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可以回顾和总结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读后感是一个表达自己情感的途径,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在朔生命的人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在朔生命的人读后感篇1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谈的关于如何爱自己,甚至有很多地方都给人一种很神奇的感觉,有太多的时候最伤害自己的人,却是内心的那个不能原谅自己的自己,不能放过自己的自己。说的有点绕口,但我能够理解的是这个意思。我觉得我一直都是一个很开心的人,但是问题是,我认为我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或者说我的能力还没有达到我理想中的那个状态,而这种不满足,却发展成为对自己的不认可,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点,看到的只有缺点,而这个缺点就像是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样,很快的我就对我有越来越多的意见、抗拒和排斥。书中有很多的地方在教我们如何的原谅别人,原谅自己,光是读完这本书还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在认真细读的同时,一遍一遍的,认真的做里面各项练习,并且在做的时候一定要全身心的投入,并去到相信这个位置上,这本书的力量不是短短的一个月就能够完全吸收到的,我相信以后也会时常多读读这本书的。
还有一些部分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限制性观念:我不够好它从哪里来:他的父亲反反复复说他很傻”
想到我童年的时候,不知道从哪天起就听到父母、亲威时常说起的那句话:“小短脖,吃嘴怕干活”(这句话是一个算命的说的)。从那一刻起我就背负了一个“懒”的罪名,起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是委屈、是不服、是不满、是反抗、是无奈,到后来转变为“我就是懒,我就是好吃懒做”的自暴自弃的心态,再到后来,我内心真的就这样认为了,认为我就是个天生的懒,一直到今天这始终在心里有这样一个阴影,很难说服自己不想这些,不信这些。所有消极的观念在等着我用我的意志力一个一个的击破,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才是能够做到的第一步,相信我是充满了灵性,是辉煌的!
“当你清扫你的房子时,你从哪个房间开始真的并不重要。就从最需要你打扫的那间开始吧,其他的也会跟着改变的。”
看到这句话,感觉和我以前说过的那句很相似,“当一个方面做的好的时候,其实的方面也会更加的有力量”。我相信书上的内容和我说的相似的地方,绝对不是一种巧合,我愿意用行动来证明它。就从减肥开始!
当在做“我愿意改变”的练习时,我脑海中出现了在我减肥的路上阻挠我的行为,“吃很多的东西,喝过多含糖量很大的饮品”。这的确让我看到了当下就能够做出的改变是什么,能够检验自己改变的决心有多大,真实的改变会不会发生的一个标准。
“宽恕自己,宽恕别人,能够把我们自己从过去中解放出来。”
原谅别人容易,原谅自己确是那么的难。
“当我们看到一本好书、一出好戏、吃到什么美味、发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我们常常会想和我们的朋友一起分享。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却不可勉强别人改变。要求自己改变,已经是一件困难的事,又怎能强求他人去改变呢?尤其是当别人完全无意改变时,如果一定要这样做,只有徒然伤害彼此的友情。”
很容易的就想到了感召别人来上课,搞不清哪是对的哪错的,现在我是没有再非让我一个朋友来上课了,这是我的选择,说是很难做的选择,其实在我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决定,虽然内心还有点矛盾。
在朔生命的人读后感篇2
最近,我学了一篇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了解.其中主人公的求学意识令我感慨万分.谁都知道海伦生活在一个无声无光的黑暗世界里,但她却以自己惊人的意志创造了奇迹.
在《再塑生命》中,写了莎莉文小姐以触摸的方法让“我”了解具体事物,莎莉文小姐让“小海伦”支体验大自然和在大自然中学习,最后还写了莎莉文小姐让“小海伦”了解了爱以及开始教我学习抽象的概念。
这篇文章表现了莎莉文小姐对“小海伦”的关爱和精湛的教育艺术,也表达了生活在无声、无光世界中的“小海伦”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这也使我想到了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残疾人,他们是多么痛苦,做许多事总是比正常的人要困难的多,读了《再塑生命》,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他们的苦楚,我们正常人跟他们比起来是多么幸运,我们就应该比他们更加努力,使生命更有意义。
在朔生命的人读后感篇3
余华先生的《活着》是在大学毕业前五月份看的一本书,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看,但是就从图书馆的书架上顺手拿下,现在才知道原来它在等《追寻生命的意义》,冥冥之中,终于等到你。
?活着》的结局是福贵孤身一人牵着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过往,《追寻生命的意义》的结尾时弗兰克尔博士从集中营走出来,同样是全家去世独自一人。
我一直对生活很乐观,即使是悲剧我也觉得悲剧之后终会等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不幸的是《活着》没有,而《追寻生命的意义》做到了。
二战期间因弗兰克尔犹太人身份,遭纳粹逮捕,在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营死亡,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经受着饥饿、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经被集中营摧残地破败不堪,但是,他仍旧坚持活着,直到最后从集中营走出来,而且还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一直在书中寻找弗兰克尔所谓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就好像在《活着》寻找为什么福贵要活下去的理由一样,可是到读完全书还是没有任何线索,我不知道在全家都已经死去,自己也处在非人的生活并且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刻,他为什么能不去选择死亡?
带着疑问,我阅读了读者很多的读后感,大部分都是在写那种所谓的很空洞的生命的意义的东西,有的还涉及到了博士的意义疗法,说实话,这些我都不是很懂,我只是在寻找你为什么不选择死亡的原因,你却告诉我你要用你的悲惨经历来治愈别人,从而走出集中营花了很长时间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从未经历过死亡,但是我见证过濒临死亡的人,他们都还选择继续活着,不是苟延残喘。
在农村有很多中风的老人,身体大部分部位都动弹不得,但是他们依旧不做死亡的选择,甚至那些儿女不闻不问的老人,他们依旧顽强地活着。农村讲究“喜葬”,认为老人活到80岁左右没有被病痛太多折磨而去世就是上辈子积福积德。但是我又碰到过那些活到80多岁的老头老太太,他们尽管疾病缠身,却仍旧不选择死亡。
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兰克尔的想法是类似的,但是我又找不出什么他们生命的意义所在,直到看到一篇初二的学生写的书评,他说他最欣赏的就是开篇的第一句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我不知道会这样的理解对不对,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就是能够去选择更好的选择,在死亡与活着,显而易见,活着是更好的选择。
福贵是个粗人,他不懂什么意义治疗法,但是即便还只剩下一头牛,他还是选择活下来,因为只有活着才可以去回忆,有回忆才会重新看到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或者他活着的意义就是能够凭借回忆来记起自己曾经幸福生活过。
弗兰克尔是个毋庸置疑的哲学家,能够在集中营非人的生活中坚持活下来并且创立意义治疗法的哲学家,他在书中提到在集中营残酷生活中他经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与心爱的妻子对话,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有下一次与妻子的遇见,即便是幻想,那也应该是属于活着的人的幻想。至于到底是否能逃离集中营,弗兰克尔倒是不再去思考,因为太远,不能作为生命的意义所在。
余华在《活着》当中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余华先生总算有一个对于活着的回应。但是,最后弗兰克尔还是没有说出生命的意义所在,只是提供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第一,创造和工作;第二,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第三,受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在创造和工作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福的,能在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快乐的,能在受苦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运的,所以正在苦难中的我们,要好好活着,不为自己,只为上帝在芸芸众生中选择赐予我们的那一份幸运。
在朔生命的人读后感篇4
此刻太多的孩子都认为自我不幸,可直到我读了伍美珍姐姐的《生命流泪的样貌》后,这种不幸我只能在便利贴女孩盛心怡的身上找到了。
本来乖巧、懂事的女孩盛欣怡,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可是,她妈妈突然得了不治之症,在这场稀里糊涂的麻烦中,使得她的生活和性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着教师的不断鼓励,但在班长凌扬波的带头嘲讽下,她的友情又一次降到了冰点。最重要的是妈妈最终还是离开了她,而十二岁的欣怡却过早的体验到了生命的重要和牢牢抓住爱的时机。
我就觉得我比她幸福得多。因为我有妈妈的关心和爱护,但我总是所以而感到反感。这些如花一样的生命啊,就这样因一时的冲动凋零在青春飞扬的时刻。为什么没有意识到生命的美丽?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理解,也不是在于争取。同时我也要珍惜时间,热爱生命。因为生命和时间是最重要的,那里也包括我的生命和所有的生命,让我们必须要珍惜生命!这就是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能够好好使用她,也能够白白糟蹋,一切全有自我决定,我也必须为自我负责,虽然生命短暂,可是却能够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以往有人这么说: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健康;比健康更重要的是生命。咦?不正是这样吗?珍爱我们的生命,生命是脆弱的,而生命又是顽强的。这脆弱与顽强取决于我们心中的安全之钟是否常响。紧握宝贵的生命之花,让短暂的生命绽放光彩。不让生命再一次流泪!
在朔生命的人读后感篇5
读了《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作者杏林子心里一直有个疑问:生命是什么呢?从飞蛾求生、香瓜子发芽、静听心跳的事件中,作者知道了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要珍惜生命,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除了杏林子知道了生命的意义,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也知道。就像叶欣、邓练贤、王晶。李晓红……这些抗非典英雄。就说说叶欣吧
叶欣是省中医院二沙分院里急诊部的护士长。在非典期间,叶欣救了很多非典患者。叶欣却因此患上了非典,但叶欣还是处处关心非典患者。
当叶欣抢救一名患者后的一个星期后,叶欣离开了她热爱的岗位、亲人。我想,叶欣可能认为她生存下来就是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为自己生存。
除了生活中的.英雄,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人:就像我们学校门口的交警,下大雨时还坚持着维护交通秩序,让开车的人很满意。植物也同样有着顽强的意志:花,谢了还能再开;叶子,枯了还能在长;草,烧了还能再长……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想法。读了《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我知道了:虽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你可以让它散发出无限的光彩。
读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的感受很深。
文章作者杏林子,通过三件事:飞蛾求生、瓜苗生长、“我”听心跳,展示了生命的意义。飞蛾求生使我感到,凡是生物,都有求生的欲望,都极其珍视自己的生命;瓜苗生长是我看到了种子生命力的顽强;倾听心跳产生的生命意识:一个人的生命只属于自己,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在这三个生命中,我最佩服的就是瓜苗了!瓜苗能在一个没有阳光、没有泥土、没有水分的砖缝中茁壮生长,虽然仅仅活了几天,但是它见到了光明的、美丽的世界,它知足了!
社会上也有两种人生观截然不同的人:有的人四肢健全,头脑灵活,却好吃懒做。他们宁愿去向人们乞讨,也不愿意靠劳动吃饭,这让我瞧不起。而一些残疾人却能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让我尊敬。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感受是: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生命,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能放弃生命!让我们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在朔生命的人读后感篇6
从读了《生命,生命》一课中,我觉得生命就是每一天快欢乐乐的,而在杏林子的眼里就是活得健康还有飞蛾求生静听心跳,砖缝中的小瓜苗。
可是,我读了这个文章,我的心也变的细腻了,我也想到了我观察到的事件:
过春节的时候,奶奶要做红烧鱼让我们一家吃,可是,我看见了一个令我震惊的事,奶奶把鱼用刀打晕了,把鱼鯽切掉了,可是鱼还在扑腾,我看到了这一切,我认为它的生命力很顽强。这使我想到了林俊德的故事,在生命的最终一刻拿着管子在办公室尽力的做着自我的工作。
在我家的花盆里种着一盆红掌,有一次红掌没浇水,红掌的叶子枯萎了,爸爸把叶子拔了,过了几天红掌的身子掉了,我把它放到土里,过了几天又浇了些水,红掌居然活了下来。我不仅仅想起了这样一句话:虽然生命短暂,可是我们能够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看了那么多,我想起雷锋的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白说》是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著作,这本书表达了白岩松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感悟,很值得年轻人读上一番。那么关于《白说》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白说》读后感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说》读后感(一)
这两天在看白岩松的《白说》,颇有些感触。这种强烈的感觉促使我突然想写点什么。《白说》这本书听其名大概就可以猜到它的主要内容,也就是白岩松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我平常向来不太爱好此类书籍,在我看来,人生百态,各有其不同,成功和人生轨迹是不能复制的。但是我很好奇从一个新闻人眼中看社会和世界是怎么样的。
此时此刻我的心跳速率比平常快,这说明这本书给了我收获和共鸣。刷了太久的微博和朋友圈,很久没有这种在书中偶遇知音的惊喜感和幸福感了。就像张爱玲笔下所写:“原来你也在这里”。就像在铺满青石板的雨巷中,突然转身看见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这种幸福感缺失了太久。我开始认同读一本好书就如谈一场恋爱的观点了,期间有与作者心灵之通,有意见相左的分歧,只是不能争吵,不能转身离开,一阵反思过后仍然爱不释手。
白岩松在书中谈到他的读书之道时,我差点泪流满面。他说你以为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我想想自己错过的确实值得可惜。大学四年,我很多时间都是跑图书馆,借阅过很多书籍,历史类,哲学类,心理类,文学类等等。但是至今让我想重新想借阅和翻看的是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如果说我是因为爱好历史所以爱此书,那就错了。与此书的相遇说来有些不那么浪漫,如果不是大学老师布置作业,我想此生我注定和它错过,但是我虽然曾与它相遇,却没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这也是我至今最大的遗憾。当时把看《东晋门阀政治》当成一项任务,我爱上它是在喧闹的候车室等火车的时候,当我看到作者笔下的东晋门阀的那些趣事和人物性格时,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穿越了,当时的我不知道四年后我还会如此着迷此书。看过太多历史类的书籍,很少有这种觉得历史是个很有趣的东西的感觉,大多数人对历史总是过于敬畏,所以写出来的作品总是觉得离现实很遥远。历史确实是个遥远的概念,但是我想能把遥远的概念写出昨天的感觉,这才是还原历史最好的方法吧!当然大家的作品是有很多的,每当我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我都觉得黄仁宇先生必定是个很有趣的人。其实我没有接触过作者,我之所以读出我所认为的作者的性格,不过是因为他的作品确实有趣,确实让我喜欢。当然这也和个人的文学底蕴以及史学背景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大家或者资深的研究者,也许他们在我们看来枯燥的史学中发现了乐趣,然后帮助我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我们现在所阅读的都是他们在原始史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正如他们把食材加工成食品。只是食材加工大多数人都会,只有少数人才能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我至今都很感谢我大一的专业老师,是她让我知道陈寅恪,钱穆,顾颉刚,翦伯赞,黄仁宇……这些人的作品有惊人之处,当然惊人之处是我阅读后得出的结论。经过广泛阅读之后,我发现读什么样的和读谁的书太重要了。一本好书读完后就像和恋人分别,其间的酸甜只有自己慢慢去体会和领悟。
有的时候,我们不带任何目的的去阅读也许会收获更多。仅仅只是喜欢,所以愿意在喧闹的环境中如饥似渴的阅读。正如白岩松所说:阅读也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慢慢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现在社会大多流行成功学,所以我也用成功学来抒发下感概吧!我认为生活的成功就是把大多数人认为的枯燥感过出趣味感,学者的成功是把多数人认为的枯燥写出趣味感但不对事实进行扭曲。读一本好书时,也许你会泪流满面,也许你会哈哈大笑,拍手称快。也许……
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把《东晋门阀政治》重新看几遍。虽然曾经的年少无知让我错过它,但是再次相遇我会更加去好好品味其中的趣味和价值。因为错过,所以更加珍惜。好书原来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白说》读后感(二)
说起白老师,一开始只知道能在电视上看见他,印象中看过他的奥运采访和新闻直播。后来,在微博很火那两年,经常看到很多关于白岩松的段子,总觉得讲的很好又很有道理。再后来看过白老师的演讲,知道他说话很独特,很能吸引我。以上就是我对白岩松老师全部的认知,然后就一个概念,白岩松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至于怎么厉害说不出个所以然。直至今日,有幸读到《白说》这本书,从中对白老师有了进一步了解。
他是新闻人、媒体人,你很难相信在现代这个时代的媒体人居然没开微博,且连微信都不用。白老师为什么如此与众不同呢?或许跟他说过的现在人识多智少,古人识少智多有关。现在人一有闲暇就低头看手机,各种资讯翻刷不欢,但只能证明知道的很多,可并不代表有智慧。古时那会没事就抬头看天,在一旁发呆,看似闲散发呆的状态却思考出许多惊世智慧,因为那是自我思考和自我对话的一种方式。像中国哲学经典著作《道德经》就是出自战火烟燎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成为了世代相传的经典。
?白说》这本书我认为是一本具有代表性的读物,以白老师的成长和职业经历,阐述了这个时代下个人、家庭与国家的种种观点。从历史的事件变迁到国家改革,还从民生问题到社会发展,更是结合了白老师自身的成长,激励了成长中的年轻人应该拥有共同的“中国梦”。在任何事物都急于求成的当下,一切事物的缘由动机都紧贴着功利心,做事只做有用的,无用的便唾弃不理。比如说诗词歌赋有用吗?一代诗人海子用大白话写出:“今晚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如今,有多少人能表达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境界。在年轻人的一代,是不是因为遵循着功利心的有用,而把那些珍贵的“无用”给蒙蔽了,或许这对我们年轻人的成长是最遗憾和损失最大的事。
白老师作为新闻人是职业上的一次选择,但能成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并受老百姓们喜爱,这就不简单了。从书中的字句间,我的直观感受就是白老师的观点独特,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社会上的不公,还敢用媒体的力量解决社会民生问题,我敢断言白老师一定是有谋略的。前者需要胆识,后者需要智慧,能兢兢业业在媒体行业从过去到现在,要知道白老师是鼓足了劲在与政治和大环境博弈。白老师明晰指出,中国的教育要补上一堂“失败课”,从小就应该锻炼国民们的抗挫能力。一切对成功的珍惜都源于体会过失败的痛苦,而不是一坎就一蹶不起了。再说,我们也因该知道失败也可以是伟大的,回头看中国历史,包括世界历史,想想看,失败很可怕吗?中国有无数的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失败,而不是因为成功。补上“失败”这一课,对我们是多么重要的事。
让人意外的是,这本书翻到最后竟然让我感动了,书中的文章风格引发人理性思考什么是国家、民族、社会、文学、历史、政治等问题,没想到在最后却用“梦想”为题材收尾。是的,“梦想”一词铿锵有力地显示在读者面前,为之感动的一定不止我一个人,这正是过去、现在,还有未来都需要的最华丽的一个词。白老师说自己出生在一个落后的边疆小村,从小生活很艰苦,压根就不知道什么叫梦想,后来白老师是靠读书改变命运的。2008年,白老师在北京奥运直播期间度过了不惑之年,对他来说国家兴旺之际,以生日之名诠释了对梦想的含义。大到国家的“中国梦”,小到老百姓们的“幸福梦”,由此可见无论时空怎么转变,都抹灭不掉人们对梦想的追求。从历史上倒下的马丁路德金开始,却站起来了一个“我有一个梦想”,从此“梦想”标榜着人权、民主、自由、和平、生命,还有更美好的未来!
白老师的这本《白说》说实话,在我这个年龄阶段阅读起来还是有些费劲,即便书中把历史事件和观点阐述的很清楚,但我理解起来还是很费劲。我是后生一代,没有走过那个年代的路,很难用想象和感悟去拉近代入感。即便如此,这本书还是为我带来许多非一般的思想视野,值得回味后再次翻阅。有这样的师者和长者在为中国新生代做贡献,这是一件幸福至极的事。我们应该懂得心怀感恩,在这样一个国富和平的年代,还有许许多多像白岩松老师这样的长辈为我们指点迷津。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里面蕴含着传承,承担着一种共同精进的责任感,我们年轻一代需要更多这样的勇气,来共同面对未来更大的责任。
?白说》读后感(三)
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白说》
书中所讲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于我而言,有的过于高深,有的是知识盲区。但是,字里行间总能让人感受到白岩松的博学、包容、有远方、会思考、敢担当。
1关于读书
关于读书的意义,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读书也是这个道理。”
“每本书都是一扇窗,通向我们没有涉足的新世界。”
书中,白岩松如是说,“所有读过的书都像是不断汇入江河的涓涓细流,帮助你慢慢地成长,变得壮阔、深远。你怎么知道是哪条汇入的溪流让黄河成为黄河,让长江成为长江?同样,我这一路上从书中汲取了这么多营养,无法界定到底是哪本书塑造了我。”白岩松“江河的来由”与“人是吃饭长大的”大同小异,都告诉我们,读书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用哲学的话说,那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我也慢慢感受到,读书是一种乐趣。最重要的是,能够带来乐趣的,是读书本身,而不是读书以后的结果,读书也不是为了坚持而坚持。
2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
小的时候看谍战片,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渐渐长大,就会明白,没有纯粹的“好”也没有纯粹的“坏”,每个人心中都并存着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有的只是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那样简单,人也不是非好即坏那么绝对。
3关于法律
法律不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是最低的道德底线。法律不能让你变成好人,但是它要求你杜绝坏的行为——抢劫、偷东西、杀人是不行的。就像将“家暴”写进法律,并不能保证每个人的婚姻都可以幸福美满,但至少可以让一些人的婚姻不那么痛苦。
4“你们都是凶手”
“中国这列火车,我们希望它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但是别忘了,一定有人拦在车的前面把它往回推,也有人在侧面瞎推。更可气的是,还有相当多的人,坐在车顶上,事不关己。”想起《悲伤逆流成河》中,易瑶跳河前说的“杀死顾森湘的人不是我,但杀死我的凶手你们知道是谁!”每个人都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都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希望自己能做个推火车的人。
最后想说,白岩松思考问题的角度是我所想不到的,就像摔倒的老人为什么讹诈救他的人?像我,大概只能评价“世风日下,道德败坏,让我们往后怎敢扶人一把”,但白岩松却能想到“如果中国的老人都有医疗、养老保险,还会发生这么多起讹诈事件吗?因此,涉及道德的问题,不应追问人们“有没有道德”,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否进步到了让人们“可以展现道德”的时候。中国人不缺德,缺的就是让“德”展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看到了媒体人敏锐的视角以及忧国忧民的责任感。
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仅要有当下,更要有责任与远方。共勉!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心得体会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三年级下册语文读后感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朔生命的人读后感篇7
男孩和女孩的父母早逝,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有一天,妹妹得了重病要输血,可男孩没钱帮妹妹治病,尽管免去了费用,可医院里没有妹妹这种类型的血,而妹妹得的这种病如果不输血就会死。这个时候,只有男孩的血型才和妹妹的血型符合,男孩想了一会儿,决定让医生抽自己的'血。
抽血后,男孩问医生: ” 医生,我还能活多久? “ 医生本想笑男孩的无知,却被他愿意为妹妹牺牲的精神所感动,医生说: ” 放心吧,你不会死的,你还能活一百年。 “ 男孩听了后,下床蹦来跳去,确定自己没事后,说: ” 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一人各活五十年! “
男孩提出这个可笑却又令人震撼的问题后,才得知自己可以活到一百岁时,他惊恐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他随后提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震撼又感动的意件,这并不是男孩无心的一个承诺,而是世界上所有人类中最无私最纯真的承诺。
同别人平分生命,有几个人能如此快乐,如此坦诚,如此心甘情愿地说出并做到呢?抽一半的血!各活五十年!这五十年并不是男孩的贪,也许是男孩愿意为妹妹牺牲,但却不忍心抛下妹妹自己一个人走,希望能陪妹妹度过这美好的五十年。
在朔生命的人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生命草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