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为教师开辟了更丰富的教学思路,有助于激发创新的教学方法,提前制定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清晰地了解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满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趣味跑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趣味跑教案篇1
游戏意图:
在孩子的节日中,幼儿园都会给孩子组织亲子游戏,家长会在这些游戏中,和孩子一起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
游戏准备:
红领巾、奖品。
游戏过程:
1.将家长和孩子们组成小组,并且,将这些小组编号。
2.每个小组都去活动处,领一条红领巾。
3.按照小组的编号,来到标有编号的跑道。
4.宝宝们用红领巾蒙住家长的眼睛。
5.家长背上宝宝开始跨过跑道,在走的过程中,会遇到障碍,宝宝们给家长指挥道路,家长根据宝宝的指挥,跨过障碍。
6.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们出现踩踏障碍的事情,游戏结束。
7.顺利通过跑道,并且,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
8.给最后获胜的小组颁发奖品。
趣味跑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以运动的方式来学习动词:跳、爬、吹、打、并初步理解和运用这些动词。
2、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跳、爬、吹、打四个字);骰子一个;打、吹的物品;会爬动物的头饰(如虫、蜗牛);圈;
活动过程:
一、看动画识字
上次我们去动物园,看到了很多动物,还看到了海狮和大象为我们表演的`节目,小朋友,觉得怎么样啊?
有些小动物今天来到幼儿园,还要为我们表演节目,我们来看看它们是谁。
a:
(1)图上是谁?它在干什么?我们来学学小公鸡吹喇叭吧!
(2)小公鸡还带来一个字宝宝,认识一下吧,这是“吹”宝宝,请“吹”宝宝也表演一个节目。
(3)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吹呢?是用什么吹的?“吹”宝宝的身上有什么?
b:
(1)这位表演的朋友是谁呀?它在干什么?。学学小熊也来大大鼓吧!
(2)小熊带来一个字宝宝,这是“打”宝宝。
(3)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打?你用什么东西来打?“打”宝宝身上也有什么?
c:
(1)这是谁?它在干什么?学学小猴爬吧。
(2)小猴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爬”宝宝,这是“爬”宝宝。
(3)还有什么会爬?
(4)它们都用什么东西爬?爬宝宝也由脚。
d:
(1)谁在为我们表演节目?它在干什么?学学小兔跳。
(2)小兔的朋友就是“跳”宝宝,让跳宝宝也跳跳舞吧。
(3)还有什么会跳?
(4)它们都用什么跳?跳跳也由腿。
活动小结:
一、今天四位小朋友又为我们表演了节目,它们带来的“跳、爬、吹、打”四个字宝宝也为我们表演了节目。
二、游戏
“跳、爬、吹、打”这四个顽皮的字宝宝表演完节目后就躲到这个骰子里去了,小朋友能找到它们吗?做游戏《抛骰子》。这是哪个字宝宝?学一学。
三、结束活动:幼儿自由表演节目
我们把“跳、爬、吹、打”这四个字宝宝找出来了,现在我们去它们家作客吧。这四个字宝宝家里有许多东西,我们一起去玩玩吧。到字宝宝家里,取来物件做动作,提出:你在干什么?
结束,告别字宝宝回家。
趣味跑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位的第四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主要内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等。
教学内容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三角形,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和利用他们已掌握的学习方法,教师把课堂教学组织生动、活泼,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和生活性,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量、剪、拼、摆等操作学具活动,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主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和归纳中,感受到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
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等。
学具准备:
三角形、剪刀、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复习旧知
1、认识三角形的内角。
(1)复习三角形的概念。
(2)介绍三角形的“内角”。
2、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理念】通过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的过程,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旧知识而且可以为新知识教学提供知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通过预习,认识结论,提出疑问
2、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
(1)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汇报测量结果
②产生疑问:为什么结果不统一?
③解决疑问:因为存在测量误差。
(2)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指导剪法。
①分别拼: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③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用“折一折”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指导折法。
①分别折: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③再次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看书质疑
?设计理念】此过程采用直观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动手量、拼等直观演示操作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从而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3=25°,求∠2的度数。
2、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图略)
3、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4、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图略)
5、数学游戏。
?设计理念】练习设计的优化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向,所以在新授后的巩固练习中注意设计层层递进,既有坡度、又注意变式,更有一练一得之妙,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新知。
四、总结全课、延伸知识:
1、今天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获取这些知识的?你感觉学得怎样?
2、知识延伸:给学生介绍一种更科学的验证方法——转化。
?设计理念】课堂总结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更要关注用什么方法学,要有意识的促进学生反思。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方法:
①量一量拼角(略)
②拼一拼
③折一折
趣味跑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会与教师对唱歌曲的问答部分,能正确地接唱,不拖也不抢节拍。
2、能听音乐信号做相应动作:起立、坐下。
3、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唱歌,基本学会歌曲。
二、活动重点:
能唱准节奏,唱清歌词。
三、活动难点:
根据音乐的节奏做相应的动作
四、活动准备:
(1)玩具电话若干
(2)歌曲录音《打电话》
(3)表示起立、坐下的音乐符号。
五、活动过程:
1、游戏:打电话。教师与幼儿打电话的问答游戏,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学说歌词。
(1)教师与全体幼儿问答。
(2)教师分别与男女幼儿问答。
(3)教师与个别幼儿问答。
2、教师有表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3、幼儿分别完整跟唱歌曲一、二段。注意唱好每句最后的衬词。
4、出示音乐信号、符号标记,弹奏相应乐句,让幼儿理解音乐信号下的相应动作。
5、对唱:教师与幼儿分别扮演问答者,以多种形式练习对唱,注意唱好每句最后的衬词,提醒幼儿接唱时合上节拍。
六、活动延伸:
将玩具放上活动角。例如:娃娃家等,使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里打电话的角色游戏,也可将学会的歌曲唱给爸爸妈妈听。
趣味跑教案篇5
教材分析
?分数乘整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的内容是在已学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这里变成了分数。对今后求几个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用乘法来解决。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整数乘法的意义,约分和分数加法计算。学生可以利用分数加法来推导出分数乘整数时只需把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学生在刚学习分数乘法时,可能会有时想不到先约分,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加以强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动手做绸花,加深了学生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用乘法来算。
2、让学生操作涂彩纸表示绸带,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推算。
3、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认识分数乘法算式,加深理解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小结。
趣味跑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按计划组织庆祝活动,能主动大胆地进行策划、准备。
2.积极参与,充分感受集体成功的喜悦。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让幼儿了解节日的由来,感受节日欢乐的气氛,一起欢度节日。
活动准备:
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已经做好了各项准备。
活动过程:
1.组织节日庆祝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选择各方面条件许可的一种形式。
2.活动应重在幼儿的人人参与,准备阶段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使幼儿真正为节日活动的主人。
3.部分活动形式的组织要点。
(1)联欢表演会。
(2)家园可乐亲子游艺会。
(3)时装表演。
(4)假面舞会。
(5)亲子运动会。
另外,还可根据幼儿的方案开展动运会,展览会、故事会等,以上活动均可邀请家长参加,家园同乐,以增添节日气氛。
教学反思:
?儿童节》这个单元,孩子们还是非常感兴趣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只是在进行操作方面时的常规还需要加强。通过这样的活动,不止能够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还能从小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趣味跑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
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知探究
1、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1)吃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
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
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
x-x=15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3)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5)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6)解:设航模小组有χ人。
χ+χ=25
(1+)χ=25
χ=25÷
χ=20
答:航模小组有20人。
三、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当堂测评
练习十第4、12、1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请教优秀学生,做到“一帮一、兵强兵”。
设计意图:
继续发挥线段图的作用,以方便学生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后记
趣味跑教案7篇相关文章:
★ 关于跑的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