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反思,教师能够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教案的反思与调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以下是满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糖溶解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糖溶解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知道结晶的原理,熟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适用范围和基本操作;
2.能根据物质溶解性的变化规律,选择不同的结晶方法来分离混合物;
3.会进行粗盐提纯。
【学习重点】
根据物质溶解性的变化规律找到适合的结晶方法。
【学习难点】
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溶解所需的仪器 。
2.过滤所需的仪器 。
3.蒸发所需的仪器 。
4.物质溶解性随温度改变的变化趋势主要有三种类型:
(1) ,如no3;
(2) ,如nacl;
(3) ,如ca(oh)2。
【新知导 学】
怎样设计实验来鉴别食盐水和蒸馏水?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活动探究
实验1实验2
操作步骤用玻璃棒蘸取少 量浓的nacl溶液,用酒精灯加热在一只盛有30l沸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no3,制成no3浓溶液。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
实验现象
总结:什么叫结晶?结晶的方法有哪些?
反思:如果实验1中用的是no3,实验2中用的nacl,还会有类似的现象吗?为什么?
小结:结晶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1)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又叫 法),适用于哪类物质?
如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2)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哪类物质?如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活动二.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1)可溶性固体与不可溶性固体混合。如:将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所得的二氧化锰提纯出来,用 方法。
(2)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 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物质。如:从含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中提纯硝酸钾,用 方法。
(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物质。 如:从含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中提纯氯化钠,用 方法。
反思:你能说出上述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所需仪器吗?
活用所学:
现有一批混有泥沙的粗盐,如何得到较纯净的食盐晶体?
拓展:
1.制取精盐过程中将其中可溶性的杂质除去的方法是:用饱和的食盐水浸泡。你能说出其中包含的原理吗?
浸泡的盐水能无限次的使用吗?为什么?
2.对刚过滤出来的固体,其表面的可溶性的杂质清洗的方法有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总结活动一、二。
2.反思(1)混合物分离关键是找准其中包含物质性质的不同点:
用磁铁分离铁粉和铜粉
用过滤法分离碳酸钙和碳酸钠
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氧气
用盐酸除去氯化钠中的碳酸钠
(2).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1.右图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物质均属于易溶物质
b.甲物质的溶液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
c.在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甲
2.根据下列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a.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采用蒸发结晶进行提纯
b.氢氧化钙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有晶体析出
c.80℃时,氯化钾与硫酸镁的溶解度相等
d.所有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或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3.化学上提纯物质常需要的操作有①溶解 ②过滤 ③蒸发 ④冷却热饱和溶液。要实现下列物质的提纯,请分别把需要的操作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从蔗糖水中分离出蔗糖( )
(2)从碳酸钠和碳酸钙的固体混合物中分离出碳酸钙( )
(3)去除澄清石灰水中的浑浊物质( )
(4)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中分离出硝酸钾固体( )
4.小明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 解度曲线:
(1)当 ℃时,a物质与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若将b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宜采用的结晶方法: ;
(3)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中溶有大量的nacl和na2co3,那里的 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据此你认为图中(填字母) 曲线与纯碱的溶解度曲线相似。
糖溶解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使幼儿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异议,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
3、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幼儿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活动准备】
水,一次性透明杯子若干,小石头块苦干,盐、奶粉和方糖若干、筷子和小勺,人手一份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题:教师提出“溶解”现象:
1、出示方糖,请小朋友猜一猜,方糖放到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幼儿操作(1):请小朋友把方糖放到水里用力搅拌,会有什么变化?能够从水里取出来吗?(老师出示记录表并示范做记录)
3、请幼儿品尝糖水。
4、老师解释“溶解”现象:糖放到水里能取出来吗?
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溶解在水中呢?
二、幼儿自己探索“溶解”现象:
1、师:老师准备了三样材料,认识它们吗?请一幼儿帮忙介绍这三份材料。老师今天要请小朋友用它们来做一个实验。在做实验之前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三样材料放到水中,经过搅拌,它们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2、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表并讲解记录方法:如果能从水中取出来的我们用(→)符号表示,不能取出来的用(↓)表示。
三、幼儿操作(2)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自己猜想的结果记在记录格中。
(幼儿活动,教师观察):老师发现小朋友的记录有不一样,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谁猜的是对的呢?
幼:做实验试一试。
四、师:请小朋友分别把这三份材料放到杯子中,并且用筷子搅拌搅拌,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
幼儿活动,教师指导。石头会化吗?盐和奶粉会怎么样呢?(请幼儿把看到的现象讲述出来)
交流:
1、请小朋友说说实验结果和你猜想的结果是一样吗?哪个不一样?
2、小朋友之间的实验结果有没有不一样的呢?哪个实验不一样?
五、教师小结:
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入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石头放进水中会沉下去;奶粉放进水中,会改变水的颜色;盐放进水中最后不见了。盐和奶粉放进水中经过充分搅拌之后,能用工具取出来吗?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可以用白糖,酱油、味精、醋去试试看,哪些在水中溶解得最快?为什么?
糖溶解教案篇3
设计意图:水对于孩子来说永远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常常看到孩子们把东西放到水里去,或是冲,或是洗,玩得不亦乐乎。因此根据幼儿的这一兴趣我选择了“有趣的溶解”这一科学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让幼儿自己动手并观察来获得溶解的知识,来得知生活中有些东西可以溶于水,有些不可以,以及溶解的速度与水的温度有关。
活动目标:
1、感知、发现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作用。
2、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感觉探索科学的乐趣。
3、愿意参加科学活动,并能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点:让幼儿感知、发现固体物质在水中有溶解的作用。
活动难点:学习简单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容器、筷子、塑料杯、玻璃杯、勺子、盘子、泡泡水。
2、红糖、砂糖、鸡精、洗衣粉、豆子、大米。
3、记录卡、彩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初步感知溶解的现象。
1.直接出示砂糖,并认识砂糖。
——师:(出示砂糖)孩子们,认识这个是什么吗?(砂糖)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白白的、细细的、小小的)
2.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以游戏的形式感知溶解的.现象。
——师:砂糖宝宝要和小朋友们来捉迷藏,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然后猜猜砂糖宝宝会藏在哪里?(原来砂糖溶解到了水里了)
——教师总结这种融在水里的现象叫“溶解”
二、幼儿实验操作并观察记录。
1、出示实物,引导幼儿讨论。
——师:看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什么?(大米、鸡精、洗衣粉、豆子)你们猜猜看那些宝宝会藏在水里看不见呢?
2、幼儿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指导。
——小组之间相互配合,认真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可以溶于水的打对勾,不能溶于水的打叉。
3、展示记录卡,分享实验结果。
4、迁移生活经验。
——在生活中小朋友有没有发现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哪些不可以呢?
三、实验探索:怎样溶解的快?
——师:刚才小朋友在操作的时候,哪个宝宝藏的最慢啊?有没有办法让它藏的快一点?
——教师操作(两个玻璃杯分别倒入凉水和热水,再放入红糖轻轻搅拌),幼儿观察。
——教师小结:水的温度越高,物体溶解的越快。
四、活动结束。
——人们很聪明,利用物体溶解的原理,还制作了许多东西。老师现在手里拿的这是什么啊?(泡泡水)
——泡泡水是用什么制作的?(洗衣粉、洗洁精、水等)——现在我们一起去院子里玩玩这些好玩的泡泡水吧!
糖溶解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溶解度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3)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溶解度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溶解度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溶解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因或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例如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难溶解于水等等。食盐、油脂的这种性质,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都可以用溶解性这个概念来概括。然而溶解度则不同,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差别。因此,溶解度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种规定后形成的概念。
关于气体溶解度的教学建议
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有三点应向学生做常识性介绍:
(1)定基地描述物质溶解性时,不论气体还是固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规定的条件和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固体溶解度用质量(克)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00克;气体溶解度则是用体积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个体积(一般以升为单位)能溶解若干体积气体,而其它条件如达到饱和、一定温度等都是一样的.。
(2)所以规定不同标准,是因为气体的体积容易测量、而质量不易称量,因此就用体积来表示。
(3)由于气体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很大,所以规定其溶解度时,对于压强作出规定—101千帕。这一点可以用打开汽水瓶盖后,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形成的泡沫为例来加以说明。
气体溶解度在实际测定时比较复杂,非标准状况下的数据,还应该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值。初中学生很难掌握,因此对这部分内容不必过多要求,只要知道如何表示,就可以了。
关于溶解度的教学建议
1.对学生来说,物质在水中溶解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但是对学生而言,溶解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对表征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的规定不像质量分数那样容易理解,因此溶解度观念的建立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可以从质量分数的概念出发去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对于溶解度概念的表述应加以适当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
2.要注意实验在学生形成概念时的重要作用。本节安排了若干实验,可以有教师边讲边演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做。
3.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合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本节在教学的编排上特意设置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要精心组织好相关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生的设计、论证,应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予以实施。
对具体活动的建议如下:
[实验4-9]:(1)取过量硝酸钾和一定量的水,制成饱和溶液。然后按下面两种思路进行操作,第一,设法将饱和溶液除去,测定剩下的未溶固体;第二,设法将固体除去,在将饱和溶液蒸干。至于如何除去饱和溶液、如何除去未溶固体,则完全由学生取设计。建议先发散,再归纳、再评价、再实施。(2)本实验关键问题在于温度的控制,教师应根据溶解度曲线设定要求学生测定的温度。为了获得较稳定的温度值,建议用水浴的方法,水浴中的水量可适当大一些。
根据相关数据用描点法画出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这是另一种学生活动方式。数据点在图中后所连成的曲线可能不够平滑,教师应讲明可能的原因,并说明处理方法。
关于溶解度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溶解度的计算,教材只列举了三种类型。若没溶解度为r,饱和溶液为a,溶剂量为b,溶质量为c(均以克为单位),三种类型是:
(1)已知b、c求r
(2)已知r、a求b或c
(3)已知r、c求b
这几种类型的计算都统一于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有以下关系式:
或
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三种类型例题的分析,归纳出上述关系式,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的规范性,也可以按下列格式要求,例如课本中例2:
解:设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里含氯化铵的质量为x。
温度饱和溶液=溶质+溶剂
20℃ 137.2克37.2克100克
1000克x
需水的质量为:1000克-271克=729克
答: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271克,水729克。
糖溶解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体验与同伴一起探索的乐趣。
2、言能仔细观察并发现溶解现象的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进行表达。
3、初步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活动重点:
初步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活动难点:
能仔细观察并发现溶解现象的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温水,一次性杯子若干,小石头块若干,白砂糖和红糖若干,小勺若干,蛋糕盘若干。
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题:教师提出“溶解”现象
1、出示白砂糖,大胆猜测。
师: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白砂糖)请小朋友猜一猜,白砂糖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幼:自由回答。
师:白砂糖放到水里到底会发生什么的变化呢,下面就请小朋友动手操作。请小朋友们把白糖放在水里轻轻地搅拌,看一看有什么变化?白糖可以从水里取出来吗?它去了哪里?(可以尝一尝,感知变化)注:在操作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桌面和地面的卫生,搅拌的时候要一只手扶着杯子一手拿着小勺,不要把水弄洒了。
2、请幼儿品尝糖水。
师:请小朋友尝一尝水有什么变化呢?(轻轻地抿一小口)
3、小结:糖宝宝不见了,它融化到了水里,这种现象我们用一个词来表示“溶解”,溶解在水里,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溶解呢?
二、幼儿自己探索“溶解”现象
1、师:老师还另外准备了两样材料,你们认识它们吗?大声说出它的名字吧。(石头、红糖)老师今天要请小朋友利用这两样东西来做实验,在做实验之前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两样材料放到水中,经过搅拌,它们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2、幼儿大胆猜测。
3、验证猜测,感知实验结果。
师:先请小朋友把桌上的石头放到水里用力搅拌,它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说出,石头沉在水底)然后小朋友们试一试石头能不能从水里拿出来?
师:在请小朋友把红糖放在水里用力搅拌,看一看水有什么变化?红糖能不能取出来?
三、分享实验结果
师:实验完成了,那小朋友们把两样东西(石头、红糖)放在水里,发生了什么样的现象呢?
幼:自由回答。
四、教师小结
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入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白砂糖放进水中会不见了,并且水可以变甜;石头放进水中,会沉在水底;红糖放进水中会改变水的颜色。白砂糖和红糖放进水中经过充分搅拌之后,能用工具取出来吗?这种现象叫:溶解。小朋友们回家以后看一看家里还有那些东西是可以溶解在水中的。
【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可以用白糖,酱油、味精、醋去试试看,哪些在水中溶解得最快?为什么?
糖溶解教案篇6
教学目的:
学习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溶解的现象。
课前准备:
1、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红糖粉。
2、温水,小口杯,小勺,糖,盐,橘子草莓奶粉等饮料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游戏活动引入主题。
1、玩游戏"做客"老师以主人的身份说:小客人请进,请喝水。
2、幼儿品尝糖水和盐水,引导幼儿说说水的味道。
t:小朋友水好喝吗?
c:水甜甜的很好喝。
c:老师我的水是咸的不好喝。
t:怎么有的小朋友说水是甜的有的是咸的呢?
c:因为甜的水里有糖。
t:糖在哪呢?
c:对啊,糖在哪呢?
c:糖在水里不见了。
c:我知道,糖溶了。
t:那咸的水呢?
c:是盐。
c;盐也是不见了,溶了。
t:小朋友说甜的水和咸的水里放了糖和盐,那糖和盐在哪呢?是不是溶了呢?现在老师做个实验。
3、老师示范小实验:糖和盐不见了。
t:小朋友看,老师把糖放进水里糖在吗?
c:在,糖在水底呢?
c:怎么糖不会不见呢?
c:有一点糖不见了。老师你摇一摇
c:用筷子搅动,妈妈做糖水给我就是用筷子搅动的
t:好,我用筷子来搅一搅看看有什么变化。
c:哦,糖越来越小了,
c:糖不见了。
t:糖到哪去了呢?
c:没有了。
c;跑到水里去了?
t:糖在水里就会不见了,这是糖"溶解"了。那盐呢?
c:盐也是溶解了。
c:糖和盐溶解在水里就成了糖水和盐水了。
c:那放进奶粉就成牛奶了……
二、幼儿实验活动。
1、提出问题,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t:除了糖和盐,小朋友还知道哪些东西也会溶解呢?
c: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纸,汤勺……会溶解。相片,笔,鞋子,花,小动物,布娃娃……不会溶解。
t:那小朋友看老师这些东西哪些是会溶解的`哪些是不会溶解的呢?
2、幼儿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猜想并记录。
c;"我想沙子会溶解,""方糖也会溶解""豆豆不会溶解"……
t:请小朋友把你的猜想记录在你的记录纸上。
c;"老师我猜想味精不会溶解,""我认为沙子不会溶解""我猜小米会溶解,这样它才会变成米饭的"……
t:是不是这样呢?请小朋友拿实验材料一一试一试。
3、幼儿做实验验证猜想,并记录实验及发现。
幼儿1那起方糖放进水中,看了看说"老师我的方糖不会溶"幼儿2也那起方糖放进水中,并用筷子搅拌后他发现方糖变小了,且越来越小至不见了,他高兴得直喊了起来,"哦方糖溶解了"
幼儿1见了也拿起筷子进行搅拌,结果方糖也溶解了。
实验中小朋友还发现红糖比方糖溶得快。
4、幼儿讲述实验过程及发现。
三、延伸活动:
1、制作饮料。
t:小朋友在刚才的实验中已经知道糖放在水里溶解后就变成了糖水,那如果把橘子粉,草莓粉,等饮料粉放在水里会变成什么呢
c:"会变成饮料""变成草莓饮料""变成橘子水"……
t:我们现在就来制作饮料。
幼儿动手做饮料。"老师我做好了。是草莓水,甜甜的""我也做好了是橙汁"他的冰糖还没溶呢,太慢了"……
2、提出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
糖溶解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从介绍溶解性概念入手,使学生重点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常识性介绍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思想教育渗透:从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入手,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固体的溶解度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溶液度的概念。
实验准备:
1、相同质量的植物油分别放入等量的汽油和水中,观察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2、等质量的kno3和ca(oh)2放入等量的水中,观察不同物质在不中的溶解情况。
教 具:cai课件,平底烧瓶,锥形瓶,汽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衣服上的油污用水很难洗去,最好选用什么物质来洗呢?
生:答。
二、授新课:
师:演示实验1:观察植物油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
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相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不同物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怎么样呢?演示实验2:kno3和ca(oh)2放入
等量的`水中。
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小结: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这是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内因。
师:设问:如何比较精确地反映不同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呢?
引入课题:要比较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要有一把衡量的标尺,这
把尺子我们规定为溶解度。(板书)
生:回顾可作溶质的物质的状态。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固体的溶解度,了解气体的溶解度。
设问:什么叫固体的溶解度呢?
生:阅读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分析概念的四要素。
师: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nacl36克,表明:20℃时,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克。
那么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4克,其含义是什么?
生:回答并完成投影练习。
师:设问:知道了某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如何界定物质的溶解性呢?
生:阅读教材p135,板演:在下面数轴上的四个区域里贴上表示溶解性的显示字幕。
师:小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只是表示溶解度大小不同而已,不存在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
糖溶解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了解溶解的现象,并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与水。
2、愿意积极的参加实验,对探索感兴趣。
活动准备:
盐、味精、糖、面粉少许、小石头、黄沙、黄豆若干、杯子每人一个,筷子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观察水的颜色
“在杯子中舀上水,观察水,水有颜色吗?”
比较白纸与玻璃的颜色的区别,了解水是透明的,丰富词语:透明。
2、溶解
在味精、盐、糖、面粉中挑选一样放在你的杯子中,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味精、盐、糖、粉还看得见吗?
教师实验:将黄豆、黄沙、小石头分别放入水中,看看他们有没有不见了?
得出结论:有些东西能溶解在水里,有些东西则不能溶解在水里。
丰富词语:溶解、搅拌。
3、观察溶解后的颜色
“味精、盐、糖、粉溶解在水中后,水变成了什么颜色?”
请幼儿介绍溶解后水的颜色,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味精、盐、糖放入水中溶解后水仍旧是透明的。粉放入水中溶解后变成了白色的。
活动反馈:
在一开始的观察水的颜色时,有许多幼儿就把水的颜色说成是白色,我们就比较了白纸与玻璃的区别,白纸手放在后面是看不见的,但玻璃手放在后面是看得见的,这叫透明,经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快就理解了透明与白色的区别。在将黄沙放入水中后,水出现了颜色,幼儿就认为黄沙溶解与水,但在出示了小石头后,幼儿就更容易理解,溶解在水中的是上面的泥,而不是物质本身。幼儿在活动中通过实验,理解了溶解。学会了“溶解”“搅拌”词语。
糖溶解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