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外人读后感推荐5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当我们写读后感时,我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故事情节,更是在思考书中的深层含义,这拓宽了我们的思维,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盲目接受,还要有能力分析和评价所读内容,满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居外人读后感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居外人读后感推荐5篇

居外人读后感篇1

主人公莫尔索对生活的态度实在是令人感到头疼和费解的,难道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人?

莫尔索一直是个局外人,不只是犯罪后,从一开始他便用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世界,对于关乎自己的很多事情都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世界与我毫无关系,我的存在毫无意义,至于是死是活,似乎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莫尔索也是一片模糊,不仅如此,在交友、结婚、工作等等各方面都是这样。但矛盾的是他又是真实地活着,完全不虚假地度日,对于有关自己的事完全诚实。

对于生活,他应该是爱的,他爱的不是某种形而上的主义,某种神圣的力量,而是真实的自然,真正的`情欲感受。阳光,海滩,女郎,空气这些他都爱,在这点上他是俗人一个,又同时读者可以看到,这种俗并不低俗。听烦了他人的长篇演讲,便承认他是对的,无所谓自己的立场。用这种懒散的态度应付许多事,习惯性沉默,莫尔索不懂也不想懂。

居外人读后感篇2

理智与情感,在主人公默尔索的世界里冲突且对立。为此他几乎摒弃了所有的情感: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母亲的离世,他无动于衷。他不知道她晚年的生活,过世的年龄,甚至连她的死因都一无所知。充斥他头脑的是赶紧结束葬礼,上床足足睡上十二个小时的念头。

晚上,玛丽来找我,问我愿意不愿意跟她结婚。我说怎么样都行,如果她愿意,我们可以结婚。于是,她想知道我是否爱她。我说我已经说过一次了,这种话毫无意义,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我大概是不爱她。

面对情人的期盼,他冷冰冰的忽视了那炙热的渴望,摆出一副如果你愿意,那也未尝不可的姿态。如果主人公默尔索认为婚姻毫无意义,那我挺想知道在他的世界中意义又在何处?

即使默尔索有诸多的怪癖与缺点,可是一旦面临世俗的审判时,他不禁又让人怜惜。默尔索因为一桩枪杀案而锒铛入狱:用一把枪打死了一个仇人,死后又朝着尸体打了四枪。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偌大的法院居然不用法律来进行审讯,取而代之的是道德。小说用了一半的篇幅来描写这次审讯,而其中涉及枪杀案本身的情节却寥寥无几。无论是法官、律师还是陪审团,都在默尔索是否热爱母亲,灵魂是否纯洁的问题上纠缠不清:你看呀,这个犯人连母亲的死都无动于衷,所以杀死一个仇人不是理所当然吗?

我不明白这荒诞的逻辑来自何处,是否热爱自己的母亲和杀死一个仇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道德审判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mbti测试有一种人格类型叫做intj,这种人严谨而内省,自信且决绝,但在待人接物上却异常的冰冷。我们常说一个人过于理性而缺乏情感,绝大多数都是对这一类人的批评。可事实与我们的观察相违背的地方在于,一个人是否表现出情感充沛与心中是否存在真情实感是不能挂钩的,毕竟有些人满怀深情却不擅长表达,他们只能在特殊的关头突然爆发,倾泻而出。我参加过几次葬礼,无一例外的是那些死者的儿子们都在葬礼过程中紧绷着脸颊,满是严峻而无畏的神情。只有当葬礼结束之后,他们才彻底崩溃,嚎啕大哭。因此冷冰冰的intj并不是毫无感情,只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同样的道理,主人公默尔索是否热爱自己的母亲,不能够仅凭他异常的行为而轻率的作出判断。

作者加缪笔下的这位默尔索先生,显然是理性人中的理性人,他从来不暴露自己的情感,也没有任何的兴趣与爱好,他所做的事情只是观察与思考。通读全篇,我对这位默尔索先生一无所知,他喜欢什么,在追求什么,哪些事情有意义全无透露。所有的描写都是他在满足旁人的需求,比如:

我写好信,信写得有点儿随便,不过,我还是尽力让莱蒙满意,因为我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

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他的理性和无趣让他成为了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生活对他而言只是一味的苟且而已。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默尔索先生,他们虽不曾被道德审判,但他们容易让人误解、批评、甚至排斥。他们想发出声音,却羞涩且苦恼于如何让人听见。其实反过来想,冰冷又何尝不是他们无奈的一种选择?试想当我们不再执着的将道德标准施加到他们的身上时,这个世界会不会更加宽容呢?

居外人读后感篇3

一开始读这本书,觉得描述平淡,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宛转曲折的心理描写,主人公对一切都超淡然。

虽然一开始我也不太理解,但后来反思,难道母亲去世就一定要哭吗?如果跟母亲感情确实一般,没有想哭的冲动,又为何要假装难过挤出眼泪只为了别人夸赞自己孝顺?难道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一定要有个合适的时间吗?这些问题也不断的让我随着主人公拷问自己。世俗认为的就一定是对的,就一定也是我需要的,就一定要去迎合吗?

答案当然不是。

虽然这小说最后也显示了,与世俗的入世、投入和执着相比应该下地狱的主人公也真的被推入地狱。所以在与世俗做抗争之前也要清楚自己要付出的代价。主人公最后与神父的一番对话才显示自己临死前对于世俗观点对于不公正的司法程序的反抗情绪,但他依然对于自己生死也存在无所谓的态度。不然如果他在乎生死,之前也许会试着在法庭发言为自己夺回一些希望。

但恰恰摩尔索对生死也很漠然。

“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于是社会就受到了威胁”这是作者对摩尔索的评价。社会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脆弱,大众意识比想象的更浅薄,包容性差。所以世俗可以挑战,但挑战之前如果你没有摩尔索的淡然,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价。

居外人读后感篇4

书的最后一章描绘默尔索在死亡面临前默尔索坚持自己的主见,拒绝忏悔,拒绝皈依上帝而与神父对抗与辩论,他的求生的愿望、刑前的绝望、对司法不公的愤愤不平、对死亡的达观与无奈,对宗教谎言的轻蔑,他对眼前的神父的厌烦以及长久的监禁生活所郁积起来的焦躁都混合在一起,像火山一样爆发。作者喷射出像熔岩一样的灼热的语言描写默尔索这一状态,我亦被默尔索平时冷漠的“地壳”下“地核”状态所震撼,那些熔岩一直被郁结在那里该是多么的压抑?

我想他应该是没有找到自己存在人世的正确的'状态,但这也是我最为担心的,我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状态是什么了吗?小时候总觉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胫骨,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我都毫无理由地接受,岩浆便慢慢地累积,后面我又感觉自己生活得太幸福,先前的那些岩浆不是岩浆,只是生活中的沙石泥浆,而苦我心智的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喷涌而来压垮我?它又在什么时间出现在我的生活当中?我会是羔羊还是会像默尔索那样能够真正地爆发一次,真正地嘶吼与喷涌出地壳的岩浆?这在我的当下没有发生过,在余生会不会发生?这是一个问题。

居外人读后感篇5

序言所论以及后文中主人公自己所述,皆指出在那场审判中当事人被隔离在外,被当作一个局外人,可是书名应该不是由此而出。

本书分两部分,第二部分主要讲审判的过程,而第一部分讲了什么呢,作者像记流水账似的记录了主人公在其母亲死亡前后的生活琐事及心理状态。这种行文方式与主人公的性格,生活态度相当匹配:白开水样,波澜不惊。主人公的处事态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样也可,那样也行。他好像没有什么在意的事情,什么都可有可无的,就连面对死亡的问题也没惊起太大的波澜。所以不是别人让他处于局外人的位置,而是他自己将自己置于局外人的位置,他充当了他自己生命中的局外人。而他何以能活成这样呢?我认为是因为他摆脱了道德,摆脱了宗教,摆脱了艺术,摆脱了生活中的一切伪装。他是如此客观而又真实地活着,他的所言所行皆是他心中所想,外物于他都不重要,这么说来,他倒是身体与灵魂合二为一了。

可杀人就是杀人,我不会替他辩解,尽管他没有犯罪的动机,但他有犯罪的事实。而他能引起相当一部分人同情的原因就在于第二部分的审判中,整个司法集团将审判的重点荒谬地放在了主人公在其母亲丧事期间的态度上,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他是以一个杀人犯的心理埋葬了他的母亲。

司法集团不惜张冠李戴,牵强附会,硬要把主人公塑造成一个冷血之人,一个天生的杀人犯,是因为他们实在找不到他的杀人动机。而且面对审判,面对罪行,主人公表现得如此平静,毫无波澜,既没有痛哭流涕地忏悔,也没有胆战心惊得畏惧,更没有巧言花语地狡辩。

他就那么平铺直叙地陈述自己的作案经过,这种平静,似乎有些……藐视法庭?所以司法人员可能有些气急败坏。我也说不上文中主人公的这种处世态度好不好,似乎与道家的无为思想类似。这又让我想到了所罗门王的语句: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一切都是捕风一切都是捉影当一切成为过去的时候你又得到了什么如果一切都毫无意义,那我们的存在是为了什么呢?

居外人读后感推荐5篇相关文章:

论语》读后感推荐5篇

问人性读后感推荐5篇

<目送>读后感推荐5篇

《皮》读后感推荐5篇

羊故事读后感推荐5篇

<故乡>读后感推荐5篇

流记》读后感推荐5篇

闩读后感推荐5篇

简爱的读后感推荐5篇

昆虫词读后感推荐5篇

居外人读后感推荐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3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