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评估标准应该明确,以便测量学生的学术进展,教案的制定需要反复审查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环境和需求,以下是满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数学一次函数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篇1
课型:
复习课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1. 针对函数及其图象一章,查漏补缺,答疑解惑;
2. 一次函数应用的复习.
补充例题:
例1.如图,la lb分别表示a步行与b骑车在同一路上行驶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
(1)b出发时与a相距 千米;
(2)走了一段路后,自行车发生故障,进行修理,所用的时间是 小时;
(3)b出发后 小时与a相遇;
(4)求出a行走的路程s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
(5)若b的自行车不发生故障,保持出发时的速度前进, 小时与a相遇,相遇点离b的出发点 千米,在图中表示出这个相遇点c.
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一点分别作坐标轴的垂线,若与坐标轴围成矩形的周长与面积相等,则这个点叫做和谐点.例如,图中过点p分别作x轴, y的垂线,与坐标轴围成矩形oapb的周长与面积相等,则点p是和谐点.
(1)判断点m(1,2),n(4,4)是否为和谐点,并说明理由;
(2)若和谐点p(a,3)在直线y=-x+b(b为常数)上,求点a, b的值.
例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动点p(x,y)从m(1,0)出发,沿由a(-1,1),b(-1,-1),c(1,-1),d(1,1)四点组成的正方形边线(如图①)按一定方向运动.图②是p点运动的路程s(个单位)与运动时间 (秒)之间的函数图象,图③是p点的纵坐标y与p点运动的路程s之间的函数图象的一部分.
(1)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与图③相对应的p点的运动路径是: ;p点出发 秒首次到达点b;
(3)写出当38时,y与s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在图③中补全函数图象.
课后续助:
1.某市自来水公司为限制单位用水,每月只给某单位计划内用水3000吨,计划内用水每吨收费0.5元,超计划部分每吨按0.8元收费.
(1)写出该单位水费y(元)与每月用水量x(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①用水量小于等于3000吨 ;②用水量大于3000吨 .
(2)某月该单位用水3200吨,水费是 元;若用水2800吨,水费 元.
(3)若某月该单位缴纳水费1540元,则该单位用水多少吨?
2.某通讯公司推出①、②两种通讯收费方式供用户选择,其中一种有月租费,另一种无月租费,且两种收费方式的通讯时间x(分钟)与收费y(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有月租费的收费方式是 (填①或②),月租费是 元;
(2)分别求出①、②两种收费方式中y与自变量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请你根据用户通讯时间的多少,给出经济实惠的选择建议.
3.某气象研究中心观测一场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全过程, 开始时风暴平均每小时增加2千米/时,4小时后,沙尘暴经过开阔荒漠地,风速变为平均每小时增加4千米/时,一段时间,风暴保持不变,当沙尘暴遇到绿色植被区时,其风速平均每小时减小1千米/时,最终停止。 结合风速与时间的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在y轴( )内填入相应的数值;
(2)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共经过多少小时?
(3)求出当x25时,风速y(千米/时)与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4)若风速达到或超过20千米/时,称为强沙尘暴,则强沙尘暴持续多长时间?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篇2
一、创设情境
问题画出函数y=的图象,根据图象,指出:
(1)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等于零?
(2)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始终大于零?
二、探究归纳
问一元一次方程=0的解与函数y=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答一元一次方程=0的解就是函数y=的图象上当y=0时的x的值.
问一元一次方程=0的解,不等式>0的解集与函数y=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答不等式>0的解集就是直线y=在x轴上方部分的x的取值范围.
三、实践应用
例1画出函数y=-x-2的图象,根据图象,指出:
(1)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等于零?
(2)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始终大于零?
解过(-2,0),(0,-2)作直线,如图.
(1)当x=-2时,y=0;
(2)当x<-2时,y>0.
例2利用图象解不等式(1)2x-5>-x+1,(2)2x-5<-x+1.
解设y1=2x-5,y2=-x+1,
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两条直线,如下图所示.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2,-1),由图可知:
(1)2x-5>-x+1的解集是y1>y2时x的取值范围,为x>-2;
(2)2x-5<-x+1的解集是y1<y2时x的取值范围,为x<-2.
四、交流反思
运用函数的图象来解释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并能通过函数图象来回答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五、检测反馈
1.已知函数y=4x-3.当x取何值时,函数的图象在第四象限?
2.画出函数y=3x-6的图象,根据图象,指出:
(1)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等于零?
(2)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大于零?
(3)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小于零?
3.画出函数y=-0.5x-1的图象,根据图象?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两个条件确定一个一次函数;一个条件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
2.能由两个条件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一个条件求出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并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能根据函数的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能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字问题,也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让学生认识数字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
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三角板
●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图象的定义,在给定表达式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说出它的有关性质.如果给你有关信息,你能否求出函数的表达式呢?这将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Ⅱ.讲授新课
一、试一试(阅读课文p167页)想想下面的问题,数学教案-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某物体沿一个斜坡下滑,它的速度v(米/秒)与其下滑时间t(秒 )的关系。
(1)写出v与t之间的关系式;
(2)下滑3秒时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分析:要求v与t之间的关系式,首先应观察图象,确定它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还是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设函数解析式,再把已知的坐标代入解析
式求出待定系数即可.
[师]请大家先思考解题的思路,然后和同伴进行交流.
[生]因为函数图象过原点,且是一条直线,所以这是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设表达式为v=kt,由图象可知(2,5)在直线上,所以把t=2,v=5代入上式求出k,就可知v与t的关系式了.
解:由题意可知v是t的正比例函数.
设v=kt
∵(2,5)在函数图象上
∴2k=5
∴k=
∴v与t的关系式为
v= t
(2)求下滑3秒时物体的速度,就是求当t等于3时的v的值.
解:当t=3时
v=×3= =7.5(米/秒)
二、想一想
[师]请大家从这个题的解题经历中,总结一下如果已知函数的图象,怎样求函数的`表达式.大家互相讨论之后再表述出来.
[生]第一步应根据函数的图象,确定这个函数是正比例函数或是一次函数;
第二步设函数的表达式;
第三步根据表达式列等式,若是正比例函数,则找一个点的坐标即可;若是一次函数,则需要找两个点的坐标,把这些点的坐标分别代入所设的解析式中,组成关于k,b的一个或两个方程.
第四步解出k,b值.
第五步把k,b的值代回到表达式中即可.
[师]由此可知,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几个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呢?
[生]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一个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两个条件.
三、阅读课文p167页例一,尝试分析解答下面例题
[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y(厘米)是所挂物体的质量x(千克)的
一次函数、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1千克时,弹簧长15厘米;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千克时,弹簧长16厘米.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并求出所挂物体的质量为4千克时弹簧的长度.
[师]请大家先分析一下,这个例题和我们上面讨论的问题有何区别.
[生]没有画图象.
[师]在没有图象的情况下,怎样确定是正比例函数还是一次函数呢?
[生]因为题中已告诉是一次函数.
[师]对.这位同学非常仔细,大家应该向这位同学学习,对所给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然后再有目标地去解决,下面请大家仿照上面的解题步骤来完成本题.
[生]解:设y=kx+b,根据题意,得
15=k+b, ①
16=3k+b. ②
由①得b=15-k
由②得b=16-3k
∴15-k=16-3k
即k=0.5
把k=0.5代入①,得k=14.5
所以在弹性限度内.
y=0.5x+14.5
当x=4时
y=0.5×4+14.5=16.5(厘米)
即物体的质量为4千克时,弹簧长度为16.5厘米.
[师]大家思考一下,在上面的两个题中,有哪些步骤是相同的,你能否总结出求函数表达式的步骤.
[生]它们的相同步骤是第二步到第四步.
求函数表达式的步骤有:
1.设函数表达式.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有关方程.
3.解方程.
4.把求出的k,b值代回到表达式中即可.
四.课堂练习
(一)随堂练习p168页
(题目见教材)
解:若一次函数y=2x+b的图象经过点a(-1,1),则b=3,该图象经过点b(1,-5)和点 c (- ,0)
(题目见教材)
解:分析直线l是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由图象过(0,2),(3,0)两点可知:当x=0时,y=2;当x=3时,y=0。分别代入y=kx+b中列出两个方程,解法如上面例题。
五.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根据已知条件,如何求函数的表达式.
其步骤如下:
1.设函数表达式;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有关k,b的方程;
3.解方程,求k,b;
4.把k,b代回表达式中,写出表达式.
六、布置作业:p169页1、2
数学教案-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篇4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内容分析
1、初中主要是通过几种简单的函数的初步介绍来学习函数的,前面三小节,先学习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法,这是为学习后面的几种具体的函数作准备的,从本节开始,将依次学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大体上,每种函数是按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及性质这个顺序讲述的,通过这些具体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函数意义、函数表示法的认识,并且,结合这些内容,学生还会逐步熟悉函数的知识及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旧教材在讲几个具体的函数时,是按先讲正反比例函数,后讲一次、二次函数顺序编排的,这是适当照顾了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学了正反比例关系的知识,注意了中小学的衔接,新教材则是安排先学习一次函数,并且,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予以介绍,而最后才学习反比例函数,为什么这样安排呢?第一,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津,从函数角度看,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与性质都是比较简单的,相对来说,反比例函数就要复杂一些了,特别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条曲线组成的,先学习反比例函数难度可能要大一些。第二,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介绍,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益,又便于学生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3、“函数及其图象”这一章的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一方面,在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有关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函数进行学习,因此,全章的主要内容,是侧重在具体函数的讲述上的。另一方面,在大纲规定的几种具体函数中,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教科书对一次函数的讨论也比较全面。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函数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学习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函数?
2、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3、举出几个函数的例子。
新课讲解:
可以选用提问时学生举出的例子,也可以直接采用教科书中的四个函数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实际上均是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x,s=3t等。观察时,可以按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这些式子表示的是什么关系?(在学生明确这些式子表示函数关系后,可指出,这是函数。)
(2)这些函数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在学生分清后,可指出,式子中等号左边的y与s是函数,等号右边是一个代数式,其中的字母x与t是自变量。)
(3)在这些函数式中,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分别是关于自变量的什么式呢?(这题牵扯到有关整式的基本概念,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也就是等号右边的式子,都是关于自变量的一次式。)
(4)x的一次式的一般形式是什么?(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x的一次式是kx+b(k≠0)的形式。)
由以上的层层设问,最后给出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对这个定义,要注意:
(1)x是变量,k,b是常数;
(2)k≠0 (当k=0时,式子变形成y=b的形式。b是x的0次式,y=b叫做常数函数,这点,不一定向学生讲述。)
由一次函数出发,当常数b=0时,一次函数kx+b(k≠0)就成为:y=kx(k是常数,k≠0)我们把这样的函数叫正比例函数。
在讲述正比例函数时,首先,要注意适当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比例关系,小学数学是这样陈述的: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写成式子是(一定)
需指出,小学因为没有学过负数,实际的例子都是k>0的例子,对于正比例函数,k也为负数。
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课堂练习:
教科书13、4节练习第1题.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篇5
教学 目标:
(1)进一步理解连接等概念及连接的原理;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通过对作图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 重点:
深刻理解连接的意义,能对具体图形熟练地进行弧连接.
教学 难点:
作图时圆心、半径的确定
教学 活动设计:
(一)概念复习与理解
练习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c)
(a)将一段弧和一条线段连到一起的图形叫连接;
(b)一段给出半径的圆弧可以和一直线连接;
(c)两段给出不等半径的圆弧可以用内、外两种连接方式连接;
(d)两段圆弧内切就是内连接.
练习2、内、外连接的区别是( c )
(a)内连接两弧在连心线同侧,而外连接两弧在连心线两侧;
(b)内连接两弧在切点同旁,外连接两弧在切点两旁;
(c)内连接是内切两圆弧连接,外连接是外切两圆弧连接;
(d)内连接是外切两圆弧连接,外连接是内切两圆弧连接.
(二)连接图形的应用
例3 、 (教材p148)如图,要把零件中直角a加工成半径为15mm的圆角(即用一条半径为15mm的圆弧连接边ab与边ac)在图上画出这条圆弧.
分析 :圆弧的半径已知,要画出这条圆弧,只要求出它的圆心即可.因为圆弧要与ab和ac都相切。所以圆心到边ab和ac的距离都等于15mm,实际上四边形aeop是正方形,它的顶点o在∠cab的平分线上.
(参看教材p148)
充分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分析、研究、写出画法,画出图形.
练习:把两边长分别为8cm和5cm的矩形的4个直角改画成圆角,使圆弧的半径等于1cm.
(三)展示作品
对上节课课外作业中较好的连接图形,展示.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在 教学 过程 中的参与热情.
(四)小结
1、连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表面形状.
2、任何一种连接的问题经过分析后都能转化为基本图形:“线段与弧的连接;圆弧与圆弧的内连接;圆弧与圆弧的外连接.
3、连接的关键是确定所求圆弧所在圆的圆心.
4、线段可在一点处与两条弧同时连接.
(五)作业 教材p154中18,b组2.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三圆两两相切,切点分别为c、o、d,与半圆o分别切于点a、e、b,请你找出图中除线段ab和弧以外的6条从a点平滑过渡到b点且没有重复弧的路线,并指出在经过个点处是什么连接(内连接、外连接).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5篇相关文章: