在改革的路上渐行渐远,但仍需不改初心,牢记使命,防腐拒变,时刻谨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正确解读“半床被子”,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昔日,中国广大的农村物质匮乏,以至于家中一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今天,中国已经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改革的成果应该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共享,如若不然就偏离了改革的初衷。“半床被子”的故事告诫我们,不仅要做大经济总量,同时还要逐步完善分配制度,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不让群众被物质生活“刁难”。

在中国共产党最穷困潦倒的长征路上,三名女红军尚且能够为群众留下“半床被子”。在经济繁荣的当下,中国共产党更要善于用正确的方式去解读“半床被子”的深意,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增强服务人民的本领。

半条棉被2023观后感篇2

?半条棉被忆初心 牢记使命再出发】

故事发生在1934年11月,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各个军团陆续抵达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住在了沙洲村村边的一间破旧茅草屋内。茅草屋的主人叫徐解秀,她家中一贫如洗,只有一张用楠竹钉成的床架,床上垫着稻草、铺着破席,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盖的是一堆烂棉絮。女红军们在急行军中都舍弃了行装,只带着一条棉被御寒。夜里,三位女红军就和茅草屋的女主人合盖这一条被子、挤在一张床上。

几天后的一大早,女红军们要奔赴新的战场,她们看到徐解秀床上的破棉絮,决定把她们唯一的被子留给徐解秀,但徐解秀说什么也不肯要。这时一位女红军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把这条被子剪成两半,她对徐解秀说:“等革命成功以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读到这里我久久不能平静,半条棉被,是当时女红军们的全部家当,是红军和群众共冷暖的一个剪影,是无法割舍的党群鱼水情。

身在甜水里,长在红旗下。2017年4月我从苏州回到家乡,从事农村工作,周围很多人不理解,大城市到小乡村,坐办公室到走街串巷田野里,大家是不是也觉得我脑子是不是坏掉了,我身边的人都这么说。记得回乡不久,我写了一篇题为《回家的感觉真好》的心路话语,当时在“中国美丽田园白甸”镇级公众号发布,一个晚上就有38条留言。我清楚记得,我晚上看了很多遍,更加坚定了我选择扎根基层的信念。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当好一名小村官并不容易,但是一想到半条棉被,联想到长征精神,我就信心满满。同年5月我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我觉得我自己人生的长征路才刚刚开始,我觉得我的长征路就是服务好群众,坚守一份为民情怀。

半条棉被2023观后感篇3

?“双线”作战要“战士”不要“绅士”】

决战脱贫和防控疫情,是两场大考,更是两场大战,都必须胜,没有半点退路可言。战斗,自然需要战士,在“双线”作战中,党员干部就是“战士”,他们是脱贫攻坚一线和疫情防控一线主力军,是打赢战役关键所在。

但并不是党员干部就能当“战士”,有的更擅长扮演“绅士”。这些“绅士”级别不高、架子不小,走到哪都习惯于前簇后拥、车接车送,喜欢“纸上谈兵”激扬文字,不顾实际“瞎指挥”;有的“绅士”热衷于装点面子、铺设摊子,总想搞出点“大动作”,不惜代价举债欠账搞“面子工程”,希望一鸣惊人名留青史,最后却是事与愿违,劳民伤财遗臭万年;还有则是口号喊得震天响,落实起来轻飘飘,把“慢条斯理”当作人生信条,遇事绕道走,遇难靠边站,不愿揽责,更不愿担责,俨然一副事事“与我何干”的模样。

绅士,指的是待人待物谦谦有礼,值得赞扬。但是在战场上,如果党员干部都保持“绅士”状态,不温不火、慢慢吞吞,这必然会贻误战机,导致战役失利。当前,面对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两场硬仗,党员干部绝不能当“太平绅士”,要当不怕流血牺牲的“英勇战士”,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拿出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坚毅,咬定青山不放松,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坚决夺取“双线”作战的全面胜利。

不当“绅士”当“战士”,就要敢于挺身而出、带头示范。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声声“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是党员让我去”……喊响了党员干部的为民初心,一封封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背后凝聚着红色力量。挺身而出带头示范,一直以来就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将领冲锋时喊的是“跟我上”,而国民党军队指挥官喊的却是“给我上”,一字之差决定了胜利归属。“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党员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在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中,就要冲锋在前、吃苦在前,给人民群众当好标杆、做好示范,团结引领群众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凝聚起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切实筑牢疫情防控防线,攻克最后贫困堡垒。

不当“绅士”当“战士”,就要敢于真抓实干、骁勇善战。战场不是“秀场”,不能对上一套、对下一套,更不允许消极应战、浮于面上,搞花里胡哨的“假把式”,敷衍作秀。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疫情防控,人民群众需要的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干部,干字是当头的。必须说干就干、干就干好、干就干成,要找准“双线”战役中存在的短板弱项,补齐补强,让贫困群众鼓起腰包,摘下“穷帽”,实现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要紧盯“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目标不动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健康。战士,战字是当头的。“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党员干部要尽锐出战、骁勇善战,慎终如始、善作善成,以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的坚定,做到不获全胜绝不鸣金收兵、刀剑入库、马归南山,坚持一战到底。

半条棉被2023观后感篇4

1984年11月初,重走长征路的《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来到了这个村庄。80多岁有点恍惚的徐解秀以为是红军回来了:“你们打回来了?你们胜利了?那3名女红军什么时候能来?我家男人怎么还不回来呀?”闻听此言,罗开富被感动了,他将这个故事整理后,以《三个红军姑娘在哪里》为题在《经济日报》头版发表了。邓颖超、康克清、蔡畅看完这篇文章的谈话:“悠悠五十载,沧海变桑田。可对那些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帮助过红军的父老乡亲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请罗开富同志捎句话:我们也想念大爷、大娘、大哥、大嫂们!”并表示: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徐解秀老人要找的三位女红军姑娘和她的丈夫。

后来罗开富到北京,也跟这三位老红军汇报过。很多老红军都说,我们会继续找她,但是在找到她之前,你先代我们去送一条被子过去,感谢她当年对红军的帮助。

1991年,当罗开富拿着被子赶到这个地方时,老太太几天前已经去世了,所以罗开富就跪在那里,说:“大娘,我来晚了!”后来她的孙子告诉罗开富,老人临走时还说:“你爷爷回来告诉他,不是我不等他了,我等了快60年了,每年都到山边去看,看不来,我不拿红军的被子都可以,他们肯定是老了来不了了。一定要把路修好,党和政府是最好的,一定要把这些话给后辈传下去。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

2005年,罗开富利用假期和报社的同事,又去给徐解秀老人上坟。到她房间的时候,她孙儿把当年徐解秀给红军烤衣服的火钳送给我。她留下这把火钳为什么,一个是为了想念,另一个是为了找当年的红军。

故事引用

影视改编

2018年12月4日,取材于发生在红军长征期间真实故事的红色电影《半床棉被》在湖南长沙举行启动仪式。

故事意义

半条棉被2023观后感篇5

我们为何而战,重新回到那片战场,鲜血染红了河流,尸体铺满了山丘,红军战士们在长征的路上缺衣少粮没有药品,敌人疯狂地围追堵截,反动力量挨家挨户搜捕,还要与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我们的战士为什么没有丝毫地动摇,英勇无畏地向前进,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创造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奇迹,是信仰,是共产主义的信仰,是解放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坚定信念!我们的红军战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我们与过往千年的“兵“不一样,即便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即便是急需要帮助的伤病号队伍,我们也不进屋,不要粮,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红军战士的队伍来自于劳苦大众,也服务于劳苦大众,也为解放劳苦大众而战!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我们为何而战,始终是为了人民,但这永远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七十年前我们是为了中国人民可以“站起来“,无数的英雄先烈为了这一目标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五十年前我们是为了中国人民可以”富起来“,扭转近代史百年贫穷和落后的局面,在建设祖国的历史篇章中又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今我们综合国力蒸蒸日上,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我们就不要战斗了吗,我们就可以坐享其成了吗,还有多少民众因为地域、交通等因素,经济收入水准达不到国民平均收入水平,依旧没有摘掉贫困的帽子?还记得在电影中的那个年代,三位女红军战士入住汝城县的那户人家过的日子有多么苦吗,家徒四壁,门破屋漏,女红军战士留下的半床棉被,其实也寄托了她”等我们胜利了,一定要将这里建设起来,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殷切希望,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这也不是某一小群人的战斗,这是我们每一个当代共产党人都应当为之拼搏和努力的战斗!

为人民而战,为祖国而战,作为一名党员,在国家建设的事业道路上奉献力量,这是我应该做的,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我更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切身地领悟这个时代人民群众真正要的是什么。作为一名广电人,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扶贫助农项目代表的深刻意义,今年6月30号我有机会加入到扶贫助农项目的直播环节中,当时我负责的是张家界场馆的直播运营和助播工作,张家界妇联主席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她说:“金彪,你不知道,有多少农户丰收了之后,因为产品运不出大山,找不到销路而眼睁睁地看着它们烂在地里。”那天我在主播台上的14个小时,是身为党员的我从业十年来最有意义的一场直播销售。我们做扶贫助农这件事就是为了用我们媒体的力量,帮助需要我们的乡民打开销路,吃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吃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运用我们最擅长的媒体的宣传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的力量汇聚过来!

我们为人民而战,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这一次的观影活动让我加坚定了日后的努力方向,作为党员,我将会继续跟着党组织披荆斩棘,从我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为人民利益的实事做起,为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半条棉被2023观后感篇6

?一名组工小白的“成长经”】

2020已经过半,细细算来,我成为一名组工干部整整两年了,两年前的我还是一个对组织工作一窍不通的“组工小白”,两年的时光,700多个日夜,我体会到了组织工作的酸甜苦辣。今天,“两岁”的我,想谈谈一名组工小白的“成长经”。

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是“群众工作”。

2018年,刚上班的我,就经历了历年来标准最高、要求最严、难度最大的一次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要确保换届圆满成功,必须要把准备工作做在前面。为了更好地让村民了解换届政策,摸清“两委”班子现状、党员群众的思想动态等第一手资料,真正选出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好干部,我们组织开展了入户走访。对于没有真正和群众打过交道的我来说,自然免不了碰壁。不理解、牢骚,甚至门都不让我进,我心里是满满的委屈。但同组的一位前辈告诉我,“既然选择了做人民的公仆,就要经得住各种委屈,学会做‘群众工作’,面对村民的抱怨,拿出我们的真诚,以心换心,村民自然会把我们当成自家人。”慢慢地,村民见到我就亲切地对我喊,“丫头,快来家里喝口水”,对我的眼神由最初的抵触变成了接受与认可,和我说话时能一直拉着我的手……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是“群众工作”。

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是“组工作风”。

2019年6月底,我来到区委组织部借调。刚来的第一天,领导让我围绕身边先进党员的事迹撰写一篇文章,作为“七一”献礼。当时,我只用了一天时间就交给了领导,自我感觉还不错,领导反馈回来后只是修改了一下题目。“难道自己的水平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直接一稿过了吗?”我沾沾自喜地去找领导,本以为会得到表扬,结果领导告诉我,完全写偏了。顿时,感觉一盆凉水从头浇到脚。就这样,一篇1000字的稿子,我反复改了5遍,最后,我拿着修改了第6次的文章去找领导,终于得到了领导的认可。领导说,“知道为什么让你改这么多遍吗?写文章和干组织工作一样,都是细致打磨的过程,组工出品,必属精品,从组织部出来的东西,要让别人挑不出一点儿毛病,这就是组织部的工作作风。”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是“组工作风”。

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是“初心使命”。

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是“共产党员”。

两年的时光,短到在岁月的长河中稍纵即逝,但又长到在我的人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两年,我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我知道,和一个优秀的组工干部相比,我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会一直努力,以最饱满的状态迎接未来的每一个两年。愿乘风破浪,未来可期!

半条棉被2023观后感篇7

1934年11月,红军正行进在长征途中。部队驻扎休整时,三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她们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老人,并对老人说:等革命成功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

三位女红军走后,徐解秀老人一直珍藏着这半床棉被,直到去世前还念叨着她们。此后,尽管三位女红军没有再回到汝城县沙洲村,但“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的承诺,共产党人兑现了——不仅送来了新被子,还送来了一天比一天更美好的生活。

85年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但“半床棉被”的故事依然述说着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风雨同舟的殷殷深情;“等革命成功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的承诺,依然昭示着共产党人“长征”的目的和初心。

“我要是连这个问题也解决不了,还当什么农业技术员!”张铁兵在学校本来学的是苹果种植技术,当看到种植葡萄的农户因寒灾损失惨重而欲哭无泪的场景后,他就在自家地里搞起了葡萄种植实验,从一个外行“修炼”成了资深“土专家”,带动全县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葡萄富农之路。李保国说:“农民群众脱贫致富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前南峪需要植树造林,他就研究土壤、径流、气候;富岗群众需要种果树致富,他就研究昆虫、肥料和标准化生产;当规模和品牌效应成为农副产品赢得竞争、提升效益的必然选择,他又成了核桃技术创新联盟和苹果技术创新联盟两大产业联盟的理事长……像张铁兵和李保国那样,永远面向群众的新需要,一刻不停地学习、掌握新本领,才能在更好服务人民中坚守初心、担负使命。

今天,我们正奋斗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忘“半床棉被”里的为民情怀,不断了解、掌握群众还需要些什么,不断掌握为民造福的新本领,不断为人民群众送去“新棉被”,就一定能从人民群众中获取前进的强大力量。

半条棉被2023观后感篇8

半条棉被2023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

法治中国2023观后感8篇

2023阅兵女观后感精选8篇

埃及艳后2023观后感8篇

2023榜样4观后感优质8篇

抗疫2023观后感优秀8篇

2023荒野求生观后感8篇

2023年晚会观后感8篇

2023年围猎观后感8篇

2023网上祭英烈观后感8篇

抗疫2023观后感最新8篇

半条棉被2023观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6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